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0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好竹连山觉笋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29 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兰 于 2016-8-29 15:59 编辑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是苏轼《初到黄州》里面的句子。看到环绕城郭的长江,接着就联想到鲜美的鱼肉,看到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居然能够感觉到竹笋的清香,也只有苏东坡这样的才子型吃货才写出这样可爱的诗句。
      春天里的美味中,竹笋应该是最久负盛名的。《本草纲目》上说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益气、可久食。”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笋类也确实是菜蔬中的翘楚,它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纤维,还有许多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笋是不少文人墨客吃货们的最爱。文人墨客们不同于一般的饕餮之徒,会吃,懂得吃,关键是有锦心绣口和生花妙笔,吃完后还能写出美妙绝伦的诗词文赋,留下经典墨宝,因此,美味之外,还有那么一种文化情趣和文化情怀在,也足以让后世之人怀想、迷恋、倘徉、向往。

      “置之炊瓶中,与饭同时煮。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看这白居易,爱笋爱得都不想吃肉类了。“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李商隐大诗人这是第一次吃笋,笋的美味不仅激活了舌尖上的味蕾,也激活了大脑里的诗兴。宋代诗人吴芾在《和子仪送箭笋二首》诗里写道:“与君林下久相从,蔬笋由来嗜好同。不饷腥味惟饷此,想应知我旧家风。满合圆如玉箸匀,一开喜气顿生春。非君与我谁知味,俗客惟夸嗜八珍。”你看,和爱笋的品性高洁的好朋友相处久了,连嗜好也都变得一样了呢,而且还有了知己一样的默契。“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这是大诗人陆游品尝了江西的猫头笋之后写下的诗句,猫头笋色白如玉,想想都觉得味美,更别说如诗人形容的味道鲜美足以媲美驼峰肉等美味了。既然这样,有了味美的笋子,吃不吃肉也就无所谓了。“绕齿簌簌冰雪声,顿顿食笋莫食肉。”读着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我有这种感觉,杨万里是被笋的美味给彻底征服了,再引申一点,诗人是不是还有劝导人们不杀生的意思?“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这是黄庭坚《食笋十韵》中的句子,看来这位宋代的大诗人、大书法家,和他老师苏东坡一样爱吃笋啊,如此喜欢笋的味美,不满足于写首小绝句,味蕾催着诗兴大发就写下了排律寄情。怀素这老和尚对竹笋也爱得不得了呢,还留下了美美的证据——《苦笋帖》这书法史上珍贵的墨宝,帖子里面,他写信给朋友:苦笋和茶都非常佳好,快快送来吧。这个馋嘴的老和尚,简直是迫不及待啊!吴昌硕是我特别欣赏的书法篆刻家、画家,他的题画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客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嗯嗯,我举双手赞成。这些文人墨客们,一个个不仅吃得兴致勃勃,吃得齿颊留香,还吃得文思泉涌,佳作连篇。

      文人遭受贬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贬谪的路上,可以访访朋、问问友,可以游游山、玩玩水,顺带着了解了解风物民情,品尝品尝当地物产,再来个诗酒唱酬、折柳送别……苏东坡的仕途经历可谓最为坎坷。可是,再恶劣的境遇,人家依然保持着达观的心境,美妙的诗词文章一篇接着一篇地写出来,一种又一种的美食被他开创出来,什么东坡肉、羊蝎子、东坡羹、东坡肘子……简直不胜枚举。东坡爱吃笋,写下不少关于笋的美妙诗文,开篇引用的诗句就是众多美妙诗文中的一首。

      笋子一年四季都有,好吃要数春笋和冬笋,这两个时节的笋子味道最佳,如果这两种再比较,冬笋更要珍贵一些。冬笋又名南竹笋,是楠竹竹根鞭上长出的幼芽,夏季孕育,冬季长大后挖取,故名冬笋。由于冬笋还没有出土,所以很难被发现,挖春笋靠的是丰富经验。挖出来的冬笋外表光滑,颜色嫩黄,因为尚末出土,笋质幼嫩,洁白如玉、清香纯正,营养丰富,因此,在我国民间素有“素食第一品”的美誉。清代戏剧家李渔认为冬笋是“蔬食第一品”。李渔那可是文人中的著名吃货啊。他带着家班到处巡演,是“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且食所未食,尝所未尝。”他的足迹踏遍多半个神州大地,也食遍了各地特色美食。他如此青睐冬笋,我觉得,无论从口感上,还是从营养上来说,都是有充足的理由的,而不仅仅是从感情上和个人口味上。

      在我的印象里,笋应该是江南的尤物。我与鲜笋结缘甚晚。因为居住在北方农村,十八岁之前,我没有见到过一杆青青翠竹,只见到几杆老竹竿,家里做撑蚊帐的物件儿用的,也不可多得呢。后来到了济南求学,才见到公园里那郁郁葱葱的竹子,好一阵子激动。

