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6|回复: 19

[原创] 拔麦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6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5-5-26 12:08 编辑

                                                                           拔麦记
                                     文/于文华


  如今的年轻一代,或许不大清楚拔麦子是咋回事?麦子不是收割机一次性打碾收割吗。再不济,拿上镰刀一把一把,一点一点,割倒在地就妥了。难道还要用手一棵棵,将一地的麦子,仔仔细细拔出来。确实如此,你猜的没错。在河西走廊的山区,广袤的田野与连绵的山脉相依,早些年,每逢夏秋之际,这里年年会上演一场关于颗粒归仓的盛大剧目——拔麦子。这不仅仅是一项农事活动,更是这片土地上农民与自然对话、传承千年农耕文化的独特方式。

  晨雾还在山坳里打着旋儿。那些年,山里人家的麦田总长在缓坡上,像给山系了一条条金黄的腰带。麦秆贴着地皮生长,麦穗沉甸甸低垂着身子,要用手紧紧攥住,才能连根拔起。因土质疏松,完完全全是靠天吃饭。老天赏脸,在麦子开花特别是灌浆时,来一场甚至数场透雨,就大功告成了。但,老天往往不随人愿,旱的时候多,风调雨顺的年份不多。好在山里人家地多。晒一年,旱一年,雨一年。但这一年的收成,往往能吃个三五年。我家有个远方亲戚,说是爷爷们的姑舅,称之为宋家爷。那些年,过年过节时,他总会来我家。一来,就住上三五天。和蔼可亲的模样,慈眉善目的神态,给人亲切和温暖。说是家在夹山岭,再往上走,就到了摩天岭了。有句当地人的酒后语,虽说有些夸张,但多少形象生动刻画出山大沟深的险峻。一人吹嘘:我们夹山岭,离天三尺三;另一人马上反驳说:我们摩天岭,半截子戳在天里头。记得跟父亲去过一次,那里的人家待人可真热情,贴心贴肺的热情,不是城里人的虚头巴脑,在宋家爷住了几天,给我烙了平常不大吃的油饼子(我们家几乎吃不到),吃到了颇为难得的手抓羊肉(第一次体验羊肉竟可大块手抓了吃),喝了调了白糖的老茯茶,感觉喝起来还是不大好喝。一再解释说是水太硬,唯恐不习惯的人会拉肚子(有时要调几粒花椒和盐来中和一下),炕上铺着白白的羊毛毡,晚上睡觉有些扎屁股。而我们家炕上则是光溜溜的竹编席巴,早晨起来屁股上满是各种花纹,但感觉比我家要舒适的多。我家过了好多年,生活条件才稍微改善,铺上机器制作的毯子。羊毛毡则根本无法置办。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宋家爷在奶奶去世后,就再也未曾来过我家了,时常怀念,想起他的过往。大哥的亲家在某次事情上,偶然谈起宋家爷。说是前几年,在他们下山入川前就过世了。因是鳏寡孤独之人,村上每户收了些钱,买了口棺材,做了顿烩菜,全村人集体抬埋了。还是当年当村长的亲家抬在最前面,找了块地方,埋葬了老人家,算是叶落归根。

     当夏日的阳光变得愈发炽热,微风拂过山里一地接一地的麦田,金色的麦浪层层翻滚,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奔走相告,向人们宣告丰收的喜讯。此时,农民们向远处瞅一眼便知道:又一年的拔麦子时节到了。一般情况下,因山区天气寒凉、阴冷,麦子成熟期比川区的,要迟一个月左右,有些年份甚至长达两月。天还未亮,村子里便已渐渐有了动静。农民们早早起身,简单洗漱后,便开始准备一天的劳作。他们要拉上架子车——这车最后要钉上厚厚的,用废旧轮胎加工好的橡胶皮圈为垫子,以期在下山坡时像刹车一样,起到缓冲作用,不至于跌落于山崖下或深沟中。当年修十八里水库时,成千上万的农民,住在工地上,就用这种车子,一次次一车车拉土,拉石料,修好了大型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发挥效益。当然,还要背上水壶和干粮等,迎着清晨的微光和清风,向自家的麦田走去。

