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93|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高迎春植物系列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4 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克楠为我写出了散文评论,为便于读者对照评论文本,我特意将他文中提到的篇章转来,以便于读者深入了解。
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春花,我生在元宵节,又恰逢立春,父母便顺手将你嫁接在我的名字中。于是,你就成了开在我额头上的花,年年陪着我深一脚浅一脚赶365里路程。到如今,你的缤纷落英已在我身边铺了厚厚的56层。那一年,父母曾劝我将迎春改为新春,以便和院中兄弟们一致起来。或许你的根已深扎在我心里,父母最终没有将你从我的名字上折去。


  跨过年的门槛,银云委地的冬天刚刚撤退,你丛丛纤枝上,便挂满金色冻蕾,给人们发出迎接春天的信号。宋代的韩琦,可谓是你的知音,他为你吟咏过这样一首诗:“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不但称颂你柔条婆娑、凌寒怒放的天然之美,还赞扬你不骄不躁,愿与百花共芬芳的博大胸怀。迎春花,或许正因为你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又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的品性,所以,古来人们才把你和梅花,水仙花、山茶花,并称为“雪中四友”的吧?


  民间歌谣说: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迎春花,你一定是这料峭寒风中绽出的第一枝春花。棱形枝条,金花璀璨,为冷漠早春带来盎然春意。鲜嫩明快的黄色,是大自然赐给你的赭黄衣。在封建时代,黄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任何庶人都不允许穿。幸亏你是植物,不然早就冒了杀头之罪呢。“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白居易之所以明知故问,因为他知道初春能在冰枝上黄艳含娇的,惟有你迎春花呢。他这样问,便是一种强调,更让人关注了你黄花绿萼、非同寻常。因为他深信,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自然之美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一片植物风景,便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迎春花,传说你的名字是治水的大禹给起的,你肯定记得吧?远古时大禹治水到涂山,有位善良的姑娘为他洗衣做饭,为他指点水源,受了感动的大禹便与姑娘喜结良缘。短暂相聚之后,大禹又要去远方治水,临别把自已束腰的荆藤送给了心爱的姑娘。大禹踏遍九州,疏通河道,许多年后,终于使滔滔洪水奔归大海。完成治水使命的大禹,重归涂山寻找心上人,却发现姑娘已高举荆藤,眼望远方,身子已化做了一尊石像。手扶石像,大禹晶莹的泪珠洒在荆藤上。忽然间,干枯的荆藤竟然开满了朵朵黄花。在感于洪水消除了,春天来到了,大禹就为这小黄花取名叫迎春花。如是算来,你的名字已有数千年了。许是曾为大禹束过 腰的缘故吧?民间依然有人管你叫做金腰带。


  迎春花,你凌寒试晓妆,年年都为人送来第一缕春消息。你常在桥头、墙隅站立,披垂的枝条牵人衣襟。一定是你敦促农家甩响手中的鞭子,让耕牛把泥土犁成古诗千行,希望便在田野里拔节。你常常在湾边、溪畔安家,长长的手臂划动水面。一定是你教会青蛙用春水润嗓,有节奏地将春天唤呼成翠绿颜色,然后又指挥它们跳进稻田、谷地,去帮助农民消灭虫害。


  迎春花,你从不用高高的衣领遮雪挡风,因为你向来不惧怕早春里的寒冷。或许打起精神,将头颅高扬,反而能吓走春霜。许多从艰难中挺过来的人,似乎都有这样的体会。我感激父母将你的名字,镶嵌在我高姓之后。想想你傲霜的冰枝,便可为我扫除滋生的自卑;想想你潇洒文雅的姿态,便可让我情绪的季节眉清目秀。破茧而出的心蝶,便飞舞在你的枝头。


  迎春花,你为木樨科、迎春属,喜欢在亚热带和温带里驻足,你家族宠大,仅中国就有60多种。人们熟悉的茉莉花、素馨花,探春花、迎夏花……就都是你的亲姐妹。你无论扦插还是压条还是分株,都极容易另立门户。在盆中安家,可将你编织成屏风状、凤尾状,也能将你塑造出掏瓜露根、虬曲天然的模样。如果送你去园林,无论丛植还是孤植,无论上假山还是下池边,你都似小家碧玉般随遇而安,将空间布景成一种和谐,一种美观。你虽然矮为灌木,但你的骨骼却能硬成一座山。


  迎春花,你知道春天很远:远在匆匆北返寻找老巢的燕尾上;远在乡村摇摆着赶向池塘的鸭掌下。迎春花,你知道春天很近;近在春节窗棂上的剪纸中;近在茅檐薄若蝉羽的冰柱里。迎春花,你不着急,你心中有数,因为你最知道,只有等到自己带雪冲寒折嫩黄时,才能真正将春天那万紫千红的大幕拉开。当又是一年春来到,又是播种希望时的音乐奏响,你便满含欣慰笑容,去找你的好友梅花、水仙花、山茶花聚会去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11 | 只看该作者
翠袖玉容香满枝








  春夜读词,目光被清代董元恺的《咏茉莉》所牵携:“蕊仙丰韵,正翠袖,玉容双绝。问炎州,如许清凉,人在琼瑶阙。”回味其翠袖,其玉容,令我抚掌。花香满枝的茉莉花,不由在思维中渐渐清晰起来。


  初识茉莉花,是在父亲的茶杯中。父亲生前好吸烟,爱喝茶。母亲反对父亲吸烟,认为纯粹是在燎钱。阻止不了父亲,就转而告诫我和弟兄。长大后,兄弟四人果然都未吸烟。母亲不反对父亲喝茶,认为喝茶能解百毒,对人有益,每每都吩咐我给父亲沏茶。在外工作的父亲回家时,必带两盒大前门,必带半袋茉莉花茶。给父亲沏茶,便见茶叶在杯中舒展成翠绿模样,一阵阵馥香随热气蒸腾,幽香四溢。有时也见杯中白花飘浮,问了父亲,方知是茉莉花朵。茶叶因染了茉莉花香,所以才煮尝洒芳津呢。参加工作后,我也喝茶,重复着父亲喝茶的细节。也了解到茉莉花茶含芳香油、香叶醇、橙花椒醇和丁香酯等化合物,故茶香浓郁,花香鲜灵,天然保健。品茶花和香,能使人一壶得真趣矣。


  又识茉莉花,是在浩瀚典籍中。“风韵传天竺,随经入汉京”。依诗所言,茉莉花早在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但《南方草木状》却说:“那悉茗花与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域移植南海,南人爱其芳香,竞植之”。茉莉花原产印度、伊朗和波斯湾一带,看来茉莉花移入中国,原就是多条途径呢。“红吐槟榔唾,香薰茉莉球”。由诗句可知,古代妇女常用丝线将珠状茉莉花苞串起来。挂于衣襟上,以图清香飘逸。《晋书》中云:都人簪茉莉。可见那时妇女将茉莉花装饰在发髻上,是为风尚。美人头饰茉莉花,自然被文人墨客录入诗中。许棐说:“情味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鬓边香”;杨巽斋说:“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苏东坡说:“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王士禄说:“美人揽青镜,髻华饰簪珥”……妇女头饰茉莉花,风行于晋,兴盛于唐宋,一直流传至明清,宫内梓童爱,民间荆妻好,才下珠娘髻,又上徐娘鬓,想见一枝翠袖玉容茉莉花,香倒了、美丽了多少粉妆女裙钗。


  再识茉莉花,是在悠扬的歌曲中。“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又名扬州小曲,由最初的民间秧歌小调,渐渐衍变为扬州清曲曲牌名《鲜花调》。诞生近二百岁的《茉莉花》,由于词句率真自然,曲调悠美动听而被人广为传唱,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后来走出国门,被普契尼用作《图兰朵》的主题音乐,来衬托剧中源于中国的爱情故事。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也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颁发奖牌时的音乐,也采用了《茉莉花》。茉莉花乘着音乐的翅膀,香风轻度,优雅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江苏省选茉莉花为省花,我以为也与《茉莉花》歌曲的广为传播,有着必然的联系。


  深识茉莉花,是在祖国中药处方中。茉莉花,叶味辛,性凉,能消热解毒。根味苦,性温,能麻醉止痛。《本草再新》说它清虚火,去积寒,治疮毒。《随息居饮食谱》说它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饮片新参》说它平肝解郁,理气止痛。《现代实用中药》说它洗眼,能治洁膜炎。《四川中药志》说它用菜油浸泡后滴入耳内,治耳心痛。曾与我相识的一位老中医攀谈茉莉花的药用,他告诉我,茉莉花还可以续筋接骨,治疗雀斑、粉刺、龋齿、头痛和失眠。中国自古重视植物的药用,进入中药的植物何止成百上千。中医由阴阳、五行、八纲、四诊、气血、经络等一系列学说,组成完整、严密和科学的中医药学体系。其辨证方法既有大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又有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辨证处方的方法,因证因人因地制宜,药物配伍同药异量,或同药同量而药物炮制工艺不同时,则功能和主治与原方也完全不同。这一优势和特点,是现代医药学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凝难杂症,用中医调治反而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作为中药的茉莉花,二千年来,为国人的建康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呢。


  真正认识茉莉花,是在北方的花盆中。藤本状泛植于亚热带的茉莉花,移至鲁北为便于养护,就只能生长在花盆中了。茉莉花期,长达半年。花开三季,分霉花,伏花和秋花。移入室内,冬季养护得当,还能接着开花。“五月炎州路,千丛扑地开。只疑标韵是江梅,不道熏风庭院雪成堆”。韩元吉描写的,就是茉莉的霉花。“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 许棐描写的,就是茉莉的伏花。“西风偷得余香去,分与秋城无限花”。赵福元描写的,就是茉莉的秋花。我的叔叔喜欢养茉莉花,家中既有茎实叶厚的木本茉莉花,也有茎空叶薄的藤本茉莉花;既有芳香浓郁的单瓣茉莉花,也有香味清淡的复瓣茉莉花。每去叔叔家,远远的就能闻到茉莉花真香浓郁,逐风飘散。看茉莉花叶光泽如翠,看茉莉花瓣雕玉团雪,我就理解为什么国人寓意它的花语为高洁,为清纯,为忠贞,为雅客了。


  翠袖玉容香满枝的茉莉花,开在茶杯中,开在典籍中,开在歌曲中,开在药方中,开在花盆中,开在我的记忆中。或许是家里先入为主的拥有了其他花木的缘故,养花许多年,我偏偏忽略了选盆空髻琼瑶缀,仙衣翡翠裁的茉莉来养。又见娇黄上柳条,又见桃李含香苞。我想无论如何,今年也要选择盆茉莉花来养。那样,自己就可以天天与高洁为伴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13 | 只看该作者
注目洋槐树



