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阳1 于 2016-9-4 20:52 编辑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从钱樟明这首《水调歌头•咏竹》中不难看出竹子秀逸有神韵,长青不败,高尚不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坚贞不屈,柔中有刚的高尚品德。如若穿行于竹林中,细听竹林泉流声,甜润而柔美、动听而悦耳,那安详、和谐的氛围会令人如痴如醉。
走进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的竹泉村,吮吸着竹林中那浓郁的竹叶清香,感受着竹林的委婉呢喃,触摸着竹林那壮锦叠韵、飘逸潇洒、玉树临风的身影,任竹枝绊住我的脚步,让竹叶旖旎我的心海,任竹杈兜转我的思绪。此刻好神清气爽呀!仿佛身处翠竹掩映的海上,风湿漉漉的迎面拂过,飘荡着新鲜的竹绿气息。清泉汇集的溪流穿行于竹林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演奏成一曲美妙而又动听的歌曲。悠然漫步于蜿蜒曲折的竹林小路,一览竹林的万般风情,领略竹林静谧安详的神韵,我的灵魂此刻和竹林如此的贴近,我的血液澎湃着竹林迷人的气息。在竹林里随便找一个地方,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躺着或坐着,就能感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就氤氲在这湿润清香的空气中。
竹泉村,顾名思义,村中有泉,水边有竹。竹泉村的竹子竹节碧青,刚劲挺拔,竹叶清新可人,不失妩媚。房前、屋后、河边、山坡,角角落落,蓊蓊郁郁,满眼里全都是竹。置身于这竹泉的世界,真正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快乐徜徉在这竹泉圣地,美哉!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469口人,面积1800亩。元明时期叫泉上庄,清朝乾隆年间改名为竹泉村。古村庄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少见的桃花源式的古式农村。
关于竹泉村有一传说,村内有一趟青石梁长数百米,当地人都叫它石龙。很早以前,此地曾大旱了三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知道后,就偷偷地来这里下了三天三夜倾盆大雨。东海龙王知道后就把它召回去,并且惩治这一方三年无雨。
一天,玉帝举行蟠桃盛会。龙王三太子看到老龙王赴蟠桃会去了,就沿地下河直奔铜井而来。到铜井后,龙王三太子一头向竹泉方向钻去,钻出一泉,泉水喷涌而出,甘甜爽口,救了这一方百姓。龙王闻听大怒,就把三太子罚在这里变成了石龙。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此地盖起一个庙,俗称“石龙庙”,称此泉为“石龙泉”。由于有了水,此地遍地生竹,久之村落逐渐大了起来,便称该村为竹泉。
竹泉村以独有的竹、泉、村原生态旅游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造就了具有显著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并融的休闲胜地。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竹林、泉水、古村落的美景;能品尝到蒙山全羊、蒙山全蝎、沂蒙光棍鸡等富有特色的地方美食;还能体验滑草、漂流、采摘等户外乐趣,融入山水之中,真正回归自然。
与友人们沿丽水街一路前行,脚下的青石路上泉水缓缓涌动,这是一个极其古朴的村落,大街小巷铺满了一种黄褐色、不规则的石头,路两侧的房屋、院墙,也大都用此石垒成,且独居特色的是院墙上的大石缝里嵌着小石头,小石缝里夹满了密密麻麻更小的石头。这些石头颜色深浅不一,斑驳陆离,看似杂乱但却是整齐划一。这里的房屋多是茅草顶,灰色的瓦片,白色的院墙,玲珑别致,既具有沂蒙山区独特的建筑特点,又有着江南房屋的点缀特色,静谧中透着安闲,古朴中含着清雅,使得这个古老的小山村浸润在灵秀而又拙朴的风韵中。
丽水街可以说是一条临水而建的商业古街。这里商品林立,民俗作坊众多。提到这民俗作坊我们特意留意了一家“粉皮作坊”。靠近门口,见竖着一匾,上写“粉皮的第五代传承人”。进的门来,见忙碌的人还真不少。见他们将地瓜淀粉调成稀薄粉糊状态,用勺将淀粉糊搅匀。之后舀出大约15克的淀粉糊倒入模子中(模子,铜制,其形如盘,直径大约40公分,四周有直上直下的边沿,高度大约5公分,底部中间略凹,是制作粉皮的专用工具。通常两个交替使用),立刻用手将模子由里向外旋转一周;接下来放在开水锅里再旋转一下,模子在开水锅中急剧旋转起来,通过离心作用,淀粉糊迅速向四周散开(但要注意,在旋转时模子不能碰击锅边,以防止震动粉糊造成薄厚不匀,或将热水溅出烫人。)在模子第一次旋转后,突然抓住稍停一会,再旋转第二次,共转动四次,模子内即结成一张薄薄的粉皮,在开水中烫熟,他们叫做“旋”粉皮。之后,把做好的粉皮在凉水中从模子上揭下来,再平铺在竹席子上等待晾晒好就可以了。看到他们那娴熟的制作过程,感觉心里痒痒的,也好想亲手做一下试试。
