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777|回复: 1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里的酒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9 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
乡村里的酒席

              【文/杜永生】

  一周前,我就接到乡下的老同学的电话,说老人家要过七十大寿,邀请我在农历九月初八、初九去吃酒。我满心欢喜,答应着一定前往祝寿。今年到此为止,我已经到乡下吃了至少有十次这样的酒。如结婚,上学,盖房,添子,过寿等。而在我印象中,到年前,至少还有三次这样的酒席需要赶过去。

  其实,在乡村每到秋收秋种之后,农事少了,处于农闲时期,但乡下人做事办酒席却开始频繁起来。也是赶上这个时候做事办酒席不仅时间比较充分,而且家里头有了比较充实的收入了。做事,就得办酒席,需要做的事实际上早在年初就筹划商定好的。主要还是因为亲戚里道都在这农闲的时日里得空有时间。

  乡下人做事时办酒席是提前十天计划与准备的。先得选择好日子,诸如在每月里的初五、初六,初八、初九;十一、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八、二十九等。要逐个地请亲戚和好友,要么是电话通知,要么是亲自上门来请。特别是添孩子的,基本上是上门邀请,还得带上十个红鸡蛋。

  在办酒席前一天,要请好厨师,请好帮忙的邻居,还要借足借够桌子、凳子,盘子和碗(现在有的就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碗筷),当然,只要你的邀请一到,大家都乐意去帮忙。请的厨师基本上都是村里人,他们的厨艺不见得有多好,但烧将出来的各种大菜还是很地道很得味的。张五子,本是个泥瓦匠却又是一个人人称道的乡村高级厨师。农忙时,他在外做活,现在呢,他被邀请去做大厨的日程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实际上,像他这样做大厨的没有任何经济报酬,就是家主人为了表示感谢,送上两条烟。但事过之后,家主子还得及时安排厨师和帮忙的邻居再来认真的喝酒以示酬谢。

  一般办酒席都是吃上两天,四顿。应该说,酒的质量和烟的档次稍微差点。酒是批发的,简装的,大约在二十元一瓶,烟基本上是不超过十元一包。办酒席实际上就是流水席。人多的时候,就是论趟,一趟一趟的。中午基本上在十二点开席,晚上是六点。赶第一或第二趟的吃喝的速度比较快,大家心里也明白,还有多少人等着赶趟呢,谁也不好意思占用时间,吃了就离席,好腾出位置,给下趟的人坐席。前年,当地的一家酒厂就注册一种酒名:流水席酒。确实还真红火那么一阵子呢。

  不论是办什么性质的酒席,家主子都会安排一个专门收取礼金的人负责记帐(单)。来人先登记送上礼金,还会得到象征性返还的一包烟,或是一个寿碗一双筷子。喜事用的是红纸,丧事用的是白纸。有的另买炮仗或其他礼品还得注明标清或估算多少钱。惟此,来者似乎就有一种名正言顺如约参加的含义。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礼金的档次也有了变化。在二十年前,基本上上个二十元或五十元,十年前也就一百元,现在都是二百元。这是人情。人情就是当债还。有些人家一年要办几次这样的大事,有些人家却多年不办事。就像村里的一位亲戚,春节后盖的房子洗礼,请人来吃酒;儿子随后就结婚,还是要请人来吃酒;这不到半年后又添孙子了,还是再请人来吃酒,自己都觉得不过意,但亲戚们并没在意,都一致地说这都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呢。
  酒席上有很多的规矩要遵循着。这是乡下人的讲究,也是一种民俗的传承。过去都是八仙桌,四四方方的,每面坐两个人,八个人一桌。先是摆上六到八个碟子的冷盘。这个时候开始入席。但先得让“上席”的人坐定,其他人才可入坐。上席,就是一桌的重要位置,也是一桌之门脸的意思,能坐上席是很光荣的事情,此席一般都是面南背北且对大门的位置。上桌之前大家总是先要客气地推让一番,然后是本桌辈分最高的人首先在上席落座,即使你是个不错的官员,这个时候也甭想摆什么谱、拉什么架子了,都会自觉知趣地让辈分最高的。而上的每一道菜都先摆放在上席的位置上,而且,桌子上的其他人一定会要求上席的先夹筷子,这才好下筷子。敬酒也是从上席来。因为辈分高,敬酒的人一定恭恭敬敬的站起来,一声先敬您一杯。在我们这里,敬酒都是两次,最后就是回敬。酒席一开始,敬完了上席的,那么,接下来就是自找对象了。而在一个桌子喝酒的不全是大家熟悉的,反正既然能来参加酒席,都不是外人,自然也都有一种亲切感。所以,即使大家不认识,这个陌生的人也会主动的自我介绍,是家主子的什么什么亲戚。
  
