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0|回复: 2

[原创] 甘肃陇南新生代散文作者重点作品评述(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5-5-2 11:49 编辑


“八零”“九零”后散文作者是陇南散文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陇南散文繁荣的希望所系,如:吕敏讷、贺朝举、张杰、赵君平、王彤辉、牛旭斌、祁新龙、顾彼曦、曹叒等人。下面,对其中6位作者的散文集或散文做以评述(按出生年月排序)。


吕敏讷(1979年7月—  )女,西和县人。甘肃作家协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第三届签约作家。2018年参加鲁迅文学院自然资源系统作家研修班。在《散文选刊》《飞天》《朔方》《散文百家》《中国校园文学》《阳光》《青岛文学》《向度》《鹿鸣》《延安文学》等刊发表散文多篇。《花事》(载《延河》2019年第9期)入选《中国自然资源散文双年选(2018—2019)》,《隔窗听雨》入选《2020中国年度散文诗》(王剑冰主编)。首发《朔方》的散文《高山戏》被《散文·海外版》2022年第6期转载。《小镇丹堡》在中国第三届徐霞客诗歌散文奖评选中获“散文三等奖”,《扎尕那,听水磨经轮的永恒念诵》在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全国首届旅游美文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


出版散文集《倾斜的瓦屋》(团结出版社,2021年5月),收录散文18篇、12万字,由南方乡村研究者、自然伦理探究者傅菲做题为《朴素之语尽写生活之美》的序。天水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王元忠在书评《生活往事的记忆临摹》中对吕敏讷散文做了专题评论,他认为:吕敏讷的书所给予读者的,首先是一地生活的经验和知识;注意生活的细处,捕捉对象的细节,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和思想到的,女性细密的文字之网,打捞同时也筛选着内心的留存,如此这般的叙描,无论其表现的对象是自然还是人事,高度细密、精准的知识和经验的呈现,不仅确保了其表达的良好质感,而且也营造了一种特殊的书卷趣味;相较于外在的真实具体,吕敏讷更富质感的写作,还在于在真切的看到和听到之外,她往往能将看到和听到充分内化,巧妙化作感到和想到,让客观的叙描不知不觉之中转换成为主观的抒情,充分体现写作者主体在和对象遭遇之时具体的心理波动;吕敏讷目下的散文写作,虽然在对象内化的充分性和叙描的节奏把握上还存有不少问题,却已经超越了许多作文写作或自然写作者,具有了伦理和审美的双重自觉:不仅激活了藏匿于时间深处的回忆对象,而且也触动了许多读者深怀的悠远乡愁,营造了陇南山水一般葱茏青郁的艺术景观。


代表作《父亲的院落》记叙的是对父亲的深刻记忆,从四岁和父亲的初次见面起笔,对父亲的肖像进行简笔式刻画,通过“父亲给我买小皮鞋、听爷爷读父亲来信、17元的故事、给父亲保守受伤的秘密、父亲的勤劳等,倾情于父女情深的书写,抒发对父亲的感恩。《倾斜的瓦屋》着重讲述“家族”的命运:采取时空交错、视角转换的方式,把母亲童年的酸涩遭遇、二舅凄苦的人生境遇、大舅接连痛失子女的不幸、大姨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离开人世、表弟圆蛋外出打工遇到伤残事故等,把他们在故土上追求幸福生活而发生的诸多令人痛彻心肺的事件,以几近写实的笔触呈示饱受命运锤打的人生现实,让读者感受到“我”的内心附着血迹的隐痛——这是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和引人深思的关键。《老匠人》借机讲述了修房架梁、丧葬、嫁娶等习俗,以及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非遗等元素,使得她笔下的故乡以更独特的姿态出现。她的目光聚焦于此,并进行深度挖掘,表明她对自己的写作向度有着明晰的认识和自我的考量。


