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旧时婚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3-25 1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宁星 于 2022-3-31 16:36 编辑

  一


  二〇二〇年,单位工会搞春游活动,团队随旅游团前往我市景宁县“畲族婚俗”景点游览。


  那天,我们体验了婚俗中的一个娶新娘环节。团队人员扮演迎亲队,有四五位同事分别扮演新郎倌和伴郎。景点里的畲族姑娘分别扮演新娘和伴娘。她们包括景点畲族女导游都着漂亮的畲服。拦路、劝酒、对歌等活动项目,全程由该女导游主持安排。新郎倌和伴郎们,要接受这些项目的严格考验,他们腼腆、忸怩,又跃跃欲试,但有时不失大胆勇敢的表达;女方的“伴娘”们倒是镇定自如,都一一从容巧妙地应对。“新郎倌”和“伴郎”像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样,冲破一道道“关隘”,大约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新娘”才让“新郎”给抱走。他们一个个可爱有趣的举动,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新奇开心,引来了阵阵掌声,把婚俗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前段时间,我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游览参观,它坐落于风光秀丽的南明湖畔。从陈列的一件件“非遗”文物面前,我漫步而过,忽然一件“非遗”,让我驻足,它就是“畲族婚俗”。 以前我认为,只不过市级的“非遗”罢了,没想到竟然是国家级“非遗”,于二〇一四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景宁是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畲族传统文化积淀浓厚,二〇〇九年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华民族艺术之乡。


  景宁离我生活所在地不远,只有八十多公里。有趣热闹、颇具民间特色的畲族婚俗,让我想起家乡汉族旧时婚俗。


  二


  那时候,哭婚是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婚俗环节。


  我的二姑也长大成人,找到了婆家,要出嫁了。家人跟我说:“你看哩,你姑姑在结婚的前三天就开始在闺房里哭婚啦!”


  那时候,我经常在爷爷奶奶住的老屋里玩耍,就像奶奶的一根尾巴,屁颠屁颠地跟着奶奶,讨要好吃的东西。那几天,我依稀听到从阁楼里传来轻声的呜呜哭泣声。


  有一次,奶奶迈着小脚,摇摇晃晃地爬上楼梯,来到阁楼闺房,当然我也跟着。奶奶劝姑姑道:“囡诶,不要哭,会哭伤了眼睛和身体的!囡诶,不要哭啊!”


  姑姑一边哭一边说:“妈,我以后很少在你的身边啦!妈,我离不开你啊!”


  奶奶笑着说:“傻囡诶,囡大了总要嫁人嘞,你总不可能跟妈生活一辈子呀!你嫁的人家又不远,以后可以多回家看看妈嘛!”……


  嫁人之后,姑姑头些年很频繁地回家看奶奶、爷爷。尽管那时物质匮乏,还时常拎着省吃俭用下来的东西,大包小包的,回娘家来孝敬爷爷奶奶,当然也有我吃的份。


  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而哭婚也是思想情感表达宣泄的一种途径,包含着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与其难舍难分、以及对即将离开眷恋家乡的深情表达……


  我所知道哭婚的女子中,要算我的二姑哭婚哭得最情真意切了,那是真的哭。到了八九十年代,虽然还有哭婚习俗,但已经淡化了许多,只不过形式而已。有的女子实在哭不出来,开明的父母就叫女儿意思一下就好了。


  三


  结婚办喜事时,不管男方还是女方,都要提前做好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比如,考虑摆宴的桌数及在什么地方摆,采购各种烹饪食材,购买喜糖,准备染色花生和染色的熟鸡蛋,办嫁妆,安排帮工,布置新房,向女送彩礼和派遣迎亲队,等等,准备工作实在太多了,真是千头万绪!


