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72|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丽江左岸的束河古镇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8-10-19 13: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丽江左岸的束河古镇

丽江左岸的束河古镇
 
  束河是丽江一个寂静而典雅的边缘小镇,座落在丽江城西北角一个不显山露水的田园之中,每一次的游览都被这里深藏不露的美所感动。

  这里的古城、古巷、古街、古商、古道、古桥、古树、古泉、古寺、古老壁画,都以一种沉静的方式折射出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文明之光。遥远、古老、宁静、恪守、神秘、深厚、典雅、闪亮等诸多词语,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颤动着一根根陈旧而坚固的琴弦,一曲曲幽雅的古音,便从那久远岁月的时光里悠然而至,触动着我的心灵。

  沿着田野蜿蜒曲折的小道,我的脚步便踏响了束河茶马古道。光滑的石板路牵引着我们遥想旧时一队队马帮从这里走过的情景。架设在青龙河上的大石桥亲历过多少风霜雪雨的洗礼,承载过多少马蹄声声的敲击,仍然以一种不朽的信念和完美的存在印证着茶马古道辉煌的历史。石桥两侧的桥廊上,静静地坐着几个老人,他们大都是赶过马帮走过茶马古道的见证人,满头银白的丝丝头发经染着沧桑岁月中的霜花和残雪,每一个老人都抽着一杆长长的旱烟锅,一个皮烟袋拴在烟杆上悠悠地恍动着从寂寥古道上遗留下来而又割舍不了的一份眷恋。当我们询问起茶马古道时,78岁的杨沛城老人们用早己浑浊的目光寻觅着遥远的记忆,那铭刻在生命中的马蹄声再一次回响在他的脑海里,他说:那年月,束河赶马帮走茶马古道做生意的人家就有十多家,马匹有近千匹。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上运送的物品主要就是靠茶马古道了,也是束河古道最为繁盛的时代。束河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从松云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关隘黄山哨,从拉市到石鼓,经巨甸到达维西,沿澜沧江北上渡溜索去到西藏;另一条是从龙泉寺九鼎龙潭出发,沿蜿蜒延伸的小道走进玉龙雪山山峦,经文海直达丽江龙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栏杆坡到中甸,爬雪山过草地到达西藏拉萨。这两条路都是茶马古道上的要道,马帮来回要走七八个月。那时,束河村日日夜夜都响彻着清悠悠的马铃声,那铃声啊,摇晃着多少母亲妻儿颤颤的牵盼,又摇落了多少日月星辰的思念和担忧。

  徜徉在束河古镇里深深的巷道,一条五花石铺砌的路面被马蹄和脚板打磨得光洁如玉,石面上天然五色纹案清晰诱人,而最为惹眼的是束河茶马古道上独有的鸡血石,那殷红的血丝纹路,凝缩着一种永恒的存在和生命的涅磐。正当我痴迷地蹲伏在古道的石板上,希望从石缝里聆听到消失已久的历史回音时,悠悠的马蹄声响亮着我惊奇的目光,从古巷深处向我走来,两匹高大膘肥的骡马,拉着几根旧木柱,在赶马人的吆喝下,从我们的身边走过,那有力的马蹄声,仿佛叩响了历史老人的胸膛,一种苍凉而悠远的声音,在束河古道上回响。

  历史上,一条道路的开辟,一条航线的发现,往往是一种古老民族文化的发源,也是一种文明闪光的出现。

  束河五花石和鸡血石砌成的古道,镌刻着马帮留下的深深蹄印。那是岁月的杰作,是一代代赶马人用血汗和生命铸锭的一页亘古的历史痕迹。

  虽然,多少人的青春、汗水、悲欢、憧憬,曾在这条古道上走远了,但是,有一种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束河古道所代表的一个民族的精神,一种文化的精髓。这是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敢于从没有路的荒原走出一条通往梦想之路的精神。它昭示着人们:封闭就会被历史淘汰,开放才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事实上,束河古镇是一个纳西人居住的古老村落,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代修建的古老院落。明代木氏土司统治时称束河为“十和院”,是木家从外地聘请和引进而来的能工巧匠聚居的场所,也就被称为杂姓之乡了。公元1639年,徐霞客路径此地,其游记中有“西瞻中海,柳岸波潆,有大聚落其上,是为十和院”之记载。木氏衰落后,改为“束河”。

