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52|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茵陈与青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13 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7-2-13 15:48 编辑

    
  一种植物,若入了名医用药的传奇,野草也会变灵芝,如茵陈。遍及山野草泽的茵陈,因着华佗“三试青蒿草”传说,被后世奉为“护肝利胆良药”。民间传说的影响力的确深广,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把茵陈的功能无限放大,大凡肝胆有疾的朋友,便跟风胡乱用茵陈泡茶饮。
  
  有一文友,检查出肝组织受损,问他吃什么药,他说,平常泡茵陈喝。再问他为什么这么用?他说,茵陈不就是护肝的药嘛。我晕!中医是讲究寻症适药的,对症下药,砒霜也是药;不对症用药,人参也是毒。茵陈能保肝护肝,但只针对黄疸肝炎,是退黄之王,非内里湿热引起的发黄,忌用茵陈。现实中,有多少人跟着人云亦云的传说吃药啊!幸好茵陈温良,无伤大碍。
  
  人常说,“三月茵陈能治病。”这只是医家经验,在春风浩荡的乡野上,茵陈就是一株极普通的野草,甚至常年跟野草打交道的农民也没多少人能认识。它属于多年生草本,冬天深埋泥土里休生养息,春来因陈根而生,故名“茵陈”。农历三月,茵陈开始萌发,混杂在往年的一堆枯枝烂柯中,灰头土脸的,乞丐一样,相比于新绿的其他野草,根本不起眼,除非那些特意找药的人把它当宝贝,寻常百姓谁也不拿它当回事。
  
  茵陈不问人事,它的天命就是生存。在方圆咫尺的泥土上,各类野草都要争抢地盘和养份,冰草、芦芽、蒲公英、蒿子之类的草们杂乱无章,哪有空隙哪儿插足,谁也不客气。茵陈是土著住户,一旦立足,几十年只能在这个地方荣枯。新生嫩芽很容易被动物裹腹,陈年的枯枝正好起到了保护嫩芽的作用。那些睡眼惺忪的嫩芽缩卷在枯枝中,不紧不慢地蓄积幽香。多年盘踞的根系,可以从容不迫地从泥土中吸纳营养,三春暖阳,又让它们舒舒服服地强筋健骨。清明一过,茵陈的嫩芽已经养足了精神,如果水土丰沛、天光晴好,它们见风就长,十来天就猛蹿到五六寸光景,一个个茎叶争先恐后地向外铺展,逐渐打开自己,银灰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闪烁,像一朵盛放的银灰色菊花,仿佛是呈现给春天的诚挚礼赞。
  
  如果拿茵陈入药,这个时节千万不能错过,因为它的植株蓄积了三春大把的阳光和上升的地气,体内幽香浓郁,外形干净,清爽,绵柔,拿它扶正人体内被破坏了的元气,方可达到阳生阴长的功效。这时候采收的茵陈,就叫“绵茵陈”,枯了抱成团,绵绒一样。错过了时节,茵陈内敛的幽香就会逐渐扩散了,动物们嗅到这种特殊的气息,自然远避三舍,不愿尝食。
  
  过了端午,茵陈跟大众的草们一样,发了疯地生长,平铺的茎叶一层层继续伸展,然后从丛叶中间抽出茎杆,往高处走。茎杆上的侧枝则旁逸斜出,一个夏天便长成半圆状的一大株,不开花,也不结果实,就一身银装素裹,直站到秋天凋敝,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旷野之上,一株茵陈跟其他野草没有区别,生死荣枯自然而然。
  
  大概茵陈的名气在中药中有点夸大,旧时医家常常把茵陈和青蒿等同于同一种植物,譬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蒿子当柴烧”,还有一说:秋季采割蒿子的称“茵陈蒿”。这就是把茵陈当成了青蒿,或把青蒿当成了茵陈。这一误解,大概从华佗尝青蒿那个年代就开始流传,到了近代仍有医家认为是同一种东西,清末民初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这段话明明白白说茵陈和青蒿是国一植物。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国内也把青蒿素的原本归功于茵陈。但是,明辨草药的古代中医绝不这么认为,早在明代医药典籍中已经把二者分辨得很清楚了。比李时珍早的药学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解说:“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谓之。祗疑两药一种,因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
  
  陈嘉谟的解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所以误解到现在。人们把茵陈当青蒿的嫩苗,大概是两者气味相同吧。一年夏天,我的祁连山中看到青蒿,采而嗅之,味同茵陈,也是把它当茵陈看待。后来仔细观察茵陈的形态和生长,才发现根本就是两种东西。诚如陈嘉谟所言,两种植物叶面叶背的颜色不同,青蒿开花结实,而茵陈没有花实。如果尝一下,茵陈味微苦,青蒿则既苦又辛辣,而且芳香更浓郁,采过之后,留在手指的馨香经久不散。
  
  有心人也会发现,茵陈和青蒿的生长环境、生长状态不尽相同。茵陈在山野川地均可见到,喜阳,面叶背银灰色为主;青蒿却大多生长在山野沙砾之中,喜阴,叶背嫩绿,叶面绿中带黄。青蒿有从宿根生长的,也有籽实飞落泥土中新生的。青蒿的茎叶细小,刚出土有点像芫荽,看上去文文静静,小家碧玉似的,拈之则香气袭人,浓郁而带有野性,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强迫性地直入肺腑;茵陈则稍显谦逊,温煦的香气一点点渗出来。青蒿长成以后,不像茵陈那样乱蓬蓬地一团,而是清清爽爽的一株,小芹菜样,鸟羽状的叶子纷披,六、七月份开花,是米粒样细小的黄花,因此,青蒿又叫黄花蒿。如果你有幸赶上这样的好时节,一走进山谷,若有微风吹拂,远远就能闻到浓烈的香气扑鼻而来。如果给孩子做一个避蚊蝇的香囊,青蒿当是理想之物。
  
