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立红 于 2018-10-10 21:05 编辑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读江弱水的《诗的八堂课》札记
读过几本诗集,但对名家的诗学研究很少涉猎,恰好友们推荐江弱水先生的《诗的八堂课》,网上粗读几章,快意,下单,三天读完。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书。
一般说来,这类书理论性强,这本书却没有想象中的艰深晦涩,正合了弱水先生说的在“有意义的方面,来谈些有意思的见解”,他用散步的心情,写了这本“诗歌的八卦”,从诗歌的产生、怎样鉴赏诗、诗的主题三方面讲了八堂课,字里行间很容易读出先生博览群书与丰厚的艺术学养。看得出来,这个16岁就考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毕业的才子,自带一股学院气。难得的是,他力图把枯燥的诗歌评论说得符合大众口味,这种努力就很让人钦佩。
弱水先生本就是诗人,自从做诗学研究以来,就不写诗了,谈论起诗来,自然是古今中外诗歌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让读者拍案而起、大呼过瘾。读他的书,感受着无处不在的汉语言的魅力,有酣畅丰盈的表达快感。
“博弈第一”章节里最为显著。弱水先生用赌博与弈棋形象地说明好诗是灵感突现或者技艺高超,他认为,赌博型诗人如李白,不是用语言表达自己,而是语言在通过诗人表达它自身,是语言蜂拥麋集到诗人身上来寻找出口。就像天空笼罩大地,这类诗人伟岸、恣意、任性,简单的语句如《静夜思》,一经他组合就大不相同,一挥笔就是千古名篇,读之顿有醍醐灌顶之感!
用赌博一掷千金形容天才的突发灵感,若水先生别具一格!特别喜欢匡国泰的话“天才只需要一个深蓝的背景,就像飞鸟省略梯子”,天才只需一个赌桌,剩余的就是豪情,就能自由驰骋,那是天赐予的。
我相信有天才存在,虽然天才不多。诗歌是神圣的,却需要不敬神的自由与亢奋,天才即是。他们既满足了平凡人对英雄的崇拜与臆想,让人血脉喷张,又成全了我辈的平庸,我们甘愿做那个深蓝的背景。那些诗真让人无可奈何啊!他们纵横在人间,恰恰与人间的思维相左。只要他们时不时射出噼噼啪啪的小火花,世界就亮了。
因为有他们在,这浮生美得一错再错;因为有他们在,我们卑微得理所当然。
天才毕竟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演技派,他们用自身的勤奋赢得世人的尊重,赋予语言一种具体的世俗的真实,毕竟文本所承载的意义,需要文字的加持,这样,思考才得以留存。人世间,没有被语言挖掘出来的那部分,一定是深埋泥土中的黑暗,可能永不见光明,甚至我们连那是什么都无从知晓。出色地写出来才能流传,才能越千古而通感。
这些写作中,写美人独见功力,需要诗人“光谱足够宽广丰富”。
被弱水先生视为“不宜在课堂上讲,难为情”的情色篇,初读时,不以为然,觉得还是应该写爱情,不管怎么八卦,爱情是长盛不衰的主题。细品味后,惊叹于若水先生以这样的角度去审视诗歌,给人一个新的视野,游离于色与不色之间,这是换一个维度去写人类的性爱与情感,它不同于只专注于身体本能的色情写作,也不同于博人眼球备受争议的下半身写作,“情色是肉感,以摇荡性灵为指归,”情色是一种感性,一种性感的感性,是拓展人类情感潜力的文字,把情色上升到艺术范畴,就像雕塑大卫从来都是艺术,而无关色情一样。
他认为,色情怎么写都离不开身体,只身体一个层次,写来写去难免单调,而情色引入了另一个层次,即心灵,是灵与肉的结合。书中提到的陶渊明的《闲情赋》,以前读过,还以“承华首之余芳”为题目,写过一篇文字。这是陶渊明的闲情,那种微妙的感官享受,沉醉的想入非非,充满文字的张力,读出来的是美,而非色,让采菊东篱下的靖节先生回到俗世,还原了肉身,充满烟火气息。
