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9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信息传播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0 2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信息传播技巧      马经义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人物之一,从第一回就开始了他的生命历程。这个有着高学历的读书人,曹雪芹曾给了他一个漂亮的亮相。他的一生浓缩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格局—— 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恃才自傲;受人排挤,贬官革职;感悟官场,谋划复出;升官发财,获罪入狱。他的人生轨迹就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咒,千千万万的儒生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地重复着。
曹雪芹在《红楼梦》前四回中就穿插了一个官场完整版的贾雨村。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他就完成了一个属于《红楼梦》时代典型知识分子生涯的全过程,从苦读到高中,从为官到革职,从复出到高升,贾雨村从实践中感悟人生与宦海,时时调整路线,总结心得体会,揣摩官场要诀,最后完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华丽转身”,我们且不论他是奸还是忠,也不管他是国贼还是禄蠹,从仕途潜规则来看,贾雨村是成功的,他的这份聪明与机谨归根结底源于他善于选择传播机遇。作者曹雪芹绘制的贾雨村传播机遇技巧,就如同官场本身的潜规则一样,隐隐约约,笔触时而“意会”,时而“言传”,亦假亦真,妙不可言。总而言之,贾雨村在传播机遇选择中使用的技巧不外乎这样几点:
第一:把握说话的时机。
什么时候说话,这是一门学问,在说话的时候把握时机,其实质就是能在恰当的时间里,利用有限的语句,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贾雨村原本出身于仕宦之家,只可惜到了他这代,家道没落,孤孤单单就剩下他一人而已。为了重整家业,贾雨村勤学苦读,上京赶考,希望有一天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谁知走到半道,囊中羞涩,境遇困顿,于是就寄居在了葫芦庙内,每日以卖字作文为生。可喜的是,邻居就是甄士隐,此人虽然不以功名利禄为念,但最爱资助有宏大理想之人,所以常请贾雨村来家做客闲聊。有一天正逢中秋佳节,寄居客乡之人难免有孤独失意之感,书中这样写道:
今又正值中秋,(贾雨村)不免对月有怀……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
     这一段情景对话,咋一看,十分平常,然而细细读来却很有意思。中国式的文人触境感怀,常以吟诗作为宣泄,这并不稀奇。此时的贾雨村就属于这种情况,从他所吟的诗句来看,不外乎就是形容自己生不逢时,空有一肚子的文章,却没有能彰显才华的舞台。所以“求善价”“待时飞”就成了他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内心期待。如果仅凭自己卖字作文筹资路费,恐怕一切都是空想,想个什么办法呢?此时的贾雨村隐约有了一点主意,从他和甄士隐的交往来看,凭借贾雨村的聪明,他应该知道甄士隐是一个乐于助人之人,只是现在不便开口罢了。从上面的文字来看,他对月吟诗似乎随兴随意,并没有刻意,然而有两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用意——“高吟”。所谓“高吟”就是提高声音,大声地吟唱。在吟这一联之前,贾雨村其实已经做过一首诗,是对甄家的丫鬟矫杏,这属于儿女私情。为什么吟唱自己志向与抱负之时要提高声音呢?给谁听?庙内都是一些不问世事的和尚,答案只有一个,念给甄士隐听。也许你会觉得这种推断有点牵强,因为怎么能判断贾雨村知道甄士隐已经过来了呢?且看后面的文字: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
    当甄士隐出现并笑言之后,贾雨村是什么表情,“忙笑道”。这个表现太自然了,“自然”得有点做作。试想想,一个人三更半夜在寺庙之中吟诗,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时,突然从黑暗处窜出一个人来,你会是什么表情,不说吓死,至少是一身冷汗。然而贾雨村呢,是忙笑道,这个“忙”字也用得极其巧妙,说明接下来的语言都是准备好了的,巴不得赶快说出来。当甄士隐表明来意,邀请到甄家小酌,“雨村听了,并不推迟”,言外之意——我正有此心,赶快走吧。可能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贾雨村的这些吟唱,目的就是要让甄士隐听见,他找准了说话的时机,此时看来已经显现出了传播效果,一切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接下来的情节证明了我的推断,《红楼梦》中第一回这样写道: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了三更,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贾雨村心中的意思,其实三言两语就能讲得明白,为什么战线拉得这么长,归根结底就是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时机找得好,事半功倍。到了甄士隐的书房,贾雨村仍然闭口不提自己的目的。当两人对酌畅饮之后,都有了一丝酒意,不是烂醉如泥,而是酒精的效力发挥得恰到好处,贾雨村感觉时机逼近了,于是借着酒力又开始吟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意思是说,有一天我飞黄腾达了,世间之人就尽情仰慕吧。这看似酒后的狂言,其实乃贾雨村真心流露。借酒吟诗这一招进可攻退可守,如果甄士隐有意真心帮助,他自然懂得该怎么做,反之若无此意,就算是酒后失言,也不伤大雅。谁知道天缘凑巧,贾雨村的意图正是甄士隐的美意。贾雨村见这层窗户纸已经捅破了,于是便直言道:
“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
