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南张礼 于 2020-2-3 12:20 编辑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会有一些禁忌。尊重别人的风俗与禁忌,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礼貌。比如说德国人有一些禁忌,他们忌讳13和星期五,忌讳提二战和希特勒的相关问题。你与德国人交谈,就要尽量避免提到这些禁忌。另外德国人很节俭,喜欢把盘里的食物都吃干净,你也别以为是德国人小气,你要入乡随俗,因为节俭也是一种美德。
日本人喜欢吃米饭,吃饭时候,你千万别把筷子插在饭碗里,这会被当作祭祀,与日本人吃饭,最好把筷子放桌子一角,用时再拿起。珍视别人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人应该遵循的一种准则,这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比如我以前居住的哈尼族聚居地,哈尼人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哈尼族出门狩猎,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不能跨越家里的火塘,见了彩虹不能用手指,出远门路遇孕妇要改日再出行。禁止妇女使用男人的生产工具如犁、铜炮枪、弓箭等。我曾在哈尼人居住的地方挂过职,任职前,我专门请教了哈尼人的一些长者,认知了哈尼人的一些风俗与禁忌。
佛教不吃肉食,也就是不吃荤,也就是腥,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梵网经》讲得更具体:“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还指这五种蔬菜。在佛教里,荤有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这是吃的一种禁忌,比如回族人不吃猪肉,这些禁忌,都是三言两语难说清的。
禁忌大致分为原初阶段、次生阶段与转化消亡三个阶段,丧葬禁忌与祭祖,是禁忌的原初形态,与鬼魂信仰的联系最直接。次生阶段,人们继承了原始时期的鬼魂崇拜所出现的禁忌,将它们制度化、礼仪化,无论是礼仪、节目、行业等,凡认为不吉利的,几乎都在禁忌之例。到了今天,许多禁忌随着人们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禁忌,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
而禁区,是禁止随意进入或触动的意思,或者指不准触及的领域。在我们的语境范围,有着一些敏感问题,或者敏感话题,是有些人不愿意听到的。一个社会,不允许有反对的话题,古已有之,以前,鲁迅的文章常常被“开天窗”。我们的“文字禁忌”,有些“关键词”是上不了网站论坛的。写好一篇文章,有时就会遇到,贴不到网上,甚至从邮箱发到编辑部的稿件也被禁止。这时就找啊找,总找不到什么反动的言论,也找不到违法的什么“关键词”。这时我就想,鲁迅时代的书报检查制度那么严,他是如何发表文章的,是不是走后门,这时我的思路又走偏了。
就在我考虑这篇文章还要不要保存时,突然间就找到了那个“关键词”,既然发不了,只能迂回曲折地来表达。其实那个词并不是那么“暴露”,也不是那么“毒蛇”,怎么就发不了呢,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我没有怀疑网监部门人员的文化水平,这可能是电脑出了问题,或者论坛或网站的网管脑子进水了。有些贬义词不能用,那我们写作就尽量用褒义词。
马克思说:“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这是否是说,作者要遵循自已的内心世界的自由,而不是行业利益,要从捍卫人的精神尊严出发。我惊叹于马克思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4页,显然,马克思是站在一个人类精神的高度,来看待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禁忌,牵扯了这么多话题,我可能是跑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