贺朝举(1979年—  )成县人。甘肃作协会员。在《甘肃日报》等处发表散文多篇。出版散文集《最后的桃花源》(团结出版社,2019年4月),收录散文51篇,主要特点:第一,采取“回望”的叙述视角,追忆“似水年华”的往昔印记。“丢失的打麦场”“遥远的风声”“大地之爱”等三辑,几乎都是对“故乡事物、人生经历、亲人挚友”深情“回望”的篇章。如:《丢失的打麦场》是献给“故乡”的一曲情深义重的“恋歌”,通过孩童纯洁的眼瞳,以细腻的笔触、精彩的细节,再现农耕年代农村“盘碾麦场”的繁忙场景,也穿插了儿童互相打闹、游戏玩乐的情景,表现了邻里之间、村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团结友善的品质,流露出难以割舍的怀念之情。第二,通过“反观”的评判姿态,阐发“今非昔比”的深刻感悟。作品贯穿着“反观”的意识,足以说明他对人生、命运、社会等有自己的评判准则,对社会生活开始理性思考,突出的表现是在“城市”中“反观”故乡的土地、乡亲、村庄和童年,在不自觉的“对比”中,实现心灵的“回归”。如:《村庄的队伍》贯穿着“反观”意识;文中的“队伍”是非常熟悉的“耕牛”;在“反观”故乡时,对“为人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的耕牛不见了”表示极大担忧,认识到在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转型期,“耕牛也不是当今社会的绝对生产力”,进而阐发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打工的潮流如此疯狂,人们盲目的随波逐流,城市文明与乡村的滞后不再存在明显的界限,真正意义上的村庄不复存在……”,对这种社会状况表示深深的感伤。这种现象继续发展,造成的恶果则是农耕文明消失,从“故乡”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的“农村人”不仅会失去牵怀的“乡愁”,灵魂也会如浮萍一样失去“根系”。第三,凭借“自省”的深层审视,实现“自我救赎”的灵魂安放。有着明晰的“自省”,并让这种态度成为生命自觉,从对个人家庭命运的关注,上升到对一个村庄,乃至整个农村生存困境的关切,促使他以“笔”为乡亲们代言,以此实现“自我救赎”,最终把灵魂进行稳妥的安放。如:《端午的村庄》在面对父母的辛劳却很难改变生活困境时,引发了他对造成这种问题原因的探求:“制约村庄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影响家乡致富的因素有哪些?……我不知道土里刨食的现状还要延续到何时?”他从现象的观察上升到对“社会课题”的深入思考上,支撑他这样发问的根源是:“他们一天忙到黑,一年忙到头,待到清算这一年的血汗收获,才惊讶地发现,村庄并没有更加富裕”。这已经不是简单片面的评判,而是触及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文章超越了对单纯的对社会现象的描摹,而是洞察到制约农村发展和改变农民生活现状的深层问题。


张  杰(1980年—  )西和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300余篇散文见诸报刊。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仇池风韵》(2017年),书中的散文是来自仇池古国的声音,语言凝练,充满诗情画意,情感空灵、诚朴、饱满,主要特点:一、对仇池古国深深的眷恋之情;二、对家乡民俗文化的高度关注;三、对自然的倾听与呈现。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眷恋。诗人、作家夏增高认为:张杰的散文笔法流畅,大爱无声。性情中人的赤诚之作总是不由地感人至深,从张杰纯朴近乎本真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的情、深沉的爱,使我们轻易就能触摸到他那颗滚烫的心。
诗人、作家马维驹认为《仇池风韵》所收录的散文都很优美、轻盈、灵动、厚重,韵律感强烈,读来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星星》诗刊编辑汪其飞认为:张杰用诚朴、生动、厚重的文字,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他对传统文化的虔诚深深扣响了我们的灵魂之钟。

代表作《站在村口的娘》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记叙“娘”对我关爱有加的往事:2008年汶川地震次日回家时,看到站在村口被瓦片砸伤又被雨淋湿“娘”,恍然明白“娘唯一活着的理由是我每一次平安地回来”,以此作为切口回忆被娘疼爱的往日情景:小时候,每晚忘记劳累陪伴我在灯下写字;上高一那年冬天,娘掉着眼泪把自己的唯一一件嫁妆改装后给我穿,在遭到拒绝之下无奈把积攒的鸡蛋卖掉冒着风雪到小镇给我买了一件羊毛衫,娘却受了风寒冻得感冒咳嗽不止;某年春节刚过,娘大老远赶来看望小孙子途中被摩托车撞倒骨折,在病床上对说:“我可能再也不能在村口等你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着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爱;文本通过现场感极强的描写,巧妙地解读了令人深深感怀的伟大母爱。



发表于 2025-5-3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作品,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6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吕敏讷是一位很不错的散文家,读过她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 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7-10 03:54 , Processed in 0.02741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