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61|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优美走向崇高 ——刘燕成散文状态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9 1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燕成是在岁月认识的青年作家,在论坛上认识并且交流着。虽然受到地域的限制而无法直接交流,他对于散文的虔诚,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我的印像里,他是苗族,我是蒙古族,我们都属于少数民族,但是,血液里流淌着同样的热情,即,热爱生活,热爱自由,并且执著地把这样的感觉付诸文字。

      我一直认为,散文,是一个有文字感觉的人与世界的对话方式。能和世界直接进行对话是幸福的,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这样的对话境界;也是痛楚的,因为在这种近似“天问”的心灵折磨中,总是遇到困惑。对于刘燕成是这样,对于我也是这样的。刘燕成有意识地反思他写的苗乡文字,想搞清楚自己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什么定位,他想通过反思弄清楚自己的以后的创作方向……他信得过我,把这个难题交给了我。我也感到沉甸甸的,虽然我近几年总是中国现代散文的走向抹抹画画,真格为一个青年作者的写作状态定位并指出方向,毕竟笔力不逮。

       好在笔者年长几岁,而且有一定的阅读量,当笔者读毕刘燕成的散文,还是有想法的,首先我想到的是“根”和“苗”的关系,世界是先有根,还是先有苗呢?当然是先有根,但是苗的位置放在哪里呢?苗也是根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结合到一个作者的写作状态,就是往哪个方向写?当然这是题外话,结合刘燕成的创作,我想说,他的困惑不在散文之内,而在散文之外。刘燕成从小在苗乡长大,苗乡的草木山水人物,已经刻画进他的心底,这就是“历史的记忆”。而“历史的记忆”往往是作者在写作中的第一桶金。局部的,就是全面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刘燕成散文的长处在于写实,有很强的可读性,问题在于如何超越,如何用思想的灵光和人性的关怀去反观苗乡生活。写实是重要的,是基本功,但常常处在“表达”的层次,唯有反观,才可以逐渐进入本质,进入浩繁的天空。

       对于写作来说,感情是重要的,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没有感情,我就觉得感情就是人对于人和事物的相对凝固的感觉。任何人都可以有感情,但是写作者的感情是能够化作生活里的记忆的。感情是初步的写作积累,感情有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只有经过了审美过滤才能筛掉那些灰色的感情。感情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可以随着时间的进化而退化的,而写作者的感情是随着时间而强化的,刘燕成的写作就是属于强化了的印象和记忆在文字领域的呈现。

       毫无疑问,刘燕成用爱的眼光打量苗乡的生活,如在《旧歌曲》里写了堂叔阿莲,在《那人,那事,那村庄》写了肥妹老奶、凤娇表姐,人物的个性鲜明,人物的个性鲜明,人物的言谈举止,跃然纸上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笔下的苗乡人物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不足之处在于人物是圆的,没有棱角,无法确定“与时代有什么关联”。

       在刘燕成写人的系列散文里,我还是比较喜欢《湿地.芭蕉.祖父》,祖父的形象是和苗乡的水土融和的,人和自然是和谐的,芭蕉是苗乡的特产,芭蕉是猪的上等食品,还有鱼,鱼吃芭蕉的根须,这是多么和谐的自然图画啊。他的祖父是盲人,盲人的世界构成这篇散文苦涩的诗意。他的祖父是喜欢安静的,在静谧中祖父也自然合为了一体,尤其是作者祖父的夜歌,更是精彩的一笔,“一个人的心事,到底是那么神秘啊”。刘燕成写的《永远的父亲》用的是白描笔法,是自传式的写法,画龙点睛地点出了父亲的生活细节,“玩山是父亲唯一的爱好,只有在玩山的时候,他才不遗余力地将他的山歌才能展示出来。”要知道,生命的意义之一在于展示个人才华,通过展示抵达生命的自由。 美好的东西被打碎是背景,作者的父亲是不幸的,在特殊的年代受到莫须有罪名的惩罚。刘燕成成功地在散文了触摸到父亲的悲剧。作者写他父亲的笔墨很饱满,感情和充沛,所以我觉得仅仅从感情饱满的角度说,刘燕成《永远的父亲》可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相比,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素材的剪裁还不够精致,留下了遗憾。

