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13|回复: 9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妥协于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1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2-23 10:37 编辑

  窗外黑漆漆的,有几家窗子亮出灯光。我照例炖上锅,放上水,加入小米。蒸锅里有吃剩的枣馒头,捏了捏,有些硬了;不管它。从冰箱里拿出三只鸡蛋,一张生的手抓饼,两片生菜,两只鸡蛋放进蒸锅里,另一只做手抓饼。在做这些之前,我打开了电脑,等我从卫生间出来,页面已经打开。然后儿子起床洗漱、迷迷糊糊吃早饭,背书包上学。屋子安静下来,窗外比之前亮了些,像是白天与黑夜之间达成了某种妥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与自己达成了某种妥协。那种妥协是模糊的,像是窗外景物隔了水汽或是霜凌,现出一种雾样的白,在那种状态之下,彼此之间的距离与分割总是来得不太清晰。在那种状态之下,所谓的妥协更像是一种注定。

  即使如此,即使窗外一片模糊,我还是能透过心镜看到过往,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妥协之前的样子。

  我看到自己在球场上打篮球。我知道自己控球不好,总是与球的弹跳达不成某种默契,总是计算不出球的两次弹跳之间的距离与方向,这让自己内心里产生慌乱,眼睛不由自主地一下一下看着球的起落。这个时候,梦境起作用了,我会让球变得稍微软一点,以便手的抓握,也就是说,当球弹到手里的时候,我可以抓握住它,然后在拍向地面的时候尽量不脱手,这样我就避免球的失控,于是我看到自己加快了运球速度,临近篮板时一个漂亮的起跳,空中滞停,双手将球投进篮筐。

  在另外一个片段,我看到球掉进了水里,水卧在村后的湾中。有一个人穿着鞋子走进水里,把球扔到岸上,复又滚落水边。我看到自己提着裤脚,用一支小木棍把球从里面捞起来,洗掉上面粘的泥污。我穿过操场,回到操场边上的家。天黑下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灯。门外响起拖拉机的声音,出门看,是外村的伯父到了,一个人,身子胖胖的,一只眼睛吊斜着。我想,这个点儿了,他来做什么?我知道他心脏不好,还得过中风,不知道还能不能喝酒……

  伯父的喝酒一直倍受诟病,连同他的说话。酒喝多了身体得病自然不好,言多有失与现实脱节也是不好。可是在这些不好之中又蕴涵着伯父的一生好强,从不说软话,侍候奉养了六个老人,有了三个儿子并已经是四室同堂。在我看来,伯父的那些所谓的不好更像是一个个模糊的影子,一天天简单地重叠着,像是村子土路上那些模糊的印记。而印记后面,自有一根擎天的柱子,支撑起那个大家庭。即使,那根柱子已经被腐蚀得不成样子。我不知道伯父怎么会在我的梦里出现,并且晚上一个人到父亲家。我看到他一个人的样子忽然感觉到他有些孤单。那种孤单被黑夜包围着,非但没有缩小,像是更被放大了,随黑夜漫延开去。虽然梦境没有继续,可是我能猜想到伯父到家里后的场景,先上茶,简单整几个菜,然后开始晚宴。酒多少喝一点,佐以一大晚上的话,以他为主的说;父亲以听为主,借机也喝一点酒,吸一点烟;母亲则在旁边打着圆场,将家长里短当作招待的一部分,完成整个晚宴。在我看来,这些似乎都是好的,像是试图将伯父从孤单中解救出来,即使是暂时的。这些好似乎都是在试图修复那根遭到腐蚀的柱子,以及柱子支撑的一切。当这一切进行之时,父亲的院子透出朦胧的灯光,渐渐变得模糊,终于陷入黑暗,与黑夜达成某种妥协。

  对于那种妥协,我同样找不到彼此之间的清晰边界。或者说,这种边界的找到与否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我只知道一件事,它们的达成,有关乡野,虽然这样说范围显得有点大。

