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13|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杂说诗三百之八:透过《芣苢》品劳动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13 1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5-8-14 11:03 编辑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劳动的美好在于,通过劳动,不但可以维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还可以创造出世界一切最美好的东西。正如李大钊所言:“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读《诗经》,我们不但能够窥探上古时期祖先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取向。《诗经》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表达婚恋,足以说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的绝对重要性。在上古时期,家庭的最主要职能就是生育。《芣苢》就是众多表现当时人们生育观念的诗作之一。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加之维护本氏族延续发展的需要,多子多福就成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生育观念,这不但是一种责任,也是当时人们的美好意愿。《毛诗序》中释《芣苢》言:“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一个“乐”字,正好贴合了人们自觉自愿的生育行为。芣苢,俗称车前子,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地均有生长,极易成活,民间传“食之宜子”,这也正是《芣苢》所述一群妇女采车前子的原因。车前子食之宜子无科学依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借物表达多子多福的美好期盼,就像现在民间仍然保留着拜观音祈求生子的习俗一样,只是先秦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人们只能用自己的土办法祈子罢了。车前子之所以成为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物品,我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其分布极广,便于采集;二是其可以充饥,且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之功效;三是其状隐喻深刻,车前子大叶匍匐于地,花茎从根叶中心拔地而起,穿出草丛,高而直立,籽密而多,其状极似中国父母躲在背后含辛菇苦、望子成龙的境态,籽密而多也正符合人们求得多子多福、子孙昌盛的心愿。


    如果《芣苢》的意义仅限于此,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愿意透过《芣苢》品劳动之美,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芣苢》所反映的是一个欢快的劳动场面。这是战争的间隔期,没有了成千上万士兵的厮杀和践踏,没有了战马奔腾的铁蹄蹂躏,芣苢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丰收了!享受着短暂和平的人们心花怒发,他们又开始编织起自己美好的梦想,就像芣苢,只要有一丝机会,希望就会无穷地蔓延开来。那么,宣泄这种喜悦心情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行动,因为劳动才是创造一切美好的源泉。当人们的愿望得以统一时,他们的行动就会达到空前的一致,并且迸发出壮观的景象。这正是《芣苢》呈现给我们的劳动之美,它以强大的气势,冲击着我们的听觉和视觉:当一个人喊出高亢清脆悠长的“采芣苢喽——”时,就像一声集合的号角,一瞬间,所有的妇女纷纷走出家门,齐刷刷地涌入田间,和着整齐划一的节奏和韵律,进行着一场奔向美好未来的劳动。一个人领唱:“采采芣苢”,所有伴着动作人齐声相和:“采!采!”;“采采芣苢”,“有!有!”;“采采芣苢”,“掇!掇!”;“采采芣苢”,“捋!捋!”;“采采芣苢”,“袺!袺!”;“采采芣苢”,“襭!襭!”。无需多言,全诗六句,仅变动六字,韵律优美,节奏简明,却把采芣苢的全部过程表达得清楚而完整。每个人都享受了丰收的喜悦,她们把芣苢兜在衣襟里并且扎紧,她们兜住的,是希望。正如同有人说: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这也让人不由地想起那首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主流理论家认为:原始歌谣起源于劳动,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芣苢》应该可以成为这个理论的有力佐证。当然,相传出于黄帝时期的猎歌《弹歌》云:“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虽更能证明,但尚无诗型。我们无法考证《芣苢》的具体年代,但我们可以认定它是最早的已经成型的最好的劳动诗歌。歌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她们所传递出的美感,她们只是在表达内心的欢乐,她们只是要发出她们的愿望,然而正如《尚书·虞书·舜典》所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她们在言其志时,不经意间,却流淌出一段和声、一曲韵律、一支劳动号子,进而汇聚成一首优美的诗!怀揣着希望的劳动,又有什么疲劳可言呢?是的,你说这是一支妇女的劳动号子一点也不为过。现代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甜歌正是从妇女的劳动号子演绎过来的。我儿时看见过人工打夯的场面,那么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一声声雄浑整齐的劳动号子的伴奏下,变得优美而轻松,令人神往。难怪清人方玉润评价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我在2015年6月有幸感受到了广西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插秧节壮观景象。成百上千的壮族、侗族、瑶族男男女女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在如链似带的广袤的山脊间,唱着山歌,伴着天籁般的节奏,优雅地插秧,就像一首流动的五线谱。我们看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在感受着人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与力量的同时,我们也感受着劳动的震撼和美。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摄影爱好者挤在路边,连续不停地拍着照,生怕落下一个细节。是啊,在工业化迅速膨胀的今天,一场如《芣苢》般的劳动场面,也变得如此珍贵和荡人心魄,也许不久,这样的劳动场面就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刻意想记住的,不仅仅是劳动之美,应该还有劳动创造出的那些美好的事物,以及已经非常模糊的靠劳动造就的我们的祖先,和我们自己。


