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爱是一种使命 ——祁娟作品《时光流过河流》阅读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3-20 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水 于 2022-3-20 15:22 编辑


      对于祁娟,有一种陌生的认知。
     只记得她是河南省作协会员,发表过不少的作品。至于发表了什么作品,没有注意过,也没有读过。
     也记得在多年前,有过一次共同的出行,去社旗参加雪中读诗,一路相随,却是没有接触过,没有交流一二,完全是陌生的同路人。
     但这个名字,却是印进脑海里了,没记住网名海伦,记住了实名祁娟。再后来,微信群风行,有了共同的社群,总看到有人祝贺她,作品发表,或者作品获奖。
     看到的祝贺多了,听到的喝彩声多了,才有了了解的欲望,特意去网络里进行了搜索。
     她的作品,发表于《莽原》《湖南文学》《散文选刊》《时代文学》《长江丛刊》《满族文学》《奔流》《西部》《躬耕》《鹿鸣》《黄河》《山东文学》等杂志。
     除了躬耕和山东文学之外,其他的报刊杂志,我是见也没有见过的,这气象不能不说峥嵘。
     特别是这两年来,不断地收揽一些奖项。
       2020年,她收揽“河南省首届文学期刊联盟奖”“湖北省长江丛刊文学奖”“南阳躬耕文学奖”“南阳市文艺工作者先进个人奖”。
      2021年获得“莽原文学奖”“第一届南阳新锐作家出版奖”“南阳市第七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最近,找出来她的亲情散文《时光穿过河流》,刊发在《长江丛刊》202012月上。
     因为文章较长,读的时间是零零碎碎的,分了好多次才读完。
     这篇文章有六个部分,从河流开始,到爱结束,中间穿插着她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
爱,是这世界上永恒的主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任何时候都不会变色,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时间,也不分性别。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有一句关于爱的箴言:爱,是这世间存在的使命。
     爱,是一种使命。
     毫无疑问,这是人间的底色,这是人类的底蕴。
     正是因为有爱,这个世界才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推动着向前蓬勃的发展。正因为有爱,人类才会朝气蓬勃的向前行走,在困难面前,在阻碍面前,毫无惧意地逆行而上。
晦涩的父爱
     父爱,许多时候都是隐忍的,沉默的,在祁娟这里,也同样如此。
     在我们中国,父爱,自古以来是一座山的存在,沉默,内敛的存在方式,与孩子的关系也是疏离的,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疏离,知道孩子成人之后,成了人父人母之后,才会有所缓和。
     在祁娟的这篇作品里,同样也是如此。
     文章一开始,因为一笔订单的额外收入,因为来路不是太明朗,被父亲责令退回去。
   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忘不了父亲看我的眼神,他好像看到我的灵魂已经不够纯粹,好像感觉我和他已经有了些估摸,而这种变化和隔膜让他十分不安。”
     这样的眼神,应该是在晨光里,或者在夕阳下,总之,是在作者心情郁暗的时刻,生活的艰难,在偶尔的喜悦冲击下,变得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就是父亲的指责。
     因为这种指责,作者的心门打开,许多往事涌进来,作者就悲哀地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和父亲的关系日渐疏离。
     就因为这样的发现,作者才会在时光的河流里,打捞自己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过往,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才使本来关系亲近的父女之间有了隔阂,有了粗疏的距离。
     “我们坐在一起,常常是相对无言,空气里充满了尴尬。”读着这样的句子,心里很是苦涩。
为作者苦涩,也为自己苦涩。
     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能比,相信许多孩子,在回想自己和父亲的关系的时候,也都会是苦涩的。
     这样的苦涩之下,无论是谁,都会想到逃离,作者也是。
     我的父亲也是沉默木讷之人,和他在一起的相处,和作者写的一样,沉默到尴尬,沉默到要逃离。
     不一样的是,作者逃离之后,作者就会去到那个叫做七里河的河边,在那里徘徊,流连,时光便自然而然地回到了童年回到了乡下,回到了记忆里那些苦涩的,无法释怀的成长印痕里。
