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我的青春谁做主?
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辽宁新民当大学生村官已经9年,因为政府拖欠工资近万元,且改签临时工合同,7月13日,邢曼丽等10名大学生村官来到国家信访局再次上访,却被有关方面“劝”回。“村官”之一邢曼丽的话,令人动容——“签临时工合同?那就意味着随时可以被解聘,这跟扫地出门没啥两样啊。”她这句话,得到众多响应。(搜狐教育)
如果说在前几年,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这个名词还很陌生的话,那么近几年,相信大家对它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而熟悉的原因,不外是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各种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同样地,如果说在前几年,我们还普遍沉醉在这项政策可能带来的美好前景里,我们还普遍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认为其必能取得显著的效果,那么,辽宁大学生村官因薪金及出路集体上访事件,无疑会把我们从美梦中唤醒,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遥想当年,沈阳市提出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可是作为“先进经验”向辽宁全省推广的。可以想像,以当时,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报考的大学生,都应该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似乎只要这个计划一实行,只要大学生村官们一上任,就可以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真可谓一举两得。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似乎到农村去做村官已经成为又一条可以施展才能、实现报负的康庄大道。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年之内,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也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大学生村官已达到十万余人。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难怪有人将其称之为“新上山下乡运动”。
然而他们的“上山下乡”,究竟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呢?这很难说,因为没有一份权威的数据可作证明。但至少可以想像,试图仅凭几个大学生下乡当村官就想改变农村的现状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尽管这里面有特例,而且我们的媒体正在不遗余力地对这些特例进行着以偏概全的报道。然而透过这些看似光彩的表象,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事实:有的地方,大学生村官已经被当成了一种摆设,被原村领导班子巧妙地架空起来,排除在管理和决策之外,甚至连具体事务都不要他们参与;有的地方,大学生村官则被当成了“打杂娃”、“勤务员”、“杂役”、“勤杂工”……整天干着一些诸如打字、文印、取文件、送报表、写稿子、整材料等千头万绪、枯燥乏味的工作;也有的地方,根本就不把大学生村官派到村里,而是借调到乡镇政府机关,当成了廉价而又高效的劳动力……总而言之,真正能够起发挥作用的大学生村官少之又少。
更可悲的则是这些大学生村官本身,条件艰苦、待遇低下、有志难伸、前途渺茫等成了他们生活现状的最佳写照。农村的条件艰苦自不待言,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宁可全家举债也要供孩子上大学,他们希望的就是要改变自己子孙后代的命运。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虽然各地不一而同,却也不大同小异:最初录用时承诺的标准一般都是依照公务员的,然而在执行中,却几乎没有哪个地方能够照办。公务员的补贴待遇他们全都没有,公务员的阳光工资他们也无从分享,甚至连分发给公务员过年过节的小礼品也得不到,他们真真成了被遗忘的群体。而对他们来说,要在农村开展工作也同样是很难的,众所周知,在农村的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家族式统治,即一个村委会里都是同一家族的人或是其亲戚、亲信,所以,在某些地方,村官已经成为村霸的代名词。要在这些人的夹缝中求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要开展工作了。即便不是如此,农村工作的具体性和复杂性也不是随便哪一个年轻的大学生都能胜任的,更何况这些工作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他们几年寒窗苦读学来的知识根本没有一点儿用处。所以,即使是得到重用的大学生村官们,大多也是从事着文案、宣传、统计等工作,而根本干不出什么名目,更不可能参与村务决策。
不过毕竟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是会成长的,也许当这些大学生村官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其能力可能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完全可以应付农村复杂的工作环境,也完全可能真的大显身手。然而可悲的事实是,相关的政府部门却根本就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因为毫无例外地,当初招收时的那些美好的承诺却根本不可能兑现:“如果当地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缺编,当优先录用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要参加考试);如果村官不愿意在当地继续工作,可以升学考研、可以报考公务员,考研和报考公务员时有一定政策优惠;如果当地没有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编制,村官考研无着,可自谋出路。”首先是“当地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本来就严重超编,减员还减不下去呢,哪会有什么缺编的情况!而升学考研、报考公务员是都要求一定分数的,即便有加分,如果没有一个较高的基数,凭那点可怜的加分仍然丝毫不起作用。结果,最后他们可以选择的也就只有最后一条“自谋出路”了。所以全国上下,正不知有多少这样的临时大学生村官们都面临着被“扫地出门”的命运。
照此看来,今天的“新上山下乡”和曾经的老“上山下乡”还真有些相象,所以不妨将这两者做一下简单的对比,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我们已经承认,曾经那场运动不过只是一场可笑的闹剧,那么我们又该怎样评价今天的这场运动呢?当然,今天和过去相比,首先规模上就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其影响自然也小得多。然而对于大多数当事人来自身来说,却是同样百分之百的悲剧。所以他们才要上访,要为他们“的九年青春讨个说法。”九年啊!人生又有几个九年?何况还是最美好的九年!但凡有几分恻隐之心的人又怎么能不为他们的遭遇感觉痛心呢?
对比一下当年“知青”与今天“大学生村官”们的遭遇,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当年的“上山下乡”,还是今天的“新上山下乡”,都像是为年轻的学子们挖了一个可怕的陷阱,而采取的手段也都同样是欺骗与诱惑。不同的只是那个陷阱挖得实在太大了些,害了整整一代人;而今天的陷阱规模小了许多,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上当受骗。不过,往者已矣,今天的陷阱却还在继续着,今后又是否还会有类似的更大规模、更可怕的陷阱在等待着他们呢?很难说。因为决定权根本就不在他们手中。作为不谙世事的学子们,作为政策洪流中的一枚草芥,也根本无从选择。即便你目光敏锐、头脑清醒、遇事冷静,从不随波逐流,又能怎样呢?我们可以不相信街头广告,可以不相信电视直销,可以不相信垃圾短信,可是我们能连白纸黑字红头的的政府文件也不相信吗?真的没有办法,反正中国人多,大学生也多,浪费个十万八万人的青春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就如高档餐桌上浪费掉几盘高档饭菜,毫不足惜。(水如空)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09-8-5 21: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