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令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梦游太虚小说评论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7-10-4 18:51 编辑

  一

  和朋友聊天時候,有一個朋友說,在各種文體選擇上,小說是最好寫的,詩歌最難。小說是可以積累鍛煉,最終有所成就,而詩歌幾乎是天賦異秉了,就像人人能登山,但沒有幾個人能登上騰格里峰一樣。還有一個朋友說,最好的文章是隨筆,諸子百家哪一篇不是隨筆?而經史無不是極好的隨筆。當然,這些話都有道理。文人論道,各有偏執,都有自己思考的經典論斷和喜好取向。對于喜歡小說的我,覺得小說的價值很大,只是被低估了。

  小說之所以被低估,除了浮躁的不知魏晉的價值觀改變,成功的難易給了小說難堪,更重要的是小說業內的傳承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有意割裂,小說非但沒有流光溢彩,反而成了頹廢、沒落和變態的代名詞。小說受眾越來越遠離小說,這說明小說的吸引力已經成了問題。有人把這些歸咎于客觀上的多媒體信息爆炸效應,這是比較武斷的。小說的整體矮化和名家集約化,這給了閱讀者強制性的格式閱讀,于是閱讀者有人選擇堅持,有人選擇逃離,主要是逃離。我覺得作家們的價值判斷可能是高尚的,但以低俗的姿態表達高尚的意圖,有幾個人做到了?以簡約通俗的手法給閱讀者的不同審美觀傳遞哪怕一丁點高尚,這不僅僅只是賣點狗屁膏藥就萬事大吉了。有很多人感嘆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思潮那樣洶涌,小說成為這些思潮最重要的載體。現在各級作家協會和文聯主席臺就坐的,哪一個不是這些思潮的主角?但變了,能賣多少錢已經成為衡量小說的主要標準,而小說作家也不是這個社會最后的良心了。害怕體制內的政治壓力,只好不疼不癢地撓撓,要不然讀者撇嘴就麻煩了。這就是小說究竟要寫什么的問題。

  對于初寫者來說,有那么多大家名流以牛逼自居給了太多的小說理論。真正有心的寫手們看過來,有哪一篇是來講政治選題的?有人洋洋灑灑深邃博大地,遇到選題寥寥幾句,簡直是光頭聽不得說亮,成為文人最諱莫若深的東西。有人看懂了無非鄙視一下,有人沒看懂可能會中毒。都是主席了,都是長了,都是最著名最牛逼最賺錢的名作家,話語能不經典?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有什么樣的話語,有什么樣的身份就有什么樣坐姿,作家若成為統治階級的附庸,那么不要說什么社會最后的良心,簡直就是放狗屁。

  在法律體系中,不管內容是不是變形的,但律師和檢察官的設置給了程序正義略微的一點安慰。作家天生就應該是政府的监督者,是人民的代言人。你可以不當作家,但你當了就應該拿起自己的筆討伐控訴。什么樣的選題還需要舉例嗎?選題的技巧該如何講,作家們心里沒譜嗎?不要讓人民失望,人民若最終頓頓腳離去,那該是作家們多么丟臉的事情,你們就算年年諾貝爾也是一攤狗屎。

  二

  初寫者如我,常常覺得小說的困惑很多。在借鑒和模仿的時候,往往有不知所措的感覺。這里面有個方向問題,我為啥要寫?我寫給誰看?在小小說作家網一段時間,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參加寫作班計劃的學員都有了發文的渠道。不管那小說是多么的稚嫩,居然都發了。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說明小說作為一般性商品集中被所謂名家編輯批發了,給別人一個明顯的效應就是無路可走的小說愛好者們有一個渠道。若這個能滿足初寫者的虛榮心,激勵寫作欲望,可能不是壞事。但這同時給了初寫者一個誤解,那就是我這樣寫還行,可以達到編輯的審美觀感。當一個寫字匠人也是一個很快樂的事情,但心里的藝術夢想也可能因此止步了。這就是那些小說產量很多,卻不能讓人深深記憶的作家們的共同宿命。

