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45|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苇叶•端午•河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7 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苇叶·端午·河塘
                  
                    若荷

  不知是雨声唤醒了记忆,还是千百年来这个日子,早已刻下它那特有的文化痕迹,令我们身不由己的一路追寻。早上起来,赶着早市去买了几把新鲜的苇叶。菜市场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青菜瓜果摊比比皆是,卖苇叶的却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逛了半天才在一个小小的角落,找到几个卖苇叶的小摊。在其中一个蹲下,翻来复去地挑了一会儿,发现这个摊上的苇叶,比其他小摊的苇叶要宽大一些,最终选了几把,把钱朝摊主人手里递过,然后抱在怀里举着,像一丛会移动的芦苇,涉过人海返家。一场夜雨之后,青绿的叶子上沾满了水气,更加显得油光鉴目,青葱可爱了。我庆幸自己起了个大早,不然绝对是买不到这么宽这么好的苇叶的。
  
  看见苇叶,就让人想起端午,想起端午,大概没有人不回味起粽子的味道。那味道不是糯米本身的味道,而是粽叶的香气均匀渗透的结果,致使原本无色无味的糯米无端飘起诱人的芬芳,令人闻香下马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曾经山村苇塘边上长大的我,从记事起就知道,苇叶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起码我们这里是这样的。也有不用苇叶的,用粽叶包,竹叶包。北方竹子种得少,而南方盛产竹,肯定是要就地取材了。既然竹筒饭都名扬四海,那么以竹叶缚粽,也一定会毫不逊色的。粽子好吃不在米上,而在于包粽子的叶子。经过了一番高温蒸煮的相互渗透,叶子已不再是原初的清气,米亦不再是原初的味道,这的确是有点与众不同,用美食家的话来解释,它们已经是粮食与植物的完美结合,是味素与叶绿素的高度提炼,用现代汉语里的一个词比喻恰到好处,那个词就叫“清气怡人”。
  
  幼年生活在乡下,周围村庄的边上,少不了青苗开阔,河流环绕,湾湾岸岸,处处苇荡。最大的河流有百十丈宽,河面光洁如镜,逶迤南北,遇到沟壑地带,便形成了两人多深的河塘。经年累月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在两岸的淤泥里,到处都潜伏着看不见的芦根,红莲与白莲的根系也在其间暗暗迁移,单等春天一天天来临,好小荷初露,新苇生发。等到春天真正来临,水面上荷叶袅袅婷婷,淤泥里芦苇芊芊而生,繁盛的芦苇与红莲、白莲衔接在一起,可谓满塘春色,蓬蓬勃勃,浩浩荡荡,宛如一道专为水上精灵开辟的绿色屏幛。茂密的它们,把两条河岸给生生隔开,来往的人们便指着横在河面上的一座东西小桥。秋天芦苇逐渐老去、苍黄,它把自己的暮年交给枝头纷披的芦花,秋风秋凉纷纷扬起飘逸的秋狄,遮天蔽日,积絮如雪,布满整个村庄的角落,时有“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的自然景致。

  五月,正是芦苇生长枝叶茂盛的季节,一人多高的苇丛,此时枝干紧实茁壮,叶子柔韧宽厚,恰有端午节姗姗来持,清新的叶片,自然成为人们包粽子的首选材料。端午这个节日,乡下人是非常重视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山采艾蒿,下河打苇叶。包粽子一般要采新鲜的苇叶,干叶包出来的粽子没有新叶香的透彻,所以米要提前泡,苇叶要提前打。苇叶打下来,用河水洗净,再放锅里煮上几分钟,捞出来就可以包粽子了,煮过的苇叶绵软柔性,耐得折叠,包粽子时才不会轻易折破。一切材料备好,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包粽子,从黄昏一直包到深夜。
  
  用苇叶包粽子是一门手艺活,要根据苇叶的宽窄不同量材包,米要装得适当,包时注意随机造型,包好的粽子煮出来才软硬适口,好吃好看。随机造型是一门小学问。我曾试验过,拙手脚的会包破,笨手脚的简直不会拿苇叶,比如我自己罢,尽管眼里有过无数次观摩,心里已经反复记下----左手用来托苇叶,右手用来填糯米,但苇叶托在手上,总觉摆弄不趁手,真的操作起来,还是手忙脚乱,包起的粽子煮熟后不是绳缚散了就是米流出来了,样子别提有多难看。