  村庄的周围,注定有树。村庄的周围,注定有洋槐树。于是,我的记忆中就真切着:村浴一抹紫霞,树萦一片绿雾。


  当我还热衷叠纸飞机的时候,我注目我周围的人,谁的头上长了秃疮,谁的脸上长着胎记,我都清楚;谁在沙土裤里就是爷爷辈,谁因成份高没娶上媳妇,我也清楚。当我学会了爬树的时候,我注目我周围的树,那棵树上有喜鹊窝,那棵树上有马蜂窝,我都清楚,那棵树被啄木鸟啄了一个洞,那棵树年龄最大又适合打秋千,我也清楚。村西,先插一行“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标牌,尔后就有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不久,土墙般高的河堤上,栽满放羊鞭粗细的洋槐树。在蛐蛐们敦促的叫声中,在小鸟们期盼的目光下,洋槐树就齐刷刷高成一片绿色的云,成为我眼中躲不过的风景。于是,从此注目洋槐树。


  注目洋槐树,我的掌纹中就清晰着它的表象。与磨磨蹭蹭总也不见长粗的家槐相比,洋槐树就是个急性子。村庄刚刚眨了几眨眼睛,日历刚刚学会了驴打滚,洋槐树就摇身变粗了,长高了。许是贪长的缘故,树皮的纹路就阡陌纵横般粗糙,与我冬日里大拇指附近的皴好有一比。憎恶自己手上的皴,在女同学面前,常常将手缩进袖口里,而自卑却从眼神中偷偷溜出来。发恨用热水泡,手烫红了,手搓红了,干净不了几日,厚厚的皴又卷土重来。就抱怨母亲太俭省,连盒蛤蜊油都舍不得买。洋槐树虽然树皮长的龇牙咧嘴,却自信地站着,不与皮肤光滑的白杨树相比,不与爱换新衣的法国梧桐相比,也不与纹路细密的家槐相比,不由暗暗佩服了洋槐树。常见洋槐树皮上留有动物毛发,矮处是狗儿羊儿的,高处是牛儿驴儿的,原来动物们都把洋槐树皮,当做了天然痒痒挠,于是,明白大自然的安排自有一番道理,假如都是细皮嫩肉般的树干,动物们又该找谁去蹭痒痒呢。


  注目洋槐树,我思维的册页里就描绘着它的姿态。与含烟笼雾的垂柳相比,洋槐树站立的姿态就显得虬曲苍劲。长满钢刺的枝条,张扬着凛然不容侵犯的个性。在我的眼里,杨柳细腰,长发披肩的柳树,就是轻盈婆娑、风韵娇嫩的女儿。青杏们在河里游泳,岸边的垂柳肯定会羞羞答答地闭上眼睛。在我的眼里,皮糙肉厚满身尖刺的洋槐树,就是威风凛凛的男儿。蝉噪时小河翻浪里白条,河堤上的洋槐树一定会泰然自若。因为满身有刺,故有人把洋槐树叫做刺槐。透过槐树的风,肯定是被它扎痛了,不然怎么会变得蹑手蹑脚的呢。因为满身有刺,果园总爱聘请洋槐树去做保安,带刺的臂膀挽起来,就围成了密密实实的篱笆墙。摇动的枝条,仿佛告诫贪心者: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扎。在它的呵护下,青涩的果实渐渐变脆、变红,肆意张扬在枝头。


  注目洋槐树,我的目光中就叠印着它的花叶。长长的羽状复叶,就是洋槐树无数个翅膀。在风吹雨打中密谋,在朝夕轮回中努力,翡翠叶间就悬垂出串串萼钟,被槐树履盖的河堤,就酝酿成了香雪海。芬芳优良的蜜源,年年都招引来江南放蜂人。林中简易的帐棚,就是他们临时的家。一字摆开的蜂箱,就是蜜蜂酿蜜的巢。蜂翅剪辑甜蜜的事业,嗡嗡嗡,就是它们勤奋的呐喊。终于,它们把槐花剪辑成了绿色食品的封面。村里人总感激白白嫩嫩的洋槐花,总感激追花逐蜜的放蜂人。因为如若去打蜜,会发现蜂蜜会远远低于市场价。洋槐花,可以生吃。花开时节,它便悄躲进顽童的书包里。洋槐花,可以蒸食。素容刚绽,它便香甜进母亲的笼屉中。在我看来,洋槐花是洋槐树最动人的地方,不然怎么德州的临邑县,年年都举办槐花节呢?在我看来,洋槐花是洋槐树最精华的部分,不然怎么蜜蜂年年都能从中香化出甜蜜的韵律呢?


  注目洋槐树,我张开的汗孔里就凉爽着它的浓荫。放学后下地劳动,汗流浃背时,凉爽的槐荫就如撑起的绿伞,诱惑人去纳凉。河堤上自从有了洋槐林,村中的鸟儿也明显见多,有我早就认识的灰喜鹊、啄木鸟、沙百灵、小麻雀;也有我新认识的兰点颏、锦花鸟、太平鸟、白脸山雀。鸟羽剪风,箭一般飞进洋槐树枝桠间,小鸟就进入了天堂。尽兴的扑腾、欢叫,嘤嘤、唧唧、啁啁、喳喳,赛喉似的美妙出合唱,整个槐林因此而生动起来。我想洋槐树如果能够留声,鸟声和鸣一定镶嵌进圈圈年轮里。不由就羡慕护林员,居林中屋舍,听鸟雀欢歌,闻槐花清香,走林荫小路,不是神仙,赛似神仙呢。


  注目洋槐树,一河清水,十里蛙声,洋槐林就在咕呱声中出落成了栋梁。而我,也在翠绿蝈蝈叫声中,吃着家常便饭长高了脊梁,长短了衣裳。于是,追随流莹去寻找生命中的童话,脚步就在母亲的视线中渐行渐远。当岁月的镜头,摇过许多团圆的年节;当时光的像机,将银色定格在我稠密的发间,磨穿的鞋底,终于告诉我:心是最近的路,心是最远的路。心与心的距离,就是理解。心与心的桥梁,便是真诚。于是恍然大悟,原来生活的谜面,就在槐花上。生活的谜底,就在槐荚中。


  如今,早已不再注目洋槐树。可我的脑际中,依然繁开着一片香雪海;可我的思绪中,依然飘荡一片绿色的云。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14 | 只看该作者
有草名节节






  
  在我的老家,有条黄河故道穿村而过,仿佛历史在此轧了道车辙印。干涸淤滞的河床,早被开垦成了良田,但村里人依然沿称它为朱家河。先民们逐水而居,老祖宗定是相中这儿有风有水,才决定在岸边安家的吧?河道内,生有一种独特的草,管状茎空而有节,故此得名节节草。


  古老的河道,总是捋着胡须叙说自己古老。其实,作为蕨类植物的节节草,远比河道更古老。远古时候,地球表面就被蕨类家族统治着。森林、灌木、草丛,大都是靠孢子来繁殖的植物呢。剧烈的造山运动,埋葬了蕨类家族大部分成员,变作了现代人燃烧的煤,燃烧的油。原本庞大的家族,劫后余生下来的就屈指可数了。目前,尚有蕨、石松、石韦、卷柏、金毛狗、石上柏、桫椤、乌蕨、崖姜蕨、肾蕨等与节节草为伴。因此,人称仅存的蕨类植物为“活化石”。蕨类植物靠圆球状孢子传播后代,孢子外面有十字形丝状弹丝紧绕,遇水弹开,落地生根。节节草只生在家乡的故河道里,也多亏水从千里万里运送来此的吧?


  下地砍草的时候,丛生的节节草,就是顽童手中的玩具。将茎节拔开,再插回到圆型鞘筒里,节节草依然可以原样站立着。但等两天再看,节节草被拔开的地方就枯萎了。如果和同学玩斗草游戏,绝不选节节草的茎,嫌它一抽就开太没劲。十字形套着拉,比得是草茎的韧劲。我们会选车前草、狗尾草的花轴,会选茅草、千斤草的穗轴。两人拉开架式,脚下生根,手腕用力,以拉扯不断者为胜。后来方知,男孩子们之间这种比拉力和草茎受拉力的斗草,被人称做“武斗”。女孩子互报花草名字,以采得多、对得妙定输赢的斗草,被称做“文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小螺、香菱、芳官、藕官、荳官采了花草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争说:我有观音柳;我有罗汉松;我有君子竹;我有美人蕉;我有星星翠;我有月月红;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我有姐妹花;我有夫妻蕙。你争我吵,嬉戏打闹,引得宝玉也采了草,前来凑热闹。曹雪芹妙笔生花,写活了“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的女儿斗草场面。如此看来,节节草虽不能参加斗草中的“武斗”,却可以参加斗草中的“文斗”,说不定还能出奇制胜呢。


  节节草为木贼科植物,也有人称它土木贼,木贼草。曾对“木贼”二字,百思不得其解。只到见了李时珍的注释,心中才算明白。“此草有节,面糙涩。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则光净,犹云木之贼也”。古人将偷食植物根须的害虫称为蟊,将偷食植物茎节的害虫称为贼。节节草表面粗糙,能够打磨木器,吃去木屑,故得了个“木贼”的名称。正因为节节草可以起到细砂布的打磨作用,古代工匠也将节节草叫做锉草,用作打磨硬木家具、象牙等工艺品的首选材料。近代发明了砂布之后,做硬木家具便很少用节节草来打磨了。但制作象牙,犀牛角工艺品的艺人们,仍然按照传统方法,将节节草用水浸透后,来打磨其骨质、角质表面。当人们欣赏精美的牙雕、犀牛角雕工艺品时,或许没想到其中还有节节草的打磨功劳吧?


  节节草全棵有毒,牛儿羊儿误食后便如喝醉了酒般行走蹒跚。如果食用过量,还会呼吸困难、窒息而亡。节节草可以玩,但砍草时我从不碰它。村民祖辈口传告诫,身边的野草野菜,哪些人可以吃,哪些家禽可以食,我们全都清楚着呢。村中成立合作医疗室,号召学生采草药,其中便有节节草。赤脚医生说它味甘、性平、微苦,含大问荆碱、菸碱等生物碱,有清热利尿、明目退翳、祛痰止痛等功能。知晓节节草是中药后,对它便刮目相看了。再见它寸寸有节,青青翠翠的样子,感觉别致中竟透出几分疏雅呢。


  节节草,节节挺立,节节拔高,势若芝麻开花。宋时正月初一,民间设奠于祠堂,次拜家长,为椒柏之酒,以得见于亲戚邻里,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此后,人们便以节节高来比喻步步登高、兴旺发达。我的老家过春节,正月初一家家户户也将芝麻梗撒于庭院,或许正是这古老民俗的遗存。我想,除了芝麻梗,节节草也必定能胜任节节高这喻意的吧?唐代的刘禹锡,其诗含思宛转,朴素优美;其文巧丽渊博,雄健晓畅。这样一位文豪,竟也细致观察并记录了节节草:“木贼出秦、陇、华、成诸郡近水地。苗长尺许,丛生。每根一干,无花叶,寸寸有节,色青,凌冬不凋。四月采之,茎干糙涩”。记录之详尽,令人称叹!