  我是不會去當匠人的,但這并不能說明我不會從當匠人起步。若我的手里有一塊千年紫檀,我可能不滿足于把它做成屏風或桌面,而在最原始的寫作懵懂中我也會把它設計成一尊佛像或飛天。沒有最完美或最滿意的設計之前,我會對著紫檀有各種各樣的想象,最終下刀子之前是不敢輕易動的。我很明白紫檀屏風是能賣大價錢的,也很明白佛像或飛天可能是無人問津的,但我的夢想那樣明確真摯,是別人無法改變的。一個寫手從寫字開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很悲哀的。寫字是寂寞的快樂,沒有痛苦,沒有喧囂,不會左顧右盼生光輝。世俗的眼光無論怎樣看待小說都沒有任何錯誤,但寫手用世俗的眼界寫字就是一種錯誤。至少我能戒。

  有人對小說的立意很鄙薄,有人卻很崇尚,我覺得都沒有必要。太講究和太不講究對小說都是一種誤判。小說的生成是因為你的喜歡,是因為你有寫字的欲望,當這種欲望直線的或螺旋式的上升到一定程度,這能說明有很多人看懂你的小說思想。靈魂靠近靈魂,彼此溫暖,這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一件事情。無論社會,無論人性,無論政治丑惡,無論人情冷暖,你看到了浮華的有觸摸感的單元個體,你穿透并剝離這浮華挖掘血淋淋的或溫潤沁香的小說內核,你就可以對什么立意有居高臨下的痛快感受。這并不是你達到什么程度才有的,從你寫字那一瞬間就高屋建瓴,那是多么賞心悅目的一件事情。

  三

  小說結構是什么?記得以前大貓找到過很多名詞,我看看都暈。大貓的熱心并不能遮蔽那些評論家們的文字變態,他們坐在辦公室看了幾本書然后用數理邏輯歸納洋洋灑灑寫字賺錢,你愛懂不懂,反正我寫了。那些東西可以評價為“假傳萬卷書”,但我說的是不是就是真傳一個字呢,我不承認。真正有用的評價文字是需要默契的,沒有默契的評價論述,狗屁不是。

  會說話的人在生活里是很常見的,會說的技巧就是編排了話語結構。小說也是一樣,文字的先后順序排列不一樣給人的震撼不一樣。能夠打動人心的好文字都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字結構。這個好的標準是什么沒有什么定論,有人推崇魯迅,有人推崇梁實秋,個人愛好不一樣,但我覺得大致上是應該有點模糊界定的。盡管都在不斷創新,但經典的東西,你是不能熟視無睹的。

  戲劇界有個不錯的理論,拿來做個比喻。斯坦尼體系、布萊希特體系和梅蘭芳體系是戲劇家黃佐臨提出的戲劇三體系,它們的內涵可能是異常豐富的,要用幾句話來表述對小說的借鑒怕是不太容易,但我想試試。斯坦尼的貢獻就是對可知事情的反復揉搓,增強觀眾記憶,以表達創作者的思想。甚至可以說,腦白金廣告最理解斯坦尼體系,不過是兩個極端而已;布萊希特體系是假定未知的事情為推演,極盡各種表達手段來尋覓各種可能性,最終讓觀眾長出一口氣。推理小說擅長此道,有些小說人也會這樣,當然,極盡變態追求結尾驚艷的人也大有人在;梅蘭芳體系很符合中國畫的演繹風格,大寫意對事件的推演和人物肢體語言有莫大的貢獻價值。中國戲劇的好處在于不斬奸臣不撒戲,相對的完整也可能是個缺憾。說了這么多,只為一句話,結構的形成是因為你思想之花綻放的技巧。你有什么樣的表達訴求,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構設置,并不僅僅是為了小說的賞心悅目,而是為了你小說思想的傾訴有個得體的著陸場。

  從短篇小說的結構看,有人設計了起篇、發展、高潮和結局的四段論情節構造,也有人提出了鳳頭豹尾豬肚腰的結構三段論,這些理論不能不說有存在的歷史價值,但都這樣寫是不是能讓讀者起膩那幾乎是一定的。沒有萬能的結構論,只有新穎的結構創新。我很佩服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對結構的創新評估,他的電影蘇雖然是鏡像語言,但那種震撼人心的故事對小說絕對是個大影響。敘事結構在他的電影里沒有重復的,《两杆大烟枪》《殺死比爾》《罪惡之城》《低俗小說》《八恶人》《無恥混蛋》都是這樣,尤其是《低俗小說》的圓形結構不惜重疊渲染給人震撼。和其他導演比起來,這個人是絕對高超的藝術家,同時這類電影居然是美國票房神話,能賣錢。

