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97|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珍贵的文学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9 0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文学,只需要一句话,我不喜欢他(或者他的文字)。
  
  人们没有喜欢一首诗的义务,更没有喜欢一本书的义务。不喜欢,就可以眼不见为净,但又要去评说,那就有点与自己为难了。
  
  喜欢不喜欢一篇文章,理由可以有两点,看它有没有独立特行的思想,或者有没有令人倾倒的抒情性(比如茨威格作品)。
  
  记者的文章与作家的文章放在一起,就难以一概而论其文学性。
  
  有一次跟电视台的记者同席,我这个无可争议的作家,就感觉到了尴尬。
  
  一位中年的乡干部坐在我对面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啊,你文学作品有什么用?他用点头继之以摇头的表情和“无冕之王”的话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从前不大跟记者打交道,也自以为纯文学是值得骄傲的,此刻理想在现实面前一亮相,竟然是无可救药地灰暗。我的文学理想可以说平生第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我也并不特别难过。人家不过是把众所周知的真理说出来了,有什么问题呢?要恨也得恨自己入错了行。
  
  我记得那人“此话既出”,席上一片沉寂。我被惊得说不出一句话来。我大为惊讶,惊讶的不是他一个农民居然懂得这其间的道理,而是惊讶他作为东道主居然不见待客人似的,拿这样的话来寒伧人。
  
  不久之后的一天,跟一位我特别喜爱的诗人聊天,我像中了病毒一般,忽然对他签名档那一句诗十分反感,对诗句自以为是的滥情和伤感十分抵触,就用语言刺激了他一番,把他惹火了,他说: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美,但我还是把你当朋友。我冷冷一笑,笑着删除了他的QQ。再不久之后的一天,在论坛上的悄悄话里跟他道歉,他也不再回复。我心里的病毒就是那个陌生人的一句无情的真话,我一直无法清除那话对于我心灵的毒性。
  
  这样面对面不着调的批评,恐怕有的作家终身也不会遇到。这就是我的不幸了。更不幸的是,我一生多与书本打交道,对于一些莫名其妙的攻击,没有还击的能力。
  
  我心里久久不曾放下那人的这句话,后来在《情热散文》中作了一点梳理:
  
  只有爱是不够的,对于文学,你必须有基本的判断力。在大众心里,新闻震撼世界,记者是“无冕之王”,作家要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那不如让记者兼并文学算了。然而新闻工作者与作家,在历史上却各有各的江湖,各有各的王道。据说作家邱华栋在新浪微博里发了一个信息:“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出发的地方。”
  
  我并不怕真正的文学批评。我读期刊杂志的时候,往往首先关注其中的文学批评。
  
  读到米兰·昆德拉的文论《一种变奏的导言》,十分诚服。他在文章里提到很多令人困惑的文学现象,并且作出自己的判断。他说莎士比亚重写别人作品时,并不改编,而是表现一个变奏的主题。他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戏剧或电影上的移植是一种改编,一种缩写,背叛了小说,剥夺了小说的魅力,剥夺了小说的意义。他还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令人耳目一新,使我有了批判性阅读《罪与罚》的愿望。以下是《一种变奏的导言》部分译文摘录。
  
  一,
  再说一说托尔斯泰:他以一种根本上崭新的方式在小说的历史上提出了人类行为的问题;他发现了从理性上不可理解的原因对一项决定的致命的重要性。为什么安娜自杀了?托尔斯泰甚至运用了几乎是乔依斯式的内心独白来表现远距离地控制着他的女主人公的非理性的动机。而每一种对于小说的改编,根据《读者文摘》的性质,都必然地试图使安娜的行为的原因明晰和符合逻辑,使之合理化;改编因此成为小说原创性的完完全全的否定。
  
  人们也可以倒过来说:如果小说的意义在改写之后依然存在,就是小说的平庸价值的间接的证明。所以,在世界文学中有两部小说是绝对不能缩写的,是完全不能重写的,它们是《商第传》和《宿命论者雅克》。那种天才的混乱,如何能简化之后还有某种东西存在?……
  
  二,
  为什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这样一种厌恶呢?
  
  一个由于其国家被占领而饱受精神创伤的捷克人的一种反俄情绪吗?不是,因为我从未停止过热爱契诃夫。对其作品的美学价值有怀疑吗?不是,因为我自己都感到惊讶的那种厌恶并没有任何的客观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令我反感的东西,是他的书的氛围:一个什么都变成感情的世界;换句话说,一种感情被提升至价值和真理的位置。
  
  ……感觉对人来说是不可少的,但是它一旦变成一种价值,一种真理的标准,就是可怕的了,例如成为一种行为的理由。最高贵的民族感情随时都可以证明最凶恶的暴行;胸膛里鼓荡着高昂的感情,一个人却打着爱的神圣旗号做着卑鄙之事。
  
  代替了理性思维的感觉成为不理解和不宽容的原因本身;正如卡尔·古斯塔夫·容格所说,它成为“野蛮的上层建筑”。
  
  感觉上升至价值可以追溯到很远,也许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相分离的时期。圣奥古斯丁说:“爱上帝,做你想做的事。”这句有名的话是富于启示的:真理的标准就这样由外部转向了内部,即转向了主观的专断之中。爱的感觉(“爱上帝”--基督教的命令)之含混取代了律法(犹太教的命令)的清晰,变成了道德的非常模糊的标准。
  