     山里无好路,不是羊肠小道,就是曲里拐弯,尤其通往麦田的路更是崎岖不平,曲曲弯弯,但农民们的脚步却异常坚定。因长时间走来走去,自然轻车熟路,很是轻松,我有次暑假里,到山区王家水的宗朝同学家玩,走不上几步山路,就累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而他们却常年行走,气不喘,脚很稳。一路上,偶尔能听到几声犬吠,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等到了麦田边,天边才刚刚泛起鱼肚白。放眼望去,大片金黄的麦子在微风中摇曳,麦芒闪烁着银色的光。

     谁能看到一株麦子的前世今生呢,相信只有生活在大地上的农人知道。想起年轻时,有年暑假里,正逢拔麦子时节,曾到宋姐夫的老家宋家窝铺。正是秋收大忙时间,不好赖在家里吃闲饭。说实话,也是农民的孩子,也割过麦子,权当锻炼锻炼。看见陆陆续续早有山民们走进麦田,熟练的弯下腰,双手各抓住几棵麦秆底部,微微用力,将麦子连根拔起。每一把麦子都要抓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导致拔不动,也不能太少影响效率。他们的动作娴熟而流畅,仿佛与麦田融为一体。随着双手的不断挥动,一行行麦子被整齐地放倒在身后,渐渐形成一片“麦海”。但山里的麦田与川区水地截然不同,这里的麦子种植间距宽,拔起来似乎不那么费劲。若是川区的水地,麦子播种得密密麻麻,再加上至少浇灌两次水,麦苗长势旺盛,穗头整齐,单凭双手去拔麦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不过,经验丰富的山民自有妙招。宋姐夫的父亲,一边耐心地给我做示范,一边传授诀窍:“拔麦子得用巧劲,就像梳头一样顺着力道。”他弓着腰,动作行云流水,麦秆在他手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与人生的沧桑。而我在一旁笨手笨脚,要么用力过猛,连根带土拽起一大块,费劲不说,连尘土带炝,感觉很不舒服;要么稍不留神,就把麦秆扯断,散落一地。宋家爸看到我手忙脚乱的样子,默默走过来,重新整理我弄乱的麦子,嘴里还念叨着:“急不得,急不得。小伙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你们川区的人,还不会拔麦子。”

     当年40多岁的宋姐夫却不作声,只是默默蹲在地上,单手轻巧地拔起几棵麦子,随后往前挪了挪脚步,再换另一只手继续,不慌不忙拔起来。我有样学样,照着他的动作使劲拔了一会儿,很快就腰酸腿疼,直不起腰来。烈日当空,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嘴里干渴难耐,可我又不敢擅自跑去喝水。宋姐姐见我满脸疲惫,轻声说道:“去喝口水,歇一歇。你是大学生,受不得这劳苦。”听到这话,我脸上火辣辣的,满心羞愧。

      彼时,借住姐夫县城租住的平房里补习。平日里考试成绩还算不错,可一到正式考场,就心慌意乱,发挥失常。高考成绩虽接近录取分数线,却离大学门槛差些。要知道,那些年大学录取率极低,仅有4%到10%,竞争激烈程度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在高三补习时,我成绩不错,年年免去了补习费。但每年的伙食费和杂七杂八的各项开支,每每让父母愁眉苦脸……好在终于熬过了这段艰难困苦岁月。回过头来一想:凡事贵在坚持!拔麦子需一把一把,一根一根,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用力,才会将一块地的麦子,一根不剩拔出来。再捆好,放在架子车中,拉到麦场上。晒干了,抽时间再套上驴和马,拉上石磙子,打碾。

      我匆匆跑过去喝了几口水,又回到麦田里,继续拼命拔麦子。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滑落,浸湿了衣衫,在滚烫的麦田里,每一次弯腰、每一次用力,都像是在挑战身体的极限。突然,不争气的泪水夺眶而出,混着汗水流在脸上。这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背后的沉重与艰辛。

      一直执拗且顽固的认为:麦子是人类的恩人,有生之年,不要忘了,它对村庄和城市的一往情深和养育之情。在这麦浪翻滚的田野里,我深刻意识并明白了,像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重农活,是无数农民无法摆脱的命运。而对于我来说,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从那以后,我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发奋努力,用知识为自己赢得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每一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每一道绞尽脑汁的难题,都成了我追逐梦想的脚步。我深知,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负这片麦田里的汗水,不辜负自己对未来的期许。

