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相见欢·缘(临屏和月婵娟) [打印本页]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5 08:22
标题: 相见欢·缘(临屏和月婵娟)
相见欢·缘

回眸离合悲欢,忆缠绵。
曾许今生今世永相牵。

如初见,画秋扇,赖因缘?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疯和尚    时间: 2012-1-5 08:52
对词还不是很懂,抢个沙发登个记:lol
作者: 月婵娟    时间: 2012-1-5 12:47
标题: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妙哉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一语道破主旨,堪称点睛之笔。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余对我的和词。
私人认为容易意思很好,但是用在词中不知恰当与否?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5 15:12
原帖由 疯和尚 于 2012-1-5 08:52 发表
对词还不是很懂,抢个沙发登个记:lol

谢小和尚及时关注,给你上茶~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5 15:13
原帖由 月婵娟 于 2012-1-5 12:47 发表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一语道破主旨,堪称点睛之笔。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余对我的和词。
私人认为容易意思很好,但是用在词中不知恰当与否?

问好婵娟,谢你临帖,临屏急就,不成体统,怕是没有你写得更深刻。
容易二字如不妥,待我再酌,问候新年快乐!
作者: grlgl0    时间: 2012-1-5 16:30
标题: 回复 1# 原乡人 的帖子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版主老师这句很到位啊  即通俗有回味无穷   欣赏学习了
作者: 鹏举    时间: 2012-1-5 18:14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老师信手拈来便是好词啊!
作者: 齐民鲁夫    时间: 2012-1-5 19:20
原帖由 原乡人 于 2012-1-5 08:22 发表
相见欢·缘

回眸离合悲欢,忆缠绵。
曾许今生今世永相牵。

如初见,画秋扇,赖因缘?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版权
平白如话,词意动人,真的要好好向老师学习啊!
作者: 明空词韵    时间: 2012-1-5 19:27
用语婉雅,有弱德之美
作者: 东方晓    时间: 2012-1-5 19:59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好句!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5 20:20
原帖由 grlgl0 于 2012-1-5 16:30 发表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版主老师这句很到位啊  即通俗有回味无穷   欣赏学习了


谢山水临帖,问好!:handshake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5 20:21
原帖由 鹏举 于 2012-1-5 18:14 发表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老师信手拈来便是好词啊!

谢谢鹏举高赞,汗啊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5 20:21
原帖由 齐民鲁夫 于 2012-1-5 19:20 发表
平白如话,词意动人,真的要好好向老师学习啊!

先生过誉了,问候!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5 20:21
原帖由 明空词韵 于 2012-1-5 19:27 发表
用语婉雅,有弱德之美

谢斑斑雅评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5 20:22
原帖由 东方晓 于 2012-1-5 19:59 发表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好句!

谢君摘句,问好!
作者: 羽v公    时间: 2012-1-5 22:52
原版本是渎诗后急就的指导性修改意见,却正是一挥而就才成自然好词。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是精到之句,容易一词可用,若换则必然有害自然
作者: 原乡人    时间: 2012-1-6 08:17
原帖由 羽v公 于 2012-1-5 22:52 发表
原版本是渎诗后急就的指导性修改意见,却正是一挥而就才成自然好词。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是精到之句,容易一词可用,若换则必然有害自然

谢羽公老师细致点评!
您说的对,本想把她原词调正合律,但整半天也没弄好,只好重新写了一首,
本来觉得容易这两个字是否太过直白了,但又找不出合适的词来换,
您这样一说反觉得好,就按您的,不改。
这倒让我想起了蒋捷的一剪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不就是因为顺畅自然而流行不衰吗。

我本人一向崇尚天成自然的句子,不太喜欢刻意的雕琢修饰。
再谢羽公老师指点,很受益!
作者: 跃农    时间: 2012-1-6 09:51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点睛之笔啊!道出了一种社会现实,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作者: 雪香村客    时间: 2012-1-6 16:13
自是钟情容易守情难------- 诗和词的语言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这正是词的语言。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