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人啊!好多年没有机会在一块见面了,今天
随便聊聊天吧。
回想战争年代,我们二野在每一个阶段都完成了自
己的任务,而且完成得比较好。这是对二野的评价。
整个解放战争,从头到尾,二野都处在同敌人针锋
相对斗争的最前面。开始在晋冀鲁豫,用刘伯承同志的
话说 ,这里是华北解放区的大门,敌人要进攻首先就
从这个口子来。 果然,毛主席到重庆谈判的时候,敌
人从两路来。一路是阎锡山,我们就手打了个上党战役
。接 着对马法五、 高树勋一路,又打了个平汉战役。
还要说远一点,在抗日战争时,我们就处在一个大门的
地位。那时不叫二野,是二野的前身。国民党同我们搞
摩擦,几个大解放区都有,但最集中的是在晋冀鲁豫。
抗战胜利后,他们进攻解放区首先攻的就是这个大门,
而我们守这个大门的力量并不强。阎锡山进攻上党区有
三万八千多人,我们比他们还少一点,也就是三万出头
,从编制上讲,一个完整的、编制充实的团都没有,而
且装备很差,弹药很少,可以说是一群游击队的集合。
还有就是临战前没有指挥作战的将军,那时只有李达在
前线,好多将军都不在,在延安开会。我们是乘坐美军
驻延安观察组的运输机回太行的,同机飞回的有伯承和
我,还有陈锡联、陈再道、陈赓等。那时宋任穷留在冀
南。仗已经打得热火朝天了,我们才到,一下飞机就上
前线。在那样的情况下,把阎锡山的进攻部队完全消灭
可不容易啊,应该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随后就是平汉战役,国民党第十一战区两个副司令
长官马法五、高树勋带的三个军,还有一个乔明礼的河
北民军纵队,几个部队打过来。马法五的第四十军、三
十军都是强的。高树勋的新八军也有战斗力呀!锡联在
马头镇拚了一次,一拚就是几百人伤亡。我们打平汉战
役比打上党战役还困难。打了上党战役,虽然弹药有点
补充,装备有点改善,但还是一个游击队的集合体。在
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又打平汉战役。队伍没有到齐,敌
人进攻。我跟苏振华通电话,叫他坚持五天,等后续部
队到达指定地点。那次他们那个一纵队的阻击战是打得
不错的,完成了阻击任务。这样,后面的队伍才赶上。
平汉战役应该说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争取了高树勋起
义。如果硬斗硬,我们伤亡会很大。我一直遗憾的是,
后来我们对高树勋处理不公道。他的功劳很大。没有他
起义,敌人虽然不会胜利,但是也不会失败得那么干脆
,退走的能力还是有的,至少可以跑出主力。他一起义
,马法五的两个军就被我们消灭了,只跑掉三千人。这
个政治仗,我们下的本钱也不小。高树勋在受汤恩伯指
挥的时候,就同我们有联系。由于关系比较久,所以我
们是派参谋长李达亲自到马头镇他的司令部去做工作的
。这件事你们好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李达一起去的还有
王定南,当时是我们的联络,我见过多次。我们确实知
道高树勋倾向起义,但在犹豫当中。那时国民党要吃掉
西北军,有这个矛盾。李达、王定南一到那里,看见所
有的汽车、马车都是头向南,准备撤退的。他们见面后
,一谈就合拍了,高树勋决定起义,并且第二天就实行
起义,把部队开向西北面的解放区。起义的第二天,伯
承就到马头镇去看望高树勋。这样,马法五就惊慌了,
命令他的两个军南撤。结果,我们在南面,在漳河北岸
,把敌人截住了,又打了一个胜仗。
所以说,抗日战争时,全国各个解放区都有摩擦战
,但集中在晋冀鲁豫地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进攻
,首先也在这个地区。仗一打开,我们才开始真正形成
野战军的格局,编成纵队。打完上党战役编了四个纵队
,从东向西数,一纵杨得志、苏振华,在冀鲁豫;二纵
陈再道、宋任穷,在冀南;三纵陈锡联、彭涛,在太行;
四纵陈赓、谢富治,在太岳。接着,又编了六纵、七纵
。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我们完成了中央军委规定的歼
敌指标。战争开始三个月后,毛主席就说,全国战场只
要每个月消灭国民党八个旅,这个仗就肯定能打胜。果
然,第一年就歼敌九十七个半旅,略超过一点。就二野
所在地区来说,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份额,也许还超过
一点。由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战略反攻的时间提前了
,比预定的不止提前一年两年。解放战争开始时没有提
出反攻的问题,那时反攻时间还捉摸不定。从一九四六
年七月开始,到一九四七年六七月,打了一年就很有把
握地确定反攻。要说原因,一个是第一年歼灭了近百个
旅的敌人,相应地我们的装备也有所改善。另一个原因
是客观形势迫使我们要早反攻。那时国民党重点进攻山
东和延安,这好比是扁担的两头。我们晋冀鲁豫在中间
,虽然不是敌人重点进攻的地区,但是是一个挑扁担的
地区,伯承同志讲的是“扁担战略”。我们的任务就是