      清晨的微风还带着些许凉意,可没过多久,太阳便从山后探出头来,光芒洒在麦田上,也洒在农民们的身上。山坡上的时光似乎过得很慢很慢,日头从东山头爬到头顶,再慢慢一点点、一点点向西边挪去。远处的山岚袅袅升起,山风裹挟着麦香扑面而来,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几只麻雀在收割过的麦田里蹦蹦跳跳,寻觅着遗漏的麦粒,给寂静的山坡增添了几分生气。

     麦子用坚定的信念,拒绝了噪音,尘埃,光色和纷乱景象的滋扰与诱惑,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的生长着、成熟着,长成人们心目中的模样和姿势。或许,正是麦子任劳任怨的耐性,还有清淡恬静的从容,潜移默化的锻打与塑造了西北人民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素养……随着夏日的脚步缓缓迈进,河西山区的气温开始一天比一天攀升。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洒在这片广袤的麦田上,仿佛要把大地烤焦一般。气温越来越高,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将所有麦田笼罩其中。特别是一片片金黄麦地里,人们在闷热天,弯腰躬身,汗流浃背,与麦子展开一场“较量”。汗水从人们饱经风霜的额头、黝黑的脸颊、粗糙的脖颈不断渗出来,起初只是细细的汗珠,很快便汇聚成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庞滑落,浸湿了他们那打着补丁、早已褪色的衣衫。可人们似乎浑然不觉,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姿势、踏实的劳作,仿佛整个世界眼里唯剩下手中的麦子。因为他们太清楚了,也太明白了,这一地的麦子,就是他们一年的希望,就是大地给予的馈赠。唯有用尽全身力气,一棵一棵,仔仔细细把麦子拔出来,才不会辜负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才对得起自己这一年来的辛勤付出。

     偶尔会直起身来,动作略显迟缓,那是长时间弯腰劳作带来的酸痛在作祟。顺手拿起搭在肩头早已被汗水浸透的毛巾,随意在脸上、脖颈处擦一把,试图擦去那不断涌出的汗水,让自己身心稍微舒服一些。然而,这短暂的停歇只是片刻。很快,人们又继续深深弯下腰,再次投入到繁重的劳作中。

      此时,整个麦田里,除了有节奏的拔麦子声音,便是人们此起彼伏的喘息声。那喘息声中,有疲惫,有坚持,更有对丰收的期盼。每一次喘息,都是他们在这艰难劳作中的一次自我鼓劲;每一次弯腰,都是他们对生活不屈的倔强姿态——用自己的双手,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书写着属于河西农民的坚韧与勤劳。山里的孩子,自然在农忙时节,会抽空跟着大人来到麦田,虽然力气小,但会力所能及地帮家里人干活,干能干或者会干的事儿。有的负责将大人拔下的麦子,捆成小捆儿,有的则在一旁捡拾遗落在地的麦穗,有的则帮父母放羊、放驴——顺便铲些猪草和喂养的青草。阳光照耀下,他们(她们)的小脸被晒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可眼神中却分明透着些兴奋与好奇。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奇妙体验,也是从小接受劳动教育、孝顺父母的重要一课。而如今吾家乡山区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搬迁到了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平原,但在一些干旱缺雨的砂土地上,有些人却瞅准商机,选择种植一种名为“红秃头”的老品种麦子。一般会选择种于戈壁滩上、沙漠边缘的碎石地或砂土地里,依靠天然肥沃的山地和充足阳光自然成长。为了减少地表蒸发,甚至有意识巧妙将砂石铺于地中,起保湿、保温、保墒作用。这种小麦似乎是从石头缝与沙土地里蹦出来的,它只生长于甘肃古浪南部干旱山区的土地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干旱缺雨的气候环境,成为“红秃头”小麦生长的独特条件。虽则长于砂石(砂土)地中,自然不用施肥,亦无法浇水。但根系发达、超级耐旱,因没有灌溉条件,生长期全赖天雨水自然滋养。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条件,造就了这种小麦坚韧品质和顽强生命力。幼时生产队的麦地中,在一地穗头齐整的抗倒伏新品种麦子中,个头高挑的红秃头小麦就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之感,人们往往要在间除燕麦或灰条等杂草时,将其单独挑出来,毫不犹豫的拔走。但这种麦子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恒守着自己发达的根系,并以高个、小穗、无芒之特性,炼就了极其耐旱抗热的独特韧劲和不凡品格。其品质多年来始终未曾变异,本就是一个生命奇迹。但这种砂地(沙土)麦子,种的极稀,产量自然极低。一斗麦子(45斤)籽种,一般要撒上三亩地。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收入一两百斤,就算高产丰收了。虽产量极低,但品质却极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天然优质小麦。因不是砂土地就是砂石地,机器无法收割,亦无法拿上镰刀割,自然就需人一把一把,费劲巴力拔出来,用石碾子推出面粉,据说价格是普通面粉的几倍,还供不应求。利用这种麦子的韧劲,千百年来人们用来加工制做的手工挂面,远近闻名,成为了省级非遗项目——古浪手工挂面!

