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千年女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肉超级大卖场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8-4-2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4-24 23:32 编辑
夏冰 发表于 2018-4-24 22:24
加精理由:小说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理性感知,需要激情支撑。换位思考不是一个难懂的东东,真正做到就 ...

                 与桑姐姐接吻辨味
      
       先用标题调戏一下良家妇女——桑姐姐。所谓“接吻”,只是交流。而“辨味”自然是交流观点的异同。
       桑姐姐在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409610-8-1.html的107楼留了一个长帖,说了对作品《人肉超级大卖场》的见解。对桑姐姐的留评,蝉衣想谈一下观点的差别。
       第一行是“看了所有的贴子,涉水江湖先生的帖子似乎被删了。或许他是说了句大实话。”
       这句话出现在对原文作者的问候语之前,急于表达已有判断的这种心情,可以看出这是重要观点所在。其意义至少是大于之后的礼貌用语的。致意的语言里所使用的“首先要表示钦佩”的“首先”,显然在时间上已经滞后了,也是以语言操作的方式对心意的补救。由此可以看出这段话的重心在于“说句实话,这篇发在小说版的文字,确实大失所望”。这一句与之前的第一句亮出观点的话,恰好是吻合的。那么涉水江湖先生的帖子说了什么呢?
       请看第17楼:“唉,一声叹息。以前来中财还有些文可以看,现在来看了一下,大失所望。小说的定义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不明了吧。”涉水江湖先生显然是对这个作品的作者忘记了“小说的定义是什么”而“大失所望”。
       由此,有必要先阐述一下小说的定义来回应桑姐姐的观点。中西方对文体的划分所存在的差异,本身就存在着对体裁的不同看法,就小说这个文体来说,也是这样。所谓“文体”,就是一种文学程式。我们知道任何程式都是群体共同约定的结果,包括法律等任何约定又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文学程式只能被描述而不能被定义,也就是说一切试图探讨文体本质的行为,都是徒劳的,比如小说。既然不能永久地给出固定的概念,我们只能从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至今已有的文体样式中来归纳和总结各种体裁的特点,从而形成相对可以接受的体裁概念。
       对于小说体裁的特点,鲁迅较早汲取西方理论的营养,给了小说一个涵盖四个要素的概念。这四个要素是:叙述的、想象的、虚构的、散体的。与西方文学对小说的看法保持了一致。进入当代后,《辞海》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通过艺术的语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是一种广泛地、多侧面地展现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很明显,只使用了一个要素:“叙述的”。叙述就需要语言,就会涉及叙述的对象和内容——人物与故事及其所处的环境,叙述必然有叙述者,叙述者必然通过叙述来表达感情和态度。这个定义凸显了那个时代背景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那些小说作品的主要特征,并进而看清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这个相对单一的三要素定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至今还固化地存在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的心中。现在,因为对小说视野的扩大和自觉意识的提高,出现了一个新的小说概念:“小说是以散体文字的形式,表现虚构的叙事性内容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一定义强调了“散体的”“叙述的”“虚构的”三个要素。为什么少了一项“想象的”?这种中西方概念的差别体现了什么?
       在中文语境里,“虚构”在语意里已经包含了想象的因素,这是不加入“想象的”这一要素的直接原因。而西方为什么如此强调“想象的”呢?这可以从十七世纪命名“小说家”所使用的英文词语得到印证。英文里“小说家”这一名词的最初意义是:创新的。这个侧面可以让我们清楚西方对小说艺术创新的重视度,而这种重视也在小说作品的表现上得到了验证。桑姐姐比我阅读的西方小说多很多,应该更有体会。中西方对小说的基础要素“叙述的”,在认知上是保持一致的。而西方把“想象的”放在“虚构的”之前,也就是在小说形成前的构思活动中,认为艺术的创想与对小说内容进行虚构比,时间上必须更早,也更重要。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以上的梳理是否成立呢?(此处省略1000字,正在与桑姐姐接吻)。