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
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首先过黄河,一下
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那气势是很
了不起的。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开始反攻。但是,反攻深
入到什么程度?歼敌九个半旅,这只是一个声势,更重
要的是我们怎么进一步行动?我们打电报给军委,说趁
势还能够在晋冀鲁豫地区继续歼灭一些敌人,吸引和牵
制更多的敌人,形势很好啊。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
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
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
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那时搞无后
方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啊。北方人到南方,真不容
易。果然一过淮河,好多人拉肚子。中国真正的南北界
线是淮河,淮河以南就叫南方,不是长江以南才叫南方
。一过淮河,种水稻,走山路,都是南方的生活习惯。
原来我们估计不足,只知道北方人到南方有不习惯的问
题,过了淮河才知道就是原来的南方人,鄂豫皖的人,
在北方过了好多年,也不那么习惯了。往南一下就走一
千里,下这个决心,真了不起,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毛主
席战略思想的光辉。而这个担子落在二野身上,整个解
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不是说
消灭敌人九个半旅是挑了重担,主要的是撇开一切困难
,坚决地挺进一千里,挑的就是这个重担。过黄泛区,
真困难啊,重装备带不走了,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
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过淮河,天老爷帮了一
个大忙,能够徒涉。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够徒涉的
,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踩踏
,恰好就是那个时候能徒涉,这就非常顺利了。不然,
我们过淮河还是能过,但会有伤亡,以后的斗争会更困
难一些。当时形势相当严峻,相当险恶,但是整个地看
应该说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
山。
大别山这场斗争,主要是我们政策对头,包括军事
政策。军事政策就是坚决地拿出三分之一的野战部队地
方化,搞军区、军分区。因为大别山的斗争不决定于消
灭好多敌人,而决定于能不能站住脚。这是毛主席的战
略决策。什么叫胜利?胜利不在当时消灭多少敌人。要
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仗。从这一
点来看,我们完成得并不好,消灭的敌人不多,除地方
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但关键是能不能站
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结果,我们站稳了。我们前进
了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着武汉、南京、上海,扩大
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新解放区。这是个真正的胜利,前
进一千里的意义就在这里。
大别山战略机动范围不大,容不下更多的部队,特
别是我们习惯于在平原地区搞大开大合的作战,到这里
感到很拘束。所以,把部队分开建立军区、军分区以后
,主力就逐步向北面转移。中间还有些插曲,就是部队
的同志着急,总想打个把歼灭战。我们开了个会,我讲
的话,提出要避战。因为那时打不得败仗,一败就不可
收拾。后来刘邓分开了。伯承率领一纵和野战军的司令
部、直属队到淮河以北,指挥全局。南下大别山的两个
后续部队王宏坤、张才千的十纵和十二纵,也不在大别
山,向桐柏、江汉两区展开。就 是我一个,先念一个,
李达一个,带着几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
别山,指挥其他几个纵队,方针就是避战,一切为了站
稳脚。那时六纵担负的任务最多,在大别山那个丘陵地
带来回穿梭,一会儿由西向东,一会儿由东向西,今天
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调动敌人
,迷惑敌人。别的部队基本上不大动,适当分散,避免
