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甘冬儿和杨达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7 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6-9-8 10:36 编辑

                                                                           甘冬儿和杨达尔
  
                                                                                      文/于文华
  
  ①.乐器一响,村道上就人影晃动起来。女人们赶紧抹抹脸,收拾收拾衣服——木生嫂穿上那件攒劲的跳舞衣,拿上绸扇,快步出门。不忘对男人吩咐一声:喂猪时,别太稀了,抓几把麸子,搅拌匀了……
  
  男人头不抬,气呼呼隔窗扔出去一句话:不放心,你把锅洗了、猪喂好,再出门不迟!木生嫂却已跑出了院门——其实,吃饭的档儿,她的心,早就随音响的旋律而陶陶然、翩翩然了。快步走不了几步,前面匆忙走的,不是一起跳舞的李小娴吗?看她的打扮,穿的却像是戏装。快步撵上,发觉她好像稍稍化了淡妆,像是要彩排的样子,有些迷惑不解的问:今下午你不去跳舞?
  
  李小娴快人快语:不了,你们跳!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彩排一下。县文化馆的人电话里通知了,说是最近几天,就要来验收咱们的节目……
  
  听听,不过一块跳舞的,抽空排练了几个小节目,就涨势势的,有点高人一等的意思。能不能被选上、登不登的了县上的台,还在两可之间……女人心虽这么想,脸上却笑嘻嘻的,嘴里的话说的,更让她自个儿都出乎意料:那你们抓紧排,争取选中到县上、市上表演,给咱们村捧个大大的奖状回来!
  
  李小娴顺势接过话茬,随即说:借你吉言,要是获奖了,就请客,咱们一起乐呵乐呵……
  
  木生嫂只能就坡下驴,趁趁做个顺水人情:那是自然,咱是啥关系。到时候,把好姐妹们都叫上,到镇上最好的酒楼、最大的包厢,好好玩玩……
  
  木生嫂未等李小娴再说啥话,跑着走了,把她却怔在了原地。
  
  是的,轻飘飘一席话,却说出了李小娴的心病。跳舞跳了这么些年,远远近近都算是有了些名声,到县上也屡次露过脸。但要说获奖,却未曾得过。
  
  广场舞在中国,也许大多数女人们,谁都会跳。这些年,不要说城里,即使最偏远的山区乡村,早晚都有一伙中老年女人,蹦蹦跳跳,既喜庆,又欢快,还健身,怪不得人们说,中国大妈的广场舞,已经风靡世界了。在莫斯科红场、在巴黎艾弗尔铁塔,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广场……都有中国大妈们舒展大方风采。那么,现在排练的这个小戏,究竟行不行?李小娴心中没底。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甘冬儿和杨达儿》的传承人,她很想把准备了多日的这个小戏搬上舞台,到县上试试身手。可,不知团长王大姐心中是咋想的,话又如何开口……
  
  王大姐70多岁了,儿子一家在南方深圳生活。老伴儿去世的早,几年前,有孝心的儿媳曾接过去,说是好好享受享受。可高楼上仅住了大半年,她就憋气的不行。为啥?出门都是车,睁眼尽是人。一个小区也不认识啥人,天气又闷又热。楼上热,出门更热。儿子一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把一个老太婆扔在空荡荡的高楼上,难受的不行,手脚像是被无形之中捆绑住似的,任尔有三头六臂,也施展不开。不像乡下,宽天宽地,出了大门,都是乡里乡亲的笑脸。她还热心带领一帮妇女们风风火火的跳舞。她们的水平,已然不是其他人随意的锻炼锻炼,而是屡次代表村上、镇上参加各类活动,且每次都有不俗的成绩。话说回来。人这辈子,除了吃吃喝喝,还需精神的支撑与呵护。
  