       刘燕成在《亲人书》里集中笔墨写了亲情。在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展开了人物命运的刻画。作者的祖父是贫农,却被划进了富农的队伍,这是命运的荒诞和跌宕。刘燕成的叙述笔力丰富委婉,甚至对于祖父的大老婆这个人物也没有进行讽刺,而是淡淡说了一句,“她是悄悄离开我家的,最后还是加入政治热潮去,成为批斗和打压祖父的‘英雄’”。刘燕成对于家乡,对于亲人,对于朋友充满了感情,这样的感情的迸发融化在散文里就构成了抒情。笔者想提醒作者的是,可以抒情,但是不可以抒情过分,一旦抒情过分了,展示给读者的空间就小了。写人物散文,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人物的命运沧桑,而在这个方面,作者似乎灵性不够,总是过重注重于风情的描写而淡化了人物的命运沧桑。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文字里,充满了人物的坎坷,不仅仅是写风情的,更是写人性的,希望燕成从中吸取一些精华。

       刘燕成写家乡的风景写的很饱满,他写风景的特点在于风景里有人物,这个人物就是生他养他的母亲,一个充满了博爱的母亲的形象。刘燕成写埂溪,就有了母亲的影子,“而我的母亲,一个裹脚的女人,她始终是把我的成长这么一件事裹在它心窝的。” 刘燕成写老枫,老枫树也有母亲的印记,“当我爬上我梦里的老枫,我躲在她的阴郁的绿叶里偷听母亲的呼唤我的奶名,鸟声在这个时候叠重在母亲的唤声里,在村庄清寂的野空徘徊。” 刘燕成写草标,更是通过20年前自己的犯病,母亲为自己治疗的一个动作来点题,只见“在她脚下摘了一把细嫩的巴茅草,打了一个十字架模样的草标,插在我的衣领,不一会儿,竟然我就病好了。”这样入神的刻画,证明的了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蕴含这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换一个角度说,家乡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乡,这样的融和在刘燕成笔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感情的,还不是审美的,笔者认为,感情的是审美的基础,是审美的材料。笔者对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思想体会颇深,沈从文人在湘西,作品里的审美境界具有多重意蕴指向,既有诗意和悲悯,也有神话和现实;既有野性狂欢,也有抽象理性。前者的自然的,后者是升华的,没有升华的感情虽然也打动人,却不能让人思索。审美意境中的写作,就要注重于艺术中的想象,注重想象的再创造性,带有鲜明的心理学色彩。而在刘燕成苗乡散文里,以写实为主,作者对于生活图画升华的少。他写人物,也写静物,如桐油红伞、棕皮蓑衣、苦篾斗笠等;除了静物外,还有许多苗乡的风景,如埂溪、老枫、草标、老井等;还有苗乡的吃食,如腌鱼、油茶、刨汤等。可以说,在刘燕成苗乡散文里遍布这苗乡的立体符号。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时空,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环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通。刘燕成写的桐油红伞,再现了苗乡女子的特殊的出嫁氛围。刘燕成写的棕皮蓑衣突出表达了母亲的勤劳和智慧。刘燕成写的苦篾斗笠里浮现了生活的苦痛的感觉。

       写作停留在感情阶段,还是处在“优美”的形态,看到的事物往往具有对称、柔和、协调的特点,因此引起生理上的快感,情感上的松弛,心灵上的共鸣。而审美境界就不同了,直接产生出“崇高”的审美形态。它和优美不同,体现的是人类经过自我超越而抵达的人生境界。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肯定,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也就是说,写作仅仅优美还是不够的,要朝着崇高努力。我读刘燕成的散文,大抵还处在“优美”的阶段,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地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淡淡地叙述老年代发生的老事情。他所选的生活素材很少有生命的张扬,也很少涉及爱情话题。最熟悉的人物写起来便当一些,他写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邻里人物,用笔总是沉稳的,内敛的。他的语言是节俭和朴素的,再此,笔者想指出的是,用笔过于平稳,就缺少了参差的变化。一个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景和对象,总是用一种笔调说话,即使是作者本人在场,也缺乏了同步的鲜活。如作者写的凤娇表姐,回忆里的场景多,与读者形成了一层“隔”。还有苗乡处于南国,山清水秀,动植物比较多,而作者写动植物比较少;植物出现总是作为人的陪衬出现,缺乏独立的品性的打量。

       对于散文写作来说,优美是重要的,对于崇高的把握更加重要。走进了崇高的境界,就可以做到人在场,神在外,内外结合,自由酣畅。笔者觉得刘燕成对于写作素材的把握还是情感式的把握,还没有抵达崇高的境界,无从说起从审美把握到终极关怀的抽象展望。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审美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升华。情感的向上的力量在于爱,但是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还有对于爱的母体和源头进行打量和剖析。打量和剖析是一种高级的能力,以作者的全部文学准备为基础,准备的充分,才能产生若干个“参照系”,才能用“多种声音”说话,而在刘燕成散文里,用单一声音说话的概率比较多——如果有困惑的话,这恐怕是困惑的根源之一。在就是提醒刘燕成,虽然说应该珍惜自己的成长的村庄,感谢抚育自己的民族,但是也不是动笔皆写家乡,也可以尝试写写的别的素材,关心一下被的地方有什么打动了你,找到新的描写对象和文字出口,这样的话,你就不会感到写作的困惑和苦涩了。