  有草名节节,它虽无叶无花,以光杆立世,却药能医患,治病救人;涩能磨木,洁泽器具,世人深念物尽其用,并由此对它产生敬畏,便自在情理之中矣!节节草,从容站立天地间,卑微却活得有气度、有价值。这对无论出世还是入世的人们,不都是很好的启迪么?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16 | 只看该作者
蓖麻 蓖麻



  肩上斜背书包的时候,一度喜欢猜谜语。则则谜语,苑若许多顽皮的蝌蚪,在岁月的岸边摇头摆尾;苑若朵朵带问号的疑云,在思维的天际飘来荡去。“不点不点,浑身坑眼。不大不大,深身尽把”。猜,猜,猜。终于知道,不点不点,就是母亲手指上的铜顶针;不大不大,就是房前屋后蓖麻棵上结的果实。


  蓖麻,是乡村中可以到采购站变来现钱的好东西,其经济地位,不亚于那些下个蛋就喧嚷个个大的老母鸡。走在烙有牛蹄印章的乡路上,随处可见闲散地上那些伸展着掌状叶片的蓖麻。红茎者叶色紫红,白茎者叶色碧绿。村里人,大多漠视蓖麻的美丽,只关注它枝桠上那些毛嘟嘟的果实。


  抽去冬天冷硬的骨头,便是嫩绿的早春。脆生生的柳笛响起来,便引来一树芬芳的鸟鸣。年年春雨润地的时候,乡村就该种蓖麻了。引吭高歌的公鸡,每天都从东方呼唤来一枚新艳艳的红汽球。在母亲的敦促下,清晨我牵携着大红汽球去种蓖麻,自留地生长着绿油油的麦苗,蓖麻只能在地边沟坡上安家。随着黑褐色光滑如豆的蓖麻籽丢入土坑,我知道就把母亲的希望种进了泥土中。成熟后的蓖麻,或许就能变做我用的铅笔和作业本。人生总被一串希望支配着,而希望也总是成全人们的期待。等到沟坡上的土坑排成两排,等到我鼓胀的口袋渐渐瘪下来,我便牵着红汽球回家吃饭、上学去了。


  蓖麻抗碱、耐酸,它根系发达,中空的茎杆颇有柔韧度,因而抗旱又抗风,就凭这般皮实劲,即便种在贫脊的土地上,蓖麻也能在几度风雨后站成一株美丽的风景。夏日里骄阳似火,蓖麻照样长的精神,因为它的老家远在非洲热带地区,属于偏喜高温的大戟科植物呢。在自留地干活,挥汗如雨时,便到地头一人多高的蓖麻棵下休息,手帕大的蓖麻叶散张着,就如天然遮阳伞,能给我带来荫凉。口渴的时候,摘个蓖麻叶,将叶角并拢,捆在细高粱杆上,就能从井中提上清凉的水来。蓖麻叶虽比荷叶略小,倒扣在头上,照样可以抵档一下太阳的热量。


  当秋风吹掉了夏天的草帽,谷穗的发辫就变成了金黄,与我同姓的高粱也涨红了脸宠。这时候,生在蓖麻棵底处的蓖麻果就陆续成熟了。如果不及时采摘,它们便性急的自己爆裂开来,将花花斑斑的果实赌气撒在地上。我喜欢玩蓖麻籽,将它们排成队,它们就如一列威武的甲壳虫;将它们堆成堆,它们就是一堆带花纹的小石子;用它们下五子棋,它们就变做了围棋子;用它们玩称子游戏,它们就快乐地在我手心手背上翻云覆雨。听从母亲的吩咐,轻轻敲破蓖麻籽外壳,把白胖的果仁串在细竹签上,以备晚上灯油熬干时用。蓖麻仁含油近乎身体的一半,所以一小串蓖麻仁可以燃烧十几分钟。尽管求助它做临时蜡烛,蓖麻总是当仁不让的释放出自己全部的热量。


  那年月公社号召饲养蓖麻蚕,于是村村闻风而动。因为种有蓖麻,所以家里也养了一些。按照蚕吃蓖麻叶的进度,需要天天采新鲜蓖麻叶给予补充。蚂蚁般大的蓖麻蚕,在脱过五回皮以后,就长的如豆虫般大了,等蓖麻蚕发育的白中透亮,不断爬动,就该上簇具吐丝了。簇具由麦杆编成,看起来犹如放大了的刺猬。蓖麻蚕在簇具上摇头吐丝,渐渐把自己围在茧中。蓖麻蚕一年可以繁育好几代,蚕茧是绢纺的好原料。我家院内的樗树上,结过许多蓖麻蚕茧,这意外收获很让我惊讶。原来蓖麻蚕蛾偷偷飞到树上产卵,发育,繁衍,就是想给我个提示吧?后来才知道蓖麻蚕是大蚕蛾樗蚕的亚种,由印度引入,不但吃蓖麻叶,还吃樗树叶和木薯叶。


  我将目光叠成云梯,去追寻蓖麻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发现来自印度的蓖麻,已在华夏活了1300多岁了。《唐本草》最早记栽了它:“蓖麻,此人间所种者,叶似大麻叶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草麻。今胡中来者茎赤,树高丈余,子大如皂荚核,用之益良”。作为医药典籍最先记载蓖麻,看来古人首先看重的是它的医药价值,因为蓖麻可以治疗半身不遂,口目歪斜,风气头痛,咽口痛肿,小便不通,子宫脱出,妇女难产等多种疾病。随着工业发展,人们才发现蓖麻既可用作助染剂,润滑剂,又可用作增塑剂、乳化剂,还可用来制造涂料、油漆、油墨、活性炭和胶卷,特别是现代工业急需大量高效润滑油,从而使得蓖麻种值迅速发展。


  蓖麻喜高温不耐霜,在热带它可以长成树,移至温带它就变作了一年生植物。秋光渐老、初霜降临,蓖麻叶便如商议好了般集体下垂。这时候,母亲便会让我去采麻花。把霜打后的蓖麻花及小嫩叶采回家,用热水焯一下,尔后放在清水中拔除小毒,就可以用盐腌制风味独特的小菜了。蓖麻籽有毒,人畜误食可以引起呕吐、痉挛、昏迷等中毒反应,量大了可以致命。我一直纳闷,不知是谁最先发现蓖麻花经霜打后可以食用?


  蓖麻分有刺、无刺、红茎、白茎、蜡叶等多个品种,特别是红茎品种、叶红果赤,非常美丽,可以作为风景树来栽培,以赏其叶其茎其花。行走在鲁北平原上,在乡村依然随处可见蓖麻美丽的身影。细瞧它那毛嘟嘟的果实,可不就是浑身尽把么。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17 | 只看该作者
森森柔绿青纱帐






  周末,妻子回家探望婶婶,归来时捎回几棵高粱甜棒。孙女得了,坐在小凳上吃得津津有味,高粱杆皮和叶鞘散落一地。记忆中森森柔绿的青纱帐,顿时清晰在心头。


  小时候,生产队每年都种一大片高粱,地块多选在偏远或地势低洼的故河道里,就因为高粱既抗旱又耐涝吧。高粱快熟的时候,星期天去队里干活,有一项就是给高粱打底叶。这活儿轻松,最适合妇女和孩子们干。行走垄间,说笑间就擗了一大抱高粱叶。高粱叶表面被蜡粉,虽似玉米叶却比玉米叶平滑,手感好,不拉人。擗到地头,回头望去,高粱杆下半如同脱掉裤子般利落。森森密密的高粱地里,就再也难藏住人。曾疑惑高粱为什么打底叶,问过队长才清楚,原来高粱贪青熟得晚,打去底叶后通风又透光,可以促使它早熟。田间休息时,正是妇女显示巧手的时候。她们用高粱叶编蒲团,青翠翠的叶儿手中翻飞,不大一会,由叶辨盘成的蒲团就做成了。拿回家烧火做饭或纺棉线,比坐小板凳舒服。我也照着样子学编蒲团,费劲编出来的,却总是松松散散的不成个型。


  砍高粱的时候,大人们总要叮嘱小孩子们别乱跑乱动,被镰刀削过的高粱茬儿,斜口向上如刀锋利,不小心跌倒可不是闹着玩的,扎破流血是肯定的了,如果扎瞎了眼睛,可就成了独眼龙。村里人管风干后的高粱杆叫秫秸,可以用来打箔,编席,盖房、囤玉米、晒棉花,乡村里不可或缺呢。除掉高粱粒的穗头,是捆扎条帚和炊帚的好原料。顶端的莛杆,可以编针线笸箩,茶叶盒儿和锅盖等生活用品。母亲从姥姥、姥爷那儿继承来一手好扎彩活儿,办冥事用的纸牛、纸马、纸人等,内里的骨架全得用秫秸来捆扎呢。


  秫秸在孩子们手中,也能玩出许多花样来。利用高粱杆柔韧的外皮做篾条,可以编漂亮的蝈蝈笼子。如果特意挑选外表红色的高粱杆皮编蝈蝈笼,内里装翠绿的蝈蝈,就更令人赏心悦目了。秫秸内中的髓瓤和高粱杆外皮结合,可以做出象眼镜、手枪、灯笼等多种小玩具来。做这些玩具时,常常是一问一答的唱儿歌:青秫秸,白秫秸,趴着墙头叫姐姐,姐姐、姐姐干吗呢?手里忙着扎花哩。花呢?卖钱了;钱呢?称肉了;肉呢?猫叼了;猫呢?上树了;树呢?火烧了;火呢?水泼了;水呢?牛喝了;牛呢?耕地去了……。童真们有了秫秸玩具做陪伴,乡村贫乏的生活中,就凭添了几多妙趣与快乐。


  高粱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栽培最早的禾谷类农作物。带状或锤状穗形,长在2、3米高的顶端,称高粱可谓名符其实。但它也有许多别称,如蜀黍、秫秫、芦粟、茭子、木稷、荻梁、乌禾、芦檫、番黍等等。《本草纲目》中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不清楚李时珍何以将高粱栽培时间这般确定,但以其治学严谨的态度,我想当会是有依据的吧?《诗经.小雅.黄鸟》里,有位流落异乡的农民,为求安居乐业,愤而呼求黄鸟:无啄我粟!无啄我梁!无啄我黍!粟,当为谷类无疑。古人将谷类中的良种称做梁,有黄梁、白梁、红梁之别。文中的梁,似乎并不为高粱。蜀黍、玉蜀黍,古人将高粱和玉米归入黍类,故而黍中,应该必有高粱。宋代的孔平仲,与兄文仲、武仲合称“清江三孔”,俱有文名。他在《禾熟》中云: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他在《至城东作》中曰:“栖亩稻梁方待获,识家鸡犬各随呼”。诗中的禾黍、稻梁之中,我想也必有高粱吧?