  迎亲队中有一个叫“马桶叔”的角色,给我印象较深刻,因为我曾担任过这个角色。“马桶叔”就是一个用一根扁担挑着一头马桶,一头洗脚桶的少年。两桶用染红的麻纱袋套装着。桶里面有红包、喜糖等,常常中途就被“马桶叔”喜获之。


  午后,迎亲队人员吃好喜酒,就在大门口路上,在双竹杠上捆绑和打扮嫁妆了,如家具,床上用品,缝纫机、收录机等;而自行车不用捆绑,在车把上扎几朵大红花;还有盥洗的脸盘、开水瓶等小物件,则绑在家具的最上方。


  此时,呯——啪——的双响炮一个接着一个响起,在催促新娘动身出发了。新娘哭哭啼啼,向父母和上辈亲人叩拜。我不知道新娘是喜哭还是悲哭,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娶亲一般只是到邻村邻乡或邻县,没有条件到很远的地方去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个人没有小骄车之类的交通工具,若有手扶拖拉机代步就算先进了,家乡又地处山区,因此来往出行,大多数要靠步行。


  路上,新娘在“接姑”即伴娘的陪伴下迈着轻盈的步伐;迎亲队员们抬着嫁妆,随着竹杠一曲一直,嫁妆一摇一晃、颠上颠下,挺有节奏感;队伍中时而会燃起双响炮,收录机一路播放着优美歌曲,喜气洋洋,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道路上,十分引人注目。


  我们这些小屁孩听说,有结婚的出嫁队伍要经过我们村时,便早早地在必经的道路上等候讨喜糖了。


  “呯——啪——”双响鞭炮一响,一缕青烟从村口的空中飘过。此时有人在喊:“新娘到啦,到啦,大家做好准备!”


  当她们到达村中心时,我就走到新娘的跟前伸出双手一摊,说:“新娘子,给我糖粒!”


  新娘莞尔一笑,随即从口袋里摸出一把喜糖,塞到我手上。


  那时,觉得讨喜糖是名正言顺的,好像新娘理所当然要把喜糖给我似的。如果现在像那样讨喜糖,那真是脸皮厚!现在物质丰裕,也无须讨喜糖了。


  如果讨喜糖的人多了,伴娘们就会从背包里掏出几把喜糖和红、绿的花生,向空中抛去,落在地上,遂大家蹲下身去一阵哄抢。之后,大家一边吃着喜糖和花生,一边笑嘻嘻地开玩笑。


  四


  家乡农村青年结婚摆宴席和举行婚礼,都是在农村泥墙、木结构瓦房里。房子四周为泥墙;房与房之间用木板隔开,这木板就叫板壁。新房就设在这样的卧室里。没有条件对新房进行大肆装饰,也没有条件建造钢筋水泥那样漂亮的新房。


  只是用石灰给墙壁刷白,给板壁、楼板平顶糊上白纸,有的为了节约则糊上了旧报纸。之后在墙壁、板壁的醒目位置,贴上从商店里购的美丽温馨图画,其中有电影明星等。门窗等位置贴上由亲戚朋友剪的红双喜。


  婚床上叠着一床床新被子,还叠着绣上双鸳鸯图案的枕头;挂着一床新纱帐,门帘上方挂一块红绸缎。


  收录机的磁带在转动,播放着优美的歌曲。红烛摇曳,泻下温馨的光芒。新房虽然布置十分简单,但也不失温馨。


  穿红棉袄的新娘,蒙着红头盖,足穿一双红布鞋,默默地坐在床沿上,静候新郎揭开红头盖。


  我邻居伯伯的儿子在长兴煤矿工作,冬天里,他请假回老家完婚。新娘真美!掀开红头盖后,五官端正,皮肤白皙,容貌端庄,而且谈吐举止优雅,气质清纯脱俗。没想到她竟然来之于很山区的一个村庄。那个年代,农村姑娘择偶的理想标准:若找到一个“吃公粮”有工作的,那就是如意郎君了。婚后,她相夫教子,孝敬公公婆婆,十分贤淑。


  婚礼虽然简朴,但不失隆重。有时为了讨喜糖、或讨个好彩头,当新娘随迎亲队一到夫家而刚踏进新房时,客人们便争先恐后地冲上去,脱去新娘的红绣鞋。届时可以拿红绣鞋去兑换喜糖、香烟等。我们这些小孩是抢不过他们的,只有看热闹的份儿。红绣鞋是新娘的母亲手工做的,也会给新郎做一双布鞋。在煤油灯下,不知新娘的母亲缝了多少一针一线。


  宴席的时候,我们在门外玩耍,等待宴席散去后,去观看闹洞房,那就像那时看一场电影那样精彩。村里有人举行婚礼时,我们都要去看热闹。香菇菜已上桌,我们便知道新郎和新娘要来给客人敬酒,那筵席也即将结束,闹洞房的帷幕就要拉开了。