       中午时分,阳光变得愈发毒辣,仿佛要将大地烤焦一般。人们自然会停下手中的活计,来到地埂边的白杨树或是一棵山杏树树荫下休息一会儿。拿出带来的干粮和水壶,简单地吃几口馍馍(或是锅盔),喝几口水,补充一下体力。此时,山间的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难得的凉意,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片刻的舒缓。有时,抽口烟,歇口气。或是仰躺在田埂边,假寐一会儿。短暂的休息过后,又回到麦田,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下午的气温更高,麦田里的空气仿佛要被点燃,热浪一波接着一波。人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贴于身上。把小麦连根拔起,需要持续的力气和锲而不舍的耐性,需要持久的狠劲和坚持不懈的勇气,需要不服输、不低头,一战到底的顽强精神……即使有再好的体力,一天挥汗拔麦,浑身也像散了架。但人们不叫苦,不喊累,不抱怨,不说乏,依然双脚坚守在于麦地,与炎热和疲惫顽强抗争,双手使劲再使劲、拔麦再拔麦,就为了收获那沉甸甸的希望,而从2012年开始,吾家乡政府部门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为了彻底改善山区农民的生活状态,让“出行难、走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困扰的百姓,走出山深沟,启动了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始了战略性转移,整建制将南部山区农民(少部属于东部山区),陆续搬迁了6.24万人口,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南部平原黄花滩(新闻上这样说:古浪南部山区的11个乡镇,88个贫困村,计有6.24万贫困群众,实行了生态易地扶贫搬迁,成为甘肃最大的生态移民区。至2020年,古浪县成功实现整体脱贫,从而结束了绝对贫困历史),政府一次性修好了房子,新修了公路,家家通了自来水和电(有的更是拉了天然气),小区就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和社区服务中心。且发展养殖业,成为全省养羊第一大县,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彻底结束了拔麦子的历史。


     随着太阳渐渐西斜,天边被染成了橙红色,麦浪在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金黄璀璨。此时,一天的劳作即将结束了,人们看着身后堆积如山的麦捆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些麦子经过晾晒、脱粒、加工,将成为一家人一年甚至多年的口粮,也将成为他们生活的底气和幸福的保障。在河西走廊山区,土地虽则并不肥沃,气候也较为干旱,但过去的那些年里,农民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在这片土地上日复一日播撒希望,生生不息收获着幸福。

       夜幕降临,村子里渐渐亮起了灯火。这里,那里,闪烁的灯火,将山里的夜空点缀成美丽的画面。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到家中,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内心却充满了喜悦。老人和小孩先回家,壮年的男人与女人,要将拔下来的麦子装在架子车中,绳子绑扎好,拉到麦场上,一个麦捆子挨一个麦捆子码的整整齐齐,尔后才回家。有些山区的人们,直接将麦捆子麦穗往离,捆扎成三段式的“没头捆子”(这是川里人形容山区农民麦捆的说法),不用拉运,就那样风吹日晒,待所有田地的麦子都拔完了,豆子拔来了,先打碾了;再拔了油菜籽,也打碾完。才腾出时间,将那些晒的干干的麦子拉运来,最后打碾。因穗头朝里,不用担心麦粒脱落……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孩子们争先恐后,叽叽喳喳讲述着在麦田里的趣事,大人们则微笑着倾听,偶尔插几句话。这一刻,温馨与幸福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冲淡了一天的劳累。

       河西走廊山区农民的拔麦子,日子虽苦点、累点,但心中却充满了希望。每一次弯腰,都是对土地的敬畏;每一滴汗水,都是对收获的期许。这片土地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农民的辛勤劳作,也孕育了无数关于生活与希望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山区农民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看到了劳动的伟大与生活的美好!