2#
发表于 2015-8-13 16:18 | 只看该作者
坐个沙发,先享受一下休息之美,再品劳动之美!
3#
发表于 2015-8-13 16:29 | 只看该作者
窃以为李大钊那话是忽悠人的。比如以前用人工插秧,一定是苦的,后来可以用机器插秧,便是乐的。所以那话可以改为:一切乐境,都可由不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不劳动解脱。
当然,前提是不劳动还有钱花、有好日子过。
穿民族服装插秧是给人看的,不是真正的劳动场面。那衣服很贵的,穿它干这活儿,傻啊!
旱田水田的活儿我都干过,最难受的是插秧。因为别的活好歹累了还能歇会儿,而插秧到处是泥水,歇都无处歇。东北插秧在六一前后,下边水凉,上边太阳热,真是难熬……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也是胡说的。艺术家创造了美,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了美。而劳动者的劳动只创造了价值——当然,在有闲者眼中,这价值就是美的。
车前草,我们这叫“车轱辘菜”,叶可吃,种子可入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车压,当然还有籽多……
4#
发表于 2015-8-13 18:57 | 只看该作者
这就又念上了,先占座。
5#
发表于 2015-8-13 19:53 | 只看该作者
018老师这速度,真是让人佩服先提起,再细读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08:55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5-8-13 16:29
窃以为李大钊那话是忽悠人的。比如以前用人工插秧,一定是苦的,后来可以用机器插秧,便是乐的。所以那话可 ...

说得好!就像孩子是夫妻享乐的副产品一样,美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时形成的副产品,劳动者关注的重点是物化的价值,因为那能活命,而别人却看到了美,那是精神的价值;同样,大自然只是在创造大自然,它不会关心美不美,而人却看到了其中的美,其实就是愉悦的感觉。你的文章只是在宣泄你自己,我们却看到了美。你能阻止我们说你的文章很美吗?
7#
发表于 2015-8-14 09:24 | 只看该作者
劳动本美及价值,在劳动者自己看,跟旁观者看,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
8#
发表于 2015-8-14 10:1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称车前草为蛤蟆叶,因那叶面光滑的条纹跟青蛙类似。
我家井边周围也长得密密匝匝。只知泡茶喝利尿,试着喝过,喝多却感觉舌态白腻。看来是药三分毒,无事不能多用。
只不知还能多子。早知有这功能,哎……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1:38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8-14 10:18
我们这里称车前草为蛤蟆叶,因那叶面光滑的条纹跟青蛙类似。
我家井边周围也长得密密匝匝。只知泡茶喝利尿 ...

现在也不晚呀!你那里如果吃完了,我家周围也有很多,无污染,给你邮点。
10#
发表于 2015-8-14 12:47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5-8-14 11:38
现在也不晚呀!你那里如果吃完了,我家周围也有很多,无污染,给你邮点。

现在生?晚了也。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5:06 | 只看该作者

国家马上全面放开二胎了,赶紧吃蛤蟆菜,到时候生他十个八个的,我们也好送贺礼!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6:02 | 只看该作者
刘玉清 发表于 2015-8-13 19:53
018老师这速度,真是让人佩服先提起,再细读

没事咱接着说诗呗!
13#
发表于 2015-8-14 22:5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挖得较深,发散也广,犹如书法,四面出锋,精彩!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08:15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8-14 09:24
劳动本美及价值,在劳动者自己看,跟旁观者看,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

非常赞同!夏版看待事物的冷静和严密的思维令人佩服。言简意赅,指正问题中心!
15#
发表于 2015-8-15 09:21 | 只看该作者
笔锋四溢,内涵深刻。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19:48 , Processed in 0.05379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