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85|回复: 1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呈现——汤如浩散文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7 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呈现
     ——汤如浩散文读后感

           ■敬一兵

   阅读汤如浩朋友的散文,由自然景象、生活情形、行为片段、感官识知以及思绪过程铸造的语汇,就会像鸦雀无声打开的花,呈现出心性可以辩认的一切标记,让那些被埋藏了的启示,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通过感官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的本真呈现式的写作,让我在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和习惯定势以及从众趋势的遮蔽或笼罩之外,看见了率性与本我的色彩,在他的散文里清晰地凸显出来,引起了我的内心共鸣。

  老实说,除了像汤如浩那样重视如何呈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外,我确实没有能力也非常不愿意对散文进行任何定义。散文这种文体的形成与演变,不可能受到定义的限制,像案板上的肉,想怎样宰割就怎样宰割。散文就是散文。如果单单从历史角度把其分为传统和现代的范畴,虽然勉强,但我还能接受。如果硬要从所谓的理性角度把它分成什么新散文、大散文、学院派散文或者原生态散文,这就不是我们接受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对思辩认识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曲解,以及对差异与共性的一种离间。散文不是概念游戏,不是魔术,它仅仅就是一种文字记录的方式——调动自己的感官,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持之以恒地融合在不断挖掘的过程中,然后用自己习惯的文字方式把挖掘的内容呈现出来,就这么简单。汤如浩的散文,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的一次次复制,只强调呈现,很难看见所谓新散文、大散文、学院派散文或者原生态散文与传统散文的明晰界限。能够看见界限的,只有作者自己的性格特点。这就意味着汤如浩的散文从一开始,物与词的核质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位置、性质、范畴和指向,类似中国古典戏剧中红脸、白脸等脸谱化的人物,不需要我们辨认,也不需要我们把智力消耗在迷宫一样的设计中。物象与意象彼此充分靠近,处于并置之中,它们的边界彼此接触,它们的边缘彼此混合,一物的末端意味着另一物的开头,以此方式,运动,还有认识和影响、激情和属性以及印象和感悟,都相互传递着词语————标记的明晰意图,一如《以秋天的姿势张望》,《夏天,夏天》和《深山的诱惑》等散文里大段大段的具象描述。我确信,正是他的这种纯粹得近乎脸谱化的结构,凝聚了内心的交锋、若即若离的忧郁、不片面就不深刻的审美倾向、与干燥高远的天空为伍的纯朴、随时随地都准备把自己的灵魂掏出来的那种直白与真诚,感动了我的感官,并与我的认识观邂逅在了一起,彼此生出了对应,进而形成了我上面的这些认识观点。

  我读了他在两年时间内写的一百多篇散文,看见了他用文字铺垫出来的心路历程。《七月阳光下》是这些文章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散文。

  缜密而又细腻的笔触,大多集中分布在景象的描述中。油菜花是具象的切入点,也是主题的背景。阳光下油菜花呈现的色泽,动感元素,与感官的接触情形以及整个具象画面在焦距和像素上发生变化制造出来的差异性,是背景的轮廓线条,粘满了祁连山环境里格外灼亮的阳光、河西高原独有的清新空气、还有分布在这个特殊地势上的乡村里掷递过来的天籁之声,野生和俭朴的味道十分浓郁,甚至就连降落在油菜花上的蜜蜂翅膀,还有作者的这篇文章里的每一个文字,都被油菜花染成了黄色。这种栩栩如生的动感场景的呈现性描述,让我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对身边环境的细致理解,富有悲悯的所有韵致,特别有手感,也特别有由张力和韧性制造出来的感染力。我之所以看好这篇散文,除了它带来的鲜明的立体感外,正是因为在具象方面,作者的神来之笔,缜密、细腻而又明畅地勾勒出了河西高原独有的脸谱。同时,凭借这篇文章的具象形成的脸谱,我察觉到了作者呈现和传递情感的独特、清晰还有真挚的程度。

