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10|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赵老送灯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 10: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老送灯台”
  
  这句俗语最早见于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在下面,欧阳修还记载了与此有关的一段故事:“天圣中有尚书郎赵世长者,常以滑稽自负,其老也求为西京留台御史,有轻薄子送以诗云此回真是送登台。世长深恶之,亦以不能酬酢为恨。其后竟卒於留台也。”这位赵世长为人如何,书中不见记载,不过他虽“常以滑稽自负”,按理说应该是个洒脱豁达之人,可是却因为有人送他一句“赵老送登台”的诗而“深恶之”,甚至“亦以不能酬酢为恨”,可见他的洒脱豁达似乎只是装出来的,其人根本就是一个小肚鸡肠的货色,所以有人对他的离开额手称庆,送了他这么一句诗,希望就如赵老送灯台”一样 ,“一去更不来”,免得因他的“滑稽”痛快了自己,恶心了别人。而其下场果也颇叫人称快,其人后竟卒於留台”,正应了这句俗语,再也回不来了。
  
  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究竟来自何处,大文豪欧阳修也搞不清楚,因为欧阳文忠公学识广博,却往往限于经史子集,于民间文学鲜有涉猎。而这句俗话的来历,恰恰与民间传说有关。
  
  “赵老送灯台”,亦称“赵巧送灯台”,或“赵杲送灯台”,这位赵老,或者说赵巧、赵杲,传说是鲁班的徒弟。鲁班,我们都知道,是木匠的祖师,更是竹匠的祖师泰山的师父,在民间传说里,不但心灵手巧,更有超强法力。全国各地许多名胜古迹都与其有关,最著名的就是河北小调《小放牛》里唱的“赵州桥来什么人儿修……赵州桥来鲁班修……”把隋朝工匠李春修的赵州桥都安在他身上。
  
  据说。鲁班收了许多徒弟,这位赵巧(赵老、赵杲)就是其中之一。赵巧虽然天资聪颖,手脚麻利,可就是有一样,好耍小聪明,常常自以为是,不听师父的话。一天,师徒二人经过一条大河,听说此河河流湍急,淹死过不少人,鲁班动了恻隐之心,就想在河上修一座石桥。可是河里住着一条黑心的龙王,专门与他作对,几次破坏鲁班的修桥工程。鲁班便想了个办法要治治他,于是熬了一锅特殊的油,又做了一个灯台,叫赵巧拿着,可以分开河水,送到龙王那里去,警告龙王老实点,否则就把河水烧开把它煮熟。结果赵巧见师父做的灯台粗笨,很不满意,自己私下里做了个更精巧的,偷偷带了去。等到龙宫里见了龙王,被龙王引诱把灯油倒进他做的灯台里,结果他的灯台中看不中用,灯油很快流光,灯火很快熄灭,赵巧也被活活淹死在河里。这便是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的来历。
  
  在另一个版本里,则说因龙王曾救过鲁班的命,在龙王生日之际,鲁班赶造了一个漂亮的灯台,命赵巧送去作为寿礼,同时还给赵巧拿了一个旧灯台,命他一路带去,并将其带回。结果赵巧到龙宫,见龙宫中各种宝物应有尽有,觉得差了一个灯台没人注意,便自作主张,把旧灯台留下,打算把灯台带回来。可是他哪知道,鲁班在旧灯台里装了一颗避水珠,是能够保证他自由出入龙宫的。可是因为赵巧留下了旧灯台,没了避水珠,一出龙宫,就被活活淹死了。
  
  两个故事略有差别,但有一点是一样的:这位赵巧无论多么聪明机巧,都因自己品格上的缺陷而把一件很简单的事办砸,并且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为后人留下了“赵老送灯台,一去再不来”的俗谚。
  
  根据欧阳修的记,这句虽是俗谚,但至少在宋朝时就已经流行很广了。后世文人亦常常将其引用。元马致远《黄粱梦》便记有哥哥也恰如赵杲送灯台,便道不的,山河易改。”。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中也载有每日家问春梅无信息,哎他也恰便似赵杲送曾哀。”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休言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在广东受阻后沿海北上,攻占定海,抵达天津,威胁北京。清皇室惊慌失措,便把林则徐作为替罪羊,革职查办,发配新疆伊犁,“效罪赎力”。林则徐在西安仓促与家人分别,临行前作了两首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一首便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林则徐这个一心为国为民的实干家遭贬时,那些蝇营狗苟的无耻小人们一时欢呼雀跃,对其讥讽有加,有些人便搬出这句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为林则徐的遭遇幸灾乐祸,并认为林则徐此次遭贬,从此再无出头之日。面对此种卑劣行径,林则徐根本毫不在乎,不但以“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的诗句显示他旷达的胸襟,更以“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的诗句表达了对那些无耻小人的蔑视和嘲笑。
  
