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2|回复: 7

[原创] 读山水散文《永州八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山水散文《永州八记》


  山水散文古来有之,比较喜欢的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古人诗词歌赋包括绘画大多喜欢寄情山水,或歌以咏志,或纾解怀抱。这一传统,流传至今。


  古人山水散文大都不太长,几十上百字,洋洋千言者,不多见。


  文字虽短,但或隽永,或冷峻,或俊茂,或温情,无不隽朗流畅格调髙蹈。读之,如见青山流水妩媚多姿,如闻鸣鸟飞云婉转在耳。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应该是人与自然,心有灵犀了。


  行走山水间,往往会忘记了世俗诸多琐事,放空了自我。那个山里的人,成了一片云,一泓水,一块山石,或者一只飞鸟。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胸中还是会有块垒。那就拍手笑沙鸥,将心中的愁绪,心中的愤懑,心中的种种统统交给那飘逸的云,那潺潺的水,那山花野草纷纷的落花。


  寄情山水,或者为了愉悦放松;或者为了排遣心中无以排遣无以难以言说的种种。就像那个诗人辛稼轩,“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心中万般滋味,却只能去说风月了。无以言表的喜怒哀乐,不足为人道。山水可以倾诉,草木可以抒情,那就去自然之中,将自己交给自然,将一颗心放进自然当中。


  或许,这就是人们走进大自然,然后用文字以记之的缘由。


  行走山水间,有感于山水的奇妙,就去读古人的文字。


  纵观古人山水文字,自然来自于行走,来自于感怀。而那些文人墨客的行走,很多时候在贬谪的路上。他们此时的文字发自于山水间却源自于内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见山见水见情怀,见精神。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即如此,贬谪的路上,别无所有,好在山水不弃,可以游之、咏之,以记之矣。


  其实《永州八记》里面那些山水并非我们所谓的风景名胜之地,柳宗元游之记之,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贬谪之身,没有了身价段位,在世人的眼中也就是一个丧家之犬,哪里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悠游,去观赏呢?偏僻之地,无人问津的残山剩水,就是一个人独处,一个人思考或者疗伤的好去处。


  我们现在所关注的是一位文学家柳宗元。其实,柳宗元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同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一样,因为官场失意,被人排挤,遭人陷害,屡屡遭受贬谪、流放,一路颠沛流离,一路繁花似锦。屈原如此,司马迁如此,苏轼如此,柳宗元也是如此。可以说这些文人墨客倘若官运亨通一生毫无波澜,大概就不会有《离骚》、《史记》、也不会有苏轼那些愈挫愈奋的诗文,更加不会有我们看到的《永州八记》这样的山水散文了。


  鲁迅曾说,愤怒出诗人。


  庸常的日子孕育不出深刻的文学来。就像孟子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活是这样,文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具有文学细胞的政治家往往怀有理想主义色彩,在治理国事的实践中,会带有书生气,会带有浓厚的感情主义色彩。满怀激情,比较孤傲,又过于耿直,很容易被人嫉妒,遭受挫折、打击。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都是激愤过后的产物。很庆幸,他们有文字可以书写,有情感可以去抒发,可以治愈自己,可以治愈时代。我们才会在几千年之后可以一睹他们那时的文采,体味他们当时的心境。


  《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际写下的系列山水散文。其实,当时永州属偏远蛮荒之地,环境恶劣,柳宗元在此度过了十年贬谪生涯。因为精神苦闷无以排遣,常以诗文抒怀,融入自然寻找慰藉。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呢?即便是豆蔻年华,也苍颜白发了罢,更何况从云端被打入尘埃,此种心境,更待向何人诉说?唯有文字可以疗伤。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以戴罪之身居荒蛮偏僻之地,那种孤寂愤懑,那种屈辱与不甘,都一一诉诸笔端,寄托于山水之间,实现了自然山水与人的情感,艺术与思想深度完美统一,为我们提供了山水散文的经典篇章。


  以其中的《小石潭记》为例:写山写水,物我相生又物我两忘,景与情贯穿于文字始终。景的特征与人的心境融为一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开篇以声音写自然之美,重点落在一个“乐”字上面。作者谪居永州,有何可乐之事?恐怕唯有山水之乐了吧。“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接下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水中的鱼,似乎也将重点落在了一个“乐”字上面。鱼的那种无忧无虑又囿于一个小小的水潭之中,快乐又有几何呢?写水的快乐,鱼的快乐,闻水声,观鱼游的人,快不快乐呢?即便快乐,也只是一瞬,也只是强颜欢笑罢了。流水的孤独,游鱼的孤独,越发让人生出一种铺天彻地的孤独滋味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才是文字的核心所在。环境的寂寥幽邃,让一个心寒彻骨的人,感觉到了凄神骨寒,只得转身离去了。读文到此,我们才读出了柳宗元山水散文的精髓。以被人遗忘的山水映照人的精神困境,将山水散文的美学审美上升到哲学高度,传达出古代传统文人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世界。清人刘熙载《艺概》里评价说:“柳州记山水幽旷似陶,而孤愤则别。”恰指出其兼得平淡与激荡的双重特质。至今读来,犹能感受到文字间跨越千年的孤独与倔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文末一段,看似闲笔,实则是神来之笔。寥寥数笔,真实写出了当时柳宗元的窘境。


  现代人也喜欢行走山水之间,也有舞文弄墨者喜欢将所见所闻诉诸于文字,却鲜有高雅者、深刻者。是我们的行走过于轻松愉悦,过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没有将自己融入自然,有没有将山水装进心里,如何能够做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的境界我们也难以做得到。没有彻骨的痛,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境,自然不会有家书抵万金的感触了。


  说起来,山水散文格调的高雅与思想的深刻,并不一定要去经历古人那种贬谪与放逐,去感受那种坎坷与荆棘。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创作,就好。



发表于 2025-6-1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发帖支持,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7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山水散文《永州八记》中汲取到创作的有益之法,也对我们如何写好此类散文大有裨益与启迪。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笑沧海 发表于 2025-6-16 15:5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谢谢老师来读,谢谢。

点评

老师真客气。  发表于 2025-6-17 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林 发表于 2025-6-17 09:18
从山水散文《永州八记》中汲取到创作的有益之法,也对我们如何写好此类散文大有裨益与启迪。欣赏。问好。 ...

谢谢彦林版点评,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山水画很有意境,学习,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 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7-13 22:35 , Processed in 0.02854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