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舌尖上的故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6-7 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腌粉

  必须是从菜园里刚刚摘下的红辣椒,必须是从地里刚刚割回的土韭菜,也必须是从竹竿上收下来的新鲜干米粉,才能经过父母精心的调煮,做出纯正新干腌粉的味道。

  走出新干很多年里,最想念的,还是新干腌粉。异乡的米粉,配料再多,名气再大,手艺再好,也征服不了我的胃口。在我看来,高段位的吃货,不是什么都敢吃的人,也不是经常吃得沟满壕平的人,而是吃过之后,不但走了一遍肠胃还能走心的人。

  新干人所说的腌粉,实际上是拌粉的一种。但此拌非彼拌,和某些地方的所谓“干挑”也有很大区别。

  区别之一,是米粉本身的不同。新干米粉,大多数是由本地人用本地米加工的,粗细适中,带着故土水米的味道。赣南米粉太细,吉安米粉太粗,不要说味道,观感就不好。小时候,村头就有一个米粉作坊。每天放学,我们都挤到作坊看师傅们打米粉,想“涎”个米粉团吃。但那些打米粉的家伙看我们口水直流,就是不给,非要我们伸过脸让他们撮得提起来才给。

  新干腌粉的第一道工序,是煮米粉,煮到什么程度为佳,要看个人口感和喜好,肠胃好,煮欠些,喜欢软烂的,可以多加几把火。不过,最恰当的火候是,煮到米粉用筷子稍微用力可以夹断、横截面没有白色的圆心为止,这个时候,米粉不软不硬,最有韧性和嚼头。然后起锅,用清水将米粉反复漂洗干净,直到水色清澈,将米粉捞起,放在竹制的筲箕里滤干。

  接下来,就是煎腌汤。腌在字典里的意思,是用盐、糖、酱、醋浸渍食物的过程。新干的腌粉,首先腌的是各种佐料。将辣椒和韭菜切碎,佐以姜蒜,加上盐,拌匀。不消一刻,辣椒、韭菜和姜蒜的各种香味就都会散发出来,叫人吞涎吐沫。现在,城市里很多拌粉的做法,工序到此为止,只是临时将滤干的米粉用热水泡一下,撒上佐料,吃起来味道完全不对。

  新干腌粉的与众不同是,佐料腌制好后,开火,热油,将佐料放到热油里溜一下,然后加水烧开。水不宜多,多了就是汤粉。汤中的盐可以多放一点,最好能加入新鲜的猪肉丝,当然,能放几个煎荷包蛋在汤里稍微煮一下,那就更加完美了。

  手抓一把滤干的米粉盛到碗里,舀两三调羹佐料汤浇到米粉上,用筷子拌匀。一筷子下去,从入口里到入胃,你都不知道是怎么下去的,父辈们形容这种感觉为“吞舌根”。这样一碗腌粉,四五口就消灭了,也许吃的时候难以形容其味,但随着时光的丰厚,随着离乡的脚步越来越远,这种味道会越来越浓。

  新干腌粉的味道,造就了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在外日久的人,每次回乡与家人团聚之后,再次离开时,其他东西都可以不带,轻便的东西也可以少带,但总要带上一蛇皮袋子笨重而又占位子的新干米粉,南下北上挤火车,坐长途。

  2.俵面

  在新干的方言里,老俵的“俵”,读第四声,就成了动词,表示分散共享的意思。这种分享,必须是按份或者按人头来的,否则,就是胡乱分发,不能叫“俵”。

  新干人现在还保留着“俵”的传统。哪家的小孩做周岁啦,哪家的老人做寿啦,家人们都会早早到批发店预定好几百斤上千斤面条或者“壳壳”饼。等到生日临近,雇车运回村子,用箩筐挑着,或用板车推着,一家一户地上门去“俵”。

  面条代表长寿,“壳壳”饼预示着圆满。俵面和俵饼,实际上俵的是长寿和圆满,俵的是乡村人们的一种朴素情感和愿望,分享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线期待和祝福。

  俵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说到底,这是维系乡村人情的一种古老方式。俵之前,先要了解各家各户的人口状况,儿子是不是结了婚?女儿是不是出嫁了?老人是不是上了六十岁?上了六十岁的要俵双份,出不得差错。由此而进行的乡间攀谈,往往衍生出七大姑八大姨、东家长西家短等无穷话题,人们在聊天中,增进了了解,融洽了感情,也化解了恩怨。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变化,现在俵的面,大多是直接从店里买回来的一柱柱生面,只表示庆生的意思,并不放油盐姜葱,再也没有了二十几年前那种难以忘怀的味道。

  那时,人们俵的是熟面。小孩做周岁、十岁,老人做五十、六十大寿,都作兴俵面。办喜事的人家,先是忙着杀鸡宰鸭、借桌借椅,洗碗洗筷,请客收礼,预备酒席。喜事当天,亲朋好友都穿着一新,带着孩子前来做客,鞭炮放得震天响,巷子里满是硝烟味。开席之前,先煮上几大锅的清水面,用蓝边碗盛好,在上面撒上调料,用条盆端着挨家挨户地俵。

