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在七夕探名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9-8 2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小刚 于 2022-9-8 22:33 编辑

                      我在七夕探名栖
                                        --- 杨老头古宅


       最近几年不知何故喜欢研究老物件。不管是老民谣,老传统、老树、老宅,总之只要是老的总能勾起我无限的热爱。自从有朋友告诉我,在相衙镇杨老头村有一处古宅,悸动的心就没有过平谷,有种不去不快的感觉,怎奈琐事缠身终没成行。也许有些事是冥冥注定的,就像人世间的缘分,总会有那么一种若有若无飘渺的悬丝,将那些各行其道的脉络,有意无意的联系起来,使之触动内心深处最煽情的部分,然后膨出火花惊艳世界。文联无意就是那个悬丝,一个电话我就有了堂而皇之走进古宅的理由……

     南店、北大、东柴、西衙的相衙古镇位于宁津城西,漳卫新河东岸,是鲁北众多的小镇之一。漳卫新河古名鬲津河,原是黄河故道,两岸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各种古树、古迹、传说多有留存,作为土生土长的相衙镇人在自豪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憧憬。杨老头就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村子,600年前杨氏祖先从青岛即墨,一路跋山涉水来到鬲津河南岸,将从家乡捎来的一株柏树,连同希望一起扎根在这崭新的沃土中。从此杨氏一脉一世一遗瘤的慢慢开枝散叶,时至今日已繁衍至27世,后代子孙已是千余。不知道长眠在古柏之下的杨老头,是否会欣慰用手去爱抚那27个遗瘤?


      此次采风七人之团,于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浩浩荡荡开进杨老头,开启一段探古之旅

      在杨老头的当街路北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屹立于眼前,“厚德载福”四个苍劲大字镶嵌于门楣之上。青瓦如鳞,瓦当似镜,青狮獠牙,碌碡威立,衬托出它的磅礴大气,如若登其瓦脊,俯瞰四周民宅是否能感觉到“一览众山小”的韵味?


      穿过门洞一个漂亮的月亮门出现在众人前方,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更多的是探索的欲望,尽管前院几棵果树,挥舞着柔弱杨柳似的手枝,一心想留住这些远道而来客人。尽管花池上爬行的蜗牛,都成双结对的背着房子开启浪漫之旅。怎奈众人不解风情,径直走进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院落。


        这是一个极具当地民宅特色的四合院,北房是典型的“二郎担山”结构。所谓的“二郎担山”就是三间正房坐北朝南,中间是堂屋,用于接待客人,聚餐,逢年过节供奉家谱等使用。堂屋东边是正房,一般是家族里辈分最高的人居住,我国民间自古就有东为正西为辅的说法。不只是民间,封建社会的皇宫东宫也是后宫之主。西边为歇房,居住者的辈分是仅次于正房的主人。不知道您听过“目不晒根,口不吞阳”这句农村俗语,这是民间口头文化,主要是现在的人对房屋的“目”是什么,“口”是什么,很难理解。我国古代民间喜欢把正屋比作一个人的头部,既是头部就有眉、目、鼻、口、耳五官。古人形象地把一个房屋的前面称为“门脸”和门面,古代的“装门面”和现在人做生意要租“门面”,也是来源于此说法。木棱窗户,用浆子粘一层白纸,让人联想到“小酒一杯欲醉,雨打窗棂声碎。夜半静悄悄,梧叶风吹轻坠。无寐,无寐,檐下花开成对”的诗句。在我国传统民居中,一般来说,正房的两侧还要建两座在高度、宽度都小于正屋的小房间,也叫耳屋,鲁北民间也有叫夹道儿的。宛如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就是两边的在古代建筑的术语上称之为耳房,其来源同样是如此。屋顶比喻为帽子,房屋的后面比喻为后脑,前面自然就是一个人的“脸面”了。三间高大的正房采用青砖白灰条整体砌成,平整、美观、实用,浑然天成找不到可击之处。房子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也就是1750年左右,采用砖土木混合结构,屋顶采用鲁北最常见的高檐流口排水设计。流口:古代农村房屋的一种长条弧形的排水设施,一般用泥土烧制,类似于现在钢结构中的天沟。有的地方叫做“流户”也有人理解为“龙口”,因为三间正房正好是南北各六口水槽。我觉得古代应该称之为龙口,虽然没在屋顶看到“五脊六兽”,但是古代屋顶是十分讲究的。高高的房檐下留出六个跺口,在跺口下方安放流口,当雨季来临,屋顶雨水汇集于跺口通过流口一泄而下,像不像故宫那些喷水的龙头?假如家境殷实在跺口两边加一下装饰,不就是微版的众龙喷水吗?