  无论是文章或者人,许多时候,热爱就是理由,就是延伸的动力。

  当然,延伸的动力和形成的趋势,具体到作者的这篇散文里,就是他并没有让具象描述的呈现停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反反复复向深处进行挖掘,继续延伸具象的指向。这种看似近乎累赘的具象,实则是一种细腻到细腻深处的感情投入和体验的高度凝聚过程,体现了作者欲达到高度脸谱化效果的强烈意图。事实上,作者的这种反复挖掘性的具象写作,也正是古往今来诸如美国的福克纳和中国的莫言等许多优秀作家写作的方式,确实,高楼大厦都是用一块一块的砖头重复砌成的。汤如浩的如是写作方式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启示,那就是以作者个性的方法让脸谱特性趋于高度凝聚和标志化,才能够让文章更加传神,或者换句话说,让文章更具有震撼性和感染力。鲁迅笔下的阿Q,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就是因为他们的脸谱化写作已经达到了高度凝聚的境界。同时,反反复复向深处进行挖掘的过程,才能够让物与词所驮运的核质,衍射出各种曼妙的歧义。比如在《七月阳光下》里,他在展开油菜花鲜艳色泽的具象同时,齐头并进地展开了向深度挖掘的过程,“也有阴暗的层面,深陷下去,改变我目光散射的角度”所提及的阴影,就是笔触向纵深发展的一个信号。层面的切换由此展开。阴影无非是一个物体遮挡光线的能力及其可能的寄存空间。其实阴影并不制造什么,阴影只是一种符号或者启示,它切开了光线的平铺直叙,它剖开了物体的阴沉聚敛。这些不形成所谓意义与风格的视觉语言,曾被奉为关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绘画的原始语言,但在汤如浩的这篇散文里,它仅仅就只是纠缠在作者身上一丝隐隐的痛苦和缅怀的呈现方式。接近于现实、流畅、文字因了张力的因素而制造的韧性、生活化以及沉甸甸的质感背后露出来的先锋意味与感念的原始汁液的相互交融,使得具象的轮廓有了呼吸和弹性,并在“从山顶上泄漏下来”的阳光和“携带凉意,从北地吹过来”的风,还有“飞鸟的翼翅扑打气流腾空而上”、“清晨黄昏婉转不绝的鸟鸣啁啾”和“白色蝴蝶的翩跹身影和蜜蜂喧闹的声响”的物象推动下,在感官的场所里进行勾连和穿越,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启承转合地挖掘出了文字建筑主体与视觉外部空间的象征节点——被渺远与迫近、明亮和晦暗、山的阴阳界面、动感和静止、熟悉和生疏以及一条干涸水渠两边相对立着的渠壁,反反复复暗示和铺垫的一个关键性的“边界”概念。这个唯一的边界概念,在文章里是一条时间的河流。河流的此岸是物质性描述的现实具象场景,河流的彼岸是历史记忆的情感世界。物与词衍射出来的歧义,是跨越河流的桥梁。现实走过去,历史走过来,像两个相恋的人,虽然态度有些迥然不同,眼神和模样有些陌生,但它们都有呼吸,有相同的颜色和相同的情感,它们相互拥抱在一起,彼此不愿分离,并在其中找到了它们自己的真实,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一切围绕物象而呈现出来的歧义,生动、连贯、自然,没有一点人工假饰的痕迹。人性的呈现,总是和自然的属性连在一起的,没有边缘,即便有边缘,边缘也是相互接触交融,难分彼此,仿佛地面淤积的水里所承载着的蓝天白云的倒影。悲悯、温馨、向善、包容、柔和,是人性的本质,也是这篇文章的意境所在,深远而又广阔,远非我的能力就能够彻底挖掘的,也不是我在此要面对的问题。我的注意力,依旧被汤如浩行文中表现出来的大段大段的具象描述所吸引。除了时间的河流这条天然的界限外,文章里的一切描述性的艺术手法,都是混沌交融的,很难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界限,比如依照人的意识主观划定的所谓彩描和白描的界限,传统与现代的区分,原生态与新生代的鸿沟等等。自然就是这样,它突出地呈现在我们眼睛里的景象,不是分离和解析,而是包容与混沌。甚至,我还能够在文章的描述里,体会到散文与小说在情景上相互跨越的征兆。

