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怨而应答。繁体“懟”,在文言文中用之甚少,几经辗转,今天忽然变成高频率出现的字了。怼从心,可见怨由心生。
民众之怨,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道。但开始的缘由倒是可探,应该是自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之日始。路线很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但先富起来的人不听话啊,只顾加速跑,精神文明追不上物质文明,刹不住车。于是在民众之间产生情绪和思维的裂变,最终发展为行为的裂变。
有钱人说: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马云);钱是万能的,如果你用金钱做不到时,只是因为你的钱不够多(郭敬明);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王健林)。没钱人说:希望是穷人啃不完的面包;穷人,走到哪儿,都畏首畏尾;人穷了,善良都是错;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行走红尘,别被欲望左右迷失了方向;我曾做了很多梦,当然不是夜里做的,是白天……
错了吗?都没错。有钱人那样说教,是因为他们有钱,便有了那种感受——真实的感受;没钱人如此感慨,是因为他们挣不到钱,才产生这样的认知——切身的认知。错误在于,他们之间的鸿沟宛如天堑,互相触摸不到对方的哪怕一丝神经。阶层之间隔着巨大的断裂带,以至于出现“何不食肉糜”式的荒唐,互怼在所难免。高阶层的人怼低阶层的人没有理想,不知进取,低阶层的人怼高阶层的人鬼话连篇,站着说话不腰疼。
相对讲,人在某方面富足就会忽略它。比如,我也可以说,衣服对我而言只是遮风避雨的工具,但在贫困山区,能穿上一套崭新的衣服也许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希望。比如,那些几近躺平的人会说,时间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眼睛一睁一闭,但对奋斗者而言,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八瓣用。不同的拥有,形成不同的感知和判断,都是自己的角度,各说各话而已。然而,长期无法融合的水火放诸社会这个大容器中并且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的时候,互怼就是常态。阶层和等级拉开越大,相互越不理解,碰撞就越激烈。还真应了一句外来语:只知上帝不知贫困造成了高傲,只知贫困不知上帝带来了绝望。高傲和绝望都会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敢无视是非对错而怼,怼天怼地怼社会,怼理怼情怼人生,大有“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之气概,难怪有人感慨,中国民众最大的信仰就是没信仰。
怨气十足、遇事就怼最近发展得愈发激烈了。先有“教育名师”演讲被学生抢麦轰下台,“毒教授”引众怒,后有高三女生激情演讲被网暴,民众裂变程度用“分崩离析”形容丝毫不过分。
且不说名师所谓“读书就是为了钱,金钱就是一切”“杂交改良人种论”是否能激励学生读书的热情,单说学生振臂高呼“他认为学习就是为了钱,崇洋媚外,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言论,就让如我这样的已过“知天命”年龄的人瞪大了眼睛:他知道什么是“复兴”吗?目的如此之高,将来走进社会能落地吗?我为孩子捏一把汗。没人冷静地反思名师为什么那样说、学生为什么那样怼,相反,民众一股脑地加入互怼的热潮中,把怼当成了目的。一时间,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看客,“高尚”两个字也显得黯淡无光了。
令人讽刺的是,仅仅5天后(2月23日),湖南桑植县某中学那名激情澎湃的高三学生又被网络轰下了台。“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箭”“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后悔”“凌晨6点的校园真的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这些话虽然不如“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那么崇高,但也足够励志了,除了咱中国人,有谁会想到民众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什么“冷血”“面目狰狞”“考试机器”“精神病”“自焚”等等极尽恶毒的词汇铺天盖地,以至于不得不动用法律手段“掌嘴”方得平息。
我不想说对错是非,因为裂变的社会没是非。我只想说,同样的高中生,同样的“励志”话语,一个被捧上了天,一个却被踢下十八层地狱,民众还是这群民众,时间仅仅相隔5天,这么短的时间,民众显然不可能“自我觉醒”,唯一能够解释的原因是为怼而怼,为黑而黑,这是始终不变的观念。被捧上天的学生是不幸的,他被当成了民众的枪杆子,去怼被怼对象(名师)。被踢下十八层地狱的学生更不幸,她就是被怼对象。
群体本来是共存共荣的,社会本来是共有共享的,如今的暴戾、幽怨不但在撕裂群体赖以存在的立场、观念、风俗,也在侵蚀社会构造要件的运营秩序、价值认同、生产关系,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能感觉到一股股不假思索的浪潮正滚滚而来,民众充满激情,只不过点燃激情的不是希望和信念,而是绝望和怨气。
而弥合裂变的胶水,是融合。今天的中国,更需要这样一个坚实而庞大的中间体,上通天,下接地,上下无缝连接,浑然一体。
当然,这是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