  历史证明,林则徐并没有如那些跳梁之辈的心愿“一去再不来”,没过几年,他便被重启用,先后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直至普宁病逝。林则徐死后,更是被追赠为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谥号文忠,并将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而其在历史上,更是留下了“民族英雄”的美誉。
  
  与欧阳修笔下的那位赵世长相比,一是自请外放,一时带罪发配,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而面对同样“赵老送灯台”的讥讽,一极度痛恨,一是付之一笑,两人相较,高下立见。而两人的结局也颇有味:一个果然死在任所,“再不来”矣;一个则被重新启用,效力国民。一个只因此典故留下一段笑话一个则千古传名,被人世代传诵。
  
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0-2 12:0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妙文!
读不过半,立见功底。主题手法,无一不精。品读再三,颇受教益。
3#
发表于 2017-10-2 1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7-10-2 13:36 编辑

       读《赵老送灯台》感悟:如空不仅研究理派易经,也通晓历史典故,这不禁令人惊诧万分。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因为易经和奇门遁甲一样,一旦涉足其中,便会走火入魔,最后导致精神崩溃,毁其一生。不过,通过这篇文章看,头脑十分清醒,大概三五十年内不会精神崩溃吧!
4#
发表于 2017-10-2 13:35 | 只看该作者
同样都是送灯台,差异咋就这么大捏?
5#
发表于 2017-10-2 16:00 | 只看该作者
借用一下安然版的语句:同样是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咋这么大呢
6#
发表于 2017-10-2 16:12 | 只看该作者
‘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从如空文中又学到一段典故。从欧阳修谈到林则徐,洋洋洒洒,转承自然,文章境界也有了升华。
7#
发表于 2017-10-2 19:53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7-10-2 13:10
读《赵老送灯台》感悟:如空不仅研究理派易经,也通晓历史典故,这不禁令人惊诧万分。这是普通人做 ...

有那么可怕吗?听着不像《易经》,倒像易筋经呢?不过即便是易筋经,高手练了也是不会走火入魔的。
8#
发表于 2017-10-2 20:57 | 只看该作者
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医学中也讲“正气”,既人对病邪的抵抗力、对病痛的自我修复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我们现在喜欢中西医结合,扶正气,灭歪风,两手抓稀松。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4:2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0-2 12:09
好文,妙文!
读不过半,立见功底。主题手法,无一不精。品读再三,颇受教益。

过誉,过誉!
从小喜欢民间故事,对传说的东西接触多一些,觉得很有意思,往往有很多正统文学中读不到的东西。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4:25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7-10-2 13:10
读《赵老送灯台》感悟:如空不仅研究理派易经,也通晓历史典故,这不禁令人惊诧万分。这是普通人做 ...

有那么严重吗?我读易二十余年,奇门遁甲也有涉猎,前人云:“半夜读奇门,鬼神来叫门。”读聊斋时,总幻想会有个女鬼狐仙的找上门来,可是无论聊斋还是奇门都没给我带来这样的境遇。是心不诚则不灵的缘故吗?
不过不要紧,再活个三五十年,这辈子也就到头了,崩溃就主上它崩溃个彻底吧!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4:26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0-2 13:35
同样都是送灯台,差异咋就这么大捏?

人有差异呗。就如棋局,开始时都一样,走着走着就变了,都是人心不同的缘故啊。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4:27 | 只看该作者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7-10-2 16:00
借用一下安然版的语句:同样是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咋这么大呢

不明白吧?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感情丰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思维独特;对于我来说,是字不够,典故凑……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4:29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10-2 16:12
‘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从如空文中又学到一段典故。从欧阳修谈到林则徐,洋洋洒洒,转承自然,文章境界 ...

这些生僻典故微风兄是不会小儿的,不像我好钻牛角尖。境界有大小,思维有远近,各得其所而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4:31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0-2 19:53
有那么可怕吗?听着不像《易经》,倒像易筋经呢?不过即便是易筋经,高手练了也是不会走火入魔的。

别信他的,哪有那么可怕。就像佛经,有些混蛋们告诉你弄脏了有大罪过——那就只好一碰别碰,永不犯罪了。
不过信他的也可以,别说读易经,就是织毛衣都有走火入魔的,你信吗……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14:32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0-2 20:57
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医学中也讲“正气”,既人对病邪的抵抗力、对病痛的自我修复能力……“正气存内, ...

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主要看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4:16 , Processed in 0.05968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