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4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豁者乐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3 1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日尧月 于 2016-9-9 17:32 编辑

      “仁者乐山”,我陇右之地山富水贫,沟梁峁壑纵横绵延,山的神韵,我感悟较深;“智者乐水”,我曾在数年前,融入杭州的青山绿水间,水富山贫,真正感到智者为何乐水的哲学理念;然对于平原而言,是否可用“豁者乐原”一词总结呢?

      2009年浅秋的一个黎明,我乘坐一列红色巨龙从陇右一路往东疾驶,穿越在寥廓的郑州平原。08年与河南的一位网友微微一笑就谈过平原,谁知这次却与平原真正的邂逅,这一突遇令我猝不及防。

      郑州清晨的雾浓浓白白,宛如大地披着一层氤氲的白纱,眼前飘逸朦胧,令灰蒙蒙的苍天和灰褐色的中原大地拥抱相吻,天地合一的真情实景被这一层白色的朦胧真实上演。我是昨天下午5点在陇右北道火车站坐上此趟列车,车到西安时天色就已很晚了。故而沿途的景物被黑黑的夜色遮盖、包裹了,我的馋馋的眼瘾还没过的遗憾只能在今日的黎明再次弥补了。

      雾蒙蒙大一片裹着远近陌生神秘的一切,随着朝阳的渐升,渐渐的,浓稠的雾变得稀薄了,一如太阳把天地间这层神秘的白纱一层层的剥削掉。我在极力寻找着渐次明晰的远处景物(西北山的影子),还是一片空旷,平平的,展展的,偶尔一两处滴翠的树木矗立期间,再向对面的窗子望去,依然是一片空旷,平展坦荡。疑惑这难道就是我那位河南商丘网友——微微一笑所说的平原吗?我静静的等着奇迹的出现。耐心细眺着远处一片茫茫的绿中微带灰色的植物,好一会儿,我瞧见不远处一座不高不低,起势缓慢,圆圆的、胖胖的浩大土堆,似乎一位个子矮小但依旧结实的老汉在参禅似静坐在空旷的地上,悠然安详,然这样的老人依然不多。

      我想会不会是哪位汉朝抑或唐朝帝王的陵墓?又想了一下,不会的。大多帝王将相的陵墓在南京、西安两地,再者即使是陵墓也在注重文化的今天不会那么寂寥冷漠,被星星点点的几株绿树的装扮

      慢慢地我看清了不远处的一个圆圆的土堆,就知道了这是丘陵。我看见了平原和坐在平原上的丘陵。郑州之大,还是让急速奔飚的列车说吧,我看了看时间,车足足的在郑州的辽原上跑了3个多小时。

      记住一座城市,那是记住了一个人。真的我记住了河南商丘的微微一笑老师。车停商丘时,我格外的细看了几遍,感到商丘的车站很大,一如商丘的平原那么豁达。

      郑州远离了土山石山的缠绕环抱,远离了大江大海的浩瀚无际,却偏偏躲在大山和大海的交界线上躺在九曲黄河的下游。你说他左还是右,南还是北,似乎都不像。就像我们陇右天水地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不高不低,不干不湿,不南不北,不山不川,是属于中庸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么郑州的人文观念,我在哪里可找可寻呢?

      我们在上海培训期间,河南一位四十余岁的男教师竟和一位江西水乡长大的女教师,为一个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不时高声叫嚷:“你知道我们农村的实际吗?”有点打架的样子。弄得那位江西的女教师面红炙热,忐忑不安,真的难以下台,恰好主讲的教师圆了场。要不我看他们真的要打一架了。还有在培训期间的一个联欢晚会上的节目数量来说吧,河南压倒了我们甘肃和江西的,其中有一位女教师竟在这一联欢会上表演了三个节目,最让我难忘的是她表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地上滚动时,不料被台上的帘布缠身,惹得大家狂笑,但她还是自己解开缠身的帘布后,一如既往深情淡然融入角色地表演完自己的节目。最终赢得台下阵阵热烈赞美的掌声。

      当然我们甘肃人的中庸也就显在了此次联欢会上,节目不多,两位年轻的男教师独唱和一位女教师的独唱(塞北的雪)唱出了我们甘肃的大致风貌及人文精神,也真正的显出了“中庸”二字。江西的教师在水乡长大的,还是以清澈平静的流水——大合唱来结束自己的流水缠绵与温情,让我不得不想起余华的“温情”——《呼喊与细雨》。

      我的家乡天水已经很凉了,然上海8月似乎还是温棚一样的燥热,我躺在床上,默默的想着:河南的人文精神与平原的关系。那位男教师的粗旷豁达,无遮无掩,实实在在,勇往直前;那位女教师的沉着应变,不慌不忙,表情丰富,含蓄温柔,和空旷展展,平坦无拘,坦荡豁达,稍有不高不低的丘陵装饰的平原何等的相近。

      摊开我国的地图,河南这头失去鼻子的大象,温存的站在我国的中东部,面朝东部远眺,凝视着远处浩瀚的东海,是一头沉着富有深远理想的大象。河南的平原是它真正的和谐家园。他那粗旷憨厚、正直勇敢、豪言壮志、不拘不扣、心地善良的性格正吸纳了水的温存和山的憨厚这两处优点,显示平原这一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色,我能否把居住平原的河南人归结为——“豁者乐原”呢?