  后来,生产队里还种过茎杆粗、节间短、成穗长,抗倒伏、产量高的杂交高粱,但棵儿却比玉米还矮,这种高粱白白的籽粒,脱皮后做饭适口,被村里人称做“二大米”。小时候吃过高粱米饭和高粱面窝头,并没有给我留下好吃的印象。只难忘一种叫“高粱饴”的糖果,柔软香甜。很长时间,我将饴误读做“台”。回想起来,依然可笑。


  许多年过去了,鲁北平原上再也难见有大面积种植高粱的了。但行走乡间,沟头地角间,依然能见到零星的高粱,其中就有孙女吃的这种糖用高粱。多想回到故乡,去森森柔绿的青纱帐里,再擗一回高粱叶;多想回到童年,坐在自家门台上,再用秫秸做一回玩具。但我知道,行走过来的人,就难以返回从前。尽管恋恋不舍,却惟有心事重重,渐行渐远……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18 | 只看该作者
长青更胜一时芳



  鲁北平原上的人,过去喜在殪地栽植柏树,大凡名门望族几乎都有一片柏树林。于是,“漫道无华争俏丽,长青更胜一时芳”的柏树,便成了平原上人们眼中躲不过的景观。


  小时候,我们村家南和家东,各有一大片柏树林,林中坟冢散列,墓碑肃立,先祖先宗们,就安息在柏树下。柏林中,常有乌鸦和猫头鹰的安乐窝,傍晚时分,必有群鸦噪林飞;夜深人静,必有鸺鹠呼冢柏。胆小的人,总对柏林心存恐惧,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去姥姥家,必经的李方村西路边,也有一片蓊蓊郁郁的柏树林。都说有个人赶集回来晚了,走到此地着了魔,在柏林推着小车走了一夜,也没走出坟地。走到天明公鸡叫,才见有一只火狐狸冲着他龇牙媚笑。我因此从不敢单独往姥姥家去。直到学会了骑自行车,胆儿渐大,才敢独自闯过那片让人心惊肉跳的柏树林。


  姥姥家过年的时候,必在门口两边用红线绳吊一丛柏树枝,上面各插一柱香。庆贺寿辰的时候,姥爷也将门口用柏枝装饰起来,繁青叠翠的样子,很是别致。小孩子们不小心烧伤了手或砍伤了手,姥姥就会选些嫩柏枝,嚼烂后缚上,用纱布束缚几日,伤处就会愈合。这风俗习惯,必是姥姥家吴姓先祖远从山西洪桐迁居时带来的吧?母亲受姥姥的影响,逢到年节,也吩咐我们采了柏枝挂在门口,直到柏枝难寻了,才只得作罢。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先是革了家谱、旧书的命,集中到公社门外,一把火烧了个满天灰。后又革走资派的命,公社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上就人满为患。革来革去也革了坟头的命,一纸命令如山倒,村村挖坟刨树,一片狼藉。许多珍贵文物,被当成“四旧”当场销毁了,许多石碑砖块,被村民拉回家彻了猪圈。厚厚的好棺材板,被木匠们收购了去做家具。传说有家人从集市上买了个木锅盖,蒸熟馒头一掀锅,馒头竟然全是红色的,原来那锅盖是用旧棺材板做的,吓得一家赶紧扔了那木锅盖。坟头平整成可耕地,平原上的柏树林,从此几乎丧失殆尽了,就连乌鸦和猫头鹰,也失去家园没了踪影。本就林木极少的原野上,就更显得光秃秃的了。柏木虽是长寿树种,生长却极缓慢,合抱粗的柏木,须长数百年呢。失却了众多柏林涵养水源,平原上的生态就愈发恶劣。尽管学大寨的口号年年喊,无奈粮食产量总也上不去。


  柏树为柏科柏属,高大乔木。源起于泥炭纪的球果植物,与银杏同属最古老的植物种类。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幼树呈金字塔形,长大后为扁平的开展树冠。有人称柏树为扁柏、侧柏、香扁柏、扫帚柏,正是缘于它的树形而叫的吧?柏树幼叶锥状,老叶鳞片状,树皮平滑,长条状薄片,可以用手剥落,破损处有树脂外溢,小时候我们管柏树脂叫黏黏鳔,村里有人结婚,用来做粘新娘子头发的武器,很容易换来糕点糖块吃呢。柏树木质坚硬,村里有钱人家修房盖屋讲究用榆木梁,柏木檩,可知其经久耐用了。人老了,选柏木做棺材,也是村里人的愿望。但往往受经济制约,多数人还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了。


  柏树,古称为“鞠”,为“掬”,古籍中多有记载。《说文》曰:“柏、鞠也”。《尔雅》曰:“柏、掬”。《礼记.杂记》曰“鬯白以掬”。《论语.子罕》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史记》曰:“柏为百木之长,树耸立,质细腻,花细琐”。中华民族历来对柏树十分敬重,因其苍劲古雅可与松媲美,故常将柏与松并称。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鲁北人多松柏不分,常将柏树错认作松树。柏树长寿,故国人素有千年松万年柏之说。山东曲阜孔庙内,有一株桧柏,为春秋战国时孔子亲栽,树旁立有“先师手植桧”石碑一块。“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诗句中的“老桧”,即是指的这株桧柏。去曲阜旅游时,我曾在此桧柏旁留过影。山东泰山岱庙炳灵门东侧,有五株汉柏,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时所栽,人称此处为汉柏院,与西侧的唐槐院甬路相隔。去岱庙游览时,我也在汉柏旁照过像。听说陕西黄陵县轩辕庙内,有一株轩辕古柏,相传为华夏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所栽,距今已有四千余年了,当为中华柏树之最。上述这些遒劲挺拔,高耸云表的茎翠古柏,如今已沧桑为国之魂宝矣,也证明着俗说言之不虚。


  柏树嫩叶,可以服食。《枕中记》载:于深山岩谷中,采当年新生长二三寸柏叶,阴干后与松叶一同研成末,制成如豆蜜丸,以酒服下。忌五辛诸肉,益元气,滋养脏腑,清明耳目,强壮不衰,延年益寿。元代名医朱丹溪说,柏属阴与金,善守。故采其叶,长久服用,益脾滋肺。李时珍亦说,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为多寿之木,人食之而体轻。传说唐代长安人田鸾,受道人指点,辟谷而食柏叶,一百二十岁方无疾而终。明代嘉靖年间,陆风渔民遇飓风漂至一岛,岛上野人投柏叶让断粮渔民充饥。柏叶苦涩难咽,渔民无奈食之,渐觉香甜似佳肴。旬余,船只修复,载柏叶满船以为粮,渔民方得以返航。


  唐代诗人元稹,贞元九年明经及第,又登科制,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因得罪宦官遭贬。后以诗受知穆宗,长庆二年拜相,后出为刺史,节度使。其《狂醉》诗中曰:“一自柏台为御史,二年辜服两京春”。诗句中的“柏台”,出典于汉成帝时,当时朱博任三公之职,居御史府。府中有一列高大的柏树,有数千鸟儿栖宿其上,晨去暮来。人们因此称御史为柏台,又称柏府。


  《本草纲目》中,将柏树类分在香木类,列举了柏实、柏叶、柏树脂、柏白皮的药用功能。在言柏树果实时,说它是圆形,秋霜后自然开裂,中有几颗像麦粒大的子,有芳香味。长期服用柏子,可以使人润泽色美,耳聪目明,轻身延年。现在,各药店中就能买到以柏子研制的中药:柏子养心丸。


  柏树品种有松柏,纪州真柏、花针柏、缨络柏,剑阁柏、竹柏等,主干修长,叶形奇异,苍翠秀丽,周岁葱茏,自古便是优良的观赏树木。“漫道无华争俏丽,长青更胜一时芳”。这诗句,物象天裁,神思入妙,可谓诗仙丹青点化矣!宁津县南外环路绿化带中,柏树被修剪成长方形,冬青被修剪成圆形,一方一圆,相映成趣。冬至时分,冰枝叠翠,破腊惊春。宁津县东环路三角花园内,栽植着一种洒金柏,年年新枝金黄嫩。春来观赏洒金柏扁叶侧枝朝阳,秋来俯瞧洒金柏结子小巧若粽,每每沿着洒金柏拱卫的曲径行走,都让我不由心旷神怡,也让我更加怀念小时候鲁北平原上的那些柏树林。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20 | 只看该作者
红荆花开若明霞






  前些天下乡,在相衙镇苗马李村,发现路边有一棵树粗若檩的红荆树。在一片洋槐拱围中,它一树高花,灿若云霞,不由停车近前观赏。红荆本为灌木,能长成这么粗的红荆树,实在少见。估计树龄,大约已有200多岁了吧?


  红荆,是鲁北平原最寻常的灌木。老家村边土围墙下,沟头湾边,常见它丛生的身影。它的茎杆紫红,叶似松针。虽然花朵如米小,可在纤柔的枝稍串串齐放,却也艳红美观。风摇花枝,幽香飘溢,美丽了乡村与田野。紫红色的红荆条,常常是小时候手中的武器,和伙伴们玩占山为王,选择一处丈高土围墙,红荆条为刀为枪,你冲上去,我冲下来,尘烟飞扬。直到一个个精疲力竭,变作了土猴儿,方才在母亲呼唤中回家吃饭。


  深秋之后,地尽场光,乡村进入农闲时节。会荆编手艺的农家人,开始采割半人多高的红荆条。拉回家,除却虚枝,将红荆条从中间一劈两开,用来编制背筐、条筐、鸡笼等农用家什。红荆条干硬过松,有韧性,荆编成的家什特别结实。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班上转来个邻村借读生,名字叫李文峰,恰好与我同桌。最佩服他,虽比我大两岁,却已学会了用红荆编草筐。曾要求他为我编一个使用,没过多久,他果然为我编了。筐系是用拇指粗的枣木杆弯制的,与筐体连接处剔有凹槽,荆条贴凹槽编织,使筐系与筐体连接紧密,荆条匀称美观,可见下了功夫。放学时我用这只草筐,为家里砍过很多草。文峰只在我们村校借读了一年,就又转学了。由于这只草筐的缘故。我心中一直念着他的好。前些年,文峰偶然来宁津办事,试探着到工商局找我,我自然认不出他了。他问我,还记得有人为你编过一只红荆筐吗?我就知道他是文峰了,尽管面前的他,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文峰了。