  可是过去我一直感觉乡野很小,小得有点可怜。它将村子包围起来,大致呈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和弟弟拔麦蒿的地方在村子西南,村里人称那片地叫家西。那片地里种过小麦、玉米、棉花、芝麻、地瓜、花生等等,还有过一个村集体的菜园子。我在菜园里见过牲畜拉的水车,在道旁拔园的瓜秧里找过被丢弃的嫩瓜。它们,构成了家西的丰富。

  顺着那条路径,那条通往家西的路,我看到自己和弟弟站在麦田里拔麦蒿。当时那个过程于我是种折磨。那个时节,麦子已经长得有些高了,绿油油的样子却引不起我的诗意怀想,因为那些开着黄花的麦蒿夹杂其中,说密密麻麻有点过,总之不少。它们笑盈盈地灰暗了我的春天。它们笑得多肆意呀,这里一棵,那里一棵,有的高一点,有的低一些,有的开着花,有的将开未开,其间还夹杂着开着紫花的灰灰菜,虽然数量比麦蒿少,也归于拔除之列。那个时候,阳光绝好,好到能将我们晒蔫。随着温度升高,心内的倦怠愈来愈强。弟弟更是懒洋洋的晃来晃去消极怠工。作为当哥的,我还得带着他。我想了个法子,对弟弟说,咱们玩儿打仗吧,用麦蒿当子弹。弟弟欣然应允。于是,我们争相在麦垄间拔出一棵棵麦蒿掷向对方,你躲我闪,嘻嘻哈哈。我们周围的麦田像开了花,横七竖八到处是麦蒿的尸体,乱了营。路人看了笑嘻嘻的,看我们俩戏耍。战斗随母亲身影的出现而结束。她远远过来,眼睛像刀子,刺得我们抬不起头,红着脸讪笑。母亲走到我们身边,把附近的麦蒿尸体归拢起来,扔到地边上,然后在我们前边弓下身子,迅速地拔麦蒿。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强忍着烦躁,终于把一块地里的麦蒿拔完。整块麦田变得干净好多,风吹麦浪的样子定然不错。当然了,依当时的心境我是体会不到风吹麦浪的,只盼着早一点回家,喝一碗早晨剩下的曲曲菜粥,那种粥凉了最好喝。

  说起对野菜的感情,对我来说,曲曲菜要好过麦蒿,因为前者吃得多,能做菜粥,也能拌凉菜。把曲曲菜洗干净,用手揉一揉,把里面的青汁揉出,洒上盐,就馒头吃,清口。当然了,所谓的清口是指现在,当时我更喜欢来点荤的吃,没肉有张油饼也行。麦蒿只吃过一次,是在姑家吃的。姑父会理发。有一次去姑家理发,被姑抓去田里干活,管着牵牛。回来的时候姑在地里扯了点嫩麦蒿,我以为是喂兔子。吃饭时候姑端上一盘凉拌麦蒿。事先用热水焯过,加上葱花、蒜泥、细盐,搁了点明油,竟然很好吃。我在心里赞叹姑的手巧。

  姑曾经来过我的梦里,时间好久了,模糊得一塌糊涂,竟然不如嗜酒的伯父来得清晰。

  那些野菜似乎从没在我的梦中出现。可是我知道,它们和姑与伯父一样,都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各各扮演自己的角色,有的高些,有的矮些,有的开花,有的将开未开,某一时刻,它们会在我的文字中出现,以凉拌菜或是子弹的方式。时间的窗子久未擦拭,它们的样子变得有些模糊,像父亲院子里透出的灯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夜莺 发表于 2017-2-17 12:00
多好的文字啊!大赞!好喜欢哪个野!

谢谢夜莺老师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3#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2-17 17:59
似梦似真,好似写梦境,其实却又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与折射,同样是写野菜,衫子却穿插人生、生活及回忆,让 ...

问好文华版主。谢谢精心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4#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和 发表于 2017-2-17 20:24
读着时,不时想起您复言中那些话,关于题目、布局,自觉和非自觉。甚至想起您上篇写的那些人。奇妙的,是这 ...