  在我无数次的窥探中,束河是一个不该被人们和时间遗忘的寓言和童话。古老的古桥下潺潺地流淌着神话般的青龙河。那酷似古城四方街的束河四方街,据丽江府志载:束河街据传为明代万历年间木氏所建,是丽江四大集市之一,后来发展成为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南来北往的马帮和丽江各地的商贩披星戴月从遥远的山寨村庄人背马驮着各种特产货物,喧闹着这一不大不小的街市,夜暮降临时,街面上燃烧着一堆堆篝火,火光映红了街道上一棵棵垂柳,如诗所喻:“正是夕阳风定后,半边红树卖鲜鱼。”散街之后,人们手持一束火把,山野田间便飘动着点点如萤的火光,故当地人称此景为“夜市萤火”。随着社会和商货集市的变迁,这个曾经人喧马嘶的街市已被冷落了。如今,五花石铺设成的街面上流过一条条清澈的小河,河边也有了酒吧、茶室、咖啡馆,街的四周仍然是几家古旧的店铺和家庭作坊,在几份清寂之中透露出几份热闹,只是昔日的马帮已改为现在的车辆,旧是的藏客已变为今朝的游客罢了。

  束河古镇座落在聚宝山、龙泉山和莲花山三山脚下,九鼎河、疏河、青龙河“三河并流”穿村走巷而过,使束河古镇既有山寨之奇妙,又有水乡之灵秀。整座古镇在建局风格上崇尚自然,追求人与山水的亲合,依山随水而建,房屋毗邻相接,层层叠落,错落有致。而在房屋的构造中,每一所房子都是一半石块堆垒一半土坯砌成的墙壁,一色的青瓦房透射出古朴典雅的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一进三院的百年老屋在这里随处可见。

  沿着古道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村落,也走进了一院又一院的老宅院里。这些老屋都是过去走茶马古道做生意后富裕起来的有钱人家留下的,坚实、古朴、雄厚、神秘,但它们不是面对着来访者,而是隐匿在幽深的古巷里,让人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弯、一停留、一抬头之间,相遇一座高大的门楼,相逢一扇开放着精美花朵的古旧门窗,相识一院具有石化回音艺术的百年老宅,让我们的灵魂如同栖息在充满生命感觉的“声音空间”,便在这空间里解读人生、爱情、生死、荣衰的真蒂。在仁和村古道边,有一进三院的一座古旧房屋,是束河茶马古道上有名的王家三兄弟的住宅,都已被丽江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民居,现由仁和村村民白镇住着一所,临街处还设有一间马厩 ,只是现在关着的是几头肥猪了。推开古旧厚实的雕花大门,院子里是用碎瓦片和洁白的鹅卵石镶嵌而成的八卦图,闲置多年的正房是一所雕刻着精美的各种花卉和栩栩如生的鸟兽鱼虫的六合门,楼上是古典优雅的美人窗。由于年代的久远,门窗上、房梁上都存落着厚厚的尘埃,同时布满了道道蜘蛛网,房屋虽然陈旧,但却没有人为的破坏和裂痕,只是瓦沟里已长满了丛丛石莲花,整所房屋都堆积着岁月的斑驳,反而透出一股古色古香的韵律和古旧迷人的光泽,让人猜想着光线幽暗的房屋里曾经演绎过的多少古老故事,我想,只要我上前去推开一扇窗或是一道门,收藏久远的故事便会一一向我扑来。不论是风云人物,还是寻常百姓,都会有一个动人而朴实美丽的故事,蕴藏在这座古镇里,在等待着我们去掀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当我爬上石莲寺迹址,站在高处鸟瞰束河时,正是夏日正午时分,耀眼的阳光铺洒在一片片古旧的青灰色的瓦房上,金色的麦田、波光闪烁的河流、绿树鲜花点缀在村舍之间,那袅袅上升的炊烟带着农家温馨的香味,飘散在湛蓝的天空。束河,以非凡的宁静、安祥、古朴,带给我诗意般的温润,油画般的沉郁,舞蹈般的震憾,灵魂般的歌唱。

  束河,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自古以来,重教育、董诗书、知礼义,在束河的一山一水,一村一屋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在束河“八景”中,就有“夜读石莲”一景。