        一个写作者总是要有师承的,在此,我向燕成推荐汪曾祺,他笔下也是自由散漫的平凡人物,也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调。作品里没有性格复杂的大人物,也没有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作品随物赋形、疏放平淡、情韵幽远、风致清逸。但是具有微妙的暗示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可以通过眼前的生活画面想到“其它的东西”,这是关键的关键,而燕成的散文大多还是“看山是山”,就与大师的作品拉开了差距了。我始终认为,用汉语写散文,写小说,不得不读汪曾祺,不是外在地欣赏地读,而是走进内在,心贴心地读,确实读出心得体会来。

       笔者希望燕成多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研究如何使自己的抒情更节俭,更干净。我觉得燕成不缺乏文字的感觉,而是缺乏文字的把握。杂沓地写以上这样多,是评论,又不是评论,只是希望这些评析文字对于燕成的以后的写作有用,吾心之盼也。
                                                                                                                                    2010年3月于楠斋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0-3-22 08:29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3-19 19:2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精美,精到。
3#
发表于 2010-3-19 19:40 | 只看该作者
刘燕成散文的长处在于写实,有很强的可读性,问题在于如何超越,如何用思想的灵光和人性的关怀去反观苗乡生活。写实是重要的,是基本功,但常常处在“表达”的层次,唯有反观,才可以逐渐进入本质,进入浩繁的天空。

问好老师,匣子来收藏学习了,其实我也正处于这种阶段,如何突破是需要不断学习,内化,反观并不断提升的。很有启发性的评述,谢谢老师,问好。
4#
发表于 2010-3-19 23:01 | 只看该作者
很 有启发性的评说, 写作停留在感情阶段,还是处在“优美”的形态,看到的事物往往具有对称、柔和、协调的特点,因此引起生理上的快感,情感上的松弛,心灵上的共鸣。而审美境界就不同了,直接产生出“崇高”的审美形态。它和优美不同,体现的是人类经过自我超越而抵达的人生境界。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肯定,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也就是说,写作仅仅优美还是不够的,要朝着崇高努力。我读刘燕成的散文,大抵还处在“优美”的阶段,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地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淡淡地叙述老年代发生的老事情.一语点破写作者的困惑.学习 收藏.
5#
发表于 2010-3-20 07:07 | 只看该作者
对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如引细腻、入骨地解析,是许多亲临者的荣幸,更是诸多写作者在路上展开思考和共鸣的良好方式。读完,受益深深。一并收藏和学习。在此问候您:周末愉快。
6#
发表于 2010-3-20 15:05 | 只看该作者
听了又一堂生动的文学鉴赏课。获益多多。思悟多多。
7#
发表于 2010-3-20 17:30 | 只看该作者
叙述、引用、评述、感怀、议论结合,完整的评析出作者和文章的全貌。

提示作者:板式没有排好。——段与段之间空行。
8#
发表于 2010-3-20 19:33 | 只看该作者
留个脚印,周末依然有些忙碌。忙完细品!
送上问候!
9#
发表于 2010-3-21 13:42 | 只看该作者
趁着周日空档,我来看望朋友,留下腿印儿,顺便问候一声:你好!春安!
10#
发表于 2010-3-22 07:42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怎么还没编辑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08: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22 07:42 发表
先记号。后欣赏。怎么还没编辑好?


永生,编了,这样行吗?
12#
发表于 2010-3-22 08:43 | 只看该作者
我历来认为,写散文评论是非常吃力的活儿。这需要有非常大的阅读量不说,还须读得精细,读出作者的特色与不足,而后才可以总览全貌,褒长避短,指点从容。克楠,刚到论坛不久,就已经为论坛拿来了多篇散文评论,这是作者的大幸,也是读者的大幸,更是论坛的大幸。因此,我敬佩克楠! :victory:
13#
发表于 2010-3-22 09:54 | 只看该作者
正忙。稍后欣赏。
14#
发表于 2010-3-22 10:48 | 只看该作者
点评得很到位,学习!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4: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22 09:54 发表
正忙。稍后欣赏。


好好,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3:29 , Processed in 0.05062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