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78|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别把这个当高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17 0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元1057(嘉佑二年),历史值得记住的一个年份。因为这一年的大宋进士考试出现了千年不遇的豪华阵容。(南宋宝佑三年的那科出现了文天祥、陆秀夫、胡三省以及谢枋得这样的大咖也算很厉害)那些炫耀古今的名字扎堆的出现在榜单中,真有看巴西国家足球队踢球时的热血喷张的感觉。那年进士考试的两位监考官,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副主考是梅尧臣,北宋著名的诗人(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大文章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和历史学家(与欧阳修同为《新唐书》编撰官)。除了这两个骨灰级的偶像考官之外,考生中还出现了两苏(苏轼、苏辙)、两曾(曾巩、曾布)、两程(程颐、程颢)张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章惇(王安石变法的亲密战友)、王韶(北宋名将,做过副枢密使这样的高官)以及吕惠卿(王安石的另一个亲密战友)这样在文学、哲学和政治上超重量级的人物。也正因为这个考生阵容过于豪奢了,以致两位考官在圈阅考卷时难以判定伯仲,最后因为所谓的公允甚至出现了一桩著名乌龙公案。


      在那年参加科考的考生中,有一位考生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有着欧阳修学生身份的曾巩同学。作为老师,欧阳修是对这位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是比较抓底的。他武断的认为曾同学一定是这科中卷纸答的最好的,因此在试毕的阅卷中,看到一名考生考题答得几乎完美。于是欧老师就认为这张卷纸肯定是学生曾巩的没错。为了表示他做为老师的谦逊和避偏袒之嫌,他把那张他认为最好并认为必定是学生曾巩的卷纸故意压了一下,给点了个第二名,而把一张稍逊一筹的给点了个状元。结果考试成绩公布,让老先生大跌眼镜的是,曾巩仍得了第一名,被他贬为榜眼却最欣赏的居然是四川眉山的一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尽管后来苏轼也投奔到了欧阳修的门下,并且,老欧也极力奖掖那位学生,甚至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我应该早日退出文坛,好让他独占鳌头),但苏轼没有当上状元终是一个遗憾。而欧阳修错点鸳鸯谱的事件在此后近千年里只当作笑谈和美谈传颂。


     老鹤不厌其烦复述这个老掉牙的故事,并不是想卖弄,吊书袋子。老鹤是想,有关这件乌龙案,除了对苏轼表示同情和恭喜曾巩运气好之外,是不是应该讨论一下欧阳修这样做是否真的品格高尚。首先,老鹤对欧阳修这样做的初衷表示质疑。如果他果真猜得没错,曾巩的卷纸最优秀确只能屈就第二,那么是否对曾巩公平。同样是十年寒窗,同样是头悬梁锥刺股,为什么做了你欧阳修的学生,即便再优秀也不能拔份儿呢?老师爱护自己身上羽毛,就应该让学生做牺牲品,这难道就该是道学先生该做的吗?国家委以重任,让欧阳修作选拔国家良才国本的主考官,目的就是要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欧阳修则为自己的名声不被玷污,免遭他人的质疑,而挟私念而枉公,而实在不能算得上高尚吧。


       欧阳修除了文章诗词写得好之外,从来是吧自己标榜为道学先生的。在他重修《五代史》的时候,就曾对五代时期反复跳槽于四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做宰相的冯道没有政治操守,称其为: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固然冯道有背了国之四维中的礼义廉耻,但 欧阳修在关乎国家利益和个人声誉之间,选择后者,是不是也算不上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公心吧!


        酒是越是陈酿越香,制度则延续越久越陈旧。科举制度从明朝就开始就可以闻到腐朽的气味,到了清朝末期,科举制度不仅不能为国家选拔人才,甚至成了阻碍国家进步发展的主要拦路虎。然而尽管如此,科举一天不废,那就仍是知识分子们趋之若鹜要上的独木桥。


