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唐音宋韵 于 2017-3-29 16:52 编辑
说到煎饼果子,首先得先说说煎饼。 煎饼自古至今就是江苏、山东一带乡村的主食。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由于生活比较艰苦,村民们便将山芋用石磨碾成稠稀均匀的糊状,然后用光滑窄扁的竹篾将其均匀地摊开在圆形的铁鏊子上,文火烧烤,待四围翘起,用手一揭而起,折叠成矩形即可。因其味甜腻,故人们一日三餐时常常内卷咸菜、大葱、辣椒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煎饼的原料随之改为精细的麦面粉。如此一来,煎饼的味道便由甜变香,卷上油条餐之,其味脆稥,更具口感。这便是“煎饼果子”的雏形和由来。因一些地方称油条为“馃子”,因此,煎饼果子又有“煎饼馃子”之别称。 其实,追本溯源,煎饼果子起源于安徽蚌埠固镇,早在六百多年前天津建卫之初煎饼果子就已经出现,只不过煎饼中的佐料之物不如现在丰富罢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我国不同地域居民的口味不同,煎饼果子的版本也就五花八门。从地域上分如山东版、东北版、南方版等,从食用上来说又可分为家庭版和摊贩版。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什么版本,其制作方法都是大同小异,也就是原料和佐料的取舍不同罢了。就其原料而言,有的用麦面粉,有的用绿豆粉,有的用玉面粉,有的按比例两种合一;就其佐料而言,由于我国居民具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特点,因此,不同地域的煎饼果子也就各取所需,翻陈出新。这里主要说说摊贩版和家庭版的煎饼果子。 摊贩版就是那些在城市集镇人流密集的闹区在路旁摆设的小摊。出于利益和客源的考虑,摊主们注重色、香、味的考究。他们将一大勺麦面糊倒在圆形的加热铁板上,用一个T字形的小铲子将面糊均匀的摊在锅面,然后在煎饼上砸一个鸡蛋,.用铲子将鸡蛋涂匀,撒上细葱花,待煎饼大半熟,用铲子将面饼翻过来,视顾客喜好用小刷子酌量抹上甜面酱或辣酱。待煎饼熟后,用铲子翻起折叠成矩形,视顾客所需取一两根油条和某种蔬菜,折叠或切断,放在煎饼中,折叠成型,放入塑料袋内交给顾客即可。顾客们多是些赶时间的早班族或打工仔,他们可以边走边吃,也可多买一份午餐食用。由于经济实惠,又稥又脆,深受顾客青睐。虽说每份煎饼果子也就两三元钱,由于摊主们属流动性,专找人流密集的地方摆摊,一天下来,却也收入不菲。如今,煎饼果子在全国各地大小城镇屡见不鲜,足见其已成为城乡居民每日必餐的美食。 说到家庭版,由于人们萝卜白菜,各取所爱,因此也就做法不一。面粉各取所好,主要区别是在于佐料上。但人们习惯性的做法是将等量的麦面粉、绿豆粉、黄豆粉、五香粉和适量的羊骨头汤和成稀薄的粉浆,待锅以文火烧热,倒入少许食用油,用铲子抹匀锅底。舀入适量粉浆,用手转动锅体,使面糊均匀铺满锅面。打入一到两个鸡蛋,混合均匀铺满煎饼表面。在蛋液尚未凝固时放入细葱花,将煎饼翻过来继续烙烤片刻,按其所好刷上甜面酱或辣椒酱,放入油条,将煎饼慢慢卷起,再次撒上葱花,涂抹甜面酱或辣椒酱,撒少许芝麻,随后定型,出锅。一份外形灿黄、香气扑鼻,令人口水欲滴的煎饼果子就摆在你面前了。 由于煎饼可以用小麦、高粱、玉米及豆类等多种谷物制作,含有谷物本身的各种营养元素,食用方便,是人体补充能量的基础食物,再卷入各种蔬菜、鸡蛋、肉等配料,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常吃煎饼果子能促进肠胃蠕动,有益肠胃健康;其次煎饼筋道耐嚼,更有益牙齿健康。 煎饼果子的演变,标志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食一份煎饼果子,品尝生活的悲欢,足可让人百味杂陈,品之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