奶奶和外婆超然的陪伴
     在我们中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数有带孩子的经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留守孩子。
     隔代亲,似乎是一种生存的法则,在我们中国越发明显,父母生了孩子之后,养孩子,几乎就成了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作者出生在上个世纪,但依然也得接受着这样的命运,被奶奶还有外婆陪伴着长大。
     那个被叫做七里河的地方,留下了作者太多的记忆,关于奶奶的,关于外婆的,如今能够被书写出来,足以证明,已经发酵成了一杯上好的佳酿,可以被世人品鉴。
     奶奶和外婆家,都在这条河的上下,奶奶家在河岗,外婆家在河川,相距不过七里。作者的童年就在这七里地上奔跑跳跃,山岗的树林,花朵,牛羊,在奶奶的呼唤里发颤;河川里的鱼虾,被荷叶包起,放在锅下烧烤,那种香味几乎贯穿了作者童年的所有记忆。
     奶奶高大健壮,努力干活,始终信自己。作者饿了,奶奶会做拌了槐花的锅贴;作者生病了,奶奶会采草药熬药汁自己解决。
     外婆瘦小羸弱,还裹着脚,脾气性格也温婉,信上帝。作者生病了,咳嗽发烧,外婆只能在胸前画着十字祷告,除此之外,啥也解决不了。
     这些,无论是奶奶对自己的信仰,还是外婆对上帝的信仰,都给作者留下了关于信仰的美好回忆。特别是奶奶,虽然在奶奶身边,作者总是挨饿,但是奶奶生活里的态度,还有依靠着泥土的生存能力,给作者留下了特别强烈的不可毁灭的生命底蕴。
     这种底蕴,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浸润在生命的深处,浸润在身体的每一寸骨骼里,成为行走的底气,成为飞扬的力量源泉。
时光渐行渐远,河流越流越远
     成人的作者把家安在了都市里,却也依旧离不开河流的存在。那条河,从七里河化作白河,这是时光的痕迹,也是生命的痕迹。
     因为作者自由生长在河边,对于水,有着来自心底深处的情感,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就如作者所说:“它从故乡里,带着故乡的温度和气味,就像我的奶奶和外婆,我的血脉里,流淌着她们的基因。”
这文字,带给我们一种很分明的感觉,作者不会忘本,就是走进城市,她也是土地上成长的儿女。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河流浸润一方生命。在这条河流边,作者遇到了触及她灵魂的一位老人。
   在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第一次见到这位钓鱼的老人,瞬间有种似曾相识的稔熟,仿佛在哪里见过,却又想不起来
     时日久长的相处,老人成了作者眼里景的一部分,在作者眼里,老人也成了景的一部分。
看得久了,就成了熟悉,看得久了,就成了故人。
     可能就是因为这一份故人的熟悉,才让作者有了一份似曾相识的感觉,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更是加深了这一份似曾相识。
   每日里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触动了和老人的相处机缘:“恁大的娃儿了,咋还这样冒失!”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是否可以说,是作者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蜕变——从家人的陪伴,到社会陌生人陪伴上意义的转变?
     毕竟人是一个群体性存在,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不会是孤立的,都是需要和人群在一起的。
     这样的一起,可以说彼此陌生的契合。
     没有问题,互不打扰,各行各的路,各做各自的事儿。一旦有了问题,就是一种彼此的照应,就像这位老人拉的这一把。
     身边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生走向,带给自己的又是一种人生走向的改变。
最早感知“放眼世界”
     这位老人的一句话,再一次唤醒了作者的记忆。在作者十三岁的记忆里,有了第一次彻骨的分离。
     那时候的分离,是因为父母的工作安顿好,父亲回来接她回家的时刻,那时候作者十三岁,已经对生命有了抽象的认识,特别是奶奶的那种丝毫不舍得,还催促着她赶紧离开。
     自小在河滩里长大的作者,已经学会了游泳,看着父亲走来,却恶作剧地假装掉进了水里,慌得父亲连声呼唤,在这样的情形下,作者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亲直接的爱与表达。
     这种爱刻在作者的记忆里,在后来的某一天,因为一个陌生的老人一样的话语而引发出回忆,那种对父亲不一样的感觉便从记忆里回归,回到亲情原始的距离。
     父亲在离开的年纪,被奶奶催着离开;自己在离开的年纪,同样被奶奶催着离开。
     同样的姿态,同样的分离,同样的为了远方,为了未来。