  节约点的人家,有意低调,每户俵一碗,图个热闹就算了。体面一点的人家,也有可能想借俵面挣点面子,获得一村好评,所以无论是在面的数量上,还是面的佐料上,都尽可能做得高大上一点。在我印象里,最高大上的佐料,是那种将新鲜土韭菜和土辣椒切得细细碎碎,加上姜末蒜末,再用盐和酱油腌制一阵,撒上几滴麻油,闻着都流口水的佐料。

  曾经很多次,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联播,第二件事就是打开饭橱门找吃的。也曾经很多次,打开橱门的一刹那,就看见饭橱里躲着一碗香气扑鼻的俵面,然后迫不及待抄起筷子,将佐料拌匀,三口两口将一碗面吃得碗尽汤干,连碗边的韭菜花也用舌头舔得一干二净。

  二十多年过去了。风俗未变,但传承风俗的形式在变。乡村和人都变了,但童年那一抹温馨的记忆却始终没有变:秋天的阳光下,靠着老屋的墙,伴着清远的时光,痛痛快快挑动筷子,整个人生的幸福和圆满,都在故乡那一碗俵面里。

  3.炒桔皮

  炒桔子皮,不仅是新干的一道特色菜,也是新干人的身份认证标志之一。无论在微信朋友圈,还是QQ空间里,你只要发现有人晒炒桔子皮,可以百分百肯定对方是新干人。

  新干人吃桔子皮的习惯由来已久。乡村记忆里,每到秋天桔子红透时节,河西三个乡镇特别是荷浦、三湖一带桔子树较多的地方,总是一派丰收景象。大人扛着马梯,挑着箩筐,孩子提着小竹篓,一队队来到各家树下,支起马梯,钻进枝叶,用新磨的剪子小心将桔子剪下,轻轻放进竹篓。那份热闹,连同桔子的红艳、果实的酸甜,一直钻进人的心里,潜伏几十年。

  丰收过后,是享受果实的过程。如果桔子可以像饭一样当饱,我相信很多人家能省出不少米来。尤其是小孩子,尽捡最大最好最红的桔子剥,大人叫着喊着不要吃要卖钱,孩子们还是一个接一个地使劲撕开桔子皮,雾一样的皮液和果汁喷到衣服和脸上。桔子这种芸香科的植物,就这样浸润童年。

  这样剥着,吃着,桔子皮也就越积越多,巷子里,井台边,鸡笼上,家里的桌台上,到处都是。鲜艳如中国红的柑子皮,烂了可惜,丢了舍不得。于是,就有勤劳节俭的大人把它们一一捡起,挑一个农闲的下午,将桔子皮一片一片地码整齐,用菜刀细细切成丝,放在缸里用井水浸泡。

  浸泡的桔子皮,每隔一天换一次水。几天后,水渐清,皮质中的刺激味渐去,就可以将水握干,然后准备辣椒和葱姜蒜。辣椒最好是前一年晒制的盐辣椒,蒜要新鲜的带根带叶的大蒜,千万不要把大蒜根丢掉,洗净切好,连同桔子皮用菜油热炒一下,一碗令人垂涎而又芳香四溢的炒桔子皮就可以上桌了。

  泡好的柑子皮,一次吃不完,可以将水滤干,放到米筛里铺展均匀,拿到阳光下晾干。等到桔子皮颜色变成橙红,水分去尽,用油纸袋收起来,等到来年青黄不接时,随手抓一把用水泡开,依然可以像新鲜橘子皮一样,炒成美味菜肴。

  炒桔子皮,所有的配料都是就地取材,带着家乡泥土的味道,父母汗水的味道,就着一点小酒,细嚼慢品,或许还有一点风的味道和阳光的味道。辣椒的辣,大蒜的辛,橘子皮的香,让胃口顿开。据老人们说,炒桔子皮最大的功效就是开胃健脾,消肠化气。用如今的时髦名字来说,应该可以称之为药膳了。谁又曾想到,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吃着药膳长大。

  到城市里生活之后,每到秋天桔子红时,母亲总还是会准备好一些晒干的橘子皮,等着我回家,吃不了还可以兜着走。所以,在城市的家里,也总少不了晒干的橘子皮,在平凡的日子里,悄悄向我传递一线关于家乡和童年的回忆。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3-6-7 19:20 | 只看该作者
家乡的味道,原生态的向往
3#
发表于 2023-6-7 19:32 | 只看该作者
家乡的味道,浓浓的乡愁,难忘的记忆!
4#
发表于 2023-6-8 14:26 | 只看该作者
特喜欢这样文,乡土气息浓郁,有回忆有深深的怀念。嗯不错。学习了
5#
发表于 2023-6-8 17:4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好吃货,雅称美食家。
入胃又入心,这就是文化。
6#
发表于 2023-6-8 18:0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美文,晚上好!
7#
发表于 2023-6-9 09:57 | 只看该作者
把家乡普通的食物写得如此细腻。真妙。
8#
发表于 2023-6-11 06:4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问安!
9#
发表于 2023-6-13 10:18 | 只看该作者
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一篇文章,文章对新干人腌粉、俵面、炒桔皮三种美食的制做工艺做以详尽介绍,并从美食展开叙述,让读者对新干的风俗民情有了深入了解。文章笔触朴实,精练,描写细腻、精准。如同一幅乡土画卷徐徐的展开在人们眼前。欣赏,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0 00:49 , Processed in 0.0580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