  这些年,庄户人日子好了,吃穿不愁了,跳舞健身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虽层次千差不齐,各有千秋。但,那份热情,那种劲儿,却真真令人佩服。不是有句话吗:人呀,就活的个精气神!许多跳舞参加文艺活动的老人,七八十岁了,人前头气昂昂的,越活越有劲头,越活越有精神。有人戏言:王团长,你儿子儿媳孝敬的钱,为何不拿上到外面旅游、旅游?听听人家王团长怎么回答的:“人上了岁数,出门都是遭罪,不如在家吃自己做的饭,和老姐妹们一天到晚乐乐呵呵的跳舞……”再说,王大姐要不是跳舞支撑着,怕是早就……你说,她孤零零的一个人,怎么那么大的信心,那么好的心态,整天价为自乐班子想方设法、出谋划策。把她自个儿的家,当成了中老年文艺爱好者们活动中心,有时练到恰至饭点,还一起非要一块儿做了饭,参与者都吃过了,再回家。谁都说,这么嚷踏,收些钱,就算是米面菜钱。老婆子一听收钱,立马火了?“你们这是干啥?你们走进我的家,我们能够相遇,就是个缘分,几顿饭,就把人吃穷了。说实话,一个人吃饭,饭再香,也没味道。大伙儿到我家乐活,吃几餐粗茶淡饭,我高兴还来不及……”听听,谁好意思再提钱。话虽这么说,以后,大多时间里,就尽可能赶在饭点前“快速撤离”,都商议好说的家里有事情,或有其他要紧事儿。好说好聚。人就这么怪,嘴上不说,时间一久,产生了矛盾和不愉快,谁的脸上都挂不住。说实话,几十年了,王大姐的心肠好、人缘佳,村子里都有目共睹。眼下这个节目,已然排练了好几个月,要是说换非遗节目,不知老人家会不会气坏?成不成,先藏在心里,时机恰当了,再提提?
  
  边走,边想对策。也许,文化馆的人,说来,抬脚就要来。再不说,也许,要获个奖,估计就
到猴年马月了?
  
  ②.进了王大姐家的门,乐队伴奏的七八个老人,早在院子里忙乎开——估计他们早就来了。李小娴开了家理疗店,平日里,主要是老公公在操心与打理。这不,出门前,又特意吩咐好注意事项,不能时间过久,开关记得不要按错。早晚得跳舞锻炼,要好的姐妹们,她一不来,非要等她露面。好像她站在第一排,一领舞,她们跳起来才过瘾。稍微迟点,就打电话催促。这边要抽时间到王大姐的团里排练节目,就需打电话“请假”。李小娴的大多数时间和主要精力,还是在这个团里。平日抓紧排练好几个攒劲的、能入眼的节目,一些企业开门搞庆典活动、过庙会、节庆文艺演出,自会派上用场。(一般大靖周边乡镇过龙王庙、清凉寺庙会,三八节、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春节这些传统节日,她们都要赶场子演节目)
  
  王大姐笑眯眯的招呼一声:小娴,来了?喝水不?自己倒。
  
  李小娴笑着点头给一块的几个大姐打招呼。说是大姐,有几个已然60多岁了,还兴致勃勃,比年轻人还积极,说是要抓住黄昏的尾巴,美美活几年人——年轻时,巴挣光阴,养育儿女,生活的沉重犁头,早已把人折腾的千疮百孔,气息奄奄,哪有力气和精力唱歌跳舞。如今,乡下老百姓谁家的日子都自在安然了,村村都有自乐班子,队队都在健身跳舞。谁都在暗暗憋足了劲儿,在年年县上举办的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中,大显身手,一决高低;谁都使出浑身“十八般武艺”,摩拳擦掌,抓紧排练。关键就在于谁的节目有创新,谁的歌舞吸引人,谁能抓住观众的审美眼球、欣赏口味和独特韵味。
  
  按照原来的思路,演唱古浪传统民歌《刮地风》,8个人分成4组,两两相对,扮的是四队夫妻,边齐声演唱,边手执彩绸舞蹈。遇到有和声,乐队的八九个人一块合唱,这样有气势、有效果。
  
  “正月里来是新春呐,青草芽儿往上升。天凭个日月者吗你就人凭个心呐;二月里来春风刮哎,只等天公把雨下,吃土的尕娃们呐你就河沿上跑啊;三月里来三清明呐桃花不开杏花儿红;过路的蜜蜂儿们你要想好了采呀……
  
  刚唱了几句,王团长就大声喊:“停,停。小娴你们怎么搞的。我说过要打起精神,脸上要自然的露出笑容,动作舒展大方,给人优美感觉。你们一个个没精打采,脸上表情不自然……要把平时当作正式演出一样,上了台才不会抓瞎……接着往下走,完了重新再来几遍。大家要齐心协力,眼睛瞅着左右前后,脚和手协调一致。同时,手随脚走,眼跟着手走。一定要协调、整齐、舒展、大方……”
  
  “八月里来月儿圆呐,全家老小都团圆。蒸下个新面馍馍你就炕桌上端呀;九月里来九重阳哎,黄菊花儿开路旁。有心肠摘过来吗,你就没心肠戴呀;十月里来寒冷天呐,碌碡磙子团团转……”
  
  练了五六遍,谁都大汗淋漓了。王团长自个儿早累的直喘气,只好停下来,歇一会。李小娴端了杯水,走到老太太跟前,笑吟吟的递过去:“团长,喝口水?”
  
