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1|回复: 13

[原创] 故土好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5-6-10 17:48 编辑

                                                              故土好离
                                                                             文/于文华
        
       老话讲“故土难离”,我笔下却偏写了“故土好离”四字——这并非错写,而是岁月与世道,悄然间翻出了新篇。

  在过去,甚至遥远的年代,在过往漫长的岁月里,“故土难离”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热土和故园,人们有着深厚的情感羁绊和人文积淀。祖祖辈辈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那里有熟悉的乡音乡情、亲切的亲人脸庞、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相濡以沫家族的共同情感记忆和血脉乡愁。故乡的每寸土地,承载着先辈的无数回忆和情感,烙刻着无尽的心血和泪水。而离开故土,往往意味着,要割舍掉这些难以替代的东西——特别是那片承载着祖祖辈辈记忆、血脉与情感的土地,犹如一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牵扯着老一代人们的心,让离乡之人满怀眷恋与依依不舍。然而,在时代浪潮的滚滚推动下,我却想说“故土好离”,这并非信口开河,而是与时俱进的新说辞。

     一、火车上的搬迁故事


  今年5月下旬,清晨7:36分,我在天马的故乡——武威,顺利登上了k453次列车(成都至喀什)。起初,因车票紧张,乘坐的是硬卧车厢,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形形色色,天南海北的旅人,空气中弥漫着疲惫与嘈杂。车轮碾过铁轨,发出沉闷而固执的节奏。从口音中得知,车厢里大部分是四川人,他们或聊天或打牌,一片热闹景象。列车缓缓前行,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不断切换。中午时分,列车行驶至嘉峪关后,我换乘至软卧车厢,这里相对安静和舒适了许多。


        车厢里,大部分乘客依然是四川人,男男女女们热热闹闹的摆着龙门阵。他们的欢声笑语,带着浓郁的家乡口音,充斥在车厢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围坐在一起聊天,分享着各自的生活趣事;有的则聚在一旁打牌,欢快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有几个婆姨一起说说笑笑,而她们的男人们,也围拢一起,谈天说地。一会儿高谈阔论着国际局势,俄乌冲突,一会儿又在悄声议论着如今钱越来越不好赚,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还说要多几个娃娃?哪有钱来养活……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注意到一位中年男人,他身材威猛却略显矮胖,沉默寡言,好像没有啥伴儿。乍一看,以为他该有五十多岁了,可当我与他攀谈起来,才惊讶的得知,年仅46岁。

        我好奇询问其家乡,以为他也是来自四川的一个山村?他听后,脸上浮现出一抹苦笑,缓缓说道:“都不知道自己的家,究竟在何处?”这一番话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经他讲述,才了解到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都有酸涩和无奈。原来他的老家在云南南通,一个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落后的小山村。每年雨水如愁泪般,常常不请自到,却挤不出一块舒展的田土。日子虽说艰难,可祖祖辈辈都这么过,也就苦苦坚守着,特别是崎岖的山路,让他们的出行特别不便。生活的艰辛,如同大山般,沉甸甸的,压在人们的心头。无法也无力挪开。直到前些年,他们全村响应政府号召,拖家带口迁往了新疆阿克苏市阿拉尔的一个乡村,记忆里那片熟悉的故乡山水,便永远被锁在了身后,唯有梦里和记忆里闪现。他说这次回家是老家的侄子结婚,从老家乘坐大巴车走了一天多时间,紧赶慢赶,才急匆匆到成都火车站附近,差点耽搁了这趟火车。

       我问他现在土地是否很宽,他表示也不是很宽,“每人也就分得了三亩多地,刚刚够种……再多了,就需雇人了……”看来他不善言辞。问一句,就答一句。我不询问了,便沉默不语。搓着粗糙的手,他仿佛深有感触的说,“可田地再宽,农民终究是打工的命。”他明亮而大大的眼睛,掠过窗外无垠的戈壁滩,仿佛要望穿这辽阔而陌生的土地,直到故乡朦胧的影子。