  不管你選擇什么樣的結構,照抄前人的總不免死在他們的影子里,彩排可以,真要成就自己的東西,沒有別的出路,只有創新。20年前,我喜歡看作家洪峰的作品。他的小說其他要素可能是不值一提的,但他的小說結構實在讓我艷羨不已。每一個情節設置都那樣不一般,一個重要的點位被各個時空的印證狂轟亂炸卻不顯凌亂,這種結構設置對我來說,印象極其深刻。這種特點不是洪峰獨創,也不是昆汀獨有,卻被他們運用到了極致,你不能不說一個小說的結構之美的確是令人嘆服的。

  四

  小說語言究竟應該怎樣才算好,沒有一定之規。但小說語言萬萬不可弄成新聞發言稿,也不要弄成雜文隨筆,但你不能不否認慣性那樣巨大。你甚至可以從一個人的文筆判斷寫手的職業。好像你不這樣判斷都對不起寫手文人的身份。能寫會說那是很榮耀的事情,但寫小說是最不需要喧鬧的一件事。沉寂心靈能望見千年的狐妖,醉心文字能守候孤獨的精靈,入定并非其他檀越們的獨門秘籍,這確實需要某種合適的并有著些許情色火焰的高貴情操。文字的感覺,依我看來是現代感帶來的陌生化。沒有了筆墨紙硯,只有鍵盤如飛;沒有了丫鬟陪伺,只有兩顆長青藤;沒有了長河落日,只有車水馬龍;沒有了鄉愁離怨,只有鏡像里的傻笑;沒有了沐浴更衣,書香沒有美人香。這些等等都是文字越來越疏離情感的業障。大家名人的語感明朗較之于初寫者為何那樣濁河清柳,不在于智慧,不在于眼界,就在于一樣的心包裹了不一樣的營養基。

  除罷小說語言的基本功用,比如語法了,比如邏輯了,比如流暢度了,它的美感更主要是小說思維明朗和平和的具象橫陳。小說思維若不是這樣的,語言的流瀉往往會令人沮喪。有個牛逼大家說過,生活語言遠比紙面語言鮮活有趣。若老是整天陷在可是由于但和自從不僅卻里,就算玉人擺臂,也破衣爛衫了。有時候也不能不說不需要,比如,如果有一天我盡心盡意追求的骨感突然變得像玉環一樣豐滿,那么小說世界還有哪個蟲子敢叫喚?這樣也很不錯,但一直這樣說就沒意思了。尤其是追求但的寫法過于變態,服務生真端過來一碟子王八蛋,誰買單?

  有個法國牛人說,小說只寫唯有小說能表達的東西,其他的交給其他。我覺得小說只用唯有小說才盡顯美感的小說語言是天道。每個人的感悟都是有天分的,都是獨一無二的。能真正逼住鮮活的生活語言,我估計那又是一部精美絕倫的人間詞話了。

  五

  小說的技巧說千道萬,最終不過是一個匠人的墨斗和刨斧,真正想超越匠人而成為藝術家沒那么容易。據說工筆畫已經是拍賣市場的新寵,這類素描基本功的東西其實也是匠氣逼人。可能很多人很不服氣一些老畫家的作品,這有一半眼光是對的,老畫家有閱歷但未必有眼光。作品浸染的就是畫家的眼光和閱歷,寫小說也是這樣。沒有閱歷的練達,善和惡的搖擺都是未定的,談何認識論的成型?沒有這種年輪帶來的感性認識,認識歷史是偏狹的,認識社會是膚淺的,認識人性是偏執的。沒有了這些基礎東西,想寫出厚重,想品出醇香,幾乎不可能。

  有了閱歷只是具備了必要條件,但未必是充分的。閱歷的積淀能給人非凡的眼光,但并非都會擁有這種眼光。那么這種眼光是什么?那就是對社會的人文情懷,對人性的揚善除惡,對歷史政治有高貴的威武不能屈,對草根民眾的天然情感,對天地的敬畏之心,對圣賢的傳承揚棄。做到這些并不難,難的是被聰明的有閱歷的作家們選擇性接受,或者是拒絕接受。都說某某作家如何如何有名氣,如何如何有才氣,但真正讓作品流傳而不是在故紙堆里腐爛,有幾個人能做到?