  民国初,束河出了被称为“和氏三友轩,诗书画一家”的和氏三兄弟和志敏、和志钧、和志坚。大哥和志敏是清末秀才,著名中医,田园诗人,他出生于医读世家,先祖从清康熙年间从医治病,专治妇科病。乾隆年间诗人和旭,每年秋日到龙山尝百草,寻得17种治疗风湿的草药,精心制作“虎潜丸”,治疗久治不愈的风湿病。同治年间,和潮继承祖业,开“寿元丰”药号行医,进步调整“虎潜丸”的配方,疗效益佳,逐步走红西藏、印度和南洋诸国。光绪末年和志敏秉承父命,作为祖传秘方“虎潜丸”之传人,助父制作“虎潜丸”行医济世。和志敏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勤读史书,也喜吟诗,诗文出众,中秀才后曾在家中设帐课童。三兄弟对诗、书、画各有所长,虽个性不同,但终生兄友弟恭,和眭相处,为乡里典范。家中藏书盈屋,书斋名为“三友轩”。和志敏的诗清真淳厚,字斟句酌。如《玉龙山》一诗:“长江作带雪为衣,绝顶风遒雁不飞。万里梯航游览客,思移无术抱图归。”他著有《映雪轩诗草》、《雪麓诗草》及联语数卷,可惜在后来的年代损失颇多,只留下四首供后人仰读。二弟和志钧,字石衡,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20世纪实20年代初,他与三弟和志坚一走考入北平大学。1925年回丽江后,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创办了民国时在云南声誉卓著的“束河中心小学”。在丽期间,被公推为诗、书、画、乐会综合之“雪社”社长,在抗战初期,他的五言诗《离绥东战事有感》“绥东战争急,北地正风雪。健儿无棉衣,忍冻拼热血。国人咸动心,衣食愿节俭……此诗充满了爱国热情,震撼着人民的爱国之心。三弟和志坚也是一个有口皆碑的教育家和画家,曾先后任过省立一中(昆华)、省立二中(大理)、省立三中(丽江)三校校长。在丽江任教育局局长初期,全县只有91所高、初级小学,三年后扩充到了两百所。1931年,在全省教育会仪上进行成绩评比,边远的丽江县荣获甲等第一名,震惊全省,云南省主席龙云特地颁发了“丽江增辉”匾额,并奖《万有书库》一部,当时,学习风气浓厚,学有成就的人也多。他酷爱绘画,一有空即伏案挥毫。1926年所绘《鹌鹑花石图》,有名宿亲笔题诗嘉勉,由云龙题“曾见云山泼墨雄,又看花鸟写来工;愿君挥洒如椽笔,不学南田学石工”。如今,丽江县博物馆还珍藏着他的千余帧画。

  束河,既出手艺高超、浪迹江湖的皮匠,闯荡藏区的商人兼探险家“藏客”,也出超迈怀远的诗人,清雅高洁的画家,严谨求真的科学家、教育家、名医等,真可谓:地灵必人杰也。
束河依山傍水,村后紧靠石莲山、聚宝山、龙泉山,三座青山绿树成林,古木苍翠、郁郁葱葱。村前环绕着青龙河、九鼎河、疏河,三条河流四季流淌、波光荡漾、鸟语花香,那透明晶莹,清亮洁净的泉水穿村过巷,为这古朴的村落平添了几份灵秀,几份清雅,几份柔美,几份温润。

  在束河,听到老人叙述着“束河八景”时,我从他们那喜悦的眼神和激动的话语里感受到了绝纶的美妙,“烟柳平桥、夜市萤火、龙门望月、雪山倒映、断碑敲音、鱼水亲人、西山红叶、石莲夜读”,有此八景,能不美吗?

  正是收割麦子时节,走在村里,河畔一丛红蔷薇茂盛的枝蔓攀延着垂柳开满芬芳的花朵,树下身穿民族服饰的纳西妇女扭动着柔美的腰姿在泉水里滔洗麦粒,一扇扇大大小小的竹编簸箕盛满了金黄的麦粒,凉晒在阳光下,构造出一幅古镇乡野最为美丽的乡村画卷。

  沿着泉水而上,我们寻找着源泉,九鼎龙潭波光闪亮,一群游鱼摇动起圈圈涟漪,双手浸泡水中,顿然似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感动,游鱼垂手可捉,鱼群不仅不惊,反倒用柔软的触须来亲吻我的手指,此时,我真正圈阅出“鱼水亲人”的内涵。
静坐在龙泉一处隐蔽的山岩脚下,看一注注山泉从岩石缝隙里喷涌而出,这是大山涌流的激情噢,这是大山涌出的血髓,这是千年万年的给予,这是永不干涸的情恋。

