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8-27 20:22 编辑
吴藕汀《孤灯夜话》,凡九卷,据哲嗣吴小汀的意思都是老爷子于烟纸盒上的随记,内容涉及金石书画、版本考据、填词诗赋、种药养虫、人物故实、社会变迁等等,可以说蔚为壮观。老先生说他的一生就十八个字:“读史、填词、看戏、学画、玩印、吃酒、打牌、养猫、猜谜。”这十八个字,概括《药窗诗话》,也贯穿了藕公的所有著作。果然,我们在老先生《鸯湖烟雨》里看到,仅《说猫》一章就37条,而《猫债》一文中有云:画猫在端午日午时点睛,能惊鼠耗。文人养猫成癖,品咖成瘾,但如藕公养猫化境者,却是鲜为个例。
端午刚刚过去,讲究的人都要吃一吃嘉兴五芳斋粽子,在藕公不厌其烦的掌故里,我们看到五芳斋粽子的来历和变迁。我遂想,一个城市的记忆完全可以关联文化名人,或饮食、或旅游、或娱乐、或博物。吴藕汀之于嘉兴构成的文化符号,一如帕慕克之于土耳其、汪曾祺之于高邮、萧红之于哈尔滨(呼兰)。
一句题外话,素有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就生于1911年的农历端午节。我于节气的呼应下翻出藕公《孤灯夜话》里《五芳斋》一章,以示对端午名家粽子的拥戴。现代版五芳斋粽子个头很大,精品塑料包装袋里只有两枚。
所以在端午节找出藕公的著作来,表象上是做一点文化上的附庸,实则是对庸常生活的一种调剂。嘉兴五芳斋粽子是要吃的,而且必须是肉粽,理论上的好处,在郁俊先生的《杂馔》里也有充分的证据。广东念妹的饮食专栏博古及今,大家风范,在我眼里也是一方食神,千里迢迢,她发来糯糯绵绵的肉粽,粽馅香润,粽角裹有一只瑶柱,是北方粽子不曾有的耐心和精致。
为求生活中的诗意,藕公的书我篇篇往透里读,力透纸背。今年端午节,我们发小一行,早上3点半起来,驱车郊外,在家乡的泥土里采艾叶,念乡愁,履行一种节日的仪式感。晨光中的旷野,空气畅达,极目远眺,薄雾朦胧。那一刻,屈子之外,我们的心底却也盛着沧浪水清水浊的渔父情怀。郁老师在《肉粽》里说:“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留存在记忆里,往往是一些寻常食物不寻常的香味。家人呢,就是已经远离的、为你准备这些食物的亲爱的人们。”
五年前我还能吃到妈妈包的粽子,个头不大,干净,糯香,我一次能吃好几个。现在我没这口福了,给我包粽子的妈妈走了,家的味道也就寡淡了。而但凡一点端午精神,则是在藕公著作下的处处性情和时时神采,譬如这一日的读史、吃酒、看戏,以及与儿时玩伴的一次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