  李杜文章傳天下,靠的不僅僅是文字的優美,而是那種浸透在文字里的文學情懷。個人喜歡杜甫,覺得文人應該這樣,只有眼界寬闊,小說才能成大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枫叶飘飘 发表于 2017-10-4 18:56
令老师节日快乐,辛苦了。

:hug:你也吃点月饼吧
9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fonyuan 发表于 2017-10-4 22:24
这段说的漂亮。真心漂亮。可惜,娱乐年代,没人有匠人精神了。钱是第一位的,因为感官需要刺激,因为所有 ...

:handshake可惜我这样优秀的文章,未必有几个人能看懂
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欲晓 发表于 2017-10-5 19:53
建议这篇文章作为主题发文?好让大家交流学习。

这地方哪有可交流之人,能把字词句认全都不错了,就没打算交流,只给能看懂的人看,其他人远离就行了
9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枫叶飘飘 发表于 2017-10-5 19:57
咱们写文,只要有几个人懂,就知足了。

这句话有道理,只给懂的人看
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晓妮 发表于 2017-10-8 12:46
先顶上来,下班后仔细看看

:handshake
9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7-10-9 13:43 编辑

  此前说到谈谈素材问题,这个题目可以是中文专业博士研究课题,也可以是小说中人的感触问题。认识深浅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比如说,李白遇到酒了,那么赋诗一首。喝高兴了,那么就五花马千金裘酣畅淋漓一番。这个酒,就是李白的素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小说素材有没有什么轨迹可以追寻呢?

  第一,素材的直接与间接

  作家们真正遇到的素材是不多的,比如耳闻目睹的一些人一些事,而且大部分写不成小说。更主要的来源基本是间接的素材,各种资讯会给你一点灵感。也就是人们说的真人真事。这实际上就有了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的分野,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间接素材更能触动你的写作情怀。

  第二,素材的是与非。

  这个问题对于文学素养较浅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问题,分不清什么样的素材适合小说写作。哭了半天不知道谁死了,这是很尴尬的。有太多素材不适合小说写作,但并不影响这些素材用新闻通讯、杂文评论和抒情散文来表达出来。若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当遇到一个很愤慨或者说能让你激动不已的素材时候,你要甄别用什么形态来表达更能表达你的主观认识,硬往小说的框子里套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素材的里与外。

  当一个素材被认定可以用小说表达可能才最完美的时候,你就要审视这个素材的内涵和外延。素材的内涵可以吻合你的审美,并在普遍意义上有双关的价值。一个素材是不是有普遍意义是内涵的内核,是不是会形成双关语境是内涵的主要价值。而素材的外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叙述语感,字词句的生成就有了一个定向矢量,闲笔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第四,素材的此与彼。

  小说是冲突产物,只是程度轻重而已。黑格尔曾经说,恶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个观点深得马克思赞同,我也很赞同,比如我就领教过小说版块一些人的丑陋嘴脸。恶与善是相对而生的,体现在小说里就是冲突。任何一个小说都有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素材,只不过分彼此。那个分量较重的素材或者说体现你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那个素材或者被赞美被感怀被悲悯的时候,那个假的丑的恶的价值观就是被踩踏被唾弃被鄙视的时刻。如果你没有准备好这两个素材的审美对比,那么这个小说就是失败的。至于真善美的标准,那就看你的历史观深浅了。

  第五,素材的描摹手法粗与细。

  小说素材可以粗描勾勒,比如国画。可以细写刻画,比如工笔画。可以纤毫毕现,比如微距摄影。这些手法都是为小说叙述铺垫的,只有两个原则,一个是没必要的就不去操作,就像数学家去追求最直接求证方法的思维逻辑一样。一个是叙述阅读无障碍。

  第六,以上道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基础的美感养成是必要的。如果谁看不懂这个,我仍然建议去看看哲学、历史和文学典籍,哪怕是小逻辑和微积分也好,看比不看要好。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9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材的采用轨迹除了上述方法论,还有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如果说,方法论是技术问题,认识论就是思想基础问题了。我把这种认识论称之为:看见。