  这是我受到启迪与获得感悟的一条线索。

  《七月阳光下》告诉了我这样一个事实,正是细腻而又客观的纪实性描述,才妥帖真实地呈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描述如此器重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代表了作者的行文态度和立场,即面对自然,面对历史,自己时常都会感到自己十分渺小和浅薄。至少,我就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因此,我也才有了机会凭借这篇文章的文字,理解了作者为什么面对自然景象的这种虔诚、恭敬、认真和细致的理由所在。这篇纪实性的描述与随笔风格兼而有之的文章,让我有机会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看见了作者视自然历史之重,视自己之轻的认识观。为文为人,这样的认识观实在是太重要了,同时也是这篇文章,还有作者的其他文章的思想性的一个集中表达。

  自然的景象,总是会给我们无尽的启示——所有事物的变化,都是平铺直叙。《七月阳光下》就具有这样的特征:与自然的启示融会贯通,没有伏脉千里的预选埋设,没有故作高深的思虑,没有变化无常的夸耀和迷雾般的笼罩,一切陈述都清清楚楚、干干净净。写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呈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是核心,是主题,是决定散文质量的一个因素。汤如浩朋友显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始终在他的散文里坚持详尽、真实、缜密和细腻具象,就是一个明晰的佐证。我们常说屁股决定立场,作者在《七月阳光下》,以及之前的许多散文里,一直保持着脸谱化的写作趋势,就是一种坚守的态度。对自然的坚守,是一种人性的呈现,非常难得,非常可贵,激动了作者也激动了我。这样的坚守态度,往小处说,是奠定和延伸雕塑文章风格的必然过程。往大处说,就是一种认识观和审美观的取向问题。凭借文由心生这条线索我领略到了作者内心呈现的意图。确实,在散文写作领域,不少人习惯引证权威的观点或理论,也习惯于跟风随大流,这种权威定势和从众心理,往往扼杀了个性的存在,限制了思维的活力,有悖于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自然属性。大美总是藏于僻静的暗处,总是与自然交融混沌,总是如同春日里不同的花,以不同的方式打开,不受权威定势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决断忠诚。

  散文个性与风格的生命力,大多是这样形成的。

  我每次读作者的散文,都会觉得有一种新鲜的魅力,使我激动,唤起我内心深处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让我从文字里,听见了来自于天外上帝的脚步声,也听见了作者朝我走来的脚步声。这样的脚步声,不是告诉我要走向哪里,而是提醒我已经走上了一条陌生的道路,用心性呈现我自己的道路。通向神灵的道路不止一条,但尊重自己的亲眼所见、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片段式的不完整的记忆、充分体现人类普遍存在的直觉和亲近自然的秉性,绝对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也是我读汤如浩散文所获得的最大启迪。虽然作者的散文在具象的脸谱化呈现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凝聚力(当然不是抽空了精神以及情感内容的面具化,而是有血有肉的深度和广度的那种深入),表现在具象方面的甄别与取舍还有犹豫和徘徊的味道(我们总是习惯于生活感悟与意识的“集体记忆”,而忽略了或者不愿意涉及到凭借自然的线索来对个性进行穿透性揭示的“个体记忆”),但我更愿意把他的犹豫和徘徊,看成是一种等待的过程。是的,在作者熟悉的生活环境里,他一直就没有徘徊,也没有流浪,而是在等待,在寻找,在思考如何融入,然后,像一朵花那样,把具象的内涵与精髓,慢慢呈现。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09-9-3 07:46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7:08 | 只看该作者
由于最近工作较忙,说了很久的事情今天才兑现,还请如浩朋友谅解。
3#
发表于 2009-8-27 07:19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慢慢学习!问好!
4#
发表于 2009-8-27 07:58 | 只看该作者
好一篇书评,读之有益!问好!
5#
发表于 2009-8-27 08:38 | 只看该作者
记得以前,散文版有个叫关瑞的作者很活跃。他不来的时候,汤老师来到了中财,读他的散文,我就不自禁地想起来关瑞。有敬老师的评论,龙女能对作者的文章加深理解。
认真学习。
敬老师写评论的作者,一定是出色的。俺相信他的鉴赏力。
6#
发表于 2009-8-27 08:4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读后感写的非常详尽。