  家中有只红荆编制的鸡笼,那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小时侯生活贫穷,家中的油盐酱醋以及我和兄弟们的学习用品多用鸡蛋换得。母亲养了一群鸡,年年都用红荆鸡笼孵一窝小鸡。抱窝的芦花鸡,领着小鸡满院子觅食,跑累了就在红荆鸡笼边沙土中土浴,各色小鸡挤在芦花鸡双翅下,后背上,怡然自乐。孵出鸡来的芦花鸡,骄傲得象个将军,特别护鸡雏,若不小心碰了小鸡,它便乍起浑身的羽毛,飞奔着啄人。我总是知趣地不招惹它,在母亲眼里,它俨然是家里的功臣呢。假如其他母鸡也学芦花鸡抱窝,母亲才有办法呢,她让我拎起赖在鸡笼中的母鸡,到水湾边给它洗个透水澡,母鸡便不再企图孵小鸡了。晚上,芦花鸡领着小鸡睡在红荆鸡笼里,等鸡雏长成半大鸡时,鸡笼就盛不下它们了,改为睡在砖砌的大鸡窝内。开始芦花鸡还恋着红荆鸡笼不走,见笼口老压着一只高梁叶浦团,才无奈地睡进大鸡窝中去。


  鲁北手推车上的条筐,多由红荆条编织。往地里推粪,往家里推山芋,上河挖沟,都离不了它。1974年高中毕业,秋后我推着自家的小推车出过一季河工。平地挖河,开始土比较干,倒土相对容易。随着河床加深,地下水使土变作了泥,将泥土推上堤坡,翻倒红荆筐,总有泥沾在筐上,几经敲打,才可倒尽。站在河堤上两边看去,上上下下的小推车颇为壮观。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平原上年年都大河小河地挖个不停,不起眼的红荆条筐,为兴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呢。我们村西,也挖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一场春雨之后,河堤上长满了红荆幼苗,可见黄河冲积平原土层之下,曾经遍布红荆。被埋上千年的红荆种子,一但条件允许,依然可以萌芽,证明红荆确属生命力顽强的植物。


  村中也栽过一种灌木柳,叫簸箩柳。秋后砍条,除却外皮,细长雪白。适合编制簸箩、簸箕、笆斗、笊篱、笸篮、花篮、笸箩等柳编制品。比起红荆编制的家什来,柳编家什显得细密而精巧。红荆与簸箩柳,虽同为灌木,却一个刚硬若男子,一个绵软若女子。使用着荆编柳编家什,鲁北平原上的平民百姓,度过苦乐岁月,送别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


  红荆生在乡间,耐旱、耐涝、耐碱、耐寒,虬枝盘结,叶碎如针,其状若松。稍间开花,一串串,聚集成团粉彤云。“红荆花开若明霞,根植荒原野人家。风韵烂漫乡土气,不为人识自芳华”。诗人刘寿松,用这样明畅的语言来歌颂红荆。许是生在乡野少有人识,很难得见古代诗人为它吟诗作赋。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不辱君命,归国后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气,私下出言不逊。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屡屡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是日,廉颇光着脊梁,背负荆杖,主动找蔺相如谢罪。红荆枝条,细的可编制筐篮,粗的亦可为杖。或许廉颇背负的荆杖,正是红荆的枝条。中国人自古讲究以和为贵,现在我们也正举国构筑和谐社会。如若使艳粉似锦的红荆花来寓意和解,当该恰好情切意合吧?


  近日又经过苗马李村,发现那株古老的红荆树,已被狂风吹得侧倒在地。原来红荆树底部因岁月久远,历经雨雪侵蚀,竟然中空了,不由为之惋惜。象这样高龄的珍稀古木,早该提前加以保护了。保护好了,就是村中一处绝好的植物景观。我为村民讲了我的观点,看其漠然的态度,就知道他们不以为然。或许这株历经沧桑的红荆树,不久就会变作一堆烧材。思念红荆树不久前还一树高花,艳若明霞的样子,不由心中戚戚。黯然离开。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22 | 只看该作者
秀羽扶疏樗树王





  枕边一摞必读书,其中有一本张耿光译注的《庄子全译》。余暇翻阅,必有所悟。近览《逍遥游》,见惠子对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不由会心而笑,难怪村民修房盖屋,讲究:松木檩榆木梁,从无樗树的份呢,原来古人千年之前对它就有了定论。


  樗树,鲁北人称臭椿树,或直呼椿树,虽也懂樗是它的本名,却少有人叫。儿时伙伴中,有一位叫高建强,他住的宅院中,便有一株粗大的樗树。夏日里秀羽扶疏,郁郁葱葱满院阴凉,令人羡慕。他家老宅系祖传,建筑风格颇为少见,被人称作“前看瓦房后看楼”,显见祖上日子之殷实。樗树的破损处,易生出粘度极高的树胶,村里人称它“黏黏摽”,小时候常用它抹在竹杆上粘知了,如果不小心粘在头发上,比苍耳粘的更厉害。樗树上生有一种小虫叫椿象,它身上的灰白斑点和橘红斑点,和樗树皮、荚颜色相似,看其进化伪装成这般模样,就知它与樗树结缘相伴之久远。别看它蠢蠢笨笨的行动迟缓,却自有逃生招术,稍有触碰,便六足并拢,坠落到地上装死。等周围没有了动静,它才如醉方醒般活转过来,悠哉悠哉地爬到樗树上藏匿起来。樗树的种荚,将成熟时呈橘红色,或隐或显在绿叶间,非常漂亮,常常诱使我们采摘下来当玩具玩,我们管它叫“呱哒板”,也有人称它“卟卟翅”、“樗树凸凸”,观其扁平膜质的长条形状,土叫法倒也贴切传神。


  民间传说,樗树为百树之王。因此,才有“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我长长”的民谚吧?村里谁家的小孩子老不见长,大人便命去抱樗树,边抱边口中念念有词,说的就是这句民谚,据说非常灵验。小时候,我每年都在自家里屋门框上,用粉笔标画长高的尺寸。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身高仿佛被称砣坠住了,偷偷去抱过椿树,并未见成效,只好顺其自然,后来勉强长到1.70米,便嘎然而止了。樗树为王,都说是刘秀给封的。西汉末,外戚撑权,王莽纂位,刘秀被迫外逃。一路上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历尽坎坷。有一天,饥寒交迫,竟饿昏于荒郊,幸遇桑林,得桑椹充饥才保住了姓命。后来刘秀称帝,始建东汉,因感念桑树救命之恩,御笔亲题“树王”,制成金牌,命大臣去桑林钦封。只因糊涂大臣不识桑树,错把金牌挂在了樗树上。桑树见樗树无功受封,气破了肚皮,因而树皮至今多有开裂。当年目睹错封这一幕的柳树,在一旁笑扭了腰,直到现在身子还多弯弯着。尽管是张冠李戴,樗树为王却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许是喜欢采摘樗树荚玩的缘故,院子的南墙处冒出了一株樗树苗。为防止鸡羊损毁它,我和弟弟找了砖块,围着树苗砌了个半米高的花墙。年年风雨摇,樗树就在我家的小院中越长越高了。细密的灰白色树皮,比起枣树、柳树、洋槐的树皮,可就平滑多了。长长的羽状复叶,秀美雅观。数过它互生的叶片,13、19、25,总是奇数。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樗树已高过了院墙,树冠若撑开的绿伞,浓阴斑驳在院子中。高中毕业后,离开了家乡,一晃三十多年,我家的樗树早已是云冠巍峨,成为村中最粗的樗树了。


  樗树的叶片,有一股难闻的臭味,比起香椿嫩叶的香甜,有着天壤之别。母亲说,她小时候每逢饥荒年,姥姥就采摘樗树叶来吃,将樗树芽放在清水中拔除臭味,泡制成酸菜,就可以凉拌或佐以玉米面蒸糠谷吃了。樗树的根、皮叶、味苦、性温,有小毒,可用来做中药。谁家的孩子生了疮疥,用樗树叶煮水,洗上几天就好了;谁家孩子消化不良,用樗树根熬水,喝上几天症状就消失了;谁家媳妇产后脱肛,取樗树皮和大葱、花椒煎水熏洗,洗上几次就治愈了。有诗曰:经霜历雪粗腰身,难做栋梁羞做薪。樗树尽管难做栋梁,当烧柴火也虚,但能够以药力为民除疾,其功其德,也应是它立身为王的资本吧?


  樗树为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别名白椿,虎目树,是我国的长寿树种,树高可达30多米。庄子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虽然夸张,当是见识了椿树的高大之后才作出的猜想。世人从此以椿龄为祝寿之辞,如范仲淹在《老人星赋》中便有“会兹鼎盛,荐乃椿龄”的诗句。与樗树叶片相似的香椿树,因为嫩芽香甘可茹,年年被人攀折以致树形杂乱。近年来矮化密植在塑料大棚内集中采芽,更遭了灭顶之灾。樗树因木质疏松、叶有臭味而少了斧砍手折之苦,得以安然绿生云外,也是它为什么能长得高大的因素。


  樗树对烟尘和二氧化硫抗性较强,被林木专家推荐为城市绿化优质树种。我所在的县城南外环路两边,就选植了干形端直的樗树。春来绿叶摇曳,夏来郁郁葱葱,秋来红荚映树,远望近瞧,都是一道秀羽扶疏的美丽景观。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23 | 只看该作者
芦苇摇曳涌绿云








  回望故乡,省略不去的内容,总有那一湾萧萧袅袅的芦苇。茸茸雨丝弄春晴,紫紫嫩嫩的苇笋锥儿,就在湾底争先恐后地拔节展叶,逶迤青翠成一湾翠绿的云。


  水湾,南北走向,将村庄切割成东西两半。湾中间,人工筑了一条便道,纽带似的牵携着村东村西。村里的学校,设在村西一户地主家的四合院里。于是,从小学到初中,我几乎闭上眼睛,也能穿越湾中间那条芦苇相拥的小路。在伙伴们眼里,芦苇就是取之不竭的玩具。拔一棵粗壮的芦苇,三折两叠,就能交织成五角星。手拿着五角星唱闪闪的红星。我们仿佛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潘冬子。选一棵稍细点的芦苇,借助苇叶捆扎,就能做出一把小巧的手枪。持了手枪,口中模仿子弹射击声,苇岸边硝烟四起,我们仿佛就是沙家浜芦苇荡里的新四军。