  王奶奶接过水,客客气气的说:“小娴,谢谢啦。刚才说你,不生气吧。你是台柱子,是咱们这个团的主力队员和中心人物,你的一举一动,关乎着这个节目的成败,对你,我自然要求不同于其他人。”
  
  李小娴看老奶奶心情不错,顺势建言道:“团长,排练我一定会不辜负你的期望,就是有点担心,咱们这个节目,能不能够被文化馆验收上……验上了能否获上奖?”
  
  这一问,问到了老人的心里。练虽则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紧干慢干的练。但能否被验上,能否获奖,还真没十足把握和信心。沉吟半响,王团长猜小李一定有什么好注意和想法,否则不会这么说话。毕竟,一起活动这么些年了,彼此知根知底,有啥想法和念头,从脸上、眉梢就可窥探一二。随问道:“小娴呀,咱都不是外人。只要对咱们这个团队好,有啥好主意、好点子,你尽管说,大姐我全力支持……”
  
  李小娴只得将所思所想,和盘端出,依旧笑嘻嘻的说:“团长,我可就直说了,不点不道的地方,请你老包涵。我是这样想的。听说,县城里也有排练我们这个节目的。我想会不会有啥冲突。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当讲不能讲?”
  
  王团长将水杯子放回院中花园墙上,把松开的鞋带重新系好。问:“你说,我不糊涂。好的建议,一定会采纳。”
  
  唯恐其他人听见,李小娴靠近王大姐跟前,压低声音说:“我想两手准备。把我们那个非遗保护项目也排练一下,叫文化馆的人一起验——那个好了,那个上。保不齐,会一块儿上县上参演。说不定那个节目会获奖。当然,咱这个节目,我也会继续排练的……”
  
  想了半天,王大姐才对小李说:“这样,你暂且不要对其他人说。这几天,抓紧时间先排练。这边呢,你就不要过来了,我就说你的理疗店客人多,忙不过来……就是两个节目,一旦都验收上,咱一个团,恐怕人家有啥意见。要不,你想个啥响亮点的名字,验收时,就报成你的团……”
  
  原先还想王团长不会答应,谁知她老人家这般痛快,还允许单独组团,真让小李想不到,激动和喜悦之余,忙不迭迭的连声说好:“谢谢团长了,你真是宽宏大量。我还想你不大高兴……说我挖你墙角,另立山头……”
  
  王大姐拍拍李小娴肩膀,动情的说:“别那样说。大姐不是小肚鸡肠的人。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只要那个节目验收上,就一定要全力以赴获上奖。你排练时,有啥困难尽管言语。我倾力支持。回头你张罗人手,估计时间太紧张了,你能不能应付得了……”
  
  李小娴信心满满的,回应王大姐的鼓励:“团长,有你这句话,我就心满意足了。回头抓紧一切时间,排练好节目。争取两个节目都验收上……”
  
  ③话虽这么说,其实,李小娴早有准备。她们的《甘冬儿和杨达尔》这个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是解放前发生于大靖地区的真实爱情故事,类似于王贵和李香香。据说,当地地主老财杨四爷,自幼把女儿杨达尔许配给了外甥甘冬儿。但后来甘家日渐贫困,嫌贫爱富的杨四爷不顾有约在先,又将闺女杨达儿,许给在兰州兵役局当科长的李茂山。而追求幸福爱情的杨达尔,对父亲悔婚非常气恼,商议好和心上人甘冬儿一起私奔。结果出逃未遂,致使甘家弟兄和杨四爷刀棍相见,被告上法庭。聪明果决的杨达尔,请邻居马大嫂主持,与甘冬儿私下拜了天地。无计可施的杨四爷,见闺女铁了心要跟杨达尔过苦日子,遂派儿子杨国权到兰州搬来李茂山,一对有情人,最终被活生生拆散……
  
  县文化馆的张馆长多年前就说过,这个故事丰富曲折,有故事、有情节、有看头。后来,还是在馆长的关心帮助下,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传承项目。他一再鼓励李小娴她们,要以小剧的形式排练出来,每年非遗宣传或活动时,拉出来登台亮相,既宣传非遗成果,也鞭打恶势力对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男女的迫害,更衬托当今时代青年人生活的幸福,希冀他们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正月里闹社火,甘冬儿装姐姐,杨达儿看上了个表兄哥,儿里真热火。哥哥爱唱戏,妹妹调把戏(配角),枣木的个棒槌是一对儿,婚姻是天配的。舅舅也没在,舅母也不在,隔院墙丢进一个土块来,妹妹你出来。杨达儿出院门,先把表兄哥问,这几天怎么没有见过你的面,表兄哥快进来。表兄哥头里走,小妹妹去挡狗,我把我的表兄哥让到床上坐,小妹妹有话说,小妹妹关心的,拉住了哥哥的手。一心想跟上我的表兄哥走,哥哥你敢不敢走?……”
  