     上海的夜已深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已证,“豁者乐原”呢?我想,勤劳勇敢、不屈直前、憨厚实在、聪颖文慧的河南人早已用自己人文理念,默默的行动着、实施着。


2#
发表于 2016-9-4 07:24 | 只看该作者
先占沙发
3#
发表于 2016-9-4 07:25 | 只看该作者
粗读了一遍,说的是河南文化底蕴,我对河南有偏见,呵呵
4#
发表于 2016-9-4 18:0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最不会总结的,比如某个城市如何,某个地域又如何,所以对能够总结这些的人是很佩服的。
看到日尧月老师的这一篇 ,第一感觉是有点惊讶的,因为河南人,我家里就有本书,叫河南人什么的,当时我认为真是太煞有介事了,因为之前我根本不认为河南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然这也不能代表河南人就怎么怎么了,有时可能是炒作了卖书而已。
而日尧月老师这一篇,好似是为河南人翻案的,特别是豁者乐原一词,我因为过去没有见到过,还专门上网查了一查,的确没有找到这个词。从此也就可看出日尧月老师的平和心态,这也正是文中的态度:平和。以平和的心态为文,所以文章也有种平和,有种美好,这不仅仅是因为赞美那几位河南人或说河南,而是这种坦荡的心庆。其实我认为国人缺少的就是这一点:看到他人的好。仅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就十分欣赏这篇文章。
此文一如日尧月老师过去的文章,平实语言中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因为思考与见解是个人的,所以其独特性也就显而易见。欣赏并问好!
5#
发表于 2016-9-4 18:19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一个地方。平实而不乏诗意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见解。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9:48 | 只看该作者

紧握!
7#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9:49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9-4 07:25
粗读了一遍,说的是河南文化底蕴,我对河南有偏见,呵呵

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9:52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9-4 18:01
我是最不会总结的,比如某个城市如何,某个地域又如何,所以对能够总结这些的人是很佩服的。
看到日尧月老 ...

谢谢昙花的鼓励!其实对于河南人,我们甘肃人也不是那么喜欢;然作文不是做人,我还是以尊重文字为重,去书写自己的感悟;十分点赞昙花对文字的尊重和和平的心态!
一篇很随意之作,却被你再次鼓励支持!
问好在百忙之中,问好在陇右的浅秋!
9#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9:52 | 只看该作者
周施梅 发表于 2016-9-4 18:19
是的,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一个地方。平实而不乏诗意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见解。问好!

紧握,问好。记住一个人就是记住了一座城市!
10#
发表于 2016-9-8 21:01 | 只看该作者
一马平川的平原我在东北的长春见过,连一点丘陵都没有,沃野千里啊!今天有时间细细品味你的随性之作,突然想起那年去婆婆家看到的东北大平原。
豁者乐原,是不是豁达心胸开阔的人喜欢平原?文字中对郑州平原的描写感情非常真挚,特别是雾里的平原,神秘、有月笼白纱的质感,有丰富的想象余地,那种雾下的开阔令人遐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所描绘的河南老师“粗旷豁达,无遮无掩,实实在在,勇往直前”,像平原一样开阔,可能我接触过的河南人给我留下不好的印象吧,一时扭转不过来,在旅游景区到处坑蒙拐骗,不择手段,让人不齿,其实,这样的人那里都有,何止河南
11#
发表于 2016-9-8 21:12 | 只看该作者
看惯了高原,就会对平原好奇。其实,它们都是地理意义的标识而已。
问好!
12#
发表于 2016-9-9 17:25 | 只看该作者
      首先,问好甘肃天水老乡!
     
    未曾到河南郑州下车观赏,实地走访,据去过的同事讲述,说其实,河南人待人热情,问路从来都是热情大方,郑州也很大气、干净、舒适。
      就本文读过几篇,整体感觉很不错,将平原的那种寥廓、那种驰骋千里一马平川不见山峦起伏做了描述,也许,是为了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做一番比较,才起了题目“豁者乐原”,也很好诠释、拓展、延伸了题目,只是心中迷惑不解,“豁个人理解为豁达,乐原是乐于、喜欢平原的简化。是不是再强化一下最前面的豁这个字的意思?(个见,仅供参考)问好文友!
13#
发表于 2016-9-9 18:31 | 只看该作者
好一个“豁者乐原”!概括提炼得何其恰当与精准!涵盖了中原大地的地貌气质、人文精神和博大情怀,对我这个生活在陇南大山怀抱的人来说,感受又是何其深刻!佩服老师透过不同地貌特征来拿捏不同人物外表与内涵的才华与本领,作品强烈的在场感让人体味到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很有人情味儿,也很接地气!
14#
发表于 2016-9-9 18:3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佳作,问候朋友!
15#
发表于 2016-9-11 19:49 | 只看该作者
多数人对河南有偏见
l老师的文字是我知道了中原人的勤劳勇敢、不屈直前、憨厚实在、聪颖文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9 05:02 , Processed in 0.15712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