     故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脉。其实,一个人的一生里,需要接受多少不得不接受的、悲欣交集的事物。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如今全国各地的农民,绝大多数青壮年(有的甚至60左右了)都在出外打工。我有意识的让他谈谈对故乡的理解,他说,在父辈心里,或许还有老家的概念和故土难离的想法——是沉甸甸的思念,是扎根于血脉里的依恋。到了子侄辈,多多少少还有些老家的思维和意识,他们对故乡只剩下依稀的怀念与模糊的牵扯。孙子辈的心中,就完全没有老家的印象和概念了——或许只从上学或参军或就职时,填写籍贯栏上,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名了。的确如此,待祖辈凋零殆尽,当老宅倾颓,亲戚星散,连清明祭扫都断了线,故土故乡又在何处寻觅?再说何处黄土不埋人?他轻声感叹道。我知道,他如今在新疆,虽非故园,但生活总归宽裕多了,子女和后代也在新疆扎了根——人如草木,无非是向暖向光迁移罢了。

  列车继续前行,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就如同人们不断变迁流动的生活。大多数人,在离乡的背景里,把他乡当作了故乡的久留。不由想起来,农二师焉耆医院的退休职工郑老汉说过的话,有天和他随意聊天,问是哪里人时,如今88岁的他,苦笑说不知从何说起?他62年跟人从四川广元,跑到新疆来谋生,当年是为了能活命,为了有口饭吃。后来在退休后回老家时,发现几个侄子侄女都到了外地,各奔东西,有的在广东、海南打拼,有的考学去了外地求学并就业,那片故土早已家徒四壁,人去屋空,后来再无缘也不想去过家乡了——仅仅在记忆里一回回闪现,在回味中一遍遍咀嚼。他说当年的离开家乡还牵扯到户口和土地等,如今的年轻一代,是哪里赚钱快,就业环境好,就奔向哪里……想想:只要有人类的存在,那些关于故土与远方的故事,或许在这趟列车上,在广袤的大地上,在持续上演着,或许永远不会停止!……


  二、老家古浪的生态移民搬迁故事

  列车继续在广漠里穿行,我的思绪却溯洄至故乡武威古浪。那里也有从陇南宕昌县等外地迁移过来的农民,但更多的,则是本县南部及东南部山区的百姓,许多都是整建制整乡整村的搬迁。随着退耕还林的步伐加快,许多山区的村庄消失不见了。曾固守于贫瘠的祖地,如草木盘根于嶙峋石缝,将“故土难离”刻进了骨血深处。然而,许许多多山村的年轻一代,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搬迁到土地平旷,水电和交通便利,入学、就医和务工方便的移民新村。老年人虽说千般不舍,万般无奈,可为了儿女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终究还是不得已,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故土和家园。

  据新闻报道,2011年以来,古浪县持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世代居住在南部山区11个乡镇的6.24万贫困群众,陆续搬迁至北部沙漠边缘的黄花滩地区,陆续建成了12个安置移民新村和一个绿洲小城镇。其中,横梁乡及相邻的干城乡、新堡乡等均属整乡搬迁。如今搬迁后的老百姓生活富裕,日子丰裕,成为全省第一养羊大县。

  从微信聊天中得知,来自大山深处横梁乡酸刺沟的农民诗人中斌先生,工作时曾数次打过交道。据说在搬迁前,曾日日徘徊于祖屋前,深情抚摸着门框,如抚亲人脊骨。搬迁那日,他抓了一把老宅墙根下的黄土,用布包在一个酒瓶中,带到了移民新村。搬迁后的某日,还想找一找有没有遗漏的东西,可远瞅见推土机轰响着,碾过了旧居,扬起的漫天烟尘,也碾碎了最后一点具象的乡愁。如今的移民新村,土地平旷,道路如织,水电畅通,学校与医院在侧——分明是往昔深山中不敢奢求的烟火人间。他在宽阔的新家院里种满了蔬菜和花朵,日子比起山里了,反倒消闲自在了许多,脸上也添了健康的红润,在子女和亲友的帮助下,出版了诗文集《沙滩上的蒲公英》,将大半辈子的心血结晶,以文字形式留存下来(曾给他写过一篇文字,不知是否收录其中?)。在其《故乡的秋天》诗文中深情怀恋故乡:当秋风一次又一次把心吹开/听见声声远去的雁阵/一行清泪淹没了又一个季节/故乡啊/是谁在那儿留守我们的家园/一本本岁月凋落的日记里/再也翻不出您曾经的容颜……