  剪水为衣,搏山为钵,山水的衣钵授予束河,束河才有了肥沃的土地,也才显示地灵人杰,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聪慧优秀的乡野俊杰;叩山为钟鸣,抚水成琴弦,泉水的清音流过一根根古老的弦,弹奏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乐音;穿街过巷的泉水是束河人书写出的、让人逆流而读或是顺流而吟的一行行回文诗;而那一条条伴水而砌的石板路,则在风尘岁月中,忠守着演绎在古道上、古镇里的一场场旧梦。

  束河的美是离不开泉水的,水让束河有了秀色,水让束河有了灵气,水让束河有了灵魂。一巷一水,一户一桥,束河处处蕴酿着“泉水、小桥、人家”的千古风韵。

  行走在束河古镇,深深地感悟到,生活在这片村落里的纳西人家,一直静悄悄地恪守着从远古时代沿袭下来的淡泊与沉静。在幽幽的深巷里,一群白发阿婆坐在一扇古旧的门口,在玩着纳西老人特别喜欢的纸牌游戏,她们都戴着蓝色的解放帽,披着洁白的羊皮披肩,围着镶有白边的大围裙,脚穿一双漂亮的绣花鞋。翡翠耳坠晃悠着过去了的青春时光,而那玉镯却在手碗上流露出“如玉”的幸福色彩,她们就这样淡然恬静地玩着纸牌,满脸的皱纹收藏着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人世沧桑。

  在束河松云村一个小巷里,我们看到了“张氏皮匠”的一块木牌,进门拜访了这位在丽江非常有名的皮匠大师傅张绍理老人,他82岁了。从13岁就随着爷爷在中甸学做皮匠了,是有名的“张氏皮匠”的第六代传人,他家的皮制品当时已远销到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21岁时,由于生活所迫回到束河到马帮王润家做马脚子,便踏上了艰险的茶马古道,走上了赶马生涯,从此,马背上驮着月光和星星,驮着母亲牵挂的目光和长长的思念。从思茅驮茶,然后渡江河、闯峡谷、爬雪山、过草地、到拉萨、进印度,一走就是十几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绍理记忆中仍然回响着年轻时唱过千百遍的赶马歌。他叹息一声之后,沉静地说,那一串串马铃声摇落了多少人家的梦啊,每一次与家人离别,谁也不知道能否再回得了家门,那是一条用生命标记着的路。常常看到雪地上倒下的尸骸和一堆堆马匹的白骨。后来,家里又让我回去做皮匠,我就以做皮匠为生,干了一辈子了。

  张老师傅一边叙述,一边缝制一件漂亮的麂子皮马褂。他说:过去,束河是有名的皮匠村,专做皮制品的就360多家,许多在滇藏一带发达出名的人最初也是靠做皮匠起家的,在古城四方街南面有一排铺位就是专供束河皮匠摆摊卖皮制品的地方,心灵手巧的皮匠做出的藏靴、皮鞋、羊皮褂、皮帽、皮口袋、皮条索等深受“藏客”的喜爱。至今,张老师傅还在经营着他的皮革作坊,只是生意已大不如前了,中甸藏族还喜欢他做的皮马褂、皮靴子、皮挎包、皮烟袋等,他仍在发挥着这一束河特有的古老手艺。同时,恪守着一个温暖的火塘,每天喝一罐酥油茶,重温着茶马古道上延续下来的火塘文化。

  中和村的王建根已做了30多年的皮匠,而他是专做纳西族老奶披的七星披肩和纳西人家用的羊皮背箩,他的手工作坊里堆满了从宁蒗、兰坪采购来的羊皮,生意非常好,都是订做,做好一件取走了一件。

  走在铁匠村时,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着时代的节拍从农家院里传来,铁匠村也是旧时专做马掌、铁链、大刀、铁锁等马帮用的东西,后来,由于社会的变迁,束河人从商业文明,走向了农耕文明,铁匠们也就改做镰刀、锄头、铁靶、铧犁等农用工具了,所以,铁匠村的铁匠也还多,只是没了日日夜夜叮当作响的喧闹声了。

  束河街道,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四方街,如今仍然有织坊、染坊、缝纫坊、皮匠坊,也有放一张方桌卖冰粉、凉粉的妇女。走过大石桥,是一条深深的巷子,两边是商铺,一切都体现出束河的原始和古老。一条街望过去,许多的木门上都写着“供销社”、“小卖部”、“医务室”、“自酿包谷酒”、“小食馆”等等一些字,厚实的栗木招牌虽然已很陈旧了,但上面的字写得很是讲究,不是隶书,就是楷体。这与束河多文人有关。

