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5-5-9 09:57 编辑
洞察社会问题的深度 ——读方方中篇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有感
此前,我对方方的作品语言的犀利、揭示社会现实的锐利和直面问题的直接等早有耳闻,但对她的作品读的较少。最近,我读了方方写于2013年冬的中篇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真正对她的作品揭示社会问题的深度感到震撼,进而对作者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查资料得知,作家方方,1955年5月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湖北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1975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自此发表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白雾》《桃花灿烂》《落日》《奔跑的火光》《乌泥湖年谱》等一系列作品均受好评。2012年10月,方方长篇小说《万箭穿心》改编的同名电影上线。2016年8月出版长篇小说《软埋》。尤其是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纪实性作品,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因而,她被誉为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
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主要围绕大学教授禾呈一家及其双胞胎儿子惟妙和惟肖的生活经历展开,通过描绘这一家庭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变化,反映了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变化和个人情感纠葛,借此揭示存在的社会问题及其形成的根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惟妙”,继承了父亲的学问,博士毕业成为大学教师,性格保守,重视尊严和身份。而他的同胞弟弟惟肖,高中毕业步入社会,性格开放,追求物质利益。兄弟俩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各自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表现在:随着改革开放,惟妙和惟肖在社会地位和价值观上产生了冲突——惟肖通过商业成功获得财富,惟妙则坚守学术岗位,两者的生活轨迹和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他们的爱情与婚姻观也有较大差别:惟妙和惟肖的妻子选择基于各自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而非纯粹的爱情。从另一个侧面也揭示出知识分子的困境,即以禾呈作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从学术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际遇与所面临的困境。通过人物的命运沉浮与情感纠葛、家庭矛盾、经济矛盾等,揭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通过惟妙和惟肖的故事探讨知识与金钱、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问题,以及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凸显出作者对社会存在弊病的深刻洞察和严肃批判。
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包括七个片段,分别是:“有关禾呈的故事”“惟妙和惟肖”“马小珍的选择”“我愿意帮她这个忙”“她要的也是你想要的”“惟妙离婚了”“惟肖也离婚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内心情绪的流露等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有深度的剖析。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问题,通过老一辈知识分子禾呈的心理活动来揭示其变化,如:禾呈想得最多也最不解的就是:为什么他这辈子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教学生,却从未得到过尊重,而表姐雪青既无文凭,又不学无术,全靠交际,却能如鱼得水,甚至还被高校高薪聘为经济学院教授,先前还觉得她就算有钱又算什么?她永远都没有教授学者得人尊重。现在却发现,人们,甚至校长尊重的人都是她,轻视的却是自以为有崇高地位的自己。自己学富五车,有本事仿佛没本事一样,雪青八面玲珑,却成了最有本事的人。莫非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禾呈的这种心理揭示的是现实社会中“知识”与“金钱”之间的失衡问题——这也是人们价值观与情感之间不可调适的矛盾冲突。
“反差”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禾呈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古怪的人”——既不像他的父亲,也不像他的母亲,初识他的人都在暗地里说“这个人很阴”。而表姐雪青的聪明,为禾呈整个家族所公认。事实却是:雪青没考上大学,而禾呈却考上了。禾呈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表姐雪青已经嫁人,而禾呈比表姐雪青晚结婚几年。禾呈老婆的个子比禾呈高出一头。禾呈的两个小孩相貌惟妙惟肖,性格却完全两样——惟妙好静,喜读书,惟肖好动,爱打架。禾呈的大儿子惟妙考入大学,子承父业,学的也是历史。小儿子惟肖则参加工作,在学校车队里开车,后到表姨雪青的公司“新世纪”做私车司机,每月工资是学校的三倍,另外还有奖金,由此,成了家里顶神气的人物。对待“文凭”问题,雪青的看法是:“文凭是金字招牌,它很重要,但它换不来钱。而钱却可以买来一切,包括这个金字招牌。”——这还是“金钱至上”的观点。
表姐雪青早成为这个城市的第一代富豪,禾呈闻知她赚钱的速度咋舌,雪青却笑着说:“你是夫子,自然不知道钱有多好赚。社会主义到处是空子,随便钻一个便财源滚滚。……只有像我这样钻空子的人多了,国家才会想起去堵。如果我们不钻,那些空子永远都会存在。所以,我们钻这些空子对国家来说,是有利无害的。”好一个“有利无害”!事实上,真的是“无害”吗?本是做了国家的“蛀虫”,在“挖社会主义墙脚”,不但不以为耻,还引以为荣,这样的人,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有,惟肖说,“就你们书呆子不懂社会。打社会主义墙洞的人遍地都是,现成有空子还会没人钻?表姨钻空子不打洞,这就是帮社会主义忙了。”从惟肖的观点判断,难道表姨雪青还不够坏吗?而对这种现象,禾呈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代真是变了!
还有爱情观的问题。马小珍大学毕业,原本要考研究生,却嫁给了高中学历而有房有车的惟肖,是奔着“现实利益”去的。而身为博士的大学教师惟妙,却成全了想留在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而结婚。这两个年轻女性都放弃了爱情,选择以“婚姻”作为跳板而达到实现个人目标的目的。当目标达成,则先后走上离婚之路,把至纯至美的“爱情”当作儿戏——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她们的夙愿。这也是和传统婚姻观念背道而驰的“反差”。
对于雪青赚钱的现象,历史学博士惟妙认为是,“这个时代,哪要什么本事,跟领导关系好,他老人家一拍大腿说,行。你就可以赚到钱了。”禾呈的疑惑是“搞定是指什么?”惟肖的回答是,请他们吃饭喝酒,送礼、出国、送女人,还要塞钱。这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表姨雪青说,“实事求是地讲,这世界还真是朝着毁灭方向在变。但毁灭的过程很长呀,现在离毁灭的底部远着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定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这个时代根本不是让老实人好好活下去的时代,所以,人不能跟时代拧着干,要跟它合作,要顺着它的水流走。”从这些观点来看,雪青其实是真正了解、掌握与洞察透彻社会问题的人。
总之,小说《惟妙惟肖的爱情》所揭示的问题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方方通过小说人物之口,对社会现实进行评判,既有一定的深度,也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这值得读者深思。当然,也从另一方面彰显了作者为唤醒人们重塑价值观和勇于担当责任而所作的努力——一个作家的社会良知和不可推卸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