  近年来,古浪通过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祁连山林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南部山区生态恢复治理,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让那些荒凉的山坡重披绿意——人走了,草木便重新聚拢,悄然掩埋了村庄的遗骸。荒凉的呈现大山,如今呈现出山清水秀的景象。而搬迁到移民新村的百姓,有的到就近企业上班,有的到大型养殖场打工,就的更是在自家的温棚中种植蔬菜和古浪香瓜、小西红柿等,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富民新村老百姓更是用上了天然气,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三、搬迁背后的时代轨迹

  车轮隆隆,窗外风景飞逝如流年。外面高大而洁白的风力发电机,正迎着戈壁的风慢慢在旋转在飞舞,像无数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这代人如何把异乡的月光,熬成了心底的白米饭。车轮碾过铁轨接缝的“哐当”声,混着康师傅泡面蒸腾的热气,在车厢里发酵,飘散出股股香味。在火车上,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背井离乡到新疆打工的农民,从他们的话语中得知,他们已然完全融入了新疆当地的生活。这一切都反映出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故乡,曾经是安放灵魂的港湾,如今却也许连肉身也难以容纳。正如农二师焉耆医院退休,今年88岁,但身体还很硬朗的老郑爷说的:我也想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可现实是老家早就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一寸土地……况且儿女们都在新疆扎了根,不允许也不放心我到故乡养老了!确实如此,当故乡连灵魂的投放之地都已消失,肉身在回去时只能无奈徘徊,望着遥不可及的故乡,游子心中,唯有溢满无奈与迷茫——那个曾经根系深厚的地方,曾经魂牵梦萦的所在,如今却变得摇摇欲坠,难以让人安心。车厢内那些奔向新疆的身影,如同被风裹挟的种子,在异域沙砾间,倔强而执拗的,深深扎下了根须。他们的口音渐染了新疆的粗犷,眼神中再无漂泊的惶惑,生活和习俗渐渐融入了当地。车厢内川音起伏,听到他们聊着棉田收成、葡萄和棉花种植、天山雪水灌溉的果园,以及孩子新入学的双语学校——原来生命如候鸟,终能振翼于另一片天空;家园亦如植物,竟可被坚韧嫁接于陌生的土壤之上。也许当代的背景离乡,是许许多多农民每个人心中的痛。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挣扎前行,就为了子女更好的未来,而拼搏而努力而奋斗。

  所谓故土,本是先人停泊的驿站,亦是游子启程的码头。当生存的根须触碰到另一片温厚的大地,故乡便由血肉之躯的束缚,悄然化为魂灵深处的微光——都说树挪死,人挪活。还是达尔文说的好:适者生存是第一生命法则。迁徙并非无情,乃是生命为延续自身而积蓄的智慧之举。

  过去,中国老百姓只能依赖土地而生存。离开了土地,就无所适从,无法生活。故土就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故常常难舍难离。而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农民不再仅仅局限于故土的那一亩三分地,不再沿袭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旧思想,不再固守老一辈“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而是更注重自身和家庭及后代的发展,愿意为了子女更好的生活,主动去适应新的环境,开启新的生活篇章。搬迁和离开,对于当代农民来说,不再是痛苦的割舍,而是一种追求更好幸福美好生活的选择。况且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许多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移民搬迁政策,让生活在条件艰苦地区特别是深山沟的百姓,有了改善生活、发家致富、改变命运的诸多机会。毕竟,走出大山天地宽,搬到更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会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同时,随着许多年轻人或打工或考学或工作到了外地,在新城市安居乐业,渐渐站稳了脚跟后,将老家的父母也带进新的地方生存——垂垂老矣的人们,即使想回去,也无法亦无力折腾了。我在新疆库尔勒生活,听到了许许多多年轻时就逃离了故土——为了更好的生活,如今想去却回不去了,子孙后代都在新疆各地落户并且扎根了,有父母或老人、亲戚的,或许隔几年回老家一次——而这些亲人故去后,无牵无挂了,就不再走进老家半步。更多的则随儿女们在新疆生活,老家的房屋或是破败不堪,无法住人,或是退耕还林被撤除了,无地可种,无房可住,只能把他乡当做故乡了!