同敌人碰面。这样搞了两个月,我们向中央军委、毛主
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主力撤回北
面,准备大的战斗,大的战斗还是到北面去打。大别山
斗争的胜利,主要是对几个问题的判断比较准确,处置
也比较正确,我们伤亡不算很大,费的劲也不算很大,
但是完成了战略任务,种种艰难都克服了,站稳了脚,
把战线从黄河延伸到长江。所以说,战略反攻,二野挑
的是重担,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经过大别山斗争
,二野受到削弱。只 有秦基伟的九纵,你们那一坨,
保持兴盛的旺气。主体四个纵队就削弱了,更新也困难
啊,有三个纵队每个纵队仅两个旅,只有一个纵队是三
个旅,就这 样迎接淮海战役。当然中间还打了一些小仗
,凡是有机会取得胜利的,没有丧失过机会,该干的都
干了。后来,转出大别山,以后到了豫西,成立扩大的
中原局和中原军区。
迎接淮海战役的时候,总的形势很好。东北战场取
得了胜利,这对全国鼓舞很大,西北也稳住脚,中原三
足鼎立。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用毛主席的
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
,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淮海战役成立
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
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
亲自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
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
防后,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渡江
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
二野的内部关系是非常团结、非常协调的。上下级
之间,各纵队之间,甚至于更下层一点,关系都很协调
。你们可能注意到,从战争一开始,每一次的具体作战
,指挥的都是各纵队的头头,刘邓没有亲自到战场上指
挥过一个战斗行动。羊山集战斗就是陈再道指挥的,好
几个战斗是陈锡联指挥的,双堆集战斗有一面是王近山、
杜义德指挥的,也有是陈赓、杨勇、苏振华指挥的。我
们没有发现过下面有什么不对的,也没有纠正过任何纵
队领导同志指挥的战斗。我们如果对指挥有意见,发现
有不妥的地方,有电话可以联络。这种做法对增加上下
级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很有好处,还
可以锻炼指挥员的主动性,讲句哲学语言叫发挥能动性
。野战军的领导人相信自己的部下,下面也相信领导,
这种互相团结、互相信任的关系从作战一开始就是这样
的。这是个了不起的力量。二野所以能锻炼成这么样一
个了不起的部队,主要靠的这一条。
淮海战役一打完,以后就没有什么大仗了。渡江作
战后,除了三野在上海打了一仗以外,其他的算得了什
么大仗?进军西南,同胡宗南那一仗打得很容易,同宋
希濂也没有打多少仗。真正打了一场的是剿匪战斗,打
得很漂亮。到西南后,西南局规定的一九五○年的任务
概括为几个数字:九十万,九十万,六千万,六十万。
什么叫九十万、九十万呀?头一个九十万,就是起义、
投诚、俘虏的国民党官兵有九十万,怎么消化,怎么安
置,怎么教育改造,这是个大难题,需要解决。还有一
个九十万,就是土匪,要把他们消灭。这个完成得很顺
利。打土匪本来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声威雄壮啊,把
他们打怕了,费劲也不大。六千万就是西南地区人口中
百分之九十的基本群众,要把他们发动起来,搞土改闹
翻身。还有一个是要提高我们部队六十万干部战士的质
量,以担当起新的繁重的工作任务。这四项任务都完成
得不错。这时二野还增加了一个十八兵团,十八兵团原
先也是晋冀鲁豫的部队。
这就是二野的历史。二野担了重担,完成了任务,
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委托。苦头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难
都胜利渡过了。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
个部队没有完成任务的,全部能够承担艰难的任务,一
个新部队也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概括全体,情况都是这
个样子。就说这么多,讲的是故事,值得回忆啊。
(这是邓小平同志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
志时的谈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