  秋天里,芦苇顶端紫灰色的苇缨儿,也很好玩。抽下来,可以做成轻盈柔软的掸子和小笤帚,可以用来拂去课桌上的浮尘。老了的芦苇缨穗,颖果蓬松,花如柳絮,秋风吹过,便如蒲公英般轻飏向蓝天,心中就纳闷它们飞向了那里?家中的枕头芯,有秕谷壳装的,有荞麦皮装的,那个小巧的枕头芯,是母亲精心用芦花装的。吃奶的孩子枕着它,柔软舒服不伤头,脑瓜儿长的周正。芦苇缨穗不着艳色,却自有一种朴素大方的美。古代文人见景生情,便是一言好绝句: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昔日墨客听乐动心,便是一幅好画境: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鸟飞起。曾经特意去水湾中,剪来苇缨穗,插在母亲陪嫁的青花瓷瓶中,高低错落,横生野趣。芦花白,瓷花青,静物无言,静物有言,全凭心灵与之沟通,意得神会。


  芦苇虽亲水,但水湾干涸的时候,它也依然蓬蓬勃勃地长,长的与高粱一般高。芦苇与水相依,本质却坚韧,有骨性,是村民用来建房的好原料。小时候,我家的东邻,是一户经营油坊而发家的财主,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高大气派。三进宅的四合院,从前街延伸至后街。解放前,财主便弃家而逃,不知所踪,空空的宅院,是伙伴常去玩的好地界。一般人家修房,都是用苇帘铺顶,再排一层苇把,财主家的房顶,用的却是苇笆。苇笆的编织和苇席的原理相同,除去抱茎的叶鞘,粗细匀称的六根芦苇,纵横编结而成,铺在房顶上,既结实又漂亮。编织苇笆,用工费时,不是财大气粗的人家,连想都不敢想呢。现在,鲁北乡村修房,仍然离不开芦苇,但再也不用苇帘和苇把,而是用那种机器压制的苇板了。苇板排在房檩上,人便可以在其上行走,苇板的硬实程度,由此可以想见。


  青青的苇叶,如竹叶般柔韧,是鲁北人用来包粽子的好材料。端午节来临,母亲都吩咐我去苇湾打苇叶。找新生的芦苇丛,叶儿也宽也长,很快就可以批够,顺便割两把捆粽子用的茅草叶,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母亲将苇叶和茅草放在锅里煮一下,捞出来放在凉水里备用,就可以用来包粽子了。用苇叶包的粽子,有一种特殊的苇香,我总也吃不够。


  《乐书》记载:芦管之制,胡人截芦为之。唐宣宗善吹芦管,自制《杨柳枝》、《新倾杯》二曲。由此可知,芦管最初由胡人传入,唐代开始流行。唐代诗人岑参,在《裴将军宅芦管歌》中,详细记录了这种芦管乐器:“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开首两句,明确了芦管的采摘地点和季节。接下来描述芦管的嘹亮、幽怨、哀伤动人,乐声勾起如雪的苍凉,甚至连白狼、玄兔也受了感染。称赞芦管弄调激越胜过洞箫,发声美妙赛过横笛,竖吹的芦管,既能吹奏出横吹曲《折杨柳》,又能吹奏出横吹曲《梅花落》。汉代的横吹曲,是经协律都尉李延年由胡曲改造而来的新声。魏晋以后,汉横吹曲有十八个曲调得以流传,《折杨柳》和《梅花落》,是其中的两首。美妙的芦管,演奏了一曲又一曲,客人们仍然意犹未尽,以至高燃红烛,欢娱到深夜。唐代的李益,也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到了芦管:“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所言受降城,是指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缠绵悱恻的芦管声,揉碎了边关将士们的心,勾起了思乡情怀,彻夜难眠。芦管乐器虽简陋,却能让五音六律奏出摄人心魄的乐声。芦苇做成的芦管,大概如今已经失传,取而代之的是竹管、木管,但管哨依然是用芦苇修薄压扁后制成的双簧哨片。


  小时候,公社年年号召农业学大寨,生产队为了多打粮食,认准污黑的湾泥是好肥料,秋冬两闲时候,就组织人马挖湾泥,许多或黝黑或褐黄或洁白的苇根,被连泥切断,推堆在湾岸边。曾担心湾内的芦苇从此绝了根。可是来年春天,湾内的芦苇,依然丛丛密密地生,于是才放下心来。村里的赤脚医生,到学校传授医学科普知识时,罗列的中药材中,就有芦苇的根茎。春秋季节采挖,除却泥土和须根,可鲜用,也可晒干了用。甘寒无毒,清热生津,止呕解酒,可以治疗疹出不畅,胃热呕吐,受寒感冒。从此知晓,芦根是一味近在身边,易采易得的保健养生良药。行走乡间的吹鼓打,唢呐上的口哨,就是用芦根做的,只是平时须放在清水中养护。高吭嘹亮的唢呐声,如龙吟鹤鸣,是鲁北乡村中红白两事上的主角。当唢呐哭的时候,苇叶上的泪珠也会贱落;当唢呐笑的时候,苇穗上的芦花也会飞舞。


  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诗经》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记得它有一个浸透诗意的名字叫蒹葭  呢?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三国志.吴书.贺邵传》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晓得成语一苇可航呢?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荀子.劝学》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来用苇苕系巢比喻身处危境呢?真想乘一叶扁舟,去故乡的水湾深处,听芦苇飒飒低语,我定会听懂芦苇盼雨的心事;真想乘一叶扁舟,去故乡的水湾深处,看芦缨摇曳舞动,我定会看清芦花终究飞向了何方。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24 | 只看该作者
林遍平原是绿杨



  杨树,是鲁北平原最常见的树。近年来绿化造林,人们也大多选择的是杨树。公路两旁,村庄四周,到处都有茂密的杨树林。树木多了,喜鹊等各种鸟儿自然也多了。让我想到清代诗人陈学洙在《行次滕县》中诗句的意境:林禽上下飞,绿杨绕村舍。

  小时候,爱去姥姥家。一里地之外,就能看见姥姥家北枣林里那两棵高大的白杨树了。高高的树桠上,有一个喜鹊窝。每从树下走过,都能听到喜鹊喳喳的叫声。象是迎接着远道而来的我。扇儿般的杨叶在风中摇摆,我怀疑杨树的别名“独摇”,就是依据杨叶摇摆姿态而得的呢。秋天里,杨树叶儿纷纷飘落,姥姥就派我和弟弟拿个粗铁丝去穿杨叶,取回家来喂羊。树叶吃在羊嘴里,极象在吃一张薄饼,这联想使我不得不咽掉不争气的口水。小时候,玉米和地瓜是主食,白面饼是稀罕食物呢。

  杨树为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树种。“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对白杨有了这般描述。杨树叶柄较长,风吹叶翻,飒飒作声。听来如诉如泣。古人常在墓地栽植杨、柳、松、柏等树,既寄托对亡者怀念,又作坟墓之标志。因而许多祠墓诗中有白杨的影子。例如宋代的沈辽说“墓下寂寥无角鼓,秋风独向白杨悲”;明代的屈大均说“遗墓东安县,萧萧遍白杨”;清代的陈维崧说:“千秋定论归青史,一夜悲风起白杨”;清代的高孝本说:“白杨风急祠前树,犹作金戈铁马声”;清代的董元恺说:“年年是、白杨衰草,断送英豪”。墓地中,风吹杨叶,天赖音响,寄托了古人无尽的哀思。

  “望中酒旆闪闪,一族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宋代的柳永,在《夜半乐》词中,用残日、败荷、衰杨描述秋景,似乎和他人在旅途、身心疲惫、心情不佳有关吧?尽管他把杨树写做衰杨,可耸立在水岸边的那行杨树,却从此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绿杨城郭是扬州”是清代诗坛盟主王士祯所填《浣溪沙》中的名句。康熙四十三年前后,翰林院孔目张杞园在去扬州之前,拜见时为邢部尚书的王士祯,话语投机,王士祯挥笔赋诗为张杞园送行,再次将当年的成句嵌入诗中:“茱萸湾上夕阳楼,梦里时时访旧游,少日题诗无恙否?绿杨城郭是扬州”。王士祯初入仕,便在扬州任推官,历时五年。诗中表达对扬州的思念后,顺势一问一述,表现出一位诗坛领袖的叮嘱与自得心境。诗意流转,圆润洒脱,着修饰于无痕间,不愧为诗坛高手。而同一句诗,被王士祯两次使用,只能说被绿杨拱卫的扬州城郭对他印象太深了。扬州,古来便是繁华之地,人皆争向。南朝梁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当初莫非就是因为绿杨环绕而得此名的么?

  春天里,杨树总是先发一树杨花。紫红色的毛毛穗,在春风里满树摇摆。村里的孩子都管杨花叫“杨叭狗”。放学时,去杨树下争拾“杨叭狗”,毛茸茸的杨花穗,便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玩具。一边玩一边唱:杨叭狗,你看家,我去南洼种西瓜。种西瓜,瓤儿甜,抱回家来解解馋。你一块,我一块,撑得肚儿溜溜圆。儿歌唱出童真们的期盼,毛茸茸的“杨叭狗”仿佛真的变做了机灵的看家狗儿。

  《本草纲目》里说杨树:枝插入泥土即可生根,因此很容易繁殖。杨树易活速生,古代先民很早便发现了杨树的这一特性。战国时,田需为魏王所重视,惠子便以杨树虽易生却不及人损,来奉劝田需善事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者众,则子必危矣。”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以“树杨”这一典故,来比喻培养人材难,摧毁人材易。

  杨树是杨柳属的泛称,属内又分胡杨、清杨、白杨、黑杨和大叶杨五种。自然种类约110种,我国有50余种。《本草纲目》里对其中的白杨有记述:叶圆像梨树叶肥大有尖,叶面青而有光泽,叶背白,有锯齿。木质细白,性坚直,用来作梁拱,始终不会弯曲。古人十分重视杨树,原因就是杨木坚硬而强韧,是制作箭杆的最佳用材。“影随流水急,光带落星飞”的弓箭,其出现可上溯到数万年以前,从金文、甲骨文中的“弓”字可知,我国三千年以前,便发明了发射威力更大的返曲弓。弓箭,自古便是兵家、猎户手中显要的武器。唐太宗时,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这其中必有杨木之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十万支,古代战争对杨木消耗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本草纲目》记载,杨树嫩叶可以用来救饥荒,老叶可以作为制酒的曲料。可见杨树叶是可食用的。杨树木皮是一味中药,用酒浸泡后服用,能够治疗毒风脚肢气肿。煎制成药膏,可以接续折断的筋骨。煎汤喝,可以治愈孕妇腹泻。煎醋后含漱,可以治愈牙痛。民谚说杨树“五年成橼,十年成檩,十五年成柁”。故杨木是修房盖屋,制作家什的好材料。利用现代科技将杨木纤维溶解,可制成玻璃纸、香肠衣、照像软片、唱片、电木、眼镜框等各种工业品,将杨木纤维水解糖化,还可获得单糖和家畜饲料,杨木用途可谓广泛矣。

