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小白 于 2017-12-5 09:23 编辑
都是溺爱惹的祸——读小野菜《老了终是靠他》
养儿防老。
这是世代相传的观念,直到现在(或者说这种观念还会持续很久)还是这样。那么,养儿是否真的能够防老?
小说戳中小白心房的地方,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对于孩子,我们该如何去教育?如何给孩子塑造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孩子的溺爱是时下许多父母爱犯的一个巨大的错误,表现在城里独生子女身上尤其明显。恰如小说里体现出来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里怕冷着。”一步步的宠溺,导致孩子最后对父母孝道的一点点沦丧,而至于最后老母亲生病去世,却没有得到一丝关怀,还在其母亲病逝之后拿走仅存的三千元,读来一阵阵背心发冷。
孩子一天天变得冷漠、自私,谁的过错?小白认为,除了孩子本身的错误以外,作为父母,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于父母的观念:“老了终是靠他!”于是一次次纵容孩子,让他变得懒惰、自私,一次次从实际上给孩子价值观扭曲提供了“温床”,在父母眼里,这是对孩子的爱,但窃以为,这种“爱”不足取。
这方面,小白比较赞同西方教育,从小,要让孩子懂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报酬(比如让孩子从小干家务,从中获得报酬),同时,也要让孩子懂得感恩(这里不再举例),这样,我想才能达到“养儿防老”的作用,但是,小白想,还有一个道理,作为父母的,应该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养儿防老,这种观念,是比较不靠谱的想法。
野菜老师的小说前面做了大量铺垫,所以,会有那样的结果也在预料当中,最是那一句经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震聋发聩,犹如惊雷!
人性中隐藏的善与恶——读铁树开花《王二的鸟》
小说一开篇写道:这里说的王二是35年前的王二。这样写很聪明,其一,交代了背景,是三十五年前,其二,可以避免爱鸟人士的聒噪。小白想,这不是呼吁人类爱护鸟类之作,而是探索人性善恶的一篇小说。
如果要说“恶”,王二打鸟,算是一种。生命平等,这是佛家的主张,但是矛盾点也在于此,食物链注定了生命并不是平等的,譬如说青蛙吃虫,蛇吃青蛙,老鹰吃蛇……食物链说就已推翻这一定论。
小白看电视剧,尤其是古装剧时,在杀头时,犯人总会央求刽子手:给我一个痛快!犯人犯了错,该杀头了,是他的恶,能给罪大恶极者一个痛快的死法,是另一种善。善和恶,有时是相对的。
王二面对受伤的鸟时,给它疗伤,其母不解:一只受伤的鸟,你救它干啥?王二有自己善与恶的标准:他可以打死鸟,但打而不死,让鸟受洋罪,那就是一种折磨,是另一种恶,所以,他救受伤的鸟。
鸟也有自己的善恶评断标准:你打我,你就是恶人。并不因为你救了我,你就是善。所以,我要啄你。这不是动物报恩说,所以,鸟啄王二,合情合理。若小说设置为鸟知恩图报,让鸟对王二产生好感,甚至成为他的玩物,这才让人别扭。
王二被鸟啄了,他笑了。是他内心恻隐之心的表现,是另一种善,也是一种内心善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安然。
王二反复练习打鸟,一直不肯出手,并非不再打鸟,而是要更准,务必置鸟于死地,抛开生存法则不说,这又是他人性恶的另一面。
矛盾的对立统一,此言不虚!
暗黑童话——读刘晓斌《龟仔复仇》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引自《百度百科》
晓斌兄这篇童话,小白认为,不仅适合于儿童阅读,对于成人,同样适合,或者说,晓斌兄的意图,更多是写给成人看的。
《龟仔复仇》是一篇讨论诚信缺失的小说:龟仔之母与狡猾的狐狸达成协议,驮狐狸过河,则狐狸猎取到的鸡可分龟仔之母两条鸡腿。然而,当猎取到鸡之后,狐狸却罔顾之前的协议,心生贪恋,撕碎诚信契约,不仅没履行承诺,还杀害了乌龟。
龟仔痛定失痛,决定为母复仇。同样与准备渡河的狐狸订立契约,在狐狸猎取到鸡时,准备故伎重演,龟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狐狸进行打击,并揭露狐狸的恶行。
小说的亮点,在于小说结尾处的反转:狐狸本以为自己学会了游泳,虽被龟仔甩入河中,也还有生存的希望,不曾想到,龟仔留了心眼,为防止狐狸逃脱惩罚,还留了一手,最终将狡猾凶残的狐狸绳之以法。
对于如何惩罚诚信缺失之狐狸辈,龟仔有其准绳,同样,现实生活中,这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人的世界里也有着自己的法则。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失信者,可能得一时之利,但天网恢恢,有法律,也有道德的存在,那失信者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找到病灶是关键——读华夏《病,可以这样治》
1,王三强的病
夜班生活,让王三强得了病,一种“自己吓唬自己的病”,无可奈何,只得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见有生意上门,不胜窃喜,准备大捞一笔,连哄带吓,说要治好这病也不难,需要几个疗程,要花三千多治疗费用。王三强经济病不宽裕,决定不治这病了,于是,这件事就搁浅下来。
2,心理医生的病。
心理医生的病,在于贪。面对病人,医生的职责在于治病救人,但显然,心理医生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这个病,狠狠敲诈病人一笔,这样看来,不仅仅王三强有病,心理医生同样有心理疾病。
有病者,找到病灶是关键。
王三强的病灶在于上夜班,他找到了病灶的所在,所以不治而愈,而心理医生的病才是难治的,如若不及时发现,那今后这病,会越来越严重。
心病还须心药医——读芒化十龙《有病》
病,小白看来,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病,可以通过药物、针灸、手术等手段来治疗,而心理上的,则颇费周章——心病还须心药医嘛!
十龙《有病》这篇小说想要说的,其实挺简单:一个腰疼的中年男人(老耶)怀疑自己有病,去看医生,去了市医院、省医院,医生皆曰:无病。老耶却认定自己有病,那么,可能只有两种:老耶确实有病,医生医术有问题,或者,医生所言不虚,老耶确实没病(此处指身体),但心理有疾病。
颇有意思的是,老耶的病看过市医、省医都没治好,反而让一名不见经传的诊所医生给看好了,诊所医生的高明之处无它,在于给了老耶心理上的补偿。
在说明这个道理之前小白先举个例子:一个朋友孩子生病了,在县医院治病,花了六七千元医疗费,医生的结论是:孩子肚脐发炎,很严重,建议动手术或者转院。县医院医疗技术条件较为薄弱,无奈,只得转院。到了市医院,医生粗略(注意这个词)检查了一下,也觉得很严重,建议转院到省妇幼保健院。无奈,又只能再转院。结果大出人意料,省医院医生说:轻微炎症,开了一剂消炎药,把朋友打发回来了。朋友总是不放心,隔了几日,孩子发烧,咳嗽,带回省医院,经检查,是肺炎,治疗花了上万元。病愈,朋友很高兴,病,就应该这样治疗嘛,朋友猜想,肺炎肯定是脐带发炎引起的!
老耶的例子,与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例子雷同,不过是心理上的问题罢了。
小说处理得当,将一个疑神疑鬼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诊所医生煞有介事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颇有讽刺意味,结尾处护士那句话:还真是有病,意味深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耐读!颇有意思的一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