  浪漫洞房火烛夜,闹洞房是婚俗的一个必须要进行的环节。要么叫新郎和新娘谈谈恋爱史;要么叫他们唱几首歌;要么叫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要么一人用一根线吊着苹果,让新郎和新娘各吃一口,不须用手;要么刁难一下而逗逗乐趣;要么让他们接吻……花样繁多,不胜枚举。他们那忸忸怩怩的样子,惹得亲朋好友哄堂大笑。新房里挤满了人,气氛非常热闹。当时如果哪家举办婚礼时没有闹洞房的习俗,就会显得冷冷清清,就不像结婚的样子。


  闹洞房,有时客人们意犹未尽,一直闹到零点,后经家人出面劝说,才让新郎入洞房。


  五


  在农家摆婚宴的,一般女方在中午,男方在晚上。前几天就开始忙开了。厨师也提前来了,准备着菜肴。摆一场婚宴需要不少帮工,其中有亲戚朋友和大多数邻居。有的给土灶添柴烧火,有的洗疏菜洗碗筷,有的到邻居家借桌子凳子,有的在腾摆酒桌的场地,有的杀猪,有的做豆腐,有的在水池把鸡、鸭、鱼等处理干净,有的贴对联……太多的活需要帮工们干了。一桌只有四五个菜的“小饭”,那几天主要就是为了帮工们开设的。帮工们真的很忙!但有喜糖好甜,有香烟好抽,有美食好品尝,有喜庆热闹的氛围,因而他们忙得开心,也忙得乐意。一时间,“做喜事”的家庭张灯结彩,人来人往,喜气洋洋,好不热闹!


  那时,我们浙西南山区家乡的商店、市场里,没有新鲜和冰冻的海鲜可买,只是少量的干海货。办婚宴的主人会采购到,如干虾米、干墨鱼、干蛏子、干鱼肚,香菇、猪肉皮之类的干食材。婚宴中所需的猪肉,大部分来之于自家喂养的猪,若没有或不够,也是从村中农户里订购的。有了猪肉就大大丰富了婚宴的菜品,于是就有了炒猪肝、炒猪肚、炒肉片、梅干菜扣肉、糖醋排骨等系列菜品了,尽管有些菜品里添帮了不少蔬菜。如果没有猪肉的提供,那婚宴不知是什么样子了,巧厨师也烹饪不出丰富的佳肴。


  婚宴中的食材以猪肉、鸡鸭肉、淡水鱼肉、豆制品为主,农家自种的蔬菜也占有不少份量。婚宴中,人们所追求的是既让人品尝到丰盛的佳肴,也要让客人吃饱。


  酒桌摆在中堂、各个房间、木板铺的楼上,有时连新房、厨房也摆一二桌,若桌数太多,自家摆不下,就要向邻居借场地。尽管那时邻村有碗筷租用,但大部分的桌子和凳子,还有其它许多东西都是要从邻居家里借的。


  现在有酒店、有婚宴服务公司,只要你出钱,动动口,他们就会把婚宴的事统统搞定。然而,那时若没有邻里的帮助,想摆好婚宴是万万不可的,甚至是寸步难行。


  在婚宴酒桌上,能给宾客带回家的有两样食物,极为美味,成了我味蕾的记忆。那就是大块猪肉和甜馅面点酥:大块肉是放蒸笼里经过数小时蒸出来的,大概有一二两左右,半廋肥,酱红色的,可以直接品尝,也可以切成小片,三四块就有一小碗了,是下饭理想的菜肴;油炸面点酥,形状像清明粿,里面是芝麻甜馅,一口咬下去,松脆香甜。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里,婚宴中带回家的这两样,是我的最爱!每当父母从婚宴吃完喜酒回家时,我和弟妹就会很快跑回家,迫不及待地问父母有没有带回酒桌上的东西。于是,父母就会来到一人多高的菜柜前,“叽呴”一声打开两扇菜柜门,拿出用纸包的东西:几个大块肉、几个面点酥、几个染红的熟鸡蛋。我们喜出望外,简直要流口水了!