       据此来看,这个作品在小说版存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呢?不一定。还得与桑姐姐继续探讨,因为还有一些“味”需要继续“辨”。
       桑姐姐的跟帖里说:“这篇文字的主旨,作者在文末已经说明了,就是地球日,给动物们一个美好的家园。”
       桑姐姐为什么这样判定该作的主旨呢?这是与桑姐姐的那些论述有关的。那么,这其中值得思考、分析的是什么?蝉衣在该帖子里狂妄地加了一句点评:“以再现法的手段批评表现法的作品,有欲望在作祟。使用的再现法又远离着原文,就不能与作品表现法实现并轨,因此,等于外部反思。”想以此来解释清楚,对蝉衣是一个高度挑战。接下来我忐忑地阐述一下,仅供探讨。
       前面的爬梳已经说明了艺术创新的重要性。试想:《变形记》如果让格雷戈尔一直以人的形象留存于作品中,让他因为车祸等事故而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成为这个家庭的沉重负担,不再是家庭的挣钱机器,父母和妹妹即使想抛弃他,会逼死他吗?作品的深刻性会不会流失呢?答案是显然的。也就是说,宏观上没有这种艺术创新,中观架构和微观再现的不管如何好,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都会锐减。《变形记》去掉这个艺术创想的外壳后,类似的作品就太多了,如此之下《变形记》也就不可能以伟大作品的形象在文学殿堂里居于重要的位置。
       《变形记》是以一个赋予人性的动物形象在人的社会里进行架构并完成,而《人肉超级大卖场》却是以一群赋予人性的动物形象在人的社会之外来架构并企图完美地呈现。显然是借鉴了《变形记》的艺术思维方式,但是作品差别巨大。这种差别巨大是抛开写作能力来说的。在这里我说说两个非常明显的差别:一是叙事角度的差别。二是艺术呈现方式的不同。(按照这样的思路,鲁迅的《阿Q正传》也可以与《变形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着分析。不知道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的范畴里是否有人已经做了这项工作。桑姐姐可以试试。)
       一、叙事角度的差别。《变形记》叙述者的视角在人的社会之中,《人肉超级大卖场》叙述者的视角在人的社会之外。
       二、艺术呈现方式的不同。《变形记》的艺术呈现方式是再现法,《人肉超级大卖场》的艺术呈现方式是表现法。
       因为《变形记》的视角在人的社会之中,必然使用再现法。《人肉超级大卖场》的视角在人的社会之外,可以继续创新地使用表现法。根据桑姐姐的回帖内容,需要解释一下两个艺术呈现方式:再现法和表现法。
       再现法是指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原来已有,多数人本身就是参与者,也被参与者已经看到,却不被人们重视和警醒的言行等活动及其人物形象,通过文学手段使其走向典型化,积聚可以普遍性的能指。这种艺术呈现方式,就是再现法。
       表现法是指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见的、隐蔽的、被遮蔽的以及比较内在的,多数人本身就是施加者,施加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直接看到,且不被人们重视和警醒的活动,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法使其呈现为可见的、外在的,并能让人们普遍接受的能指。这种艺术呈现方式,就是表现法。这里的“表现”不是指向表现主义这种文学修辞的。
       其实,这样做,蝉衣有点显摆了,事实上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因为古已有之。比如表现法:“沿隐以至显,因內而符外”(刘勰《文心雕龙》)
       还有一个词语需要附带着交代一下,不是桑姐姐不懂,而是还有文友不一定懂:外部反思。一般情况下,这是拿一种成功的经验去指导另一种不同的实验。对于新的实验,那种成功的经验往往就是外部的,而对新的实验提出严苛要求,逼迫新实验按部就班地做,这样的思维方式,容易构成外部反思。我们举一个非常血腥的例子,死了上百万人:共产国际远东局使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军事“真理”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因为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现实,屡战屡败。当然,使用再现法的成果指导表现法,不仅不会死人,还会提供很多有益的营养。