  这是多年前,李小娴手头现有《甘冬儿和杨达尔》的民歌,请镇上懂戏剧的一个老师,根据古浪老调音乐曲谱,将民歌转换为小戏。那个老师先拿出了雏形,面对面先后反复修改多次后,有了初步的剧本。又请教了县文化馆的两位老师,心里才有了初步把握。虽说是有了剧本,但真正要登台演出,难度还相当大。私下里,和邻居杨三嫂闲扯过,她好似对剧中马大嫂挺感兴趣。自己饰演杨达尔这一角色。甘冬儿呢?也有合适人选,街上洗酿皮的袁大姐,两人抽时间,一字一句推敲过剧本,也悄悄试演过几回,感觉还可以,还要多多打磨打磨。只是还差一个恶势力的帮凶——杨达尔的哥杨国权这样一个人选。
  
  说干就干。李小娴想,既然给王团长打了保票,就一定要成功,最起码先验收上,先争取到县上演出,获了奖,才有机会到市上演。王大姐如此爽快和支持,她还真有点出乎意料——可不能辜负她老人家的期望!
  
  当务之急,是先找到袁大姐,两人先串串词,再找乐队伴奏和服装、道具啥的。老话不是说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分步走,啥事都不能急。其实,小戏小戏,道具简单,无非桌子、椅子,关键是穿什么、戴什么。还有马大嫂和杨国权的装扮……
  
  待找到袁大姐,李小娴将所思所想、所担心和所有计划,一起说出来。“袁大姐,我可给我们王团长说了,保证让文化馆把咱节目验收上,能不能获奖,就看你的了……”
  
  袁大姐一听李小娴的全部想法,边点头称赞,边手指着小李,边假意找东西“教训教训”她:“好你个李小娴,你这是先斩后奏。你都计划的这么周全,才跟我商量……这叫商量吗?这好听点叫逼上梁山,不好听点将强上贼船”。
  
  李小娴笑着碎步跑着,嘴里已然唱将起来:“叫一声表哥你坑上坐呀,小妹妹我今天有话对你说。这辈子跟你走和你过,你把你的心里话就说一说……”
  
  袁大姐早已笑的差点闪了腰,随即接过话茬:“表妹呀,我和你是爹娘老子早早定下的娃娃亲,咱俩青梅竹马一起玩大没有变过心,谁不说是枣木棒槌,天生的一对……哎,听说,前几天丁姑妈你家来提亲,不知舅舅舅母把主意怎么定……”
  
  说归说,闹归闹。两人还是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对练了好几遍。但这出戏要完整演出,除了她们两个主角,其他马大嫂和甘国权两个配角,也得好好练练,这样才是完完整整的一台戏。有始有末。从串词到唱腔,从念白到出场,都需从头到尾,好好练练。缺少任何一个小环节都不行。
  
  “杨国权这个配角很关键。要能说会道,两面三刀,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既心狠手辣,又老谋深算,还会来事……算是个奸诈邪恶之人。我看我表哥卢国财挺合适,平日里嘻嘻哈哈,能文能武,会唱流行歌曲和老曲儿。要不,我电话里给他说说,看他啥意见,有没有参与的打算……”袁大姐心中早也有想法。一听这句话,李小娴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随即催促:“好我的相公哥哥,你早些给奴家说一声,也就不用左思右想了……快些打……”
  
  “好我的尕妹妹呀,你心里咋想的,也没有给我说呀……”一边掏出手机,翻出号码:“哎,表哥,这会子做啥着哩。有个事,想请你出马,不知你有没有时间……啥,全凭听我吩咐。事儿也不大,就是给表哥一个登台亮相的机会。算小妹请你出马。不是李小娴她们那个小戏吗,以前给你说过。她想正式排练一下,到县上演出。啥,劳务费?你不要跟我提啥费用,咱这是业余爱好,你来就来。不来拉倒。这么大的一个街,我还不信,找不到一个甘国权……啥,你开玩笑。行、行,吃过晚饭,你早点到我店里,我们和小李合计合计……等着你,不见不散。做宵夜?你不过就一碟子猪头肉,一碟子花生米嘛,小意思,早点把肚子日囊(喂饱)了,到小妹这儿报到。不见不散……”
  
  “看,搞定了!咋样,大姐我厉害吧”
  