  提起粽子,母亲是极会做的,她包的粽子以三角型据多,而且苇叶包的结实,线绳扎得牢靠,远观油绿饱圆,近看粒米不露,就像精心制作的一件工艺品。母亲手巧,做家务是一绝,粗茶淡饭在她手里能人吃的有津津有味,更别说小小的粽子拈在手中了。当年生活条件差,过端午节却买不到糯米,这个,母亲是从未让困难吓倒的。没糯米和和大米,母亲就用其他粮食来代替,我吃过的就有麦子粽子,小米粽子,一半糯米一半大米的粽子,直至纯糯米的粽子,不光是纯糯米的,粽子里还加上了红枣、栗子、花生、肉松、火腿等等各种各样的辅品。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手拙的,拿几片苇叶在手上,拈不了也叠不好,一边包一边露馅子,只好改用粽叶包。粽叶也是包粽的好材料,它的学名叫箬叶,有着不规则的椭圆型,叶子形状像手掌,边沿似荷叶的裙皱,多生长在丛山峻岭之中,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是保护泥土的好植被。粽叶只能包长方型,三角型的粽子包不了,与苇叶粽子相比较,它方正而敦实,有点像地里的野菜,朴朴拙拙,土生土长,煮熟后味道也极好。
  
  每年端午节,与家人在一起,一边吃粽子一边忆旧事,话头往往就停不下,粽子握在手里,往事在脑海翻腾,于是想起儿时的那片苇塘,想起芦苇丛边出泥不染亭亭净植的红莲、白莲的姐妹,想起夕阳余晖下的小桥流水,以及一种叫声特别的鸟儿,“喳喳、喳喳”,声音也不好听,音色也过于平直,不悠扬,也不生动,但它们每天都在芦苇荡里忙碌不止,为的是生儿育女,繁衍生息。这种鸟儿我们叫它“苇喳喳”。在芦塘玩耍,有时是为了避暑,有时纯粹就是为了调皮,没少挨大人的打,捉鸟便是其中的一例,我的那些哥哥们绝对是鸟儿们的公敌,只要他们在河塘出现,总有一窝小鸟难以安生的。

  清塘的风景,是离不开那些芦苇的,小村的生息,更是离不开那些河塘,吃水来自河塘,烧柴来自那些芦苇,芦苇夹缝里长大的莆草,也是做莆鞋的好材料。荷花在芦苇的佑护下,茂盛的青草从不与它们相争泥肥,大度地任红莲白莲们亭亭成长,静静开放,潋艳的花朵点缀着两岸的河塘。还有那些“喳喳”可亲的小鸟儿,竟然能将三棵芦苇交叉搭错在一起,几枚苇叶与麻绳被它们缠啊绕的做成一个圆圆的小窝,一对小鸟的夫妻,一个在窝里孵蛋,一个出外觅食,毫无怨言地地尽着自己的职责。

  记忆里,哥哥们是每天都泡在苇塘里的,后才他们告诉我,少时在河塘里捉鳖,学会了看鱼(鳖)窝,哪里有圆鱼看水面上冒出的气泡就知晓。哪里有鱼,哪里有虾,更是了如指掌,不在话下。对他们来说,无尽的童趣,就在那些小草棵里躲着了。后来,我们跟父亲搬家进城,便渐忘了那片苇塘,等终于多少年过去,跟父母再回故乡探亲时,却发现那片苇塘早已经干涸了,塘中的芦苇已消逝的无影无踪,站在那条干涸了的河塘边回想它当年的盛况,面对它我就像做了一场与苇塘有关的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想到,那条沙石裸露的沟壑在多少年前会是一个河塘,会是个苍青的芦苇和红莲白莲以及水鸟的天堂。
  
  如今端午将至,卖苇叶的人却越来越少。听他们的说,芦苇少,且大部分苇叶都让饭店采购去了,所以集市上就显得特别的奇缺。君不见,商场上,超市里,到处可见包好的现成粽子,在冰柜里贮存着,种类繁多。周一可以吃粽子,同末也可以煮两个。中秋不吃月饼了,过年不吃年糕了,大街上卖粽子的吆喝,让人简直分不清季节。得有多少苇叶才能满足这样的市场投放?

