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尘逐香 于 2020-9-10 14:20 编辑
【仪式话题】跳出“仪式”说“仪式” 文/侯之涛
生活如一溪流水,在浪尖的白天里诗意芬芳,在浪谷的暗夜里浅吟低唱。人生的真爱,不是花开时的癫狂炫耀妖冶,而是守一颗平淡纯真的初心;不是叶落时的愁肠消极厌倦,怨天尤人,杞人忧天,而是素面朝天心静如水,波澜不惊,舒雅淡然。日出月落处,自然是轮回,草木枯荣后,不定逢新春。
说道“仪式”,追根寻源要从周朝说起:召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因为他的封地在岐山西南,当地古称召地,故其把他称为召公,百姓尊称召伯。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经常下乡巡察体察民情,他常常坐棠梨树下,就在田间地头解决民事纠纷,并且秉持宁劳一身不扰百姓的仁政,处理政务公道公平,正派为人和蔼可亲。百姓感其恩德,编了一首民歌赞颂召伯的功绩,于是就有了后世脍炙人口的《诗经》名篇《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年夏天,召公下乡视察民情,走累了刚刚坐到棠梨树下,就看见一女子呼喊着奔跑而来,几个男子手持绳索和棍棒,杀气腾腾在追赶。召公忙令侍从拦住当事人询问。原来是富户家奴来抢女子回家给富户做妾,召公听后非常生气,他从地上捡来树枝在地上画个大圆圈,把几个恶奴囚禁,并传来富家子弟,杖脊四十,令其改恶从善。他也常听到这种事情发生,召公感到民间婚姻嫁娶没个规矩不是事儿。他就请来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经过反复琢磨,定出了男女婚姻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亲迎等“六礼”,并公布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到现在,民间婚俗中还使用。
古代婚嫁的仪式都很隆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慢慢地变化着。母亲那代人结婚简单,一件新衣服,一桌饭菜都好了,再后来,实行大集体,结婚陪嫁就是䦆头铁锨。记得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大哥和邻村的姑娘好上了,只是家里太穷,后来两个人私奔了。
前年遇见一件事,工友家的孩子结婚,小孩都三岁了。后来听工友说:孩子和姑娘是高中同学,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巧遇一块,异地他乡,又是同学,自然亲近百倍。回来后也上女方家去拜访,女方家是个小领导,死活不同意这事,还把女儿关了起来。后来偷偷跑了出来,两个人一块上外地打工,等再回来,女子掂着大肚子,女孩父母气得咬牙切齿,直接拉到医院,女孩哭喊着肚痛,满头大汗,医生怕出什么事,让先观察观察再打催生针。后半夜,女子看家人睡着,偷跑出来打的消失了……女子家人第二天打闹男孩家,差一点报警,村里人都看不下去,出来抗议。半年后大的小的都回来了,女子家人把小孩骗走,准备偷偷送人。女子抢回后,再也不回她家了。小两口恩爱和美,小日子热火朝天。一直到现在,两家关系才缓和,娘家非得让补办仪式。
兄弟的同学那年在井下出了事故,撇下父母和妻儿,大儿子十二岁,小的七岁。妻子二话没说把算得的抚恤金全部卖了一套新楼房,五口人搬进去住,妻子孝敬父母,教育儿子,父母怕守不住儿媳,毕竟儿媳还年轻,儿媳说:孩子不能没有妈,您们不能没有儿子孝敬,我不走,家是团圆的,我走了两代人都没有了着落。二十多年了,和和睦睦,大儿子也出息,考上不错的大学。
其实“仪式”,看您怎么去理解和对待,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不必要弄得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受难还不得人心! 【1284字】
2020年9月10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