在丽水古街,除了品读这房前屋后的翠竹外,还能目睹古老的石磨,古老的辘轳,古老的水井,古老的水车,古老的碾盘,古老的门窗……还能欣赏到原始手工煎饼的制作法,以及老粗布的纺织过程,真是大开眼界啊!品味着这些“原始”的制作尤物。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种精神----“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大葱、老粗布鞋支援前线。还有那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沂蒙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载入史册。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沂蒙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无私奉献、敢于胜利的精神让世人为之动容。也正是因为这种“沂蒙精神”才使得革命者们具有了翠竹的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豪迈精神。
来到竹泉村,“竹泉”是必然要看的。就见一溪泉水汩汩从竹林中流出,这就是“竹泉”。泉池屹立在村子中间,泉池经人工建筑,修葺成泉眼。泉后筑有宸翰亭,亭中有一巨石屹立,上刻乾隆皇帝墨宝书写的“竹泉”两个大字,背面有丹书刻文。竹泉下构建一个长方形水池,泉水被分成三跌,又叫“三生缘”,寓意为三生有缘。第一跌流出的泉水用于村民饮用,第二跌泉水用于淘米做饭,第三跌水用于浣洗衣服。如今已成为景点,村民也不用在此淘米、洗衣了。“三生缘”下首是“生命源”,一大圆形水池的中间是鲤鱼戏水雕塑,四周圆池边立柱顶端端坐着可爱的十二生肖塑像,口吐水柱射向池中。竹泉的泉水四季恒温,富含人体必需的十几种微量元素,经鉴定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村人饮用此水多长寿、无恶疾。
据史书记载,竹泉村在历史上曾经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驻足游玩。乾隆年间,郑板桥曾两次来到竹泉村。第一次是在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途径竹泉村,这里的美景给郑板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隆十八年,郑板桥辞官回扬州时又路过此地,亲笔题写了“竹泉村”三个大字。 乾隆皇帝也曾御驾亲临竹泉村。据记载,乾隆十六年四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路经沂州府,被此地竹林掩映茅舍的静谧环境所吸引,并欣然书写了“竹泉”两字,岁月变迁,当初的墨宝已经不见,后人搜集了乾隆的字体摹刻了竹泉石碑。
竹泉北面是驸马府。明朝末年,竹泉村高姓始祖高熛的六弟高炯被青州衡王府招为仪宾后,曾在此修建别墅与郡主休闲居住,自名为“静庐”。后世高姓族人及民居皆尊称仪宾和郡主为驸马与公主,称其别墅建筑为驸马府。驸马府的大门楹联曰:“梦里说梦笔端几度桃源梦,天内有天泉上一壶竹洞天。”新修建的驸马府再现了当年的建筑格局和风貌。
欣赏完整个竹泉古村,你会感觉到这里的竹是茂盛的,青翠的,坚忍不拔的;这里的泉水是欢快的,甘冽的,铿锵有力的;这里的物是古朴的,错落有致的,令人倍感亲切的……
竹泉古村,因竹而有韵味,因水而有灵气,因古朴而更具有诗意。 真有点舍不得离开这里了。好想化作竹林里的一缕轻风, 可以随处歇息,随心所欲滑过古村的每个角落,看绿波起伏,听泉水叮咚,轻轻抚摸竹林温暖的面庞,依恋竹林宽厚的胸膛,被竹林清泉的幽香深深的陶醉。好想成为古村中的一棵翠竹,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竹林的怀抱中,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都住在竹林温暖的心胸中。想长高就长高,想蔓延就蔓延,没有约束地自由自在。每天为竹林讲述我的故事,用我的美丽装扮竹林。
傍晚斜阳弄影,清泉似乎也累了,渐缓了下来。只有风儿不舍得歇息,拂过竹林,抖落了一地剪影,此刻的我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