  束河作为丽江古城的一个旅游开发点后,生产队晒粮场上快腐朽的木架子和过去一样挂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棒子,作为装饰一年四季都“保留”着一种艺术的效果。废弃已久的破败的仓房上,高高地飘摇着几个红灯笼,引着我踏上叽嘎作响的楼梯,走进一看,倒也是另一番的情调,墙壁上挂的都是一些不会再用的马帮或是农耕用具,一切摆设都是原样,窗台上有一盆仙人掌,开着几朵红霞一样的花。古老的花格木窗里放着优雅的音乐,几张旧桌椅,一张百年前的酒柜,还一个木架子上摆着几十件古董。喝着咖啡抬头看看屋顶,一片亮瓦把下午的阳光透了进来,黑黑的屋檐上,布满了蜘蛛网。

  束河的茶楼、咖啡屋、酒巴,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到这里做生意的人,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了一种原样表达的欲望来,让古老的更加古老,让朴素的更加朴素,让自然的就更加自然,让崇高的更加崇高。

  是的,束河古镇,它以旧梦重温的方式为我们保存和营造着千年古镇的血脉。所有离开后的人都会高谈古老、原始、幽雅、宁静、浪漫、厚重等词语,束河就在我的心中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0-19 14:24 | 只看该作者
清溪古镇,流连其间,自有一番情趣。
问好
3#
发表于 2008-10-19 15:00 | 只看该作者
束河古镇比丽江清幽,我喜欢丽江的古朴,但丽江人太多,有点杂。束河寂静而典雅比江南多几份诚挚和清纯。
4#
发表于 2008-10-19 16:54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束河古镇,它以旧梦重温的方式为我们保存和营造着千年古镇的血脉。所有离开后的人都会高谈古老、原始、幽雅、宁静、浪漫、厚重等词语,束河就在我的心中了。

一篇闪现古风古韵的游记,笔法从容,感悟益人,好文章!精华支持。
5#
发表于 2008-10-19 17:5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一条道路的开辟,一条航线的发现,往往是一种古老民族文化的发源,也是一种文明闪光的出现。
   是的,束河古镇,它以旧梦重温的方式为我们保存和营造着千年古镇的血脉。所有离开后的人都会高谈古老、原始、幽雅、宁静、浪漫、厚重等词语,束河就在我的心中了。
   历史的丰厚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学习美文,祝贺精华!问好!
6#
发表于 2008-10-19 18:1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观感文章质感厚实,缜密的笔触更加映衬出意境的淳朴与高远,是一篇好文章,支持精华!
7#
发表于 2008-10-19 18:45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古城、古巷、古街、古商、古道、古桥、古树、古泉、古寺、古老壁画,都以一种沉静的方式折射出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文明之光。”作者用了这么多个“古”字,无非就是冀望于一种最深切情愫的表达。这种表达同样深厚而沉稳。文章溶古而鉴今,语言的叙述与景致的描写都非常细腻,沉静、有温度,并且与束河古镇保持着令人感动的更为贴近的写作。“束河,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自古以来,重教育、董诗书、知礼义,在束河的一山一水,一村一屋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作者不是用简单的游记为思想的贯注者,而从具体而鲜活的情境中脱离开来,使目光所及具有独立的精神投射与理性思维能力。支持精华!问好!
8#
发表于 2008-10-19 20:49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厚重,对束河文化和景物作了全方位的解读。欣赏并问好晓梅姐!
9#
发表于 2008-10-19 21:00 | 只看该作者
喜读晓梅厚重的美文。
谨祝快乐!
10#
发表于 2008-10-19 22:17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晓梅了,写的还是这么厚实。学习问好!
11#
发表于 2008-10-20 09:15 | 只看该作者
束河古镇,它以旧梦重温的方式为我们保存和营造着千年古镇的血脉。
好文笔!写得厚重实在,读来感觉很美,支持精华!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12: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们的把持和鼓励!。好久来了。今日回来,深感亲切。
13#
发表于 2008-10-21 12:43 | 只看该作者
厚重优雅的文字写尽古镇的人文风景与历史沧桑。
以前读过很多你的文字,都是这么漂亮。好欣赏!
14#
发表于 2008-10-21 13:10 | 只看该作者
随着赵小梅舒缓清淡的文字行走,古镇的美丽、古朴、厚重一览无余。欣赏!问好!
15#
发表于 2008-10-21 13:36 | 只看该作者
视野开阔,景象详实,有着浓郁的人文和历史气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4 00:59 , Processed in 0.05726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