        1895年,欧阳修的乌龙公案历史的人重演了一遍。这次的主角是当时为翰林院大学士,后来做了同治皇帝老师的徐桐。另两个位是有师生关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和梁启超这段师生关系定得有点儿蹊跷。如论才学,年龄小十五岁的梁启超要远远胜过康有为,但最后学问好的却拜了学问差的为老师。不知道那康老师平时拿什么交给学生的。也许他们师生的名分是靠序齿定的也未可知。闲话少叙,且说那年,两人以广东乡试举人的身份赶赴京城会试。当时朝廷任命了上边提到的徐桐大学士为主考官。在之前,徐桐对康有为这个举子是有所耳闻的,知道这个学子思想比较激进,是鼓吹社会改良的“革新派”。因为和徐大人政见不同,所以,前提他就给副主考官打了招呼:凡是广东的考生的试卷务必注意了,卷纸写得特别出色的一定是康有为的,见到此卷一定要刷下。结果,副考官阅卷的时候依照主考官的关照,把广东省考得成绩最好的那张卷纸丢到了落地举子的试卷中。因为,那张卷纸写得太出色,副考官又格外欣赏,于是在“弃置”的时候,玩了一个小幽默,在那卷纸的卷末写了一段评语,他把那卷纸比作是出了嫁的美少妇,尽管让人心动,还是取(娶)不得。徐桐大学士精心做的局天不遂人愿,并没有像他所导演的剧情发展。发榜的那天,康有为的名字居然是二甲第五名。徐桐为此很受打击,此后他在落第的卷纸里找到了被他格外“照顾”的那张试卷,发现卷纸的主人是一个叫梁启超的年轻人,这让惜才的徐桐后悔不已。后来的史料记载,康有为第二天按惯例去拜谒业师的时候,徐桐“既怒且惭,归于门者,康若来谒,拒不纳”。其实感到最受伤害的并不是徐桐,应该是那个稀里糊涂替人顶缸的梁启超。因此这次意外的落榜,致使梁启超被彻底伤了心。从此,他再未踏上科考的路。而幸运从徐桐手里逃生的康有为在此后的殿试和朝考中却不出意外的落选。


     说起徐桐的这次舞弊,显然要比欧阳修的理由敞亮的多。徐桐的出发点除了有私心之外,有一半还是从帝国的命运考虑的,而且此后康梁果然成了他的政敌,把维新几乎搞成,并几乎端了他的饭碗,当然这是后话。
         
2#
发表于 2017-8-17 06:3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坐上,重温科举的暗箱,看来从来也无公平可言。
3#
发表于 2017-8-17 07:12 | 只看该作者
有权决定别人命运的人才会想这些乱糟的事,什么避嫌无非是想标傍自己的清高,而全不考虑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本身就是虚伪和无耻。
4#
发表于 2017-8-17 08:07 | 只看该作者
文友讲的欧阳修的乌龙弊案,可否也有这样的理解:有人赏识苏轼之才故意附会一下当年的考试,刻意编了这么个第二名的故事呢?就考试体制本身来讲,无论古今,稳重的人容易占上风,率性的人容易处劣势。比较曾巩的文章与苏轼的文章,一个是一板一眼的学究,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奇人,哪个更适合考试呢?我想,不过是有人爱苏轼之才让其变成“全能”罢了。何况一篇文章定胜负,同样高手的文章,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很难判断。您以为呢,商榷。
5#
发表于 2017-8-17 09:34 | 只看该作者
读老鶴先生的说史和于名著,都是一种享受,既涨知识,又有趣味。
6#
发表于 2017-8-17 10:26 | 只看该作者
看完后原本有一段长评的,发完又觉不妥,就又删了。
乌龙之事,除人为之外,还觉冥冥之中有一份天意,这大概就是那个词语:出乎预料吧。
7#
发表于 2017-8-17 10:3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事,还真是不高尚。朝朝代代都有这些龌龊事,恐怕连历史记载都是云里雾里的。
8#
发表于 2017-8-17 11:03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乌龙之事了,许多的时候也是要在人为了。

拜读学习闫老师佳作,读您的文真是涨不少的知识啊,佩服
9#
发表于 2017-8-18 08:49 | 只看该作者
真正做到大公无私、举人不避亲的人还是很少的。

欧阳修这件事也有私心,不过相对于现代的处处走关系的时代,这个古诗就太稀罕,所以被人称道了。
10#
发表于 2017-8-18 09:58 | 只看该作者
每次读,都有涨知识的感觉,
11#
发表于 2017-8-18 12:20 | 只看该作者
吃瓜群众,只能拜阅读一次,涨一回知识,呵呵
12#
发表于 2017-8-18 15:16 | 只看该作者
欧阳修对文字还是不敏感,自己学生的文章,文法上的特点,不应该不熟悉,结果闹了乌龙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22:28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7-8-17 06:39
沙发坐上,重温科举的暗箱,看来从来也无公平可言。

许多暗流都是在背后涌动。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也是昔日的科考,今日高考不可回避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22:28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17-8-17 07:12
有权决定别人命运的人才会想这些乱糟的事,什么避嫌无非是想标傍自己的清高,而全不考虑公平公正的原则,这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22:30 | 只看该作者
吾其还 发表于 2017-8-17 08:07
文友讲的欧阳修的乌龙弊案,可否也有这样的理解:有人赏识苏轼之才故意附会一下当年的考试,刻意编了这么个 ...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笔记小说记载的比较多,有杜撰的可能。老师质疑的很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7 19:28 , Processed in 0.05889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