  “厉害,厉害。再牛的男人,也经不起袁姐的软磨硬泡。”两人说笑一番,说定了汇合时间。李小娴才发觉,早上出门,这会子早已是下午五点多。袁大姐一再说一块吃,小李婉拒着说:“不了,我早上出的门,到店里对凑着做点面片子。不然,老公公要提意见了……
  
  ④商议的结果是,卢国财欣然同意,还说村上的办公室里有桌椅,排练时可借过来用用。谁家的店里,都无法排练开,干脆到他家的大院子里排,至于服装、化妆及预计七七八八的花销,他自愿掏出几百元支持。
  
  一听这样,李小娴急了:“不了,卢哥,你来演出,我就感激不尽了,那能让你掏腰包,绝对不行。我的理疗店买卖还可以,花费多多少少,都算我的……”
  
  袁大姐更急:“你们都是门缝里瞧人,我的店是小点,但一年四季业挣了不少钱,咋全让你小娴出。要不,咱们三个人平摊上。化多少,摊多少。谁都不要争了……”
  
  “不行,袁姐,你供两个学生——人家说,一个大学生,就弄穷一个家。何况,你还有一个高中生……你算了,就这么着,我和卢哥平摊。”
  
  争来议去,服装、化妆、坐车等费用由小李和卢国财平摊,袁姐负责平日里的花销。大家都表示,紧锣密鼓的抓紧排练,争取一鸣惊人,一炮打响!而乐队伴奏,只能请王团长相助了。
  
  那几天,白天晚上,李小娴他们分秒必争的排练。并和王团长商议后,请乐队合演了几场。本来,还想再好好练练,谁知,县文化馆一行数人,说到就到,专程到村上的戏台前,对大靖片区报名参加县上汇演的节目,逐个进行了验收。
  
  李小娴对《甘冬儿和杨达尔》心中没底。辛亏她们唱词熟悉,而乐队又十分给力。卢国财虽唱词不大熟,但他夸张的动作,怪异的表情,一上场,就赢得掌声雷动。正如王团长和李小娴预料的那样,她们的两个节目,都顺利被验收。
  
  临走,张馆长他们,特意要求李小娴,说:“你们这个节目有特色,有创新,回头好好排练,把握好角色的戏份,争取到市上演……”
  
  再以后,县文化馆又联系了市文化馆戏剧方面的老师,对李小娴她们的小戏,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服装不能太古旧,毕竟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不能太新潮与时尚,可借鉴和活用电视上民间小戏的穿戴与打扮。甘冬儿也可头上围条白毛巾。鞋子穿布鞋,但作为地主老财阔少爷的杨国权,可穿皮鞋——他的流里流气和凶横劲儿再强化,甘冬儿和杨达尔两人,再投入、再忘我,记住你自己不是你,而是地主老财的闺女杨达尔,是穷苦百姓一份子的甘冬儿,但两人又是情投意合的恋人,要突出恋人之间的情感因素,精准拿捏好各自角色的分寸。像拜天地时,两人眼中流露出的甜蜜与喜不自禁,而听说要打官司了,那种焦虑和急切……到最后,被活活拆散后,那种痛彻心扉的难舍难分,要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唱词就用原汁原味的方言唱,带一种热情质朴却沉吟神秘,欢喜期盼却深沉哀婉,关键是把握好度……
  
  ⑤数月后,李小娴所在的团队,将排练好的新编老戏《甘冬儿和杨达尔》,如愿参加了县上的第五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以新颖的形式、别致的唱腔、独特的艺术形式,获得了二等奖,为她们所在的乡镇争了光,赢得了荣誉。而王团长排练的那个节目,仅仅入围,取得优秀奖。
  
  事后,王团长对李小娴的举止赞不绝口,说是眼光独到、思路超前,到底是年轻人,还表示要让贤。她自然知道,王大姐其实舍不得她的那份事业。坚辞不受什么让贤的说法:“我永远是你的团员,随叫随到。咱的那个节目,只能是保留节目……”
  
  中间,木生嫂打过几回电话,问李小娴是不是病了,怎么不再参加她们早晚的跳舞健身。李小娴只好编造理由,说确实身体不大舒服,在店里理疗理疗一段时间。而得知《甘冬儿和杨达尔》在县上演出且获奖,木生嫂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小李的良苦用心,不再多说什么。
  
  再数月后,《甘冬儿和杨达尔》和其他几个优秀节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快马加鞭的排练。卢国财更是忙前忙后,王团长不时来出谋划策,提出一些合理建议。这年的8月16日,这个节目又代表县上,参加了全市的文艺汇演。评委老师得知是由省级非遗项目新编老调音乐,极感兴趣,但几个县区,高手林立,角逐竞争十分激烈。
  