  我以为:“故土好离”,并非是对故乡的背叛与忘却,而是在时代洪流中,人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追求,为了追求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做出的一种无奈却又充满希望的选择。在时代浪潮中,故土依然是心中的一份深长的牵挂和永远的眷恋——不再是束缚人们脚步的枷锁,而成了人们奋斗的起点和心灵的港湾。

  大地之上,人如候鸟,奔波迁徙,只为追逐温暖与沃土——何处黄土不埋人?原来“好离”二字背后,深藏着一部沉默的生存哲学:当故土成为生存的桎梏,离别便不是薄情,而是生命向着光与暖艰难突围的史诗!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6-9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安放那份永恒的乡愁?如何在发展中留住文化的根脉?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却留给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0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的人不像过去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是哪儿好就到哪里去。特别是现在的娃娃,从小到大根本就没有溶入自己的故土,哪里还有故土难忘的记忆!欣赏老师美文,早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老师的美文,让我忆起了年轻时的流浪时光。那时候破旧的公交车和老旧的绿皮火车,曾驮着我的梦想飞向远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0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馨 于 2025-6-10 17:35 编辑

当故土成为生存的桎梏,离别便不是薄情,而是生命向着光与暖艰难突围的史诗!

老师朴实的文字,将故土物离做了详尽的诠释,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0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芳菲 发表于 2025-6-9 23:17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安放那份永恒的乡愁?如何在发展中留住文化的根脉?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 ...

多谢芳菲老友第一时间前来捧场指导,祝福安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匡建华 发表于 2025-6-10 07:50
现代的人不像过去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是哪儿好就到哪里去。特别是现在的娃娃,从小到大根本就没有溶入自己的 ...

感谢建华文友发自肺腑,贴近实际的点评……我就是在火车站看到那么多的四川人到新疆发展,采访了其中一位,却不知却来自云南……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5-6-10 09:12
于老师的美文,让我忆起了年轻时的流浪时光。那时候破旧的公交车和老旧的绿皮火车,曾驮着我的梦想飞向远方 ...

感谢麦子熟了文友的点评及支持,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0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以“故土难离”与“故土好离”的辩证视角,透过火车见闻与移民故事,展现时代变迁下农民生存哲学的转变。从陇南到新疆,从古浪山区到移民新村,人们为追寻更好生活主动迁徙,在阵痛中重构家园意义。文字饱含深情又冷静清醒,揭示当代农民挣脱土地束缚、拥抱新生的生存智慧,折射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情感的现代转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土好离”——题目就不同凡响,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民族时代的逐渐变迁,使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也跟着在变迁,当一锅咸汤慢慢兑清水,兑到一锅咸汤变得同清水味没有任何区别的时候,故乡在一代人的心中,也就完完全全地消失了。

于老师虽然写着“故土好离”,而内心深处,字字句句流露出来的情感,却是对故土的如此深情与眷恋和不舍。这是你这个年龄段中国人共有的故乡土地情感,留住了中国人血脉里的那缕最后的乡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6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叶叶 发表于 2025-6-10 20:13
本文以“故土难离”与“故土好离”的辩证视角,透过火车见闻与移民故事,展现时代变迁下农民生存哲学的转变 ...

多谢叶叶版主前来指导并给予了周到细致的点评和鉴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6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幻烟 发表于 2025-6-10 20:31
“故土好离”——题目就不同凡响,赞一个!

谢谢千幻烟文友前来捧场及支持,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6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骏森 发表于 2025-6-11 09:32
华夏民族时代的逐渐变迁,使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也跟着在变迁,当一锅咸汤慢慢兑清水,兑到一锅咸汤变得同清 ...

感谢骏森文友切合实际又富有见地的点评及鉴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 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6-21 16:07 , Processed in 0.0319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