问好恩和老师。很佩服您的阅读功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够在两篇文章之间建立评论中的那种联系很是难能可贵,通过“这样读”看得出您读得用心,评得用心,这于作者和中财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关于您说的透亮,我理解为建立一种联系吧,是基于对妥协这个词的感觉和总体把握,继而在相关的梦境、人事、野菜、乡野之间建立一种线型联系,形成某种路径,顺着这种路径,读者得以见识作者的思维脉动,感受作者的呼吸与心跳,感受某种模糊的心理指向。
还请多指点。春安。

点评

嗯,今天日忙。下面的闲说您听听就好,谢谢您信任。最谢您写得好文字。  发表于 2017-2-18 19:19
5#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馨 发表于 2017-2-17 21:24
在野菜的美味中感受生活,感受亲人的温暖。拜读欣赏了!

问好云老师。谢谢读评鼓励。春安。
6#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或许吧。问好张老师。谢谢读评鼓励。春安。
7#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2-17 21:34
青衫的散文总是很禁得住咀嚼,越嚼越有味道。有种小说布局的味道,写的东西往往比较隐晦,不是平铺直叙,写 ...

问好立红老师。谢谢精心读评鼓励。请多指点。春安。
8#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2-19 08:13 编辑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2
从题目说吧。单薄的文章,最好的呢,也只是对题目做了足够完满的诠释;再怎么完满,也还是在单一层面。浑厚 ...


真是佩服恩和老师的敏锐感觉和理论功底,以后得多向您学习。看了您的评,我有一种疑问,您得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批注才能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能够瞬间把握其内在,并且还能将这些见识精确地呈现出来,令人受益匪浅。
如您所说,文章是对题目做一种诠释,我完全赞同。关于题目的起法,可能我现在的状态还是处于求新阶段吧,希望通过这种相对的新来激发内在的思考,将自己调动起来,来更好的完成这种诠释。
如您所说,在对文章的诠释方面,有单一层面的呈现,我理解为差不多看了题目就知道了大概内容。当然了,这也不绝对。在题目和内容呈现之间是应该存在落差的,题目是一种指向,至于内容能否将这种指向编成既有条理又养心悦目的辫子,需要作者用心谋划。我曾读过一篇写粥的文章,题目很简单,也不惹眼,是一碗白米粥吧好像,可是内容写得很好,这里所谓的好在我看来,一是文章写得很细,细节好,历历在目,让人身临其境,二是“我”始终在场,贯穿始终,表面是写一碗粥,其实真正起引领作用的是“我”,是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像熬粥的文火,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借助一碗粥从而建立一种心与心的温暖联系,产生强烈共鸣。这两天我看到论坛里一篇写猫的文章,猫的名字叫坎儿,我当时的想法是,写猫能写出什么新意来?结果读了之后感觉果然有新意,就像前面写粥的文章一样,在细节和在场方面都有好的呈现,于我也是一种启发。现在读了你的评之后,我感觉这篇写猫的文章以层面来讲,应该不是单一层面,有种以小博大的意思。
您的八爪鱼比喻特别好。这种感觉我极其熟悉。因为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六月的章鱼,所以一看到八爪鱼,心里马上起了共鸣,对您说的话也更容易理解。
所谓仿佛是中心的点,我理解为一念起,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词。比如说这次立红老师写的眉清目秀的日子,我就很喜欢眉清目秀这个词,我说如果让我解读,我就从凌河切入,以河为目,以周边景物为眉,让目活起来,形成对人事景物的映照,以增强文章纵深。这个过程或许就是您所说的“开始远征,去向所有情所记、心所至的每一条小径”特别喜欢最后一句,“最好的,是这些小径还相互交叉,彼此有心和情的同一背景,自然勾连得没有突兀的痕迹。”看了这一句后,心里不禁拍案叫绝,您到底是学什么的呀,悟得这么透,表达得这么清晰,或许相关意思我能感受到,但是让我如此清晰精准的表达出来于我是个难题。这像一幅画,我看过老师作画,画花树和竹子,那些枝叶表面上看似乎有些杂乱,可是细看,每一枝叶都有来处有去处,最终服从于主干,服从于一棵树一丛竹一幅画的整体布局。当然了,这些呈现后面,或者作为呈现的一部分,“彼此有心和情的同一背景,自然勾连得没有突兀的痕迹。”显得犹为重要。如写字里面的牵丝映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每一处皆有呼吸,皆有心跳。



