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2|回复: 6

[原创] 浅析叶广芩小说的“三种”视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5-6-11 09:20 编辑


浅析叶广芩小说的“三种”视角
——关于《去年天气旧亭台》《采桑子》阅读札记


对于作家叶广芩的关注,可以追溯至电视剧《一代枭雄》。这部由她的长篇小说《青木川》改编的电视剧,也引起了我对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一隅,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近在咫尺的“青木川”的向往。后来,游览青木川时在名为“仲德书屋”的书店购得一本《青木川》,由此对作家叶广芩多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近两年,我的阅读重点从以前的诗歌、散文转向了小说,尤其更关注长篇小说。自然把叶广芩的中短篇小说纳入阅读视野。去年,阅读了她所著的《豆汁记》《逍遥津》两部书,今年又阅读了她的《采桑子》《去年天气旧亭台》,基本上对叶广芩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了较为全面和明晰的了解。《豆汁记》收录《黄连·厚朴》《醉也无聊》《豆汁记》《状元媒》等篇。《逍遥津》收录《逍遥津》《三击掌》《拾玉镯》《小放牛》等作品。《去年天气旧亭台》收录《太阳宫》《月亮门》《鬼子坟》《后罩楼》《扶桑馆》《树德桥》《唱晚亭》《黄金台》《苦雨斋》等篇。《采桑子》收录《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曲罢一声长叹》等篇,而且题目全部来自纳兰性德的词《采桑子》。这些小说以“我”的视角为轴线,以戏曲名为引子,或者以孩童的故事为引线,讲述从大宅门的世家贵族到普通人,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和时代交变的沧桑。作者深谙传统文化与北京风土人情,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结合,从而赋予这些作品浓厚的京味和强劲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以观察童年生活的切入视角,讲述发生在“老北京”的故事,所呈现出的是一代人的记忆和人生足迹,有《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太阳宫》《月亮门》《鬼子坟》《后罩楼》《扶桑馆》等作品。这些故事的发生“原点”为“胡同”,所关涉的人物有柴米油盐的邻居,前院的三大爷,后院的二丫头等,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众不同,这些作品在泛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色彩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动状况。《太阳宫》半部分写“我”与母亲一起去太阳宫(老北京东郊的一个地名)走亲戚,在那里结识了儿时的伙伴日头。日头是“我”二姨家孩子。下半部分写日头和父亲进城的染上猩红热传染给父亲,导致日头一家的“不幸”。小说由一个乡村家庭的消失和一个乡村世界的消逝,表达了对现代化发展的忧思。太阳宫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日头”父亲的“死”是让人深感惋惜的悲剧。《鬼子坟》写到的小伙伴秋生和东生的家一贫如洗,但是父母很好强,两个孩子身上穿的衣服都不是最差的,但是“我”到了秋生家亲眼目睹他们家为了给孩子治病节衣缩食,家里家徒四壁,秋生和冬生互相温暖,冬生也不怕被秋生传染,所揭示的是“人世兴衰,岁月更替”的命题,以及命运悲苦。《扶桑馆》中的小孩子“狸”是一个中日混血“小孩”,总是要受到歧视。对狸的被歧视,更有国仇家恨的复杂因素在里头。但长大了的“我”和胡同里的孩子,已经不再欺负狸,反而时常帮助他。后来,母亲带着小女儿远去日本无音信,狸和爸爸老唐过得很艰难。狸的父亲老唐的命运更是多苦厄,从古玩店工作人员降至打小鼓的,走街串巷收购古玩,后来还沦为废品站收购人员,且在“**”中多次受到迫害,所幸结局是好的。这是一篇伤感却又温暖的故事。另外,采取“童眼”视角观察人物的,还有《后罩楼》中的主人公“珍格格”。