       文学批评的宏观“评论”必须依赖微观的“眉批”做支撑。也就是不管说的怎么好,都得依靠分析文本来证实。毕竟文本才是“中心”。举例一下原文的内容:
       “貂大娘是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身子滑溜简直占尽了优势。但见大娘捋了捋胡须,迈着慵懒的步子轻慢地审视着眼前的一众蔫丝瓜样的‘公人’和‘母人’。嘴里还在泄愤:‘全部给我牵出来,老娘今天要亲自过过手瘾。’”
       如果使用再现法,可以这样修改貂大娘说的话:“人类披着貂皮大衣、穿上貂皮履,满世界嘚瑟。老娘今天要买人皮,……”
       其实,原作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鳄鱼——鳄鱼皮束腕、鳄鱼皮外衣、鳄鱼皮鞋、鳄鱼皮裤;黄鼠狼——狼毫毛笔、狼皮围脖;鸭子——鸭绒被;人肉注水吃了拉肚子等等,到处都有文本在表现的指向性意义。
       这种表现的指向性意义以及这个作品的整体,是否具有修辞格特点呢?
       桑姐姐知道,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就是悖论,并且很多文友都知道这与“陌生化”的概念有一定的相通性。这种方法是把我们思想的注意力从习惯的嗜眠症中唤醒,引导我们注意眼前世界的美丑并反思我们的“智”。当然,这是从语言内部的引爆。这个作品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
       而在语言外部,构成语言与意指的矛盾,可以达成隐喻,使主题思想的呈现中包含一个间接的陈述,也就是反讽。比如夸大陈述、同一词语的二义正好相反、将相反的两极拉得很长而得到的浪漫反讽等,作品是否具有这种特征?
       也许原作语言没有再现法那么清晰,这恰好符合含混手法,使得语言具有了复义的特点,需要同一民族经过一般阅读训练的大多数读者去领会。而能够领会的人那么多,是否是“追捧”呢?需要进一步思考着做判断。
       至此,一定有人说蝉衣在过分解读,那么请你去阅读文本,看看是否是“童话故事”?“细读只是进入文学文本的过程,通过细节分析,逐步深入文本的结构,最终达到对作品意义的最丰富的解释,实现作品价值的准确评价,才是细读的真正目标。”“细读法主张,任何词语的隐含意义、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都不会损害文字陈述的外延意义,而是二者的统一。因此,任何细读分析都应从文本本身出发,分析文本所可能具有的最大可能的丰富意义。”这两句话是文本细读教材里的,希望对文友们有所启示。
       请说,感知蝉衣和桑姐姐的“味”存在差别吗?哦,既然文本需要细读,就在桑姐姐的帖子里去甄微,挖掘并筛出那些闪光的金子。我已经得到很多,只是没有在这里说。
       纯属学理的争鸣,估计桑姐姐不会太计较吧?

点评

老弟,你太牛了,这么大的栏目评论,不以作品展现到论坛,太浪费脑力资源了。  发表于 2018-4-25 07:0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7#
发表于 2018-4-25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8-4-25 09:00
!!!!!!!!!!!!!!!

发帖了,桑姐姐,去那“骂”吧
18#
发表于 2018-4-2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4-25 10:12 编辑
夏冰 发表于 2018-4-25 09:45
蝉衣,你厉害,我需要慢慢看。

下面是刚才回复碣石清风先生的话:
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内容,都是平常应该知道的基础性常识:1、小说概念是开放型的。2、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主要就谈这两个与小说写作有关的内容,不是什么新观点,也不具有指导性,是跟大家一起树立和强化这种意识。
都是老哥本来就知道的内容,这次再拿出来,是希望有利于大家在修辞小说的时代写出优秀的作品、自己的小说。
19#
发表于 2018-4-25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18-4-25 09:53
别被蝉衣这空壳子吓着了。

对呀!坚守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甚至坚持革命文学的小说三要素,也许会让一部分作者取得不同的成功。或许不走创新的路子,反而可以写出更经典的。一切皆有可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9 01:46 , Processed in 0.0521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