  青蒿生于山野,自然性寒,一旦入药,当是驱寒散热良药,对外感发热、阴虚发热、恶性疟疾的发热等均有疗效,古人对青蒿的用药记载甚多,百度一下,能搜出成百上千条,这里不再卖弄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2-13 12:41 | 只看该作者
占沙发
3#
发表于 2017-2-13 12: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2-13 13:04 编辑

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柯英老师,可不可以再简略?不要“人”。无伤大碍——这个词不舒服。
土著老住户——拗口。土著老户,行不行?
这是它呈现给春天的诚挚礼赞——确然!然而只能猜想,所以呢,断言仿佛不自然。
冒犯结束。
医者仁心,草木天心。羡慕您。跟着学习了。恩和问好。
4#
发表于 2017-2-13 13:22 | 只看该作者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蒿子当柴烧”

————
这里的“蒿”是青蒿吗?不是。柯英老师也没根据说它是青蒿。
这里,茵陈是俗说的白蒿,是它的幼苗期,就三月里吧。白蒿再长就变了色味,变黄了,叫黄蒿,就四月里吧。黄蒿再长,中心抽茎杆,茎杆中空,高至米许,就能当柴了,这是在五月里。这里茵陈、蒿、蒿子,是同一种植物,是指它的三个不同的生长期。
5#
发表于 2017-2-13 13:35 | 只看该作者
青蒿可能是我们这里俗叫米蒿的那种,年前就生了,多在麦苗地里,比荠菜还早,荠菜能挖的时候,它都一拶多高了。与白蒿长成的黄蒿极难分。叫米蒿是它有黄色小米花。
6#
发表于 2017-2-13 13:5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所说的旧时的医家可能是指宋朝以后的吧。说实话,自唐以后,中医开始式微,尤其是到了明清,中医可以说是走上了一条歧路,药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差。《在神农本草经》里,青蒿又叫草蒿。《本草纲目》里叫青蒿。青蒿和白蒿(茵陈蒿)两者差别很大,不用别的,只从味道上就很容易分辨出来。如果一位医者,分不清白蒿和青蒿,那这位医生也就可想而知了,纯属混子一个。我们此间的老农,对青蒿和白蒿分的一清二楚。我们这儿的黄花蒿指的是麦蒿,多生长在麦田里,也能吃。
蒿是植物中的一大类,不同的蒿作用不一样。青蒿在《神农本草经》中的作用是:清虚热要药,主治虚劳骨蒸,烦热盗汗,疟痢虚热,血中伏热,明目。因而,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的物什,治疟疾等。
7#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5:49 | 只看该作者
恩和 发表于 2017-2-13 12:49
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柯英老师,可不可以再简略?不要“人”。无伤大碍——这个词不舒服。
土著老住户 ...

恩和说的有道理,照单全收修改了。谢谢你细心点评!
8#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6:05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7-2-13 13:22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蒿子当柴烧”

————

是的,茵陈也叫白蒿,民间叫法,说小时茵陈是蒿子苗也有道理。这个地方的表述的确有问题,谢谢提醒。
9#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6:24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7-2-13 13:35
青蒿可能是我们这里俗叫米蒿的那种,年前就生了,多在麦苗地里,比荠菜还早,荠菜能挖的时候,它都一拶多高 ...

蒿类植物很多,有些真不知道叫什么。我见过的是祁连山中的青蒿,开黄花,结细小的籽,但与采摘做火粉的黄蒿又不相同。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6:54 | 只看该作者
张友堂 发表于 2017-2-13 13:58
老师所说的旧时的医家可能是指宋朝以后的吧。说实话,自唐以后,中医开始式微,尤其是到了明清,中医可以说 ...

先说一个与植物无关的:中医式微于五四运动之后,近百年时间,清末中医还出过几个大家,黄元御、叶天士、李东垣、彭子益等,都是自创一家的上医。并非唐代以后即衰落。
药用上,茵陈与青蒿的确区别很大,但理论上分不清楚。
先生所说的黄花蒿,可能与西北的黄花蒿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谢谢你的直言批评,许多观点令人深思。
11#
发表于 2017-2-13 17:10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对中医中药了解极少,对这种植物也少了解。欣赏问好。
12#
发表于 2017-2-13 17:35 | 只看该作者
柯英 发表于 2017-2-13 16:54
先说一个与植物无关的:中医式微于五四运动之后,近百年时间,清末中医还出过几个大家,黄元御、叶天士、 ...

你说的那几个大家都是不治病的大家,对中医的发展没起什么好作用,可以说,是传统中医的反动。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2-13 17:53 | 只看该作者
张友堂 发表于 2017-2-13 17:35
你说的那几个大家都是不治病的大家,对中医的发展没起什么好作用,可以说,是传统中医的反动。

看来先生对中医也有研究了。
为何说这几个大家不治病?三焦辨证、气血营卫辨证和温病论你又知多少?当代中医大家郭生白、李可、胡希恕不也承袭他们的学说?我现在学医,经常用他们的经方啊,许多方子很管用的。
14#
发表于 2017-2-13 18:03 | 只看该作者
张友堂 发表于 2017-2-13 17:35
你说的那几个大家都是不治病的大家,对中医的发展没起什么好作用,可以说,是传统中医的反动。

这个老乡厉害!我读出来了,文章也厉害,学问也厉害!教授,中医教授。
15#
发表于 2017-2-13 18:51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学识广博,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9 09:06 , Processed in 0.0779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