甄士隐听见贾雨村如此说,正合自己的美意,便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赞助了路费和衣服。当贾雨村接过钱物之后,是什么表情——“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贾雨村还仍然处在演员的角色中,至始至终都要让甄士隐觉得这样的馈赠与资助出于自己的心甘情愿。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贾雨村内心是澎湃的,因为五十两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在《红楼梦》时代一个七品命官的工资一年也不过一百二十两银子。喝完酒,两人方散,甄士隐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中午,突然想起可以书信一封,让贾雨村带到京城,找自己的朋友也可以寻个寄居之所。此时的贾雨村已经不见了:
   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这个时候贾雨村才从演员的角色回到本身,目的已经达到了,还等什么,赶快走吧,出人头地去。原来贾雨村的“醉”是假的,“酒后狂言”也是假的。如果真醉,还不和甄士隐一样睡到日上三竿;如果是“酒后狂言”哪里有如此迫不及待,连恩人都不及面辞。所以一切看来,贾雨村都是在找一个传播的好时机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
    第二:寻找复出的时机。
    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凭借自己的学识,贾雨村考中进士。这是《红楼梦》中仅次于林如海的第二高学历。于是选入外班,后来做了知府。至此,可以说贾雨村成功了,但是宦海茫茫这只是一个起点,书中写道:
(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命名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细读上面的文字,贾雨村革职的主要原因是“恃才侮上”。因为“贪酷”是朝廷官员的通病,虽然朝廷明文禁止,但是潜规则还得潜着实行,贾雨村的上司也在其中,所以曹雪芹在这里使用了四个字“未免有些”,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恃才自傲”这是中国式文人的习惯性举动,历朝历代,不乏其人。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多是革职贬官,甚至抄家问斩。事已至此,贾雨村虽然后悔不已,但为了面子,还得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来。安排好家小,“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去了,这句话洒脱飘逸,一幅回归自然的状态,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这种认知层面,绝对看不出这句话的“精妙”。其实贾雨村并非是游历名山大川,而是假借游览,探访东山再起的机会。后来他在盐课林如海家找了一份兼职家教的工作,书中这样写道:
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
对于贾雨村的叙述文字,曹雪芹总是喜欢轻描淡写,就如同蜻蜓点水一般,但是审度其意,又深不可测。在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过,贾雨村聪明过人,极其善于把控传播时机,闻得林如海家招聘“西宾”,他立即就感知到复出的机会来了,贾雨村怎么做的呢——“相托友力,谋了进去”,八个字就把他如何选择传播时机,留意复出机会的意识渲染得立体而又饱满。这八个字就像一段动态的画面,贾雨村忙着托朋友找关系,出谋划策,四处打点,最终如愿以偿。
贾雨村当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又闻得朝廷“起复旧员”,于是找了邸报来看,确认了信息无误后,就找到了林如海:
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从上文来看,贾雨村复出计划的第二步算是成功了。依附着林黛玉的船,上了京城,到了贾府,书中写道: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对于这次进贾府拜见贾政,贾雨村是非常重视的,他深知此人的分量,复出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名帖,十分小心谨慎。其实在这段文字中还藏了一个小秘密,按照常理,官位高的人,人际交往更广,办事能力更强。在贾府,贾赦袭了公爵,现任一等将军,正一品。贾政只是一个工部员外郎,从四品。论官阶远远比不上贾赦,为什么林如海不托贾赦,反而托付官品不高的贾政呢?从《红楼梦》后面的文章中我们知道,贾赦是一个老纨绔,根本不好生做官,托着祖宗的荫功,坐享其成。而贾政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所以林如海才相托协助。从这一点上讲,贾雨村算是幸运的。结果怎样呢?
(贾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
“轻轻”二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官场的状况揭露得一丝不挂。至此,这个善于选择传播机遇的贾雨村真正懂得了官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宦海沉浮。
2#
发表于 2016-5-1 16:27 | 只看该作者
黛玉高绝的才情,竟然是这个善于钻营不顾他人死活的贾雨村教出来的,常常觉得不可思异。
3#
发表于 2016-5-27 15:5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笔,对贾雨村的分析非常到位。我觉得贾雨村算得上是一位从草根奋斗上去的典型人物。
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9:17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6-5-1 16:27
黛玉高绝的才情,竟然是这个善于钻营不顾他人死活的贾雨村教出来的,常常觉得不可思异。