  假日里,携了妻子和孙女,去看望远居德州郊区的姐姐,车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给我的感觉就是林遍平原是绿杨。进得姐家门来,只见影壁处鸢尾花成丛,甬路旁鸡冠花成行。一架丝瓜,黄花纷繁,绿瓜下垂。北屋门右,一株石榴朱实星悬,冰齿笑露。东墙外,一行高大的杨树,阵风吹过,白杨鸣曲,如泻碎玉。环顾小院,花果满院,绿杨絮语。乡村小院,充满机趣,真真是绿杨绕屋舍,闲听天籁声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26 | 只看该作者
枝枝叶叶青青好







    闲来读诗,见苏轼在《谢张太原送蒲桃》里说:“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窃以为,蒲桃便是寻常的桃子。及见庚信在《燕歌行》中说:“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心中疑惑,怎么这蒲桃还能醉人?后来偶尔翻阅《本草纲目》,见李时珍说:“葡萄,汉书作蒲桃。”才知蒲桃是葡萄的古称,也用以指代葡萄酒。于是,解惑。

  小时候,姥爷的菜园里种了一架葡萄。春天去姥姥家,曾帮姥爷将冬埋的葡萄出土上架。姥爷小心掘挖隆起的土堆,搬开竖压在葡萄藤上的土坯,就露出了沉睡了一冬的葡萄藤条。姥爷家的葡萄架桩是固有的,根部稍低,端部略高,像一面倾斜的房脊,与篱笆墙一般高。姥爷说,菜园里的葡萄架要防鸡鸭钻,防鸟雀啄,所以架不能太高。姥爷是个扎彩匠,扎篱笆、扎葡萄架,也是有模有样。葡萄架边韭菜鲜嫩,波菜青绿,姥爷的菜园总是一片生机勃勃。秋天再去姥姥家,总喜欢去小菜园看一看。只见葡萄叶形如掌,龙须卷扬,攀栏缠架,枝枝叶叶青青好。透过密叶,隐约可见晶莹诱人的葡萄,姥姥总说葡萄还不熟,从没有特意给我剪过一串葡萄。母亲说,她也很少吃到菜园架上的葡萄,几乎全被姥姥拿到集市上换成了钱。那年月贫穷,老百姓换钱的东西除了鸡蛋,也只有象葡萄这类新鲜水果了。

  结婚成家后,在城里有了自已的一方庭院,且开始喜欢养花。秋天,从花市选了盆亭亭争秀的菊花:珠玲翠月。菊花谢后,发现花叶间有一株柔弱的葡萄苗,便有意留着。来年,葡萄苗藤竟长了一米长。于是,将其从盆中移栽至院子里。越冬的时候,我学姥爷那样,将枝条盘起来埋入土中。后来,葡萄枝条越长越长,我只得买来粗竹竿,搭了个与院墙齐高的葡萄架。夏日里,架下浓荫凉爽,放置方桌于架下吃饭,品茶,辅导儿子做作业,其乐融融。几年后,葡萄终于结果了,酸酸圆圆的果实,比玉米粒大不了多少。于是明白,我养的这架葡萄,其实是一株野葡萄。古人将野葡萄称做山葡萄、婴舌、燕奥、婴奥,曾用以酿造品味酸烈的杂果醋。厌其品种不佳,冬日来临我再也不将其下架埋土护理,然而野葡萄藤竟不畏冬日冰雪,来年照样萌芽,抽枝、展叶、吐穗。有人将这种野葡萄的藤称做木龙,或许其中就有叹其生命力顽强的成份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利用这种野生葡萄,与欧亚栽培品种“瑰瑰香”进行杂交,选育出了晚熟葡萄新品种“北紫”,酸甜味正,藤条耐寒,杂交优势突出,已获得认证。


  据《史记》记载,大宛国用葡萄酿酒,久藏十几年也不坏。西汉时期,张赛出使西域而得葡萄种,归国时带回,中原由始种植葡萄,至南北朝末期,西安一带的葡萄已是园种户植,接荫连架了。于是,苍藤缠木,密叶银须的葡萄架,自然成为诗人笔下的景致。在《渭城少年行》中,崔颢云:“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好一幅燕至花开春意图,跃然纸上。在《过杨村》中,杨万里云:“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清新如画的乡村景致,如在眼前。两首诗作,恰好佐证着上至皇宫,下至民间种植葡萄的普及。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把葡萄称为“果中之珍”,赞其:末夏涉秋,掩露而食,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酿以为酒,善醉而易醒。足见曹丕对牵藤盈架、果实累累的葡萄之喜爱有加。


  儿子小时候,市场上开始销售一种名为巨峰的葡萄,带有草莓香味的葡萄粒特大,简直与乒乓球相差无几,购回家与自家的野葡萄相比,大小悬殊,真让人有点自惭形秽呢。于是,也下决心在院内种植一株巨峰葡萄。后来,终于在苗木市场寻得一株半人高的,栽种后当年就结了果实,下班回家,俯仰自赏两架葡萄,紫红墨绿,相映成趣。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若在这一日去葡萄架下,贴着藤儿静听,可以隐约听到仙乐奏鸣和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儿子听了这故事,当真跑到葡萄架下聆听,却回说什么也没听到。其实听到响声,也是风吹葡萄叶的窸窣声,所谓仙乐和妙语,只是人们美丽的期盼和想象吧?有时候,也逗儿子说那句家喻户晓的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比赛谁说得快时,儿子情急之下常常说串了嘴,引得一家人笑个不停。


  唐代俊才乔知之,曾在《倡女行》中吟:“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愿君驻金鞍,暂此共年芳。”由此可见,古人对葡萄酒的喜爱程度了。古人以为,葡萄可以补气,滋肾,益肝,强筋,止渴,耐饥,益气,忍寒,久食轻身延年。现代医学也证实,红葡萄酒可以活血化瘀,抗癌防癌,保护心脏,堪称中老年人的“健康卫士。”随着自已步入中老年人的行列,所以也在家中自备了几瓶红葡萄酒,以期保护自己的心脏。


  经杂交选育,我国已培育出京可晶、京早晶、京超、北紫、牛奶、京玉、凤凰等众多优良品种。传说龙眼葡萄,就是唐代李世民给起的名字。那时的突厥人来进贡葡萄,李世民品尝之后。感觉味道殊好,随问群臣何品种,见群臣哑然无对,视葡萄果粒与金殿龙柱金龙眼睛相似,便脱口说此如龙眼也。皇帝金口玉言,由此这种葡萄便定名叫龙眼了。家中种得两架葡萄,风过翠叶摇,云滴葡萄雨,春来出土上架;夏来施肥浇灌;秋来攀摘果实;冬来剪枝冬埋,于青花绿叶香气淡远间陶冶性情,于玛瑙翡翠玲珑剔透间颐养天趣,劳谦虚已,自有一番所得所乐矣。


  葡萄一词,属外语音译,最初写作浦桃,见于《汉书》、《西京杂记》、《博物志》、《齐民要术》等古籍,不知何时开始沿用葡萄二字?近读周作人文选中的《紫幢轩诗》,言及沿街叫卖多有入诗,如《里门望雨》中便写有:“马乳蒲桃马牙枣,一声叫卖上街初”。已了解浦桃就是枝枝叶叶青青好的葡萄,读来心中便有数了。
13#
发表于 2010-3-24 23:2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老师,我收藏起来慢慢消化学习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28 | 只看该作者
青花绿叶上疏篱



  三岁的孙女晓越,上幼儿园小班。于是,每周都有新儿歌唱给我听。“牵藤藤,上篱笆,藤藤上边挂喇叭,红喇叭、白喇叭,太阳出来美如画”。这首《牵牛花》就是她刚刚学会的。听她稚嫩的童音,我的思绪,不由亦如牵牛花藤恣意攀爬。

  小时候,爱跟母亲的脚走姥姥家。姥爷在北屋与东屋夹壁内,种了一架牵牛花。高高的竹杆,与房檐齐平。素茎轻盈,柔爬曲绕;菱形绿叶,翠氛溶溶。清晨,上千朵粉红娇嫩的牵牛花灼灼向阳。我仰望着壮观的花朵,震撼从此定格在心中。悄悄采集牵牛花的球形蒴果,带回家撒在影壁墙下。牵牛花出苗后,也曾爬上墙头盛开,却始终不如老爷那架牵牛花开的齐整。工作以后曾去北京游览,在世界公园花坛里,我认识了株高只有几十厘米的矮牵牛,颜色有绯红、桃红、玫红、粉红、橙红、紫红、月白、深蓝、浅蓝 ……柔枝摇曳,千娇百媚,宛若五彩缤纷的花毯。才知道,老爷种的那架牵牛花与之相比,真真是小巫见大巫呢。

  牵牛花为旋花科,牵牛属,蔓左旋缠绕,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多密被短刚毛,叶心形或宽卵形互生,聚伞花生在腋处。牵牛花名称来历,缘于这样的传说:在伏牛山,两姐妹刨地时,得到了一个银喇叭。仙翁告诉她们,这只银喇叭就是开启伏牛山的钥匙。伏牛山下压着一百头金牛,只要念三遍“伏牛山。哗啦啦,开山用我银喇叭”,山门就会洞开,就能进去抱金牛啦。千万记住,这银喇叭不能吹,一吹金牛就会变成活牛冲出来。为了伏牛山众乡亲都致富,姐妹二人在开启伏牛山的时候吹响了银喇叭。肥壮的牛儿,跑满山坡。当最后一条牛冲出来时,天亮了,慢慢合上的山门卡住了金牛,姐妹俩赶紧跳进去用力往外推,牛推出来了,姐妹两却被永远关在了山里。太阳出来了,银喇叭变成了一朵喇叭花。百姓们为了纪念姐妹俩,所以给喇叭花起名为牵牛花。这名称,挺富有传奇色彩吧?

  分布地域不同,牵牛花注定有许多别称。由于它清晨早早开放,因而有人叫它:勤娘子,朝颜;由于它倒扣如钟,因而有人叫它:草金铃、尊金钟、子午钟、金铃花;由于它形似漏斗状若喇叭,因而有人叫它:喇叭花,狗耳草;由于它长长的蔓上开许多花,因而有人叫它:长十八。名称且被元代的遒贤写进诗里:“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由于它的种实分黑色和土黄色,因而有人叫它:黑丑,白丑。小时候采了田间的野喇叭花,就对着花朵喊黑狗,白狗,如果恰好有小虫应声而出,便以为小虫儿听懂了人言,因而欢呼雀跃。现在想来,黑狗白狗,或许是民间对黑丑,白丑的一种误读吧?