  第一个关键词是:看见。

  小说素材能被看见似乎简单,但也不一定。你心里有什么样的考虑就会有什么样的素材,但你是否真的看见了是存疑的。比如此前央视新闻联播用将近九十秒的时间播报薛蛮子嫖娼事件,其中一些新闻判断语很有意思,比如“经常拖欠嫖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发文坚决支持民警同志追缴嫖资,这对稳定小姐情绪太重要了。但别人如何看见这事儿,我猜不出来,我只能说这事儿很多人都看见了。

  这引申出三个问题,一个是没看见,这是机会问题;一个是看不见,这是心智问题;一个是选择性看见,这是很多人人为割裂素材的认识问题。这些都无所谓是原则问题,只是对你的文章有点影响罢了。什么样的视点就有什么样的文章,这就是多样性,但别人呕吐是另一种姿态,不妨碍马屁文章横扫千军如卷席,可喜可贺。

  第二个关键词:没看见。

  今天看了两个电影,上午一个,下午一个。上午是美国片《杀死比尔2》,下午是日本老片《七武士》。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而且假装想通了:杀人行为在外国文艺作品的场景表现里为何没有伦理羁绊?无论昆汀、黑泽明的手法多么高超,意境多么高端,这个伦理关仅仅是文化差异?杀人这个行为在国产电影里是不能没有结果的,产生的伦理行为必须是压抑的。这难道就是没看见?若这个是必须的差异,我倒觉得活在中国挺有意思的,不该写的小说必须禁止,反天了还。

  有一个评价也挺有意思的,我总听见说这个或那个文章很压抑,没有光明出路。这个说法很符合梅兰芳戏剧理论,通俗说就是不斩奸臣不撒戏。坏人被揪出来的完整故事情节也是大多数美国电影的套路。问题是一直被笔友们推崇的鲁迅和卡夫卡,他们给的光明在那儿?血馒头的兴奋和昆虫的躁动总不会是光明吧?对于没有光明方向的各种设想,这,我确实没看见。

  第三个关键词:看不见。

  有很多人喜欢把小说分成各种类型,比如乡土小说。我觉得这种分法略微可笑,乡村素材被演绎不一定就是给农村农业农民一个什么定义。素材只是工具卡尺,量出量不出另说,硬性圈定一个范围,是一个拙劣的理科生算法,数学系统论可能好一点,估计对小说是一个误解。任何小说都是对人的叹息,所有的时空背景素材都是人所在的动态的局域或片段界面,都是为了人性而虚拟存在。那些静态圈定小说类型比较扯淡,不科学。

  第四个关键词:选择性看见。

  但凡是约定好的,你不能改变,比如名家理论会有一些正经的胡说,什么小说具有道德规范的价值了,什么小说具有教育功能了,等等。这些说法被系统内或者说作协内御用作家宣教是应该的,他们看不见或有意看不见尖锐的深层次的很危险的社会矛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可选择的方法论居然上升到一个道德高度要求所有写手效仿,觉得这不太合适。这些名家在没有空的情况下,名家的小伙伴们也能站出来指点江山,觉得这不太可耻。问题是这种多样性选择被有意指责,让自己的看不见成为别人的看不见,这不仅仅是可耻,简直就是可耻。
9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欲晓 发表于 2017-10-6 13:17
“沒有閱歷的練達,善和惡的搖擺都是未定的,談何認識論的成型?沒有這種年輪帶來的感性認識,認識歷史是偏 ...

看几个字很容易,能有所理解最好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晓妮 发表于 2017-10-10 15:58
只要是真诚的评论,就应该得到尊重。

:handshake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油纸伞 发表于 2017-10-11 09:44
先读了一些,有时间慢慢来读。养着读。哈

:handshake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窗烟雨 发表于 2017-10-11 20:11
同意,虽然刚来,但很赞成您的观点。好的作品,可以作为范例大家讨论。

无所谓范例。只要是有某个亮点,就可以鼓励。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说篇幅不大,情节冲突的展开技巧就显得很牛逼,省略也好,留白也好,就看你的手段了。难与不难的临界点也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你想耍牛逼,那就不能不好好去洗白牛逼,那真不是嘴上功夫吹就行了,还要考虑丹田之气什么的。