  六


  那个年代,还有一件“退彩礼”的事情,现在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倡导树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婚事简办。我村有一个漂亮姑娘,思想好,决定要退掉订婚时的彩礼。这一下,她就成了乡村、人民公社的先进典型。村里要给予举行隆重的敲锣打鼓的退彩礼仪式。举行前,村干部到我们学校挑选了四五名小学生去敲打,我是其中之一。他们给我们培训了几天敲锣打鼓的技艺。


  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锣鼓队员们戴着红领巾,分别拎着小鼓、小锣、大锣、镲钹,早早就在村口集合了;也有村干部、退彩礼的姑娘、挑着缝纫机等彩礼的村民,还扛着红旗,上面标着什么我已记不清了。


  姑娘未来的夫家,离我村只有七市里路程。锵咚锵咚锵,锵咚锵咚锵,锵锵锵……就这样,我们队伍轰轰烈烈地把彩礼送向目的地……


  有人说,读一部优秀小说,就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具体历史。同样了解了旧时的婚俗,也可以知道那段社会生活的一些历史。


  如今,婚宴婚庆都在豪华酒店里举行,家乡汉族的旧时婚俗早已远去,几乎寻觅不到它的踪影。




2#
发表于 2022-3-25 11:14 | 只看该作者
对婚礼一事解析得剔透,各方习俗不同,婚礼也呈现多样,丰盈的中华文化。
3#
 楼主| 发表于 2022-3-25 11:23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2-3-25 11:14
对婚礼一事解析得剔透,各方习俗不同,婚礼也呈现多样,丰盈的中华文化。

谢谢你到访点评!是的,各有各的习俗。
4#
发表于 2022-3-25 1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am720 于 2022-3-25 16:49 编辑

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富裕程度不同,婚俗也不同。其实,觉得现实中,真正哭婚的到是新娘的父亲。确实是心情真的难受。大多数新娘父亲的脸都比较僵硬,在极力控制内心的感情。欣赏,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22-3-25 16:58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2-3-25 16:41
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富裕程度不同,婚俗也不同。其实,觉得现实中,真正哭婚的到是新娘的父亲。 ...

谢谢版主点评!当回首时,这些远去的曾经很平常的婚俗原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6#
发表于 2022-3-25 19: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佳作,问好宁星老师。有空要参加互动呀
7#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0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星 于 2022-3-27 17:59 编辑
何叶叶 发表于 2022-3-25 19:09
学习佳作,问好宁星老师。有空要参加互动呀

谢谢何叶老师的点评!
这二十年来,国家对文物工作非常重视。但国人曾经不太重视,动乱年代优秀文物被毁不计其数;现实生活中,对于民间一些传统工艺,往往”老外“会惊叹不已,而有些国人却熟视无睹。到如今,有些人头脑中还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或许认为这些”非遗“是过时落后的,与时代精神和正能量相悖的。但在社会高速发展且东西淘汰也快的今天,我们更要懂得文物保护!
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7 13:51 | 只看该作者
网站的系统真先进,真好!作者能进去修改。
9#
发表于 2022-3-28 08:42 | 只看该作者
突显一方婚俗。对汉族哭嫁分析的很透彻,令人如临其境,体味当地风俗。很不错的文笔,望多交流。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3-31 09:25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2-3-28 08:42
突显一方婚俗。对汉族哭嫁分析的很透彻,令人如临其境,体味当地风俗。很不错的文笔,望多交流。问好。

谢谢文珺版主点评鼓励!不好意思,取消版权,已往别处发表了。
11#
发表于 2022-3-31 09:52 | 只看该作者
嫁女的时候,最难受的是父亲。这是我的经验,当然已经过去了。两口子过得好,做父亲的才安慰。
楼主把以前的哭嫁等婚俗写得很全面,赞。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3-31 10: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宁星 于 2022-3-31 10:07 编辑
李子四 发表于 2022-3-31 09:52
嫁女的时候,最难受的是父亲。这是我的经验,当然已经过去了。两口子过得好,做父亲的才安慰。
楼主把以前 ...

嫁女时,最难受的是父亲。是啊,在旧时的观念里,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她却离开自己的身边跟别人而去了,此情此景,做父亲的肯定难过。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俗。谢谢到访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22:29 , Processed in 0.0559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