  酒席上负责斟酒的叫酒司令,正常情况下是请酒量大口才好的人担任,酒司令的权力比较大,说话有绝对威力。给你倒多少,就是多少。而且,这个桌子上酒气的浓烈与平淡还就靠酒司令的水平发挥了。当然,在酒席上,你千万不要动酒瓶子,不然,就得心甘情愿的被罚酒一大杯。而当遇到斗酒的,惹恼了酒司令,那么,你就惨了,他说放倒你就放倒你!毫不含糊!

  乡下的酒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家一坐到桌上就变得很斯文起来。不管是物质贫乏的二十年前,还是物质丰富的现今,酒席上是少不了鸡鱼肉蛋的,尽管不是什么稀罕,但也不见得人人、天天都能吃得起,奇怪的是到了酒席上,大家总是含蓄得很,很多道菜都是吃一半留一半,似乎吃光了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在每场酒席的当中时间,都要上一道鱼,大头鲢子,那可不是用来品尝的,是用来观赏或丰富桌面的,是不能动的,鱼,表示年年有余。就是有时候小孩子非得动这个筷子,也会被大人及时地阻止,还不忘训斥一句。在酒席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大盆子鸡汤上来就意味着菜上完了,酒席也近尾声了。这个时候,杯中还有酒的就是自觉干掉,不然会被人提醒或催促。其时,就有人高声喊着:“上汤!吃饭!”吃饭也有规矩,有想要倒点汤的,还得一个个地问:“你上汤吗?”其他人一定礼貌或客套地说“你上!你上!”而米饭是要吃的一粒不剩,尤其是参加丧事的酒席,你剩下就含意着还来吃,这是不允许也是不应该的。大凡来赶酒席的都知道这些规矩,而那些孩子吃不完的饭菜,大人就把剩下的扒拉干净。吃好了,要把筷子要放在碗下右边,不能横在碗上。办丧事的酒席,上的每道菜时都是平放在桌子上,再多,也不可摞叠在一起。不管什么样的酒席,大家都是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场面比较热闹。

  乡村的酒席也是检验一个到场者是否懂得礼仪的好场所,夹菜要夹自己面前的,不可“嘴里嚼着,眼睛扫着,筷子动着,碗里堆着”,不能显得迫不及待!否则就叫没品,也就是乡下人说的“噌巴巴、馋吼吼”的!

  有些住在街上的人家办事害怕办酒席麻烦,就在饭店包席。省事,省心又省力。不过,这样似乎少了一种气氛,吃完就走人,感觉不是很尽兴。再说了,饭店的菜也不实惠,盘子小,菜量少。

  在家里办酒席虽然很麻烦,很劳神,但相对要省钱很多。因为很多蔬菜都是自家菜地产的,猪肉也是自家的,人忙碌劳累但气氛绝对不一样的。

  晚间的酒席结束之后,要及时地把桌子都搬到院子里,把地清扫出来,以便安排亲戚们休息。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的被子,是提前一天到街上租拉的。基本上每个人垫一床盖一床,铺垫也很简单,就是扯上几个稻草,在堂屋匀和地铺陈,也叫打地铺。还得安排好那些喜欢打麻将的。到了十点之后,你就听吧,鼾声如雷、麻将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要是丧事或老人过寿时,还得请一班子吹吹,就是盛行于乡村里的鼓乐队(演出团),一场演出费用基本上在四五百元,而且还得另加几条烟呢。图的就是个喜庆热闹。

  在乡下平时亲戚之间来往的较少了。而通过办酒席,也加深了两者之间的感情,大家有了一个机会深切交流、有了充足时间倾心拉呱。也有突发性的事情发生,无非是因为遭遇车祸,生急病。不过,这是先去看人,不能空着手,也得送上份子钱表示慰问与关切。人家虽然会热情的留你吃饭,但你心里也清楚,等着他酬客的那一天。

  乡下人办酒席,是一种民风的传承认与延续。但不可否认的是,纷至的酒席,频繁的请吃也给一些生活还处于贫困状况下的家庭带来了重大的负担。可是,即使有再大再多的困难,他们也都诚心诚意地前往,送上一份心意,表达一种情义。(全文3100字,于091027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10-29 0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先占个位置,问候!早安!