  在民间,流传着多首牵牛花童谣。跟母亲学唱的对花谣中,有菱角花、马兰花、韭菜花、黄瓜花、葫芦花、茄子花、辣椒花、扁豆花……其中有一段唱道:“我说八来谁对八,什么花开吹喇叭?你说八来我对八,牵牛花开吹喇叭。”因为对唱大都是身边熟习的花,所以按从一到十的顺序,很容易记住。还记得母亲唱的另外一首童谣:“喇叭花,爬篱笆,有人说你最贪玩,爬上篱笆吹喇叭。喇叭花,爬篱笆,你的心思我知道,给篱笆织件花褂褂。”拟人化的童谣,赋予牵牛花一颗慈善的心。去年,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和文友王志生、林丽霞相约去德州拜见朱竹先生。令我们感动的是,74岁高龄的他,依然充满诗歌创作激情。临别,先生送给我们每人两本他亲笔签名的诗集。在《太阳河》中,我读到了他写的牵牛花:“坡上的牵牛花,吹奏我的童年,多少趣事,在空谷里余音绕梁。坡上的牵牛花,吹响我的童年,许许多多的耳语,被她广而告之:童年没有秘密可言!”先生的诗,清新自然,为我的想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牵牛花,自古便受人们的喜爱,苏轼的表兄文同,不但擅画墨竹,亦喜欢种牵牛花:“柔条长百尺,香萼包千叶,不惜作高架,为君相引接。”透过五言诗,让人看到了他挥汗如雨,搭架养育牵牛花的情景。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偏爱牵牛花:“牵牛非佳花,走蔓入荒榛。开花荒榛上,不见细蔓身。谁剪薄素纱,浸文青蓝盆。水浅浸不尽,下余一寸银。”如果摘一朵蓝色牵牛花在手,来对照苏辙的诗句,会不由为诗人描写之惟妙惟肖拍案叫绝。

  牵牛花,最善于攀栏缠架。所以众多诗人都写了它与篱笆的相互依存。朱彝尊在《牵牛花十二韵》中说:“小草无心蔓,疏篱到处延。凉分银汉水,晓映碧罗天”;姜夔在《咏牵牛》中说:“青花绿叶上疏篱,别有长条竹尾垂”;危稹在《牵牛花》中说:“青青柔蔓绕修篁,刷翠成花到处芳”;杨万里在《牵牛花三首》中说:“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有了这众多的意象,所以当读到陆游《秋思》中的诗句“园林夕照明丹柿,篱落初寒蔓碧花”时,就知道篱落上开的一定是牵牛花了。

  青花绿叶上疏篱。牵牛花努力向上攀援,富有进取精神,所以国人寓意它的花语为“上进”。“牵藤藤,上篱笆,藤藤上边挂喇叭。红喇叭、白喇叭,太阳出来美如画。”随着孙女的童声朗诵,我也记牢了这首童谣。等到孙女长大些,我会把牵牛花的文化内蕴讲给她。让她学习牵牛花的上进精神,懂得不断超越自己,把勤奋写满自己的花季雨季。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31 | 只看该作者
枣荫浓浓
  在高家店老家院内,有棵百年老枣树。家里人都晓得,这枣树是尚志爷爷小时栽种的。枣树干弯向西南,象个驼背老寿星。散开的枝条年年伸展,占据了庭院上的空间。从清明到深秋,斑驳的浓荫遮蔽了家中那略呈长方形的小院。
  岁岁年年,浓浓的枣荫伴我长大。直到走出那处处印有我儿时踪迹的农家院,那满院的枣花香,那红艳艳脆甜的枣儿,那曾给我惬意清凉的浓浓枣荫,依然挥之不去的常驻心头。常常是不期那一晚,梦中在枣荫下饭桌上复习试题,为总也考不好着急,或又骑在枣树杈上,寻寻觅觅的找枣吃。迷信的人总说梦到吃枣儿不好,我却从不信。
  爷爷种的枣树,结的是那种头儿尖尖,掉在地上能摔破的脆枣,许是据它长得尖嘴猴腮的模样,村里人都管它叫“猴枣”。别看它熟时吃起来脆甜脆甜,却不宜晒干食用,失去水分后就皮皮缕缕的没有肉。母亲常用姥姥传授的办法,把没有裂纹的红枣小心采摘下来,洗干净后在半碗酒里打个滚,象拿鸡蛋那样轻放坛中,尔后把盖严的坛口用黄泥封好。等到春节时食用,打开坛口,甜甜的枣儿带着酒香,还象刚从树上摘下来时那样饱满鲜亮。
春天里风儿稍暖,那些争春的花儿不等绿叶长出来就急匆匆的开了。光秃秃的树枝上,金黄的是迎春,粉红的是杏花,雪白的是梨花,嫣红的是桃花,姹紫的是泡桐花……直到清明过后,香椿都上了餐桌,枣树才开始慢吞吞的向外努芽。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它自信得象位压得住阵脚的将军。直到五月上旬,枣树叶才一簇一簇的长成型。黄绿色的小花比针鼻儿大不了多少,害羞似的藏在叶柄下悄悄的开放,甜丝丝的枣花香味溢满庭院,引来一树采蜜的蜂儿嗡嗡嗡。
  蚂蚁也是对甜味极敏感的动物,枣花蜜引得它们排着队,在枣树上急匆匆的爬上爬下。我有时故意和它们开玩笑,拿“卫生球”围着树干划一圈,树中间就仿佛有了条楚河汉界。上下的蚂蚁们爬到这儿,似乎都感到不对味,急得一个个交头接耳却不敢贸然前行。浓烈的樟脑味,使它们原地打转或又迷迷糊糊的返程,那情形看了直让人发笑。直到樟脑味儿散去,蚂蚁大军方可恢复乱了的次序。
  枣花儿凋谢后,谎花落了一地。叶柄上那蘑菇状的小不点,就是受粉后的枣儿了。放学归来,常观察那枣儿的变化,从尖尖的蘑菇状,到长的象绿豆、象黄豆、象花生、象手指头肚儿,我都心知肚明。母亲总吓唬我们说枣儿小时不能吃,吃了会长疖子,其实是怕我们过早地糟蹋枣儿。那年月家里穷。称盐打醋买煤油,都得靠那几只下蛋的老母鸡,甭指望大人给买零嘴吃。眼巴巴地等枣儿长大甜了,就成了心中急切的期盼。
  刮风下雨时,常有半大的“青壳郎”掉下树。这没有甜味的枣儿弃之可惜,我和弟弟们常把青枣做成玩具。用手指甲在枣的上半部掐两道眉儿,眼眉下用指甲相对着掐,挖出眼睛。鼻子是在两眼中下对掐,关键是要下方翘起来而上方还与枣肉连着,这样才象人鼻子。鼻子下方掐嘴巴,脸的两边掐耳朵,耳朵只须掐一下,向脸的后方翻过去而不能掉,不然就不象耳朵了。做完这些再找个木棍在头下一插,一个枣孩儿就做成了。有的枣孩儿眉开眼笑,有的枣孩愁眉不展。开始还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才明白,这只须调整嘴角儿上翘还是下撇就成。枣孩儿若分男女也好办,脑门上掐几道留海,就是女孩,那秃着脑门的就是小子了。
  我们还能把青枣儿做成小磨。用小刀在枣的中间拉一圈,而后剔去一半的枣肉,让枣核与下部相连,选一般大的枣儿,也照此办理,只是还得小心把枣核也剔出来,让这一半和带枣核的一半正好契合。而后在带枣核的底部,斜插三根小木棍做支架,在上面的一半上横插一根做磨棍,一个用手指拨着转的枣磨就做成了,玩起来饶有情趣。农村的孩子大人没钱给买玩具,都是你学我、我学你的自己动手做。单单是一团黄泥巴,我们就能玩出象摔炮仗,做泥人,用瓦当印花等许多花样来。
  稍大的农村孩子,再贪玩就受限制,早晚得帮家里干活了。记不清多少个清晨,睡梦中被母亲喊醒。睁开惺忪的眼,就听见枣树上麻雀们那唧唧喳喳的叫声。极不情愿地起床,背着草筐下地给猪羊去砍草。砍的草少时又怕挨母亲的骂,就在草筐下面支上柳条,再把灰菜、芦草虚蓬在上面回家交差。母亲明明看出来,还是说砍的不少,倒叫我下次不好意思再偷懒了。小时候常不小心把手砍破,我左手的手指上,横竖大小不一的伤疤,都是小时砍草留下的。砍破手母亲从不让我往伤口上撒干土,回家后用热水洗净,抹红药水,或撒牙膏粉,用白布包上,几天以后也就好了。
  枣树上除了鸟儿光顾,夏日里“知了”和“独了”也是常客。“独了”比“知了”个头小的多,肚皮是蓝绿色的,叫声也比“知了”清脆好听。因个头小,容易被刀螂捕获,每当“独了”的叫声嘎然而止,不是受了人的惊吓,就是被挥舞两把大刀的刀螂逮住了。
  七月十五腚红,八月十五肉红,村里人都这样形容枣儿的成熟过程。我和弟弟们可没这耐性,等枣儿刚刚发白有点甜味,我们就爬上枣树挑个儿大的尝鲜了。等到枣儿全红,树上的枣儿已被我们吃个差不多了。弯弯的老枣树,树皮也被我们爬得溜光稀滑。
  最憎恶枣树上的壁虎,皮肤和树皮一样的颜色,如果不小心用手碰着它,吓得我立刻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壁虎毕竟还是怕人,慌不择路时往往会掉下树,逃走时舍一条尾巴在地上,于心不甘似地在那儿左绕右绕的“刷锅”。
  枣树上的枣儿打没了,可它还能帮我们家风干玉米。秋天自留地里的玉米熟了,剥玉米时经心留几缕包皮,这样好把两只或四只玉米系在一起,尔后卡到树枝上。等上千穗玉米都挂上树,那错落有致的金黄煞是好看。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写满诗情画意的丰收图,我依旧是历历在目。
  在浓浓枣荫下长大,年年都吃那又脆又甜的枣儿,对爷爷的感激也油然而生。常常一个人冥思苦想,为什么枣儿就叫枣呢?莫非是古代人因为它结的果实特别甜,吃了忘不了所以还要寻寻觅觅去找它。就这样年复一年满山遍野地找呀找,久而久之就管它叫枣了吧?!我也由此悟到,一个人若想被世人赏识,就得丰富自己的学识,用毅力和勤奋凝聚能力,让自己也象枣树那样结出让人念念不忘的果实来。
  爷爷栽下的枣树,荫护惠及了儿孙几代人。虽然爷爷早已渐行渐远的去了,但这浓冠如云的枣树,在我眼里已是爷爷的化身,它的浓荫,它的果实,仍向后人传达着他的拳拳爱心。许是受爷爷种这枣树的启发,长大后的我特别爱种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2:38 , Processed in 0.05479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