第二,以“反观”伤痛的切入视角,讲述发生在“旧胡同”的“家族故事”,所呈现的是亲情中兄弟姐妹的生活、婚姻和情感,以及各自的悲欢离合、人生沉浮等。《采桑子》里的开篇《谁翻乐府凄凉曲》中的主人公,都源于一个情字,父母亲情、手足之情、缠绵爱情,尤以爱情令人心醉又心碎,尤其“大格格”的命运,其实是一场关于爱情的悲剧。大格格是金氏一门的长女,爱唱戏,尤其擅长唱青衣。她为迎接一场名媛京剧义演,苦于没有合拍的琴师而忧心忡忡。后来,家里领来一位在医院打杂的瘦弱青年董戈。全家人中唯独大格格看上了董戈。令人费解的是,一向娇贵的大格格对董戈言听计从,两人唱随切磋从不懈怠,终于名媛义演大获成功,一曲《锁麟囊》让大格格风头。之后,大格格每天的快乐就是和董戈一起拉琴练唱,彼此沉浸在对艺术的依恋和痴迷中。再后来,剽悍的婆婆提出应该换一个琴师,导致董戈家人去楼空,可是大格格依然期待着董戈的出现。更后来,大格格的丈夫离他而去,孩子也夭折,婆家也倒台了,她却拒绝回金家,继续以“去护城河练唱”的方式活在“戏中”,其实是对琴师董戈刻骨铭心的“爱”。大格格的一生恰似一出没有谢幕的戏,与董戈的相遇、相知、相离,用执着与痴情演绎了一曲凄美绝伦的“悲剧”。而《苦雨斋》中的主人公“周宾”,原是金家人“金载澄”,后来在印度的美国军中做英语翻译,新中国成立后隐姓埋名,落户于一个叫“苦雨斋”的地方。故事以“我”七十年后的寻找展开,“我”是作为一个体力不济的老太太,带着爱犬去乡下寻找久已失散的六叔(周宾)。这篇的结构是将过去的岁月与现代的老年生活对照,交叉着进行叙述。叶广芩自己的解答是:“借助京郊小山村的绵绵细雨,我在诉说一种今时的情绪……对于历史的解读,对于渐渐老去的日子,对于文化理解的差异,多重的交叉,多维的视野,让我不安,让我尴尬,当然,更多的是无奈。”(叶广芩《创作谈:文化的尴尬 历史的无奈》)。这种现实与回忆的时空交错,几乎成了叶广芩作品的代表特色之一。她的诉说着“今时的情绪”,穿插着对逝去时光和传统的追忆,体现着新旧几代人之间思维的差异,表达文化的隔阂所带来的冲突。而观照的对象周宾,却“把他乡作故乡”,采取栽种“有着异国皇家血统的花卉——香花槐”等方式传达对“家”的思念,其悲剧的结局是“他乡埋尸”,至死也没有再回到曾经的“家”。


第三,以“回望”往昔的切入视角,讲述发生的悲剧性故事。比如《树德桥》中的主人公牛树德,本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副教授,病理学家,在1965年回国却被关入牛棚。他像是一头疯牛,吃完了饭酒抓老鼠,抓到一只捏在手里死劲地看,扯开老鼠的肚子,桥上石板被他弄得血丝呼啦,摊放着老鼠尸体,血腥、恐怖,非常招人厌恶。这座桥甚至都被安上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树德桥(一座沾满鼠类鲜血的桥)。而真实的状况是人们面对鼠疫,面对流行性出血热毫无认知。牛树德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所做研究,是尝试拯救大家,拯救那些监视他、不让他睡觉、一直让他写所谓交代材料的人。可是,“我”却误解了“老牛”给我提示的病理,反而把他作为定性的材料,导致他的命运悲剧性加重。当“我”上医学院后,才明白“老牛”出自本心的善良。牛树德的悲剧,可以归结为“伤痕”文学的范畴。借此,叶广芩在作品中发出了引人深思的诘问:“有多少人是跟老牛一样,在国外待得好好的,却执意回国的呢?”这种营造故事的笔力,也让我心生敬佩。


总体而言,“孩童的眼瞳观察、“反观”的追溯、“回望”往昔”等视角,基本囊括了叶广芩中短篇小说叙述的主要视角。她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场景复原,把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采取不同的节奏把控情节,于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逐一凸显人物的悲喜交加和沉浮多变的命运,使得作品故事精彩、情节生动、揭示深刻,这些小说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6-1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氏真知音也。吾读书甚少,叶氏之小说皆未尝读,深愧弗如。今观师文所列书名,皆含诗韵,妙绝天下!钦佩之情,无以复加!

点评

感谢草央版主来读拙作,祝您快乐、安康!  发表于 2025-6-13 08: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2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饱读诗书,所评之作很有见解。赏读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广芩这个作家,只是听说过,还没读过其大作,更不知道也是西北人。为无知道歉!
刘版主不但细心读过,还写了笔记,这很难得。

点评

感谢小草老师来访,愿您幸福、快乐!  发表于 2025-6-27 09: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 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7-10 03:39 , Processed in 0.03323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