3#
发表于 2009-10-29 0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有生活内容,可读性的散文。

4#
发表于 2009-10-29 08: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前排就坐啊,坐下来,再认真欣赏!问好永生兄长,给您送去问候!

5#
发表于 2009-10-29 0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况乎相距几千里。从酒席中反映出纯朴的民风。
文章能从酒席中挖掘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读者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好文!学习!远握!

6#
发表于 2009-10-29 0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乡村的酒席真的是充满了乡村的味道,我似乎闻到了酒香、饭香、菜香还有那浓浓的人情香!到乡村去吃酒,那乡情真是让人乐意享受,我就爱吃草锅烧的红烧肉还喜欢跟大人们一起睡地铺,我平时安静,遇到姐妹兄弟聚在一起会放开跟他们闹!呵呵,人来疯!
永生兄长娓娓道来的叙述,让人把整个乡村酒席又坐了一遍,温暖贴切。质朴的笔法本身就是乡村的味道,悠久而绵长!
炯炯给兄长问好!

7#
发表于 2009-10-29 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翔实细腻的具象,质感缜密的笔触,如摇曳的镜头,全息性地记录了乡村里的酒席情形,这样的情形,无疑是生活的一个缩影,自然也就充满了感性的色彩和意味。纵观这篇文章就会发现,笔触越是细腻,描述越是动感,人情世故,生活习俗,民情风俗和人文韵致等元素就会愈加地浓郁和生动,这就是所谓情到深处笔端自然细腻的委由所在。显然作者在行文中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这是文章的一个看点所在。以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愫烘托淳朴的乡村气息,传递和反映出环境与人的对应关系,是文章的另外一个看点所在。两个看点,隐藏在文字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起到拔高意境的效果,这样的布局和构思很有味道,欣赏并精华支持!

8#
发表于 2009-10-29 1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鲜活的场面,亲切的记忆。永生兄的文字,总是切入乡村熟悉的景致,让人感慨不已。学习,问好兄!

9#
发表于 2009-10-29 1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读着特别亲切,熟悉。

10#
发表于 2009-10-29 1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11 编辑 <br /><br />本文对中国农村的乡风民俗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且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无论是大席也好,还是赶席也好,那热烈的场面比在饭店吃席有过之而不及。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一些地方陆续把这种民风更改到了饭店,但民趣风味却打了折扣,是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民俗文化会销声匿迹呢?大量翔实的细节描写,将乡民村风、礼尚往来的民族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既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又多少包含了一丝担忧,既赞美了乡民的纯朴,又反映了乡村的文明与进步。学习杜版好文,问好!

11#
发表于 2009-10-29 11:59 | 只看该作者
酒的香醇,菜的美味,把酒言欢,谈笑风生,乡村民情,纯朴民风,酒席的热闹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其中,享受着这份美食,这份温暖、这份快乐。
问好杜版!
12#
发表于 2009-10-29 12:19 | 只看该作者
吃酒席,是乡间街坊邻里、亲戚朋友聚会的重要场合,许多礼节,许多民俗,都在其中得以展示。此篇写的场面热烈,深情又饱满。支持精华!
13#
发表于 2009-10-29 13:04 | 只看该作者
乡村里的一场酒席——以极其热烈的场景铺开一条红火的乡村之路,那些风俗,那些点滴的习惯,以及乡间的质朴气息,白描成一幅浓淡相宜的画面,有看头,有味道,有潜在的思想性,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或许在生活中细微的影子,如果不去思考和记住,就会转瞬消逝,成为遗憾。书写者的优秀,正是通过书写,文学作品的书写,在心灵构成一种真正的超越的自由,成为历史上最为清晰的一段,叙述的语言,与书写者的心灵达成活生生的现实,又从现实转变上升为艺术,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也是伟大的。欣赏并学习,在这里的每一次阅读,身心都会受益良久。问好!!
14#
发表于 2009-10-29 14:07 | 只看该作者
斑斑文中的场景,是10年前当地情况的再现。现在,我们这儿的村里,成立了专门的“礼堂”来承办乡村酒席了。(类似于城里的专门包席的酒店,但费用低廉多了)
有些乡村风俗,在慢慢的消失,把他们记录下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啊。
15#
发表于 2009-10-29 15:02 | 只看该作者
无意间来到贵论坛,一下点开散文栏目,就拜读到了杜版的美文,喜欢的风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7 03:12 , Processed in 0.0505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