      北房南边就是天井,古人是十分迷恋风水相学的,他们相信水就是财,在古代屋顶的水始终流向自家的院子,假如不得已水流向天井外围,那也要再修个后院,将水绕房子半周后流进天井,预示着财源滚滚。


      在堂屋门口主人用青砖修建了一个观景阳台,虽没有江南水乡亭台楼阁的宏伟奢华,但是在古代鲁北农村,能有此前卫建筑的少之又少。晚饭过后,一家人坐在阳台乘凉,轻摇蒲扇,聊一聊孩子在学堂的学习,今年的收成又多了几担,那远房表弟下月结婚要随多大的礼金……。皓月当空,菊花飘香,蟋蟀的鸣叫之声时断时续,再配上一壶西湖龙井,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享受。


      天井两边分别是东西厢房,相比北房稍微矮小了一些,但是建筑风格却让人耳目一新。东西厢房也是三间,同样分为堂屋、正房、歇房。当我们走进堂屋发现在堂屋和正房之间的介子墙上,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纳粹卍镂空符号,也许是梵语中的万字,暂不深究。大家都在琢磨这个镂空的用途时,同行的郭兰英老师告诉我们“这个镂空其实是观察孔。古时候儿媳地位是非常低微的,当婆婆在正房炕上休息,儿媳在堂屋做饭,婆婆就可以通过这个观察孔监视儿媳妇是否在偷吃东西”,听吧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出门来仔细打量着这个厢房,涂了大漆的木棱窗和木板门依然守护着屋里的一切。房檐却比北房更加庄重美观,脊瓦之下填以青砖,青砖再往下是用平瓦摆的造型成躺S形排列,说是平瓦,其实也是有弧度的,大概是一个圆桶均分八份的样子。造型平瓦再往下又是一层青砖,继续往下是平瓦探出的沿子,平瓦上下参差交叉在一起,远远望去如鳞片般的紧凑整洁,不得不佩服老工匠的独特匠心。在平瓦的尽头是雕着花草的瓦当,也叫滴水瓦。古时候流行一种“四神瓦当”,即在瓦当上面绘烧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用以表示东、南、西、北;东晋后期,开始出现表面黑色磨光的板瓦,檐头板瓦一端开始加厚,并压印纹饰,成为后世“滴水瓦”的发端。到唐代,“滴水瓦”已普遍应用。早期“滴水瓦”与瓦身的夹角一般为直角,晚期则增加至一百度以上,以利流水外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显示了我国古代瓦当在装饰性和实用性结合上所达到的水平。唇板瓦是指檐口处所用的板瓦,瓦前有宽檐。以利于排水和装饰。通常为灰布瓦,琉璃制品较少,元以前建筑中普遍使用,明清时期则改用为滴子瓦。图案以唐草纹为主,并见一些诸如宝相花纹在内的动植物图案,一般来讲,图案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而唐草纹等缠枝纹,则有连绵不断的特点。在滴水瓦的上端竟然生长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草,好像还有几株地黄。也不知道这种本该生长在地下的中草药,来到屋顶后作何感想?


       杨老头的山楂是远近闻名的,秋分过后,累累火红的果实挂满枝头,闹得不可开交,勤劳的杨老头人,邀亲约友提桶携篮将整个秋天摇拽成一幅丰收图,美不胜收。随手拽下那颗最大的山楂,在衣襟蹭上两下塞进嘴中轻轻咀嚼,一股淡淡的酸甜充斥整个口腔,挑动所有的味蕾,萦绕心田久久不能褪去。可是现在山楂还没成熟,大家只能望着稍稍微红的山楂咽掉那一股股酸水。


      出的门来,来到胡同之中看到那个历尽沧桑的角门,门楼和厢房的房檐如出一辙,再往胡同里走还能见到老建筑遗留的痕迹。据了解这栋杨洪生的古宅,只是杨老头整个建筑群中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栋古宅北边和西边的老房子更加宏伟,好像屋顶真的有“五脊六兽”只可惜这些不可复制的建筑魂宝,永远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了。我不由得想起曾经参观过的王铎古宅和黄家镇古门楼,建筑风格极其相似,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还是否健全的屹立在那里?生怕一不留神就是永别!
2#
发表于 2022-9-9 10:41 | 只看该作者
对一处古宅描述得如此精细,值得一赞。
3#
发表于 2022-9-9 16:39 | 只看该作者
翔实与缜密的记叙,对古文化的珍惜之情令人心动,保护的确应该成为一种自觉,文化丰盈,中国人的心底才能丰盈。问好噢。
4#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23:41 |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22-9-9 10:41
对一处古宅描述得如此精细,值得一赞。

感谢李老师祝中秋节快乐
5#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22:11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2-9-9 16:39
翔实与缜密的记叙,对古文化的珍惜之情令人心动,保护的确应该成为一种自觉,文化丰盈,中国人的心底才能丰 ...

感谢老师点评,有感而发,觉得有些东西需要传承下去,一个城市也好,一个小镇也好,没有了历史,没有了传承,就像一棵树没有了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10:57 , Processed in 0.04724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