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0|回复: 4

[原创] 再读《报任安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4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读《报任安书》


  我们知道司马迁,是因为他的《史记》,是因为他在《史记》里塑造了一个个历史人物,记述了一段段往事,再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情境。我们也因此认识了那些搅动了历史风云,又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的那些人物——秦始皇、荆轲、陈胜、项羽、孔子、孟子等等。了解了我们几千年历史上那些让人荡气回肠的经典故事——《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纸上谈兵》、《指鹿为马》……这些人物与故事,我们才了解到我们古代的历史那么悠长,我们古人的思想那么深邃,我们的古人在那一段历史上,有那么精彩绝伦的演出。


  因为司马迁,汉代之前的历史,才没有空白;几千年中华文脉,才能够由三皇五帝才赓续到如今。司马迁在文学界、史学界的不可或缺,由此可见。


  司马迁之于文学史学的贡献,无人可以替代。


  司马迁的遭遇,又是那么悲催而酸楚。这在文学、史学的历史上,或许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后人大多关注他的成就,予《史记》以极高的赞誉。却很少有人去在意他创作《史记》时的种种悲惨遭遇,去窥探他的内心,去体味他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也要写出《史记》的缘由之所在。


  了解汉代之前那一段史实,去读他的《史记》;了解那个时期司马迁的悲愤屈辱,就去读他的《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他在书信里面倾诉了他之所以屈辱地苟且偷生的种种心路历程。至今读来,既辛酸,又沉痛;既沉重,又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被人陷害,被汉武帝猜忌,获罪入狱,处以腐刑,成了一个残缺之人。面对奇耻大辱,司马迁羞愤交加,痛不欲生,不是没有想过一死了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那种因耻辱而痛彻心扉日夜恍惚的样子,不用他自己描述,虽然无法感同身受,每一个人都可以想象得到。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身遭腐刑,对一般人而言,一死了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司马迁不能。他或许没有权利任性地随便结束自己的生命。活着,是他不愿意面对也必须去走的路。爬着,也要爬下去。


  在选择活着或是死去的时候,他内心之煎熬,之悲愤,之酸楚,从他书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生死之选择,不可谓不重大,不可谓不艰难。死,有许多的不甘,不舍。活下去,正如他自己所言,就这样活着,有辱先人,被人耻笑,岂不是生不如死?


  对一个人而言,有时候死了很容易,活着却是很难。特别是像司马迁这样背负奇耻大辱,苟且地活着的人。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次读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同样伟大的诗人屈原,为他的死而耿耿于怀。司马迁受如此奇耻大辱尚且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屈原为什么不能看开一点,豁达一些,或者将满腹的悲愤满腹的绝望压在心底,咬着牙活下去。那么,我们现在读到的就不仅仅是一部《离骚》了罢。同时我们很庆幸,司马迁活了下来,才有了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很多时候,人们很愿意去赞誉那些生死关头慷慨赴死的人,却常常鄙视那些选择活下来的人。且不管那些舍身赴死的人,死的是不是值得,是不是像司马迁所说的“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荆轲慨然赴死,屈原投江殒命,项羽魂断乌江,都被后人一再言说,唏嘘不已。但很少有人去问,他们倘若不死会如何?


  因为,这些人可以选择不死。


  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全部的情绪,皆来源于对那些古之贤者的叹惋。也许,屈原的投江而死,有他必死的理由。对朝廷的失望,对同僚的不满,对当时政治风气的厌恶,特别是他深爱着的祖国的灭亡,让他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与勇气。他有了一部足可以告慰自己光耀千秋的《离骚》,他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他舍身一跳,成就了一个节日。


  同样,司马迁不死,也有不能死的理由。在《报任安书》里他说道:“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常人贪生怕死无非是因为挂念父母,贪妻恋子。而司马迁早失父母,无兄无弟无牵无挂,可以一死了。且身受如此刑罚,又如何去面对妻子儿女呢?也可以一死了。司马迁还是选择活下来。司马迁贪生并不是为着一自之私,而是“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们抚额庆幸,司马迁活下来,我们才有了这部史家之绝唱。


  没有人指责司马迁的苟且偷生。因为他如果选择以死明志,用一死来洗刷强加于身的屈辱,他的死,就如他所言,“轻于鸿毛”了。


  以残缺之身活出了人生全部意义的,或许只有那个同样身体残缺不全的孙膑可以与之媲美。说来也是讽刺,身体残缺了却矢志不渝去创造了历史。而这种残疾,却是被人构陷而落下的,是那些有权柄者强加于身的。


  是天妒英才,还是老天瞎了眼。


  历史往往就是这般无情。我从来就对类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但是,历史往往又让人无能为力。发生了,才会称之为历史。我们所能够做的也只有去叹息,去警醒。


 

发表于 2025-5-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发帖支持。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是对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读后感;从《史记》引出话题,对《报任安书》的内蕴、风格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是一篇言之有物的读后感;欣赏,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林 发表于 2025-5-6 08:49
本文是对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读后感;从《史记》引出话题,对《报任安书》的内蕴、风格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解 ...

谢谢彦林版精彩点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历史就是这样造就人才,读老师作品,受益匪浅,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 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7-13 05:53 , Processed in 0.0282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