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光影笔记之《十诫》:生活中轻微的音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影中,我必须体现,在波兰生活是艰难的,无法容忍的”。十年之后,当我再一次回味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句话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他已经离我们而去。日常琐碎的生活,在摒弃了浮华与喧嚣后,呈现出悸动、痛苦和焦虑的特质。我知道,这样的回味与倾听,是需要静默沉思才能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深处的。

    因为基耶斯洛夫斯基,我们知道了《十诫》,也因为《十诫》,我们更加了解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另一个国度。

                                     一

    《十诫》语出《圣经》,为耶和华所授,摩西颁布施行。它教诲世人不许拜别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要孝顺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贪恋他人财物等。如果从悔悟的角度看,更像是俗世生存之诫训。但是,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则叛经离道,将它演绎成十个以波兰为背景的现代故事。 在一定意义上看,那冗长的篇幅,无情的语调,让人痛苦,让人惊悚。这痛苦和惊悚,来自于导演在洞察世情之后所赋予的行为的意义,更来自于那具有非常强烈的心灵穿透力。

    二战后的波兰电影经历了整正属于自己的最高潮的阶段。在华沙戏剧学院和罗兹电影学校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接触到镜头下的另一个华丽世界。这是一个纯粹的记录片形式之外关注他人生活的世界,一个反映作家焦虑或“道德焦虑”的真实世界。在《人行地道》、《永无止境》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站在了十字路口。他的思虑更多地转向了对所处社会的理性的批判。于是,也就有了《十诫》。这是他向自己最终没有走去的另一个方向所做的复杂姿态。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的每一部都只涉及很少的人物,通常只是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之间,例如父子、兄弟、朋友,给人的感觉也非常安静。这并不是说故事里没有声音。其实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里保存了大量日常生活的声音,比如汽车喇叭、狗叫、急遽的电话铃响。他竭力要摒弃的是生活浮面的躁动与不安。在所有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有一个小伙子在四处游荡。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他不友好,也不良善,就像一个过客只是来看看,然后又走了。在某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时候,他又会出现。这是镜头之外的第三只眼,有人称他为“天使”。

    就像这个“天使”一样,《十诫》也是一种尝试,导演试图发展的是一种要属于他自己的语言,以对付被厌恶感、痛苦感、无聊感所折磨的意识,以及所要描述的种种意识姿态。

                                         

    “生活的隐喻层面中轻微的音色”,这是刘小枫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的印象。它让《十诫》对事物和道德的体验,既有了一种心理危机,也有了形而上的意味。人人都在生活。但生活有看得见的一面——生活的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也有看不见的一面——生活的隐喻层面中轻微的音色。我想,《十诫》中,这“轻微的音色”,就是普理斯纳那梦幻般缭绕的音乐了。

    《十诫》讲的是有关平凡人的普遍存在状态,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然而,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敏感冷静的思想镜头下,普理斯纳的超然音乐,却有着一种微妙作用。不难发现,那细腻的音色早已幻化为深邃的思想,就像懂得探索形而上的隐喻世界似的,叩问着一个个微小的生命,也叩问着他们芥末般的存在。

    在《十诫》之一中,一开始,就是笛声。一种凄然冷锋的空灵感油然而生,画面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声与影,一样的萧条,一样的冷峻。笛声一直不断,声音愈加高扬,然后,画面跳转到夜色下的大街,一个中年女子看着商店内电视的黑白画面,当中有奔跑的男孩迎着镜头一直笑着,纯真而可爱。镜头再转,回到雪地,一个孤零零的忧郁男子,穿了一身羊毛厚衣,对着镜头似笑非笑,他抹抹眼睛,像吓着似的哭了,跟前是一堆燃烧着的篝火。故事在开始之前,就已经被隐喻,被悲剧化。这个世界不是太过简单,而是太过复杂了,以至于导演都无法歪曲它。唯有呈现,和表现。