9#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衫子 于 2017-2-19 09:11 编辑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2
从题目说吧。单薄的文章,最好的呢,也只是对题目做了足够完满的诠释;再怎么完满,也还是在单一层面。浑厚 ...


您说,“您的梦、想起、实况一记,就是如此。”如您所说,那么我心里该有只八爪鱼了。这个比喻我记住了。
关于中心点的选择,您说的非常有道理。这篇字开始缘于看到别的老师写野菜的文章,也想写一写。其实只要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对野菜都不陌生,那么野菜该怎么写,最初我也没有特别清晰的想法,最先的画面当然是拔麦蒿,可是单纯的写这样一个画面从逻辑方面是站不住脚的,需要基于此点的延伸和发散,于是由麦蒿至乡野,由乡野至乡野的人。我也是从乡野出来的人,虽然人暂时不在乡野,但是与乡野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亲人之间的,回忆之间的,那些联系的呈现需要一种在场,虽然当时的时间已经不在场,可是时间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它们在人的心里产生林林总总的印痕,这些印痕或清晰或模糊,像一个百宝箱,每一个格子里都有颜色发黄的旧照片,想必这种照片每个人都不陌生,我也有,其中就包括麦蒿、乡野等等。说起来,麦蒿只是一种表象,处于画面的浅层,深处或者大处是乡野,是人从乡野中走出来之后进行的回望,在这个过程之中,既有置身其内的感受,也有置身其外的思考,那么作为写作者,是二者兼具的,观察的时候抽离,感受的时候深入。我有位写字很好的老师和朋友自己总结的这句说,即置身其内感受,置身其外思考。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感受有了,那么思考呢,我将思考的重点放在自我对于乡野的态度上,由之前的急于远离到后来的内心趋向,说实在话,这中间的界限我实在分不清,不清楚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形成了这种心态,我将其称为妥协。如您所说,“忽然地洞彻了一面真实的自己”。或许通过回溯,找寻自己,是每一个写字者的一种内在动力吧,如纪伯伦那句诗所说,“我们走得太远 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想,自己或许走得并不太远,但是即使这样,在行进的过程之中也一定是丢掉了什么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空虚失落彷徨一再出现,那些丢失的东西像八爪鱼的触角,向你发出召唤,引你回到来处去一一找寻。

点评

这个也收下。八爪鱼,您的文字不单层,当然是!羡慕您记忆和感受的落点和方式。乡村,从根本上来说,乡村才是并永恒是人类的元生地。一切真的情感必是乡土般元气淋淋的,哪怕去了火星。您说是吧?  发表于 2017-2-19 09:2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2
从题目说吧。单薄的文章,最好的呢,也只是对题目做了足够完满的诠释;再怎么完满,也还是在单一层面。浑厚 ...