     新时代,世代居住在古浪南部山区的农民,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辛苦之极的拔麦子历史。而腾退后的山区,政府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补栽修复,分区域、分类别实施造林绿化及生态修复工作,建立了东起新堡乡,西至定宁镇长50公里,宽20公里以上的生态修复治理区,不断筑牢南部山区生态安全屏障,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在生动铺展……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5-26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割麦子,但没拔麦子的做法。人们常说,十里不同俗确实有道理!欣赏老师美文,下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7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拔麦子需要借助巧力而不是蛮力,联想到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走出农村,去更广阔的空间,未来可期。
于老师做到了
笔触细腻,哪怕不会农事,也感同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7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老师细腻的文笔,将拔麦子的细节以及感悟写得详尽。赏读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回去,朝花夕拾,将这种少有的传统收获方式记录了下来,也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抢救吧。不然,再过些年,谁还知道曾经有人会这样收获麦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散文犹如一部微缩的农耕文明史诗,那些渗入黄土的汗水、砂石间倔强生长的麦穗、搬迁新居时回望山路的复杂目光,共同编织成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永恒命题。当"拔麦子"成为非遗展示项目时,文中保留的这些鲜活的肌理记忆,将成为后人理解土地伦理的精神密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匡建华 发表于 2025-5-26 16:53
小时候割麦子,但没拔麦子的做法。人们常说,十里不同俗确实有道理!欣赏老师美文,下午好! ...

谢谢建华文友的评阅与支持,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实 发表于 2025-5-27 09:11
用拔麦子需要借助巧力而不是蛮力,联想到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走出农村,去更广阔的空间,未来可期。
...

谢谢秋实文友感同身受的评阅与支持。的的确确,相对于割麦子来说,山区里的拔麦子真的很辛苦,所有的农活中,唯有割麦子很是熟练。但拔麦子却更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坚持……知识改变命运,我就是受益最大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馨 发表于 2025-5-27 12:09
于老师细腻的文笔,将拔麦子的细节以及感悟写得详尽。赏读学习了!

这种生活如今成为了往事,仅仅在某些少数地方还存在。权当是留存一种往事与生活写照……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维广土 发表于 2025-5-28 10:00
这次回去,朝花夕拾,将这种少有的传统收获方式记录了下来,也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抢救吧。不然,再过些年, ...

谢谢四维广土文友的点评及欣赏,的确如此,时光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许许多多的山区村庄推掉了,消失不见了,连同那些曾经的过往。但它确是不可或缺的一页历史记忆……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芳菲 发表于 2025-5-28 18:04
这篇散文犹如一部微缩的农耕文明史诗,那些渗入黄土的汗水、砂石间倔强生长的麦穗、搬迁新居时回望山路的复 ...

多谢芳菲文友的盛赞与高评。作为懂得与清楚非遗项目的我,知道拔麦子目前尚不算是非遗项目,或许,若干年后,成为一种非遗项目,也未尝不可……谢谢前来捧场支持,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9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文华 发表于 2025-5-28 21:43
谢谢四维广土文友的点评及欣赏,的确如此,时光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许许多多的山区村庄推掉了,消失不见了 ...

我们市专门有人做这类工作,在民间采风,将祖辈们的传说详尽地记录下来,集结成册,还得了不少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拔麦,割麦,拾麦,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生存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3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维广土 发表于 2025-5-29 07:47
我们市专门有人做这类工作,在民间采风,将祖辈们的传说详尽地记录下来,集结成册,还得了不少奖。 ...

说明你们那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实话,我曾经在文化馆工作,限于财力状况,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需要挖掘和传承。顺祝端午节安康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3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5-5-29 09:43
拔麦,割麦,拾麦,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生存状态。

谢谢麦子熟了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问好。祝福端午节安康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 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6-21 15:41 , Processed in 0.03487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