  最终,虽仅获三等奖——这么些年来的心血和多日的付出,终有回报,李小娴她们却十分满意。在确信得奖后,李小娴分别给王团长和木生嫂做了汇报,并请她们次日一块儿乐呵乐呵。自然,几个人都十分高兴,比她们自个儿获奖还喜悦,无不赞同一起庆祝的提议。

   
2#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1:3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事儿,去年由我们文化馆参加验收,我全程参与了从文化馆验收、到县上参加汇演,再赴市上的演出……虽则她们十分努力,但演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民间传统戏剧,年轻人不大接受,而许多评委也对舞蹈类节目感兴趣,编排有特色、服饰鲜艳,整齐而美观的舞蹈得分就高。而这个节目受剧情限制,有点过长,许多人到后期就不大爱看了……需要继续包装和磨练,才会到更打的舞台演出。

     请雨夜昙花及各位版主和文友们批评指导!问好各位好友了!
3#
发表于 2016-9-7 13:32 | 只看该作者
看得出来,这篇文章于老师写得非常用心。
要写这样一个关于非遗故事,个人认为非常难,因为得有看点,才能吸引人看下去,否则就沦为了一般的介绍性文字。此文用文学手法把这个故事包装了起来,有悬念,有冲突,更多的却是包容和理解,读来十分有滋有味。若说小说化散文,这篇应当就是了。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此篇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人物的鲜活。
写这样的题材,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感,虽然已申报为非遗,但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
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6-9-7 1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红秋叶 于 2016-9-7 13:45 编辑

第一节:活泛的对话场面,使得主要角色进入得很快。在闲谈之间,人物的个性就表现出来,自然的镜头转换让这样的场面变得更加宽广,而且有了既形象又伏贴艺术效果。在行文中植入了语言的表现手法,让文字有了乐感的同时也有了气韵上美感。
5#
发表于 2016-9-7 14:18 | 只看该作者
生动。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5:45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9-7 13:32
看得出来,这篇文章于老师写得非常用心。
要写这样一个关于非遗故事,个人认为非常难,因为得有看点,才能 ...

   谢谢雨夜昙花版主深入人心的点评意见,的确如此,这个故事,早就有心写一篇文字,原本想构思的是一群体形象,写几个人,但好像没有重点,前些日子采访过小李和王团长她们,感受到她们的不易和难处,没有场地,没有费用,没有几个人支持,但好在她们都有热情,有那股子搞好群众文化的火热劲头。王团长70多岁了,但很精神,依旧乐此不彼的在跳舞,在排练——其实,她们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参与,忙的不可开交……
     而小李的非遗项目,虽说成功申报了非遗项目,但知之不多,就连几个评委老师,也是头一次听说,还能够将非遗项目改变为小戏,以戏剧形式呈现出来。其实,央视有个节目,就是陕西的老腔走上舞台,很是轰动。我们县的这个节目,还有弊病,就是时间有点长,可以再紧凑,戏剧冲突再强化(有人提议将结尾再升华,将一对活活拆散的年轻男女,再次出走——早上革命道路,主题又向往爱情升华为向往自由美好与革命理想)……

    前些时间,就为《这不是小说》一文展开讨论,我于是也做了一番尝试,以散文笔触,尝试勾勒几个人物。一是小李(李小娴),二是王大姐,三是袁大姐。另外两个配角,木生嫂仅仅几句话,第二个配角卢国财,为人仗义,好出风头……

      再次感谢雨夜版主的热情肯定与厚爱,请各位版主及文友多多批评指导!
7#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5:5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本小戏的剧本,请大家过目。
  
    本小戏是根据古浪县文化馆张奋武、柴源庆收集整理的《甘冬儿和杨达尔》的题材改编而成,本剧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扼杀既酸又苦的悲剧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大靖镇地主老财杨四爷把女儿杨达尔自小许给外甥甘冬儿,后来甘家日渐贫困,杨四爷不顾有约在先,将杨达儿又许给在兰州兵,役局任科长的李茂山,杨达尔是个勇敢追求爱情幸福的好姑娘,她看到父亲悔婚便鼓动心上人一起私奔,结果出逃未遂,致使甘家弟兄和杨四爷的两次刀棍相见,杨达尔聪明果决,请马大嫂主持她与甘冬儿拜了天地,杨四爷无计可施,派了儿子到兰州到搬李茂山,一对有情人最终被生生拆散。
       人物表
   《甘冬儿和杨达尔》
  时间:解放前夕
       地点:大靖民权一带
      人物:按出场先后顺序
     甘冬儿:男,十八九岁的农村青年——下称甘
     杨达尔:女,十八九岁的农村青年——下称杨
     马大嫂:女,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下称马
     杨国权:男,杨达尔的哥,三十岁的农村青年——下称哥