教书与官场,环境不同,人的角色扮演,自然也不同。再说,一个老师教许多学生,不见得个个优秀,但绝对有优秀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9:17 | 只看该作者
范公子 发表于 2016-5-27 15:57
好文笔,对贾雨村的分析非常到位。我觉得贾雨村算得上是一位从草根奋斗上去的典型人物。

谢谢你的认真阅读。问好!
6#
发表于 2018-1-3 0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1-3 09:13 编辑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6-5-1 16:27
黛玉高绝的才情,竟然是这个善于钻营不顾他人死活的贾雨村教出来的,常常觉得不可思异。

   其实,最初时的贾雨村并不坏。在整部《红楼梦》中,贾雨村这个人,作者写的还是有漏洞的。且看贾雨村未与甄士隐辞行,与门子的对话“读书之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那么林黛玉她是读书呢还是不读书呢?曹雪芹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在写黛玉与宝玉初会时,二人对问答的内容。宝玉问黛玉可曾读过书,黛玉答话:“些许认得几个字。”言下之意:纵使才情再高也只是认得几个字罢了。

      所以又有了癞头和尚的一番话。癞头和尙是个方外之人,可以是说神仙。他在治林黛玉的病时,说了一个玄之又玄的方子:忌哭声。这倒与开头绛珠草说“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相应承了。但与贾雨村的“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是相矛盾的,故而后面又拿黛玉的病来作了文章“如今正服人参养荣丸。”

     另外,贾雨村在评甄士隐的女儿英莲的相貌时,说了以下一句话。
     1.女公子眉间有一颗胭脂痣,福相啊福相!(可最后结果是甄英莲被七拐卖八拐卖,最后被夏金桂与薛蟠连吓带打给弄死了)

     可见正如贾雨村所言:"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但是不迷信的贾雨村在甄士隐面前也迷信了一回。这倒底是要强调贾雨村的阿谀奉承还是曹雪芹在勾勒贾雨村这个人物时所犯下的前后矛盾的笔误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7#
发表于 2018-1-3 09:09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6-6-29 19:17
教书与官场,环境不同,人的角色扮演,自然也不同。再说,一个老师教许多学生,不见得个个优秀,但绝对有 ...

其实这样的安排是有深意的。具体请高版看我回复欧阳梦儿的那个帖子。
8#
发表于 2018-1-3 09:15 | 只看该作者
用“机遇”形容贾雨村有点牵强,个人觉得用巧合二字比较妥当。
9#
发表于 2018-12-21 15:44 | 只看该作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17:04 , Processed in 0.05375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