  我觉得很牛逼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眼里只是兔蛋,未见得高明。可不耍一下牛逼,恐怕兔蛋的形容也是没有的。冲突之于这个世界那简直就是多如牛毛,就看你怎么看了。不是有人说某人为了陈圆圆愤然投降愤然起兵,这冲突有点艳情文学的想象,少了点历史渊源。其实皇太极对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谦卑姿态和厚禄诏安一直没有停歇过。眼看崇祯大势已去,喊出了陈圆圆倒不失为一个男人形象,就像某抢劫犯为了亲人治病挺身而出一样,道德很高尚,行为很猥琐。这类冲突若如文了,比较伪娘,不大真实,是个忌讳。

  我16岁时候是比较喜欢林黛玉的,总觉得一个漂亮文气姑娘没人娶到炕上太悲催。到现在为止,其实还有人说不喜欢林黛玉之类的实用观点。我想这类人是傻逼,原因是他们只知道上床日逼此类的舒适感,并不懂爱情是个什么玩意。当然,我也不是什么高尚鸟。后来就发现一个问题,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的女子,婚配不大可能那么粗糙。若王夫人有意偏袒宝钗,但对林姑娘的最终结果也应该有所考虑。在明清两代,在红楼梦中,夫人和姨太太的并存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身份上的差异相对于痴情求死,这种冲突总觉得被一夫一妻的审美观误导了。侧福晋就很丢人?至少在我看起来,林黛玉的死根本承担不起情节的冲突作用。真实性在冲突上的狰狞面目被慧眼们白内障了。

  一个冲突的真实性表现在小概率事件上是个表达渠道问题,却让阅读者看出普遍性,这很不容易。但仅仅真实,没有趣味性,是读不下去的。不信谁去弄一篇红楼梦试试。冲突的刺激,剥开皮子,其实就是好玩有趣。你要是写一美貌少奶奶,两手叉腰,甩开奶头大喝:快滚出来,我日你爹!这就没意思了,硬起来的某东西忽然就疲了。尤其是某类故弄玄虚的冲突,比如某警察执行任务被老婆发现并吃醋,这类设置不说真实不真实,太无趣了。河南作家张宇写了个小说,女检察官爱上了罪犯,这个冲突有点意思。不管你是不是去追查它有美国大片的影子,至少它有趣。都知道路遥的小说《人生》就是《红与黑》的微缩版,而且高家林和刘巧玲的冲突并非仅仅是一个婚姻的绝望,但有趣就够了。据说官方有规定了,我党女党员文学形象必须纯洁起来。这可能会让知道关露的人兴味索然。这个和张爱玲苏青齐名的美女作家和周佛海们混在一起,想说我党的纯洁标准真的不容易。规避一些事情是可以谅解的,但抹杀一些事情是不可原谅的。比如那些卧底的缉毒女警,之类的,不说了。

  一个小小说你怎么构思冲突那是你的事情,但有一点似乎也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必要性。篇幅那么短,你找一个毫无必要因素的冲突逼逼逼半天,那压根就是祥林嫂了。也有找了一个素材冲突倒逼出题目的,为了冲突写冲突,我觉得不如找个中年妇女谈谈心更合适。

  有个作家说了写作匠人和作家的区别,原话不太有趣,我转录修改了一下:用高大上姿态重复自己是匠人,用黑穷矬姿态改变自己是作家。其实那作家就是用一个装逼的姿态说了一个小道理,作品贵在不断更新自己。怎么更新是个问题,但柯云路写着写着成了气功大师了,韩寒写着写着成了赛车手了,张平写着写着混成官员了,这确实是个毛病。那么冲突的更新换代,更加刺激现代人的阅读欲望,可能是个逼迫要求。你不新鲜没人看,你自己掂量吧。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耶荷德定律

  一个作品出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好,表明这个作品彻底的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不好,那也是失败了,但是还算是有特点;如果反响强烈,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另一部分人恨得要命,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个定律,就是梅耶荷德定律。

  没有任何作家的作品会被所有的阅读者接受,倒是毁誉参半的那些作品会流传下来。小说人的写作方向不要期望让所有人满意,一个是那不可能,另一个是毫无必要。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特金定律
    是科幻作家史特金提出的,定律的内容是:任何事物,其中90%都是垃圾。引申到目前的社区网站的内容上的意思是:社区所有的作品中,90%以上的作品都是“垃圾”。因此要有能力去芜取菁。一般而言,社区中只有1%人在贡献,9%的人参与评价,而90%是大多数的沉默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4 14:09 , Processed in 0.08417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