    改编:
                 袁育英、 严培存







       白菜根调,甘杨二人出场(以欢快的锣鼓声闹社火的景象甘杨二人出场。)
(一)        采花调:
(杨唱):正月里过年闹社火,甘冬儿装的是巧姐姐,杨达儿看上了表兄哥,心儿里高兴着真热火,(哥哥呀)。
(甘唱):甘冬儿的扇子扇的欢,人群里看见了杨达儿的脸,今天的社火到你家去拜年,哥唱个秧歌子表表心愿。
(杨唱):杨达儿跟着到了家,迎社火的鞭炮噼里啪啦,秧歌子唱的把咱们全家夸,他真是人貌双全有才华,(哥哥呀)。
(甘唱):哥哥我平时爱唱戏,妹妹她有情者调把戏,她看我,我来瞧着他呀,好像是天上的牛郎配织女(妹妹呀)。
     (二)《甘唱,西京调》
            社火闹完把门串,今天我把表妹就看一看。
            大步儿走来小步儿行呀,转一步来到了他家的门前。
            舅舅的也不在、舅母也不在,隔墙我就丢进个土块来。
    (杨唱):杨达儿听响声在门外,莫非是表哥到我家来。
       急忙儿来到了大门外,我把我的表兄哥迎进来。
       叫一声表哥你坑上坐呀,小妹妹我今天有话对你说。
       这辈子跟你走和你过,你把你的心里话就说一说。
    (甘白):表妹呀,我和你定下的娃娃亲,咱俩人青梅竹马一起玩大没有变过心,邻居们称,我二人是枣木棒槌天生的一对,前几天丁姑妈你家来提亲,不知舅舅舅母把主意怎么定。
    (杨白):表哥呀我说你来听。
《银纽丝调   杨唱:》
   丁姑妈来提亲,我爹乱骂人,算了一卦咱俩就不能成亲,这个事情决不成,气的她老汉心口子里疼。
我的心里主意定,我们拿上五十两银,跑到大靖城,咱们快私奔,学一个孙悟空无影无踪哪!
      (甘唱):听了表妹的话,我胆小不敢领,怕的是舅舅挑断我的筋,这个事情别人都不行,只有我兄长甘麻子来帮成。
      (甘白):表妹呀,跑不成,我有个主意,我兄弟甘麻子虽然是个大烟鬼,可他还是个拳棒手里,我们给他送上一碗鸦片烟,请他出面来帮帮咱俩,你看行不。
      (杨白):表哥呀,好主意,咱俩现在就走、走。
    (四)《紧述调甘杨二人齐唱:》
拿上一碗鸦片土把礼送,请他出来主谋策划把计定。
杨达儿领了甘麻子的计,骗母亲说自己头里晕。
叫唐姐姐扎凉治一个病,急忙忙跑来唐家的门。
甘麻子一伙抢走了人,拉上姑娘一溜风。
《马大嫂出场 :达达达呆》
(马大嫂白):哎!人称我是马大嫂,甘家人今天把我找,杨达儿和甘冬儿的亲事是一团糟。甘家人和我商量着这事情,怎么办着好。
    (五)《尖尖花调》
(马大嫂唱):亲戚们到了我家,炕上来坐哈,冬儿达尔的婚事我们做计划,   想出个好办法。
冬儿达尔莫要怕,这几天住到我家呀,先斩后奏的妙计试一哈,叫他们就没办法呀。
大红毡铺到地中间,拜地着又拜天哪,两个人手拉着手入到洞房间,吃一个团圆饭哪。
过了两天事情还没完,我给杨四爷说话来道歉,再给他送上些彩礼和银钱,这个事情就好办。
    (马大嫂白): 冬儿、达儿,你二人听着,我给你爹妈去说话,以后的事情不要怕。
      三人退场:拉着甘杨二人退场(动作)。
     (六)《杨国权出场,唱五更调》:
    杨国权我怒气冲冲,哎哟!跑了一趟兰州城,李茂山在兵役科,他在位把科长坐,咱二人一见面,我把来的原因说。
    甘家人不认亲,抢走了我家的人,我叫了弟兄们,找人去上阵,半路上迎着了一伙人。
    甘老猪他气势汹汹,眼看就要出人命,乡公所里传来了令,两家统统都不能动,等乡老爷来给你们做公论。
   (杨国全白):哎!想好的计划有变化。谁知第二天,生米已经做成熟饭,真是气死人里,所以我找你到古浪把官司断,花钱多少都不算,只要能打赢官司,你要钱要人,我们都情愿,李科长一听,连夜和我到古浪把人找,警局里把夏庭长碰了个巧。
    (五更调):鸦片银子几百两,送给古浪的夏庭长,他见钱来把忙帮,急忙忙就上了公堂,把杨达儿断给了省上的公子李茂山做二房。
    (白)乡亲们,官司打赢了,我去给咱爹妈报个信。
    (甘唱东京调):拉着表妹(依丝)出公堂,骂了声见钱眼黑(三柳)夏庭长。
               他收了银钱者(依丝哈)把公堂上,闭者他的狗眼(三柳)把胡话讲。
               把我的表妹(依丝),杨达儿断给了李茂山(三柳)做了小。
     (甘白):表妹,难道说这就是命运对我们的安排吗、苍天啊!你这样对我们公平吗?
     (杨白):表哥,你就别说了,我的心都碎了,我生是甘家的人,死是甘家的鬼,你就娶了我吧。
     (七)《杨唱长城调》:
鸽子你就会飞着不上树,鸡儿跑着不过河,杨达儿心是一块铁,没有我的表哥不能活。
     (甘唱):出了衙门气断肝肠,心儿里可恨的夏庭长,他见了银钱把良心丧,把我的表妹往火坑里搡。
     (齐唱):叫一声表妹(表哥)你听我言,咱俩的情义记心间,从今后咱俩就难见面,前思后想把爹娘怨哪。
     (齐白):表哥(妹)
     (杨国全白):妹子 ,你让我找的好苦呀,快走,李科长的车在门口等着呢,拉你到兰州享福里。
     (杨白):我不去。
     (杨国全白):妹子,你若嫁了这么大的官,吃香的、喝辣的、穿绸子、挂缎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杨白):哥呀,你就行个好成全了我们吧。
     (杨唱东京调):叫一声我的哥(依丝)听我的言哎,小妹妹我早就有(三柳叶儿清)心上的人哪哈啊。
     住高楼么坐小车(依丝)穿绸缎,荣华的个富贵(三柳)我不爱。
     你若就成全了(依丝)我和表哥的婚姻哪,这辈子我俩就(三柳)忘不了你的恩。
     (杨国权白):不行,命是天定的,婚姻是爹妈说了算,你跟我走。
     (甘杨齐喊):表哥(妹)。
     (八)《甘冬儿唱相思调》
    甘冬儿乱了神,跑到大靖城,叫一声弟兄们你们听,叫我咋活人。
    弟兄们不吭声,心里也纳闷,这个事是杨国权李茂山来私通哪,官司难打赢。
    当时的国民党,谁把个理来讲,有权有钱把势仗,甘家人无戏唱。
    小戏已演完,我给你们做宣传,甘冬儿和杨达儿是棒打鸳鸯散,传唱了几十年。
8#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5:51 | 只看该作者
红秋叶 发表于 2016-9-7 13:41
第一节:活泛的对话场面,使得主要角色进入得很快。在闲谈之间,人物的个性就表现出来,自然的镜头转换让这 ...