“蓦地,那些曾经和当下,梦境或记忆,所有的经过和身心储藏,都一一列队来到“妥协”的名讳下……”嗯,喜欢这个一一列队之说,它们确实一一列队来到“妥协”的名讳下,同时,也喜欢这个心灵意识的同一平台,还有被“妥协”滤过,这些话说得太好了,真真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所谓的平台只是一种大的模糊的框架,然后需要经过妥协的安检,符合条件的过去,不符合的暂且不管。其实在写的过程中这种感觉是很微妙的,像是有一种无形的指引,或者说,那些素材画面自己身上有种相吸的磁力,某个节点自己就出现了,你需要做的,只是略作裁剪修饰。
关于“一切看见都再无好恶的判别”,或许这也是妥协的一部分吧。与其写字者选入为主的判别,不如让素材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体悟。
“而所有被记起、梦见、联想、经历着的物事和生活影像背后,叙述的这个人,此时已既是亲历者,也是旁观的,这双重身份必让他隐约看见……”这话说得非常好,或许这即是我所理解的置身其内置身其外的二者兼具。
从前后一些话看得出,恩和老师对哲学、佛学有一定涉猎,不说造诣了,那样有吹捧之嫌。
一位写作的老师和朋友让我读些哲学书,然后尽量早一点从当下的状态下走出来。我能理解他说的话,也读过一些,当然了,离他所说的那种能早一点走出来的要求或是精神储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看了恩和老师的评,我体会更深了。说起来,文章后面最终是人,是人的思想,需要一种厚积。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37
一个题目引领下的一次乡野回望,背后是于自己心境的一次集中梳理,并行着乡村、亲人和青葱青涩的曾经以致当 ...

“某些话,没说的,觉得比说出的更多。”说起来,文章即说话,有些话说给大家听,有的说给一两个人听,有的说给自己听。记不清是谁说过了,好象是形容文章的几种状态,以说给自己听为最好。当然了,这只是一种说话,我没有到那种境界,也体会不到那种心境,或者不能完成体会。但是能理解。其实在写字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一种通病,总担心读者不明白,于是点题啦、首尾呼应了,就像您指出的文末的那几句话,有点多余,很有道理。
在说与不说之间需要把握一个度,说得太多了,面面俱到,把读者当成幼儿园小朋友自然不妥,说得过少交待不清过于隐讳让读者猜谜,说实话,读者也鲜有这份耐心。毕竟散文不是诗,思维的跳跃不宜过大,否则读者一不小心掉水里,云里雾里的,也难有继续探索下去的耐心和时间。

点评

老师,相比起您这些同样和好文章有关的话,恩和说的,就有粗暴倾向呢。惭愧去。还有您应该把您写的这所有整理成文!多好的文字呀,于这篇文字的解,于文字的认知,您是比我更好的读者。真心的。  发表于 2017-2-19 10:08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和 发表于 2017-2-18 19:50
在后来写文字之前,我一直对这个家西的家字感觉比较模糊,从来没想过它是哪个字——老师,【感觉】这个词, ...

建议非常好,都改过来了。谢谢恩和老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秦皇岛简枫 发表于 2017-2-18 22:12
文评都好。很入心,很矜持,很端庄。又有一点点不同寻常的味儿,什么味儿呢?不好界定,倔强?不甘?不安? ...

谢谢简枫老师读评鼓励。看得出,简枫老师读进去了。至于什么味儿,我也说不太清,所谓当局者迷嘛。
至于老师说的总之是有刺的,没太明白。请老师多指点。春安。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和 发表于 2017-2-19 09:58
一个人要是喜欢读书超过喜欢写作,终会走到哲学和宗教面前去。不管喜欢不喜欢,和感性理性无关,我感觉那 ...

果然是这样,看来以后得向恩和老师学习,多看些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有道理的。
前段时间也是一位写字的朋友把我拉进一个微信读书群,里面都是些书虫,喜欢买书读书,氛围非常好。为了激励大家的读书热情,每月有共同读书书目,大家从中自选,然后可以写一下读后感,写得好的还有红包奖励。感觉那种平台非常好。看到恩和老师的读书体会,感觉非常受益。曾有一个想法,如果中财也有这样一个栏目或平台就好了,这样可以把喜欢读书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也是件好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2-19 21:18
这标题真赞!喜欢!
文章写得朴素、安静,对于生活,对于写作,乃至对于生命,都有所涉及,其自然与流畅的 ...

问好昙花版主。说到写作的态度或状态,认同老师的说法,也希望自己能有这样一种状态,这于自己也是一件难得的事。其实之前有段时间把写字放下了,然后一天天渐渐心怀惶恐,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违背或是远离,后来终于用拾起来,写好写差在其次,关键是希望借此保持一种读书写字的状态,一如老师所说。
还请老师多指点。春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4 11:47 , Processed in 0.05499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