      第一次自己动手做笋吃是几年前,在超市里买了一袋袋装笋,回家炒着吃了,也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做笋吃的是干笋,印象倒是很深刻。有一年,福建的熟人送给一些干笋。看着一片片像硬木头片子、还散发着一种陈年怪味的干笋,心里禁不住纳闷:这,还能吃吗?怎么吃?还好,人家附带着送了张小纸条,很体贴地给写上了干笋的处理步骤。先是在锅里煮了一阵子,然后就是长时间的浸泡。浸泡了究竟是三天两夜还是两天三夜,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每天换一到两次清水,幸好是在冬天,水和笋子都没有发馊变质,只是泡出了一盆又一盆的红汤水。等干硬的笋子已泡得柔软,捞出来控干水分,细细地切了,和五花肉肉丝一块快炒,吃起来口感还很不赖,笋子嚼起来也有一股子韧劲。当然,这次吃笋留下的深刻印象并不是因为笋如何如何美味。

      爱上春笋是在今年的春天。在家里临帖写字的时候,我喜欢开着收音机,经常听的一个美食节目女主持人是一个超级吃货,尤其爱好春笋,春笋上市的时候,几乎天天吃笋,也经常数说春笋的种种美妙滋味,说得我也吃兴大发,也禁不住三天两头地跑菜市场,心满意足地带回来一只肥肥胖胖的春笋,然后清炒笋、油焖笋、肉炒笋轮换着做。鲜嫩笋子的那种脆爽,那种鲜美,真是妙不可言,难怪杨万里有此诗句:“绕齿簌簌冰雪声,顿顿食笋莫食肉。”

      笋的家常做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新鲜的笋子买回来,剥去外皮,切成薄片,沸水里稍微灼一下,再在清水里泡一会,然后就可以做油焖春笋、清炒春笋等等了,因此,即使是厨房新手也能做得很好吃。春笋上市,要抢鲜吃,等到里面分出了明显的竹节,笋肉变得木质化,已经不堪吃了。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春天里,能够吃上几次新鲜美味的笋子,真正感觉没有辜负美好的春天,没有辜负自己的口舌和胃,没有辜负这悲欣交集的人生。



2#
发表于 2016-8-29 16:51 | 只看该作者
在文中对鲜笋详尽的描述中,我们的味觉和心觉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调动起来。而且那些文人墨客的诗句的引入,不但有了拨云见日之妙,更有古今文人间的义气之和了。在鲜笋那绝世的美味中,文字,回忆,口感,色泽都随着时间在味觉和心觉间流动着,跳越着。
3#
发表于 2016-8-29 20:0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信手写来,引经据古,特别是古诗词的引用,让人看到作者的文化底蕴。
笋在北方没有,但能吃到,也不怎么会吃
4#
发表于 2016-8-29 21:20 | 只看该作者
诗情画意,灵动翩翩。问候王老师。
5#
发表于 2016-8-29 21:2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广博、深厚,把笋的种种对日子的浸润慢慢描述出来,一点一滴地从文字中流露出对笋的喜爱。文字写得静,读来也感觉到静。欣赏并问好!
6#
发表于 2016-8-30 10:40 | 只看该作者
一篇短文读出你思想的丰沛和深刻,欣赏佳作。
7#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4:53 | 只看该作者
红秋叶 发表于 2016-8-29 16:51
在文中对鲜笋详尽的描述中,我们的味觉和心觉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调动起来。而且那些文人墨客的诗句的引入,不 ...

谢谢亲评读,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5:10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8-29 20:05
文章信手写来,引经据古,特别是古诗词的引用,让人看到作者的文化底蕴。
笋在北方没有,但能吃到,也不怎 ...

谢谢亲评读,祝福开心!
9#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5:10 | 只看该作者
张小刚 发表于 2016-8-29 21:20
诗情画意,灵动翩翩。问候王老师。

谢谢朋友评读,祝福丰收!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5:10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8-29 21:22
文章写得广博、深厚,把笋的种种对日子的浸润慢慢描述出来,一点一滴地从文字中流露出对笋的喜爱。文字写得 ...

谢谢昙花斑斑评读,祝福丰收!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5:11 | 只看该作者
摇曳风铃 发表于 2016-8-30 10:40
一篇短文读出你思想的丰沛和深刻,欣赏佳作。

谢谢亲评读,祝福开心!
12#
发表于 2016-8-30 21:40 | 只看该作者
馋死我了。有关于吃食的文字总是让人止不住垂涎。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0:10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8-30 21:40
馋死我了。有关于吃食的文字总是让人止不住垂涎。

嗯,饿着肚子读更觉得好。问候木门斑斑。
14#
发表于 2016-8-31 16:01 | 只看该作者
有文化,有美味。厚实香溢。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0:18 | 只看该作者
从容 发表于 2016-8-31 16:01
有文化,有美味。厚实香溢。问好。

谢谢评读,问好从容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9 05:04 , Processed in 0.3324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