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暖的向往 ——重读《呼啸山庄》
年少时看《呼啸山庄》总觉得希斯克利夫是一个魔鬼。时隔多年后再一次重读,心中凄然。单纯的说喜欢或者讨厌这个人物显得多少单薄了一点。你越是讨厌,作者越是成功,塑造这个角色的初衷就是想让你讨厌的。大多数女性作者都是驾驭情感写作的高手,艾米莉,这个世界一流的写手当然也不例外。
当老恩萧捡回来一个孩子,而且对其宠爱有加,其子辛德雷不干了,他不仅分走了他的父爱,而且也分散了他童年的玩伴――妹妹凯瑟琳的注意力。很多人这一生中能得到的情感或者温暖都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唯一性或者说有限性,比如说父爱或者母爱,缺失就缺失了,没有就没有了,夺走就夺走了。
很多东西仿佛具有不可数性,这有一点像我们学英语时不可数名词,其实什么东西都是可数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计量单位而已。比如说“爱”,看似不可数,其实如果我们以一天为单位,在这一天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你用24小时来爱一个人,那么你还有时间去爱另一个人吗?再比如说“想”,如果说一个人一生都在想着另一个人,那么你内心的空间就容不下其它的人。“爱”和“想”不可数,但爱的时间可数,心的容量有限。辛德雷和希斯克利夫之争不过是对父爱的争夺,对人间温暖的向往。后来的希斯克利夫与林顿之争亦然,不过被争对象由老恩萧换成了凯瑟琳,父爱换成了情爱。
当然如果说不同情希斯克利夫这个弃儿,显得很没有同情心,不够高尚。因为相比辛德雷,他连一个形式上的家都没有,他在哪儿都是一个闯入者,他站也不是,坐也不对。他对人间温暖更加渴望。老恩萧的怜爱、凯瑟琳的友爱,是他在这个尘世里最后的萤火之光,即使小到微弱,但在长长的寒夜里却像一盏灯笼,温暖着他的一生,失去了怎不舍命去追?
当然如果说你一味的讨厌希斯克利夫,那么你的阅读肯定就流于肤浅了。作者按排了两个重量级人物老恩萧、凯瑟琳来喜欢他,绝不是信笔由缰。在读到结尾时,小凯蒂想挑动哈里顿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内战,哈里顿拒绝了。为什么?因为哈里顿从暴力、酗酒、赌博的生父辛德雷那里从来没有感受到人间温暖,而一直在咒骂且粗暴的希斯克利夫身上闪耀的人性之光,是一根又一根的小火柴,哈里顿紧紧的抱着它们取暖。
希斯克利夫这个男人虽心有猛虎,但仍然能俯下身子细嗅蔷薇。
如果一个人想弃你奔他而去,只能说明他比你对她好。因为在没有外力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人类对温暖的感知是很敏锐的。特别是在这个不至于被饿死的年代,人,对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
由此我想到《三国演义》中,为什么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到未了关羽还是弃曹奔刘而去?也是对人间温暖的渴望和留恋。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之前,他们是贩履织席、杀猪、护院的,特别是关张二人虽身怀绝技,但敬者廖廖。横空冒出来的刘备对他们是又爱又护,怎不令他们归顺?三个人一起走天下,到哪儿住下来都是一个家,有哥有弟。刘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做领导的思路,走上领导岗位的人,相对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一个人承揽下所有事宜,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当某种局面需要突破时,笼络人心犹为重要。用笼络似乎不当,但其实就是笼络,不管你爱不爱听,刺不刺耳。曹操聪明,一辈子防着司马懿,最终还是被其窃取了江山;刘备尽用诸葛亮,临终甚至表示即使其取而代之,他在九泉之下亦不反对,诸葛亮终而未反。虽然到最后,他们都败给了历史,败给了时间,但最起码刘备驭人胜曹操一筹。用兵、谋略、诗词刘备跟曹操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没有可比性,但刘备从胸膛里倒出的人间温暖不止让一个人向往和留恋。
一个条件很好的再婚姐姐,看上一个很一般的男子,我们一片哗然。她说出了一个打动她的细节。她们初次见面时,她的衣服坐下来一段时间后,再站起来时皱了,这个男子帮她把衣角整理好,什么也没说,就笑了笑,那一刻他流露出来的柔软和温情让她温暖并感动。环顾周围有的男子,自以为长得帅,有身价,可满身戾气。即使娶得娇妻美妾,嫁而不服,不过是一个狼烟不止的后院罢了。
回到《呼啸山庄》,编故事的高手是不是都这样?在有心和无意之间游离,我们读了半天的文字,其实不过是她信手拎来的一个葫芦,结果葫芦里全是天地,当然还有药,不过我们叫不上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