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讲经说法,优游宫门——高僧竺潜的禅意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31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庸碌繁喧的尘世中,许多脆弱的灵魂都承受不了现实沉重的压力。从而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真正的解脱释放心灵的重负。有些人整日沉湎秦楼楚馆之中,听歌观舞,用忘形的欢乐来麻醉自己,从而行尸走肉,也游戏了人生。亦有一些人选择在深野山林之中独自闲隐,晨昏耕读,终日垂钓,放逐形骸,以求忘我。还有些人会沉心弃俗,择幽僻之处静心打坐,日夜研经,在木鱼声中企望能够消却俗虑,脱胎换骨。然而参禅悟道的方式很多种,也有常居深山古庙,一生老死佛门者;也有身披袈裟、手托衣钵云游四方、传经诵道者;更有潜心修佛,只为脱离苦难之身,静坐蒲团,往生极乐,免去轮回。一个人的思想性格造就他一生的择取,也注定了最终的命运。
  如果说释教信仰者都是出世的消极隐士,难免有失偏颇。身披袈裟、心游朱门的僧者大有人在;晚念佛经、朝拜龙庭的信徒也大有其人。大乘的中道观、禅宗的顿悟说,影响并造就了一大批亦隐亦仕、非僧非俗的居士。西方学者说有一种单向度的人,可是在中国的隐逸文化史上,恐怕是多向度的人居多。无论思想多么宽广庞杂的人,总会有一个核心的东西,总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喜好与追求。就隐士而言,魏晋以后都把心灵的解脱看得很重,而对于隐逸的方式却看得轻了。
  竺潜是东西两晋著名的高僧。可是他的名望,却不是因为精通佛理或道业精深,而是由于他善游朱门。梁人《高僧传》中说:“竺潜,字法深,俗姓王,琅琊人,晋丞相武昌郡公王敦之弟也。”然而《世说新语》有说不知其俗姓,那么这段介绍大有张冠李戴之嫌。王谢乃是东西晋最有名望、权势的大家族。《高僧传》中将竺潜附会于琅琊王氏,那是出于将其拔高的企图。但是竺潜出身于衣冠世家想必也是无疑的。
  竺潜不知是何因,在十八岁那年便出家为僧了。自出家之后,竺潜一改往昔贵家子弟浮华的作风,潜心钻研,很快便成为誉洽西晋的高僧。再加上他风姿容貌堂堂,也颇得世人喜欢。年仅二十四,即开讲《法华》、《大品》诸经。一时观其风采,喜其说教的听众,常常不下五百人。西晋永嘉兵乱时,竺潜因避难过江,又誉满江东。偏安一隅的东晋君臣,对面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已无心收复北方失地,却耽心于佛法。竺潜在晋明帝当朝的太宁年间,算是风光了好一阵子。那时,竺潜常穿着木屐进殿,与皇帝促膝论道。时人看他那打扮,都说是方外之士,以德重,故而敢如此随便。可叹好景不长,明帝早慧而命短,只做了四年皇帝便撒手西去,故人王丞相、庾太尉又先后作古。竺潜也只好“隐迹剡山,以避当世”。然而,追寻而来的问道求法者,又络绎不绝,以至于共同结旅山门。
  此后三十余年,竺潜肆力讲席、清谈,或畅方等诸经,或释《老子》、《庄子》。凡投门拜师者,莫不内经外典兼洽。其说谈今时虽只字不存,但是调和佛道的意图却还是十分清楚的。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说,学术上的这种融合,乃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生态度、方式的一种折射。然而换言之,竺潜是把自己的处世方式提升到学术的高度来思考了。这样,竺潜便成了时代生活、思想变迁的弄潮儿,魏晋玄学家努力把人生与儒道融合的学术协调起来。东晋以下,玄学家、佛学家又极力将人生与佛道融合的思潮归拢到一起。所以竺潜又出家、又游宫廷、又隐山野,其何去何从,并无定则,只是与时舒卷。然而到了晋哀帝时期,竺潜的大好时运又转回来了。哀帝不思政治,却极好重佛法,频频遣使殷亲征请竺潜法师。于是,“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即于御莛开讲《大品》,上及朝士并称善焉。后来简文帝作相,朝野以为至德,以竺潜是道俗标领,又先朝友敬,尊重挹服……《高僧传》。君臣朝野一齐把竺潜当成了精神领袖,礼敬若神。
  不过,也有人看不惯竺潜那种官不官、隐不隐、非僧非道的作风。亦有人嘲笑之,僧道之人何以游朱门?然而竺潜却道:“君自睹其朱门,贫僧见为蓬户。”竺潜的回答固然有其巧妙之处,但毕竟不能遮掩其优游高门、攀龙附凤之心态。其实,把朱门看成蓬户的妙答并不是竺潜的发明,佛教的中道观早已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出世与入世不二,生与死不二,出家与居家不二……不二法门之说事实上又看得那么的随意,那些出入在秦楼楚馆的僧道,说其只是为了劝世人立志,度人正道。仿佛高尚与粗俗早已融合到一起,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救护苍生。这些说法在当时《维摩诘经》中有记载,所以魏晋时期的僧侣及士大夫很喜欢维摩诘。这些都是度化苍生而采取的灵活变通手段,占尽了人性的自由。
  支道林夸人兼夸己地说:竺潜体德贞峙,道俗纶综。往在京邑,维持法纲,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支道人风流清诙胜场,也正是道俗纶综的,买山而隐正是方便的隐逸。东晋建宁二年,竺潜法师以八十九高龄圆寂。孝武帝曾诏称,竺潜法师若是不出家为僧,或许还能当宰相。也许当初竺潜和尚优游朱门时,也表现处了杰出的政治才能,若是放在政教合一的古罗马,兴许还能当上教皇。世间也许的事太多,许多的事都不是人可以自己把握,哪怕是得道高僧,哪怕可以占卜算卦,也终究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
  西晋之际,佛教之潮流为般若学的六家七宗所左右。般若学的精神是以智慧的大乘周济度苍生,主张入世弘教;而大乘教以往的小乘教主张智慧修行并重,要求僧人离家苦行,断绝世俗享受,给每个僧人加上五戒的沉重头箍。那滋味其实比一般的隐士更为不好受,然而一入佛门,也就意味着忘却世俗尘念,了断私欲。中国之佛学以大乘为主,般若之“心无宗“、”即色宗“走中道论的一路,说万物未尝无,只是无心于万物,谓色物即是空。其实说穿了,就是把物质享受看轻看淡,大胆去占有、消受。宫廷、相府是朱门还是蓬户,关键是你在心里如何看待,关键看你是否真的颖悟超脱。到底是看轻了蓬户,还是看重了朱门,也许只有自己才会明白。
  竺潜属于般若学中哪一家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是能将朱门万物看轻看淡了的,他的心可以从尘世中解脱。如此,他究竟是僧、是隐、是官还是民这些种种身份都无关紧要。他和每个平凡的人一样,同样会经历兴衰沉浮、生老病死,同样会有得失起落、虚妄绝望。纵然佛法精深、优游朱门,纵然往生极乐、名留千载,以寻常的眼光来看,一切与凡人亦然。有道是人过如风,浮名一场,终是入寂。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8-1 1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58 编辑

很感谢青岩的支持!
此文写出了竺潜优游朱门的禅意人生,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不同,究竟是看轻了篷门,还是看重了朱门,也许真的只有自己才会明白。
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1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58 编辑

谢谢落梅斑竹的点评和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9 01:59 , Processed in 0.06888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