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走 近 陶 渊 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 0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  近  陶  渊  明
       —— 读《陶渊明全传》
       □王庆云

 
        从儿时起陶渊明就在我童稚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渐长渐大,读书识字之后,我才真正知道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耿介不阿,为世世代代 人   所称颂,尤以《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人间天堂,震憾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撩拨着多少人去追寻那美好的梦。然而,多年来我由于忙于工作和为生计奔波,很少去涉猎名人传记和古藉,就在“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时候,,在逛王府井新华书店时,才如愿以偿的购得此书。回来后,我整整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闭门谢客,反复阅读了这本由丁福林教授撰写的长篇巨著,对重要处还作了些圈点。细读后,使我对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创作的背景,有了更 深刻的了解,也使我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陶渊明先生的精神世界。
      读罢《陶渊明全传》,我掩卷沉思:陶渊明留给我们的仅仅是诗作、菊香还是一种文学精神?曾记得林语堂先生说过:“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引自林语堂《品味人生》一书》。陶渊明生于第四世纪中叶,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昏朝乱政、大厦将倾,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年轻时他也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但经过几次入仕出仕之后,使他亲眼看清了官场上非尔虞我诈,奴颜卑骨,就像戏场一样,走进去就众目睽睽,就身不由己;陷进去就只能是白脸、花脸角色了。所以,他把失望后的一腔愤怒化成了酒化成了诗,写在了一张张素笺上。他在彭泽县衙,最后打量了一眼公堂,发出几声讪笑后,就挥笔写下了《归去来兮辞》的归隐宣言,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庐山脚下的上京里,回归到了山野的环抱,与他的东园菊圃作终身相伴去了。
      陶渊明回乡后的生活简朴而清贫,正如他自己所言“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大文学家鲁迅说“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蓠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实际上,陶渊明归隐之后,朝廷也曾多次召他入京为官,而他都婉言谢绝了;洲府官员馈赠粮、酒,他也一律拒收,说是穷不改志,不求“嗟来之食”,并宣布改名陶潜,断绝与官府的一切往来。这种清贫确实令人敬畏,是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渐形秽。我在读了他的《归园居》几首诗后,才找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答案,他在诗中把人生比喻为走向废墟的过程,说:“人生似幻化,终多归空无”,在这个途中,你不必再去寻找什么烦恼,而应当建德修业,委运任化,想干什么就干点什么,倘能“但使愿无违”就更可贵了。这种潇洒的人生态度,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总括起来说,就是把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想,道家的闲散生活以及前世纪的儒家精髓,精妙地交融在一起,所以林语堂先生说:“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我们在托洛的身上还可以看见这么一种特质——这是一个不朽的标志),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引文同上)。林语堂所言的这种特质,从陶渊明的思想轨迹中就可以洞察一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诗结尾中,就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乐天顺化的人生态度,说功名富贵非他所求,神仙世界又虚无缥缈,来日已经不多,惟有遂顺自己的心愿任意而行,乐天安命,听其自然。遇上好天气则尽兴而游,农忙时则力耕不忘,登高而放声长啸,临水则欣然赋诗。他要放任心怀自由自在地生活,将自己完完全全的融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中去。在这里我们从陶渊明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人心冲突,它像竹,高风亮节;它像松,孤傲不群。落花无语,心淡如菊。陶渊明终于在纷乱中,摆脱了愚蠢至极的私欲和玩世不恭的哲学,他寻找了一片净土,回归到了最初的和谐。
         陶渊明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是他在栗里小村的茅舍里,经过多少个漫漫长夜而构思出来的《桃花源记》并诗,这一文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部式的空想社会,那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欢乐异常的社会生活图景,与西方设想的空想社会主义要早几百年。这个空想社会是陶渊明晚年的理想寄托,也是他有别于消极避世玩世不恭者的具体表现。如果说《归去来兮辞》及其以后的田园诗作,是陶渊明记述自己人生轨迹的话,那么《桃花源记》并诗,就是他人生理想的最好表述。从他的这些诗作中我们可看出,陶渊明已把心境与物境完全融为一体。那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却达到了,以至于后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这就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特质。这种特质,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混合,是积极人生观与消极人生观的混合,是儒、佛、道三家宗教哲学思想的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于是便产生了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它使人看到了一种生的快乐和爱好。所以我认为,陶渊明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就是和谐精神,这种和谐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是大有稗益的。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引文同上)。不管别人赞同不赞同,我是完全赞同林语堂先生这个说法的。这也是我从≤陶渊明全传≥中读出来的。

2#
发表于 2007-9-3 1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4 编辑

真是遗憾,读过陶潜的许多诗作,对他生平事迹也只是浮浅的略知几分。欣赏茅舍朋友的精神,花上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闭门谢客,只为解读陶潜。
谢谢你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16:06 , Processed in 0.17222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