  基督教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感觉的千年学校:十字架上的耶稣告诉我们如何过分地赞美痛苦;骑士诗歌发现了爱情;资产者家庭使我们感受到对于炉火的怀念;政治的煽动成功地感情化了强力意志。这是一整段长长的历史,它造就了我们的丰富的感情、力量和美。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感觉由于一种补充的精神而得到平衡:理性和怀疑的精神,人类事务的游戏性和相对性。由此西方进入了它的圆满阶段。
  
  在他著名的哈佛演讲中,索尔仁尼琴正是把西方危机的开始置于文艺复兴这一时期。这是俄国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在这个判断中的表达和显露;实际上,它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不同,正是由于缺少文艺复兴及其由此产生的精神。这就是为什么俄国的精神状态在合理性与感觉之间有另一种关系;在这另一种关系中存在着著名的俄罗斯灵魂(它的深刻性和它的野蛮性)的秘密。
  
  当俄罗斯的沉重的非理性落在我的国家的身上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大口呼吸西方现代精神的本能的需要。我觉得《宿命论者雅克》是一次智力、幽默和想象力的圣筵,任何其它作品都不像它那么强烈而集中。

  
  米兰·昆德拉的文章谈的是文学,却不是真空里的文学,他谈的是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文学里可贵的悲悯情怀,在新闻里是罕见的。
  
  就像玫瑰多为爱情而存在,你千万不要说,文学没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未必就是潮头上的生活,科学的日新月异并不能消除人类心灵的悲剧感,不过是加快了人类跨越的脚步,和那最终抵达的脚步。
  
  要警惕那些所谓的文学批评:“在我们这个世纪,诗不过是浪漫主义的余绪,是旧时代留下的可悲的遗产,而在现代世纪的今天,诗完全是多余的,不需要的。……诗的末日已经来临!”(捷克诺奖作家赛弗尔特《世界美如斯》中的《一封最精彩的信》)

  

[ 本帖最后由 川媚 于 2013-7-29 13:3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7-29 09:44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欣赏批评
3#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09: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运涛涛 于 2013-7-29 09:44 发表
坐沙发欣赏批评



早安,先生。奇文共赏的意思吧。
4#
发表于 2013-7-29 09:58 | 只看该作者
越是物质凸显的时代,越是需要一种抗衡,诗性计上日程。文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一种必须,它真正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定会彰显它长于历史的力量。
5#
发表于 2013-7-29 11:06 | 只看该作者
由感而发,因事而悟。文学是一种凝集,也是一种沉淀,是记载也是抒发,不需要什么目的,也不需要什么恭谨,自己喜欢着就好。
6#
发表于 2013-7-29 12:28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文学是人学,作用于人,从而作用于社会。文学万岁。

[ 本帖最后由 从容 于 2013-7-29 18:20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12: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7-29 09:58 发表
越是物质凸显的时代,越是需要一种抗衡,诗性计上日程。文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一种必须,它真正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定会彰显它长于历史的力量。



让我们看看,我们早看到了,什么是——长于历史的力量!
8#
发表于 2013-7-29 12:48 | 只看该作者
绝大多数新闻记者热衷并追逐的是美丽的“泡沫”,包括诸如乡干之类的那个层次的人,他们的灵魂已经被彻底“潜规则”了,不必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惊奇,也不必介意,应该像一个作家那样豁达而淡定,对此种言论一笑可也;
文学,在不懂文化的人心中当然是一钱不值的,因为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充斥的是权力和利益及其种种,而这些在知识、理性和人的尊严面前时不上台面的——所以,继续安心做自己的作家写自己的文字,所不同的是,作家写出来的这些文字的价值是可以超越时空的,权力和利益又怎能有这样的境界呢?
问候川媚!
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12: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7-29 11:06 发表
由感而发,因事而悟。文学是一种凝集,也是一种沉淀,是记载也是抒发,不需要什么目的,也不需要什么恭谨,自己喜欢着就好。



慢节奏里有真生活。我不是要回到过去,我只是想慢一点。谢谢你的认可和鼓励!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1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从容 于 2013-7-29 12:28 发表
内容文学是人学,作用于人,从而作用于社会。文学万岁。



好有激情的从容。文学万岁,万岁!
11#
发表于 2013-7-29 13:23 | 只看该作者
真诚自由地抒写,与浅陋的批评和世俗无关。
12#
发表于 2013-7-29 15:13 | 只看该作者
就像文中所说:爱上帝,做你喜欢的事.那么喜欢无可厚非,做,更是心甘情愿.有批评,有声音,才能不被埋没,才能有向上的动力.感谢珍贵的文学批评,感谢楼主!
13#
发表于 2013-7-29 15:35 | 只看该作者
  米兰·昆德拉的文章谈的是文学,却不是真空里的文学,他谈的是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文学里可贵的悲悯情怀,在新闻里是罕见的。
  
  就像玫瑰多为爱情而存在,你千万不要说,文学没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未必就是潮头上的生活,科学的日新月异并不能消除人类心灵的悲剧感,不过是加快了人类跨越的脚步,和那最终抵达的脚步。
14#
发表于 2013-7-29 23:44 | 只看该作者
此文者,美也。此美者,难收也。拜读
15#
发表于 2013-7-30 09:16 | 只看该作者
析的很深刻,辨证的方式,有推进,但最重要的还是态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6:20 , Processed in 0.0536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