   谢谢红叶文友的点评及支持。过誉了,多提改进意见哦……问好!
9#
发表于 2016-9-7 21:13 | 只看该作者
读过后,我在想,文化馆有您在,这些领导们是不是特轻松,只要您一出手,他们就只有叫好的份儿了!
非遗是个大命题,写起来容易琐碎或者纯叙事,读者看不下去,但文华老师却把这样一个不讨喜的题材写得有声有色,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受这种文化形式的魅力。在叙述中,文华老师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文学加工,语言活泼生动,语感一张一弛,很有节奏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0:49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9-7 21:13
读过后,我在想,文化馆有您在,这些领导们是不是特轻松,只要您一出手,他们就只有叫好的份儿了!
非遗是 ...

    谢谢立红的点评及支持……
    呵呵,我在文化馆除了文字与办公室,还做财务(不大擅长,也多次强力推辞,不会做,但领导看上了我的稳重和踏实,非要我做,只能勉勉强强的凑合,一边做文秘,一边做财务。)
11#
发表于 2016-9-8 12:50 | 只看该作者
厚实,描摹生动。
民间故事要改编成小剧表演,难度大,还需慢慢锤炼。
12#
发表于 2016-9-19 12:16 | 只看该作者
满溢着生活情趣,充满了文化气息,读之令人身临其境,若见其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1 18:25 , Processed in 0.37024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