  首先作者对于汤如浩的文章就给了准确的肯定:是由自然景象、生活情形、行为片段、感官识知以及思绪过程铸造出的语汇。对于汤如浩的文章,我是非常熟悉的。就是具有率性与本真色彩呈现。

  文章由此也展开了自己对于散文写作的心得“调动自己的感官,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持之以恒地融合在不断挖掘的过程中,然后用自己习惯的文字方式把挖掘的内容呈现出来,就这么简单。”不难看出,作者在多年的散文写作中不仅积累着丰富的经验,也随着写作的不断,思想意识,情愫抒发都具备了老成,沉稳,安静,纯熟的优质。

  “文字铺垫出来的心路历程。”其实,这句话对我感触良多。是啊。文字铺垫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历程,具有包容性,是人生的印记。我们写文,就是以一种姿态还原一种姿态。生活的姿态。情愫的姿态。

  而作者集中笔力,对汤文的《七月阳光下》有了细腻,细致,缜密,严谨的评述。从这八段评述里,以一文而涵盖多文。是质点的显现,思想的漫溢,内涵的深邃。写文评是辛苦的事情,也是写者综合素质的充分体现。

  一篇文评的思想,笔力,内涵,质点是否深厚,是否丰盈,还有能否引起大家的思想共鸣,却又是一种考验。我想到了“厚积薄发”与“文理具惬”。散文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文理具惬,这厚积与文理就是情操、胸襟、阅历和学养。作者的这篇文章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了。好文。精华支持!
7#
发表于 2009-8-27 09:14 | 只看该作者
  先大体浏览一下,再细读附评。问好!
8#
发表于 2009-8-27 09:43 | 只看该作者
力透纸背的解析,厚重、大气,阅读此文,不但享受着如清泉般的文字音乐,更对如浩朋友的文章鉴赏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认知,受益匪浅。问好!
9#
发表于 2009-8-27 10:11 | 只看该作者
自去年10月来到中财,对如浩朋友的散文我还是有一定印象的,不管是其细腻还是大气厚重都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记得第一次让我记住的文章是《祁连山之北》一文。
敬老师的评读更让人对作者的文章加深了理解。欣赏并问好敬老师!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0: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8-27 07:19 发表
先记号。后慢慢学习!问好!
期待你的点评意见!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0: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cn1001 于 2009-8-27 07:58 发表
好一篇书评,读之有益!问好!
还请朋友多提意见!
12#
发表于 2009-8-27 10:23 | 只看该作者
更加了解一位文友.写评论难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写评论是一种奉献.敬仰!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0:57 | 只看该作者
附上汤如浩朋友的散文《七月阳光下》

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23103-1-1.html
14#
发表于 2009-8-27 11:00 | 只看该作者
在大地的草木中行走,呈现来自神的一种启示与召唤。敬版的评,词语的鸟群飞翔着天空一种蓝色的诗意。
15#
发表于 2009-8-27 13:41 | 只看该作者
问好一兵老师,先提读,晚上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4:27 , Processed in 0.0511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