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6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民祭女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12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日尧月 于 2016-8-12 22:40 编辑

      丙申年三月十五,陇右秦安清水河畔略阳川的陇城镇在树树繁花、芳香四溢的暮春人间四月天里,人头攒动,川流不息,龙旗飘扬,乐飞炮响,钟鸣鼓闹,香缭烟绕,莺歌燕舞。一场集虔诚祭拜、寻根问祖、小曲歌舞为一体的民间祭祀女娲的活动如期展开,它如一道鲜亮的春光普照着陇右秦安这座有着八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小城。

      陇城镇位于秦安县城东部 45公里的处,是葫芦河支流——清水河从张川县自东向西流入,形成一条较开阔舒展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水资源较为丰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较为肥沃,农作物、蔬菜、水果均适宜种植。闻名全国的大地湾就在这里静默而卧,那些彩陶的光芒余温依旧鲜丽尚存······这些,足以说明,这是一片人类宜居之地。

      在时间的流淌中,生于这片淳朴之地的秦安人民,似乎从未忘记创造了人类的圣母——女娲;在岁月的飞逝中,长于这片厚重之地的秦安人民,似乎从未遗忘这位三皇之一——娲皇。如今,在物质丰厚的新时代,秦安人民似乎更清醒了,心灵更纯净了。来自心灵的叩问一一而来:我来自哪里?我的根在哪里?我的血液里延续着谁的血液?······我想这便是秦安人民为何在近数年,连年不断、渐次隆重举行女娲祭祀缘由之一吧;其二、对本县非物质文化(小曲、蜡花舞、扇鼓舞等)的沉睡和消失的唤醒和追回;其三、在宣传本县文化经济人文历史的同时,有着寻找融古今人类生存的密码解读。

      秦安女娲民祭开始于古称隅中的巳时(9时50分),祭会由陇城镇民祭人文始祖女娲协会秘书长赵志林主持,甘肃省军区原副政委杨耀春宣布:“陇城镇丙申年民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开始”。全场肃立,奏响祭乐,鸣钟9响,击鼓34通。9代表我国最高的礼数,34寓意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民祭女娲。明《秦安县志》载:“ 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庙建于以前,今庙存而祀废矣。” 清同治时移娲皇庙于城内,祀礼甚隆。后又圮,今重修。女娲风姓,今陇城镇以风命名之地有风沟、风台,风茔等,相传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陇城北门内有一泉,冬夏不交竭,水势极盛,人称龙泉,相传女娲抟黄土造人时即用此泉水。这些遗迹和传说都表现了陇右秦安人们对人类创造者——女娲的崇拜和尊敬。从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考古探究而知,人类文明的火种就是从这里点燃,沿着清水河的流向,汇入葫芦河,一小部分沿着葫芦河北上,其余的一路南下,到伏羲画八卦的三阳川流入渭河,又一次分支南北两支各自沿河而行,这就是黄河、秦岭、渭河、葫芦河等文化的形成。人类的发展与延续,总是与一条条河流息息相关。人类始祖的血液就是被这一条条流淌的河流而延续。

      女娲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世间,为母最大。祭文由王理宏法师恭读,以歌颂女娲功德,礼赞娲皇之懿德,肇启新运,祈愿祖国繁荣昌盛为主。之后张存德等三位长老取龙泉圣水,用仿古的大地湾彩陶盆盛放,用四月清水河畔浅绿柳枝蘸满,微笑如佛样轻轻洒向全场人们,为民祈福。“饮水思源”,穿越历史的隧道,在女娲诞生的秦安陇城,举行一年一度的民祭女娲活动,本就是让现代人从心灵进行的一年一次的洗礼,从思想上把即将飘逝的“根”拉回。这里蕴含着人性中的“孝”和“善”,“本”和“美”,人类文明的最终高地,便是遵循天道自然,三者合一。探源明真相,寻根知先祖。一位位在场的人们用点燃的长香虔诚祭拜女娲,静默瞻仰其女娲容貌,以示对这位人类伟大的创世神和始母神敬重和仰望,激发每一位在场的人们叩问生存之道。

      在文艺演出的节目中,陇右秦安本地的非物质文化(秦安小曲、蜡花舞、扇鼓舞)的表演是核心。小曲,陇右民间最淳朴的花儿,也是一股西北纯洁的民风,其调浑厚,其声苍凉,是一部记载陇右厚重历史的史书;蜡花舞,伴随着响铃、三弦、板胡、二胡等乐器和小曲的合奏,为民间少女子用肢体变化对社会、生活、人生的演绎;扇鼓舞,用跑、跳、穿、唱、敲为一体的敬神、祈福、禳邪活动,由一老者统领一帮男中青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扇扇椭圆形双面画着八卦图的羊皮鼓。这些非物质文化,在岁月的流淌着,已成为一股即将消失的西北风,渐行渐远。在如今物质丰厚的今日,当今秦安的人们是否在脚步匆匆中一直朝前走,忘记一次次深情的回首?以那一声声苍凉的唱调蕴含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咸?······在民祭女娲的活动中演出,无疑是对历史的一声召唤,一种复原、一次回归。每一个人的一生均是一次人间的修行,每一次修行都是一次总结。读史让人明智,史如风;品史是人聪慧,史似禅。如此,才能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再次绽放在秦安人民的心灵之上、思想之中。