  有多少河塘步入干涸,就有多少芦苇悄然消亡。我有些疑惑,又有些不安。它们的消亡,与人类人为的破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沿着古老的河岸一走,无须多想答案就在脚下污染的水里。永失了河塘的村庄再不会有山水连天、苇荷相依、水鸟啁啾,鹤影凌波的自然景象,那天生好奇的孩子再不会有嬉戏苇塘的天真乐趣,而那些曾经从河塘渡过来的人,是否在入夜的梦里,会泛起一股浸人的秋水寒气?榨得人心底冰凉冰凉,生疼不已。
  
  

  [music]http://www.52xiqu.com/uploadkaraoke/01/200810121292391.mp3[/music]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09-5-20 22:21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5-17 16:19 | 只看该作者
难得,沙发
3#
发表于 2009-5-17 16:32 | 只看该作者
往日的点点滴滴,都成了美好的回忆。我们小村也有过一大片的芦苇,可现今也相继开发了,成了人们脚下的一块块零星地,那一大片的芦苇,只有在了我的梦里出现了。
那时我也跟着奶奶去摘过芦苇叶,奶奶在地里摘,我在岸边的树荫里清凉,吃着野果,沐浴着清风,想起真的很美。
你们那里端午也包粽子呀?我们这里也包,清明也包。你会吗?我会。不过我包的硬硬的,太紧,不好吃。妈妈吗包的好吃,每年妈妈包了都给我们送来,如果你离我近,我给你送去,妈妈包的粽子真的好吃。
好文字,看着看着,让我走进了芦苇丛,走进了过去,走进了温情里。
学习若荷的美文!问好!周末愉快1
4#
发表于 2009-5-17 16:34 | 只看该作者
默默想,有多少河塘的干涸,就有多少芦苇的消亡。
  
问好若荷,在你清新质朴的文字里嗅到了粽子的清香,喜欢你的文字,结尾更是画龙点睛意味深长。祝你开心!
5#
发表于 2009-5-17 16:36 | 只看该作者
又快到端午了,问好!
6#
发表于 2009-5-17 16:42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包粽子越来越拿手了。
发现只要用心学,没有啥学不会。
很亲切的文章,仿佛散发着粽子的香气。
7#
发表于 2009-5-17 18:1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文章就闻到一股清香了!姐姐真是妙文连连!
8#
发表于 2009-5-17 18:24 | 只看该作者
有多少河塘步入干涸,就有多少芦苇悄然消亡。我有些疑惑,又有些不安。山村河塘的干涸,在给居住山里的人家带来不便的同时,那些心怀好奇的孩子,同时也不能享受山水连天、苇荷相依、水鸟啁啾,鹤影暗渡的自然乐趣了。水是人类的命脉,万物生长,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它们的消亡,与人类人为的破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沿着古老的河岸一走,无须我多想,答案就在脚下污染的水里,一丝丝,如冰窖里的整套逼仄的水汽,榨得你心里冰凉。
浸润着生活底色的文字,读来朗朗上口,回味余韵悠长!精华支持。
9#
发表于 2009-5-17 18:55 | 只看该作者
有多少河塘步入干涸,就有多少芦苇悄然消亡。我有些疑惑,又有些不安。山村河塘的干涸,在给居住山里的人家带来不便的同时,那些心怀好奇的孩子,同时也不能享受山水连天、苇荷相依、水鸟啁啾,鹤影暗渡的自然乐趣了。水是人类的命脉,万物生长,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它们的消亡,与人类人为的破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沿着古老的河岸一走,无须我多想,答案就在脚下污染的水里,一丝丝,如冰窖里的整套逼仄的水汽,榨得你心里冰凉。

   端午节将至,学习拜读充满生活情趣并且具有悲悯情怀的文章。祝端午节快乐!问好!
  
10#
发表于 2009-5-17 19:02 | 只看该作者
嗨嗨,端午节是其中文字之一,写我故乡呀!高兴
11#
发表于 2009-5-17 19:5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美,也提醒了我,端午节的树梢正在不远处与我们遥遥相望。
12#
发表于 2009-5-17 21:05 | 只看该作者
若荷姐的字,让我想到了油绿的苇叶,想到了端午的粽子香。至于河塘么,想起来,似乎也是忧伤。
问候姐。
13#
发表于 2009-5-17 21:08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若荷,欣赏你的文字,质朴、细腻、沉静,以小见大,在呈现传统节日的温馨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河塘步入干涸和芦苇悄然消亡的忧患意识及悲悯情怀,引人思索。欣赏,支持精华!

14#
发表于 2009-5-17 21:24 | 只看该作者
遥远的梦想在若荷的文章里实现,虚幻的意象在跳跃的时间里完成,一切即远且近即近且远,唯一方风景如画般开展.
15#
发表于 2009-5-17 22:27 | 只看该作者
闻到苇叶和粽子的香味,又要过端午节了,若荷又出好作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8:56 , Processed in 0.05642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