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22-5-20 22:27 编辑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读到苏轼的《洗儿诗》,我不禁心头一惊,这个赫赫有名的大文豪,集多种大器为一身,就连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孩子聪明伶俐,怎么会为新生的孩子写出愚鲁的愿望呢?
孩子天性纯朴,既富好奇心。有的母亲对于孩子的言行认定为幼稚,或否定孩子的能力、扼杀孩子的美好愿望,这样的母亲比比皆是。好的母亲,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有一天苏轼和母亲读到《东汉史》中的“范滂传”:东汉官员范滂为人刚直,为官清廉能为民伸冤,深得百姓爱戴;他上书弹劾朝廷奸佞专权,却反遭奸臣诬陷,被判处死刑。临刑前,范滂劝母亲不要悲伤,范母则说:“人的性命与气节不可兼得,如果要选择其中一个,理应舍命取义。你今天为正义而死,母亲支持你!
苏轼问母亲:“我长大后如果要做范滂这样的人,你同意吗?”
如果是我们面对孩子,会如何回答呢,同意孩子以范滂为榜样,意味着要去送命?不同意孩子以范滂为榜样,意味着不讲正义,真是令人纠结呀。
程夫人面对儿子的询问,给出了很智慧的回答:“你能学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学做范滂的母亲吗?”
这个答案,是世界上最智慧的答案。她让我重新审视一个母亲在孩子面前的角色。
苏轼的母亲为人宽善仁厚,也要求自己孩子要“以善为本”。小时候有很多鸟雀在苏轼家院子中的树上做巢,有的鸟巢低得孩子们都触手可及,一次孩子们捉到一只鸟想烤来吃,母亲发现此事,立即劝阻要以善行为本。她定下规矩,苏家不许伤害庭园中的鸟雀;违者,数日不许入园游玩。
苏轼受母亲影响,自幼种下善良的种子,所以他的人生里没有坏人二字,对打压他的王安石,在他落泊时专程探访,成了忘年之交。对屡屡陷害他的章惇亦是宽容心。章惇失势后,他的儿子怕苏轼对他进行报复,而苏轼回信却淡然地说:本身与丞相章惇固然主张分歧,但都是正人之争,叫他不要过量挂念流俗人所言。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里说的正是苏轼的父亲苏洵。苏洵深知自己年少不好好学习,荒废了大好年华,自是希望孩子读书,然而欲速则不达。苏洵后来改变了策略,有意躲到角落里去看书,两个孩子一靠近,他便故意把书藏起来,勾起兄弟俩好奇心。于是他俩就趁父亲不在时,把父亲藏的书找出来认真地读起来。
苏洵还用“以为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为家训,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身上,无时不展现着正直、清廉的高尚气节。
苏轼的一生既有风光无限,也有人生低谷,他为孩子洗三的时侯,正值身陷困境,因此他心中并不是真正的希望孩子愚鲁,只是不希望他走自己这样艰辛的人生路而已,痛爱孩子仍是发自于内心深处。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了《反东坡洗儿诗》就有“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之句。
苏轼家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天性、治身养心,仁政爱民、清廉自守,这不仅是苏家的家教家风,也应是当下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