    在《十诫》之四中,背负着道德伦理枷锁的安卡一直想将父女关系转为情侣关系,她希望昔日小男友抚摸自己的手其实是父亲米高的。当安卡把心里的渴望欲求一一道出时,米高却选择继续把感情压抑。当安卡在米高面前脱去内衣,想把自己的身体呈献给米高时,作为父亲的米高再次男友般为她穿上了衣服。在人性的深处,堕落,或者乱伦、谋杀,这些全被理解为一种荣耀,就像那一声声呼唤,导演则赋予安卡恶魔般的真实特质。随着故事的推进,这个名字被一次次地转化,抽象。电子合成器在一片迷失中孤独演奏,背景音乐贴近安卡和米高复杂的内心世界,让处于迷茫痛苦之中的人性充满了个人触感。没有行云流水的钢琴旋律,每次的琴键,也是沉甸甸的,只有配合、依附、紧随。在某种程度上,着也印证了电影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对道德充满了焦虑——生活在充满伦理戒律的大环境下,有时候,人们只能依随律令,选择妥协。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心里,作家的影响要远大于电影导演,“事实上我看了很多电影,很多我也很喜欢,但能说那是影响吗?”故事的形成,或者说一个带有责任感的故事是他拍摄的目标,“我试图领悟是什么把我带到人生的这一点上,因为没有这种真诚,彻底和无情的分析,就没有故事可言。如果你自己不懂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从这点上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根是盘桓在波兰底层的。

    虽然《十诫》的起因和过程都充满了偶然,背景中的波兰也已经处于混乱和无政府状态。但是抛开政治,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个人的自由度内,还是作出了没有背离内心根本的选择。在这里,他找到了他的理想的题材。实际上,他淹没在了《十诫》中,淹没在了对道德背叛、道德焦虑的思考之中。但是,和那个混乱的时代相比,在看似荒谬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一颗时代的良心。或许,这也是一颗属于光影世界的良心。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0-2-3 15:0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2-3 18:06 | 只看该作者
《十诫》这部片子我没有看过,但在何老师的精彩叙述中连连读到彩处。这部体现平等的人神契约主题的作品融入到现代生活与思考,令读者陷入别样的一番感受而对道德、对人性等又别具着更深层的反思,这一切的先睹首先来源于文字的叙述,这样就很容易带动了许多未曾欣赏此片的读者以浓厚的兴致,一场简洁却灵思倍出的叙述,从多元的角度插入剧情基础之上的思考和探讨,是对整个世界良心的悉心解析和关照,时代也因此印迹了良知和自省。《十诫》,每一幕思考的突破,最终成就人生的风景,心灵至上。
欣赏并学习,问好何老师! :handshake
3#
发表于 2010-2-3 18:49 | 只看该作者
叙议结合,笔触感性,对人性的关照与挖掘深刻而又细腻,颇有个性的特色。写独特,独特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有鉴于此,精华支持!
4#
发表于 2010-2-3 23:18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理论的导引下的条分缕析,有着清晰的解析条目,对于一个没有看过影片的人,也是一种视觉的再生和感念的移植。欣赏如此干净深刻的文字,轻微的音色,同样掩映着明亮犀利的思想的光亮和力度。欣赏,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0: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2-3 18:06 发表
《十诫》这部片子我没有看过,但在何老师的精彩叙述中连连读到彩处。这部体现平等的人神契约主题的作品融入到现代生活与思考,令读者陷入别样的一番感受而对道德、对人性等又别具着更深层的反思,这一切的先睹首先来 ...


先谢过小暖的悉心阅评!
《十诫》是个系列片,央视电影频道曾播过《红》《白》《蓝》三部。在对人性的开掘上,导演确有过人之处。应该说,《十诫》是永恒的经典。
6#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0: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2-3 18:49 发表
叙议结合,笔触感性,对人性的关照与挖掘深刻而又细腻,颇有个性的特色。写独特,独特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有鉴于此,精华支持!


谢过敬斑斑的悉心阅评和精华支持啊!
春节快到了,提前祝福!
7#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0: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2-3 23:18 发表
厚重理论的导引下的条分缕析,有着清晰的解析条目,对于一个没有看过影片的人,也是一种视觉的再生和感念的移植。欣赏如此干净深刻的文字,轻微的音色,同样掩映着明亮犀利的思想的光亮和力度。欣赏,问好:)


真诚谢过山水兄的阅批!也问好你!
8#
发表于 2010-2-5 1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2-3 18:49 发表
叙议结合,笔触感性,对人性的关照与挖掘深刻而又细腻,颇有个性的特色。写独特,独特写,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有鉴于此,精华支持!


支持精华!问好何也!
9#
发表于 2010-2-5 12:03 | 只看该作者
再来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1:39 , Processed in 0.0521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