      秦安民祭女娲的活动,我想除去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继扬文化、洗礼心灵、净化人生的主题外,还有这对本县文化、经济、旅游的宣传,更主要的是看似一次隆重虔诚的民间祭祀女娲活动,实则,隐含着对人类生存密码解读的渴望和期盼。横卧在清水河畔的大地之湾,是我国黄土高坡之上不知多少个湾中之湾的一个湾,为何人类的始祖女娲却偏偏诞生于此?清水河,这一微不足道的河,是否是人类文明的肇始之河?大地湾那些破碎的陶片,它们的文明之光有多远,其尚存的余温还能保持多久?人类文化的起初发展到底是北方的河流,还是南方的河流的推动······

      陇右秦安有句民谚:“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历年阴历3月15日,陇右秦安陇城镇举办的民间祭祀女娲的活动,是一场戏,而非“戏”!!

      陇右秦安陇城民间祭祀女娲的活动已过数月,然它背后到底隐含着多少的期盼和希冀呢?唤醒和呐喊呢?

(字数:2207)


2#
发表于 2016-8-12 22:58 | 只看该作者
全文洋溢着抒情的意味,这样的基调符合这场民祭的氛围,“我”是隐身其中的看客,我的情感就在细致的描绘中。感受到了一场盛事。
3#
发表于 2016-8-13 07:30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次祭奠活动的叙事,更多的是对活动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反思。通过精确生动的文字,读者可以领略西北文化的广阔深邃。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文化是独特的,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与独一无二,体现在当地人民寻根情缘的根深蒂固,不忘始祖,就是不忘自己的根,方能有力前行。
4#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08:49 | 只看该作者
红秋叶 发表于 2016-8-12 22:58
全文洋溢着抒情的意味,这样的基调符合这场民祭的氛围,“我”是隐身其中的看客,我的情感就在细致的描绘中 ...

谢谢点评和鼓励,紧握!
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08:49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8-13 07:30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次祭奠活动的叙事,更多的是对活动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反思。通过精确生动的文字,读者可 ...

紧握,非常感谢李老师精细的批阅的点评!
6#
发表于 2016-8-15 09:3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很是厚实,文中对传统文章的传承显露了一份责任感,这正是此文的意义所在。欣赏并问好!
“在民祭女娲的活动中演出,无疑是对历史的一声召唤,一种复原、一次回归。每一个人的一生均是一次人间的修行,每一次修行都是一次总结。读史让人明智,史如风;品史是人聪慧,史似禅。如此,才能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再次绽放在秦安人民的心灵之上、思想之中。”赞!
7#
发表于 2016-8-15 10:26 | 只看该作者
先关注,下来细读。问好 晓明 老师。
8#
发表于 2016-8-15 15:37 | 只看该作者
女娲是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对其进行祭祀活动,附着了更多的诸如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继扬文化、洗礼心灵、净化人生的作用。此文追思历史文化,写的丰富而有内涵,读着印象深刻。
欣赏晓明佳作,问好。
9#
发表于 2016-8-16 09:19 | 只看该作者
纪实叙述与感悟认识交融妥帖,现实勾勒与历史呈现相铺相成,既彰显了文本的质感性与厚度,同时也映衬出了民间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构思上的清新线条决定了文章的层次与走向的清晰度,这是一篇好散文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这方面的认识与把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确实值得圈点,欣赏并问好。由于最近我在云南采风采访,回帖显得匆忙,还望谅解。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1:02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8-15 09:37
文章写得很是厚实,文中对传统文章的传承显露了一份责任感,这正是此文的意义所在。欣赏并问好!
“在民祭 ...

谢谢昙花细致的点评和寄予的鼓励,紧握!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1:03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6-8-15 10:26
先关注,下来细读。问好 晓明 老师。

问好刘老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1:03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6-8-15 15:37
女娲是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对其进行祭祀活动,附着了更多的诸如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继 ...

非常感谢刘老师的给予的支持和鼓励,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1:07 | 只看该作者
敬一兵 发表于 2016-8-16 09:19
纪实叙述与感悟认识交融妥帖,现实勾勒与历史呈现相铺相成,既彰显了文本的质感性与厚度,同时也映衬出了民 ...

十分感谢敬老师在百忙中抽挤时间读阅我的拙文,还给予鼓励支持。祝你在云南盛情采风,满载文字硕果归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采风胜果。紧握,紧握!
14#
发表于 2016-8-17 10:54 | 只看该作者
纵观古今,延续下来的民俗文化背景里,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世事的希翼以及对生活美好的期盼。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1:37 | 只看该作者
二哥哥 发表于 2016-8-17 10:54
纵观古今,延续下来的民俗文化背景里,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世事的希翼以及对生活美好的期盼。

谢谢二哥哥的鼓励,紧握。夏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9 05:02 , Processed in 0.25913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