     因为奶奶,作者在自己年幼的生命里,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了粗糙的感知——奶奶用她最低级的样式,最简陋的行为,给作者的生命打开了一扇放眼世界的入口。
     就是这样的入口,让作者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面对生命中各样的环境,学会了面对父亲把自己丢在奶奶身边的无奈。从而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与关怀,在乎与不在乎,不在嘴上,而在行动上。
     奶奶爱父亲,在父亲想当兵的时候,奶奶就同意了,父亲便从伏牛山区去了海南之滨;奶奶也爱自己,在需要回城上学的时候,奶奶便送她远离。
     送别的那一刻,奶奶没有不舍,连一句叮咛的话语都没有,转身就走。那一刻的奶奶,清楚自己的不舍,会成为孙女迈步向未来的羁绊。
     因为知道了奶奶的爱,也因为懂得了父亲的爱,作者离开奶奶以后,迈步走向世界的脚步,才会更加有底气,更加从容,更加有力量。
感悟死亡与成长
     奶奶与外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作者刚开始是没有感觉的,但随着对往事的回想,才悲从中来。
   父亲说的那句话——父母是儿女挡风的墙——也触动了我的泪点。
     父亲患了食道癌,去住院,母亲也住到了妹妹家。第一次回老家,从门前走过,看着紧紧关闭的大门,心里无尽凄然。父母不在,对于儿女来说,都是倒了的一面墙,不能挡风了,也不能遮雨了,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会直接接呈现在自己面前。
     可是,已经离开的老人,离开的身体,留下的却是灵魂。
   外婆离世的时候,作者想到了外婆烤好的香喷喷的鱼,想起来傍晚时候夕阳中的外婆给她缝补衣服的情形……这些记忆蜂拥而来的时候,眼泪才汹涌而至。
     奶奶离世的时候,她和父亲坐在奶奶的坟前,父亲浑身发抖。
     前后不过两个月的时间,能够给父母遮风挡雨的墙都倒了,从今而后的人生,就要他们自己去面对。
     奶奶的坟在高岗上,外婆的坟在河滩上,两个分之间的距离也是七里,行走在其间的作者,似乎依旧是童年的味道,但又分明是如今的滋味儿。
     清明时节,麦苗返青,春日的风里,她们依旧在注目着做着行走的脚步,这是她们疼爱过的孙子辈,带着荣光,带着成熟归来。
     无论是外婆还是奶奶,都给作者留下了印痕,灵魂里带着的不能抹去的印痕。虽然她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她们爱这个世界的方式,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依旧滋养着作者的生命——要去完成老人没有完成的遗愿,要去实现老人没有看到的风景。
     这是任重道远的未来,所以,在前辈人的身后,总会有一茬一茬新的庄稼长出,茁壮鲜活的,永远是那还没长成的青苗。
爱是一种使命
     在最后一章,有一段极为哲理性的对话:
     我有些突兀地问父亲,河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呢?父亲说,你从哪里来,它便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它便往哪里去。
     一直在河边生长的作者,对河有着深刻的认知,也有着极深的感情。在一次次回想往事之后,又有了强烈的思考。
河流引领自己的人生,其实就是时光对自己的引领,时光里有亲情有爱有温暖,与其说是时光对自己的引领,不如说是爱对自己的引领。
     因为明白了这些,作者在成人之后,对父亲有了很大程度的释怀,内心的回响也很是强烈,自然而然地发出了“河从哪里来,我便从哪里来;父亲往哪里去,我便往哪里去”的心声。
     我想,这就是使命,一种爱的传承的使命,传承外婆的,奶奶的父亲的,甚至陌生老人的爱,直到未来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
     怀揣这样一种爱,这样一种传承的使命,在以后的生活里,作者对孩子的教育,也必将是以爱为经,以时光为纬,用自己的学识和期待为网,密匝匝地织就传承的航道,让后世子孙也接替这一使命,继续前行,无休无止。


2#
发表于 2022-3-20 15:23 | 只看该作者
一上来就看到这篇新作。感谢支持。敬茶!
3#
发表于 2022-3-22 21:10 | 只看该作者
三水的《爱是一种使命》是对祁娟的《时光流过河流》阅读札记。分“晦涩的父爱、奶奶和外婆超然的陪伴、时光渐行渐远,河流越流越远、最早感知“放眼世界”、感悟死亡与成长、爱是一种使命”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评述,观点有个性化的一面,避免了繁复的理论阐述。拜读来迟,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01:25 , Processed in 0.04797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