事实上,文字的重构都是回忆性的,一定会滤过那些小纰漏,用自己心目中的美取代。诗人不过是把他看过的、爱过的、想象出的性感之美,用别样的文字珍存而已。正是这些语言的重新配方,让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诗经时代穿越到互联网时代,让“陵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径直走到我们中间,跨历史而鲜活。古今那么多美女,肉体的她们早已经被历史的尘烟淹没,唯有那一瞬间的感受借助文字活下来,所以,弱水先生得出结论“文学快感是唯一真实的快感”、“不写出来,等于不存在”。
这就不难理解余秀华因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闻名,不难理解诗人大卫“我爱你腹部的十万亩玫瑰,也爱你舌尖上小剂量的毒”的诗意表述,也不难理解周云蓬的“解开你的红肚带,撒一床雪花白,普天下所有的水,都在你眼里荡开”的唯美与心动。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欣赏了情色之美,懂得了什么是思无邪,那种与肉欲不同的恰如其分的拿捏,正是诗人水乳交融的情思寄托。
人们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体来认识自己,通过对美的宣泄来爱这个世界。
也许,这就是诗人可以死去,诗歌却不朽的一个理由吧!所以诗人桑恒昌说:“诗是从心上疼出来,在心上生长着的文字,要像敬畏神明那样,敬畏诗意,要像追求真理那样,追求语言。”
语言是诗的载体,思想则是诗的内核。心不为形所役,才能达到灵魂意义上的诗和远方。有人说,诗是大地上另一种盐,精神的盐,读过这本书,诚然。
书中到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就像果肉与果汁,浑然天成,有着圆融的契合,集中体现在诗歌主题的几个章节,如写玄思。弱水先生是哲学博士,对哲学思想耳熟能详,但在书中,他好像刻意躲避这个词,把它称为玄思,既包含了哲思,又有了冥想的成分。他认为,诗可以思,提倡有说理的趣味而没有说理的痕迹,就像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样的诗句,砸吧一下滋味,很有嚼头的。
近几年写乡愁的熟烂了,弱水先生说,人类根本上就是无家可归,我一下子就从他的思绪中认领了自己,想起自己在论坛“故乡”诗赛写的几句分行文字:“如今/故乡约等于异乡/如果滤掉那些记忆/我们谁不是地球上的吉普赛人……我们捧着怦然跳动的一颗心/放在大篷车上/等待更多的安宁/跑出来/解救自己”,偌大一个地球,每个人都是孤儿,死亡无一例外地让人平等,那是我们真正的故乡,就这样,很自然过渡到最后一章死亡上。
就像写诗一样,弱水先生非常讲究八个章节间的内在气息的贯通,从博弈一样的诗的产生,到诗的味道、声韵、筋骨等外在的品相,再到所表达的思想主题,环环相扣,看得出来,他力图用轻松的语调写一首不分行的诗。
对书中一些细节很喜欢,如用粤语读诗。记得周小燕先生在指导廖昌永歌唱时,每次上课前,都让他字正腔圆地朗诵歌词,做不到就不能唱,目的就是不懂原版歌词,也可以唱出韵味来。极喜欢弱水先生对卢卫平的诗歌《分离》的解析、对鲁迅先生《野草》的解析。
弱水先生说这本书介于诗学入门与进阶之间,个人感觉定位偏低,书中无处不在的国内外诗学大家的引文,就把书往学院派推,虽然他想写得随意些,但终因底蕴太丰厚,无法真正与家长里短接轨,没有一定文学储备的人很难读进去,(有点自夸之嫌),就像一水版主说的,刚读到第一页,就说难道还要拓展电影《美丽心灵》么?看到第九页,脑袋嗡地一下,大了,难道我还要翻翻《福楼拜文学书简》么?一水版主这么有学识都觉得要补课,我就更不用说了,书中提到的很多著作都没读过,好在我脸皮厚,只读自己想看的,那些外国名略过。
书中引用卞之琳、张枣的诗歌过多,可能先生偏爱他们的诗歌。在读本科时,弱水先生就与卞之琳先生建立了书信往来关系,通过卞之琳先生认识了诗人余光中,后来,在他主编的台湾刊物上,有专版介绍江弱水先生的文章,他们鸿雁相交十多年,自然是比较了解,就诗歌学习而言,理应拓宽引用诗歌的广度与宽度,给读者更多的辨识空间,另外,对福楼拜、钱钟书、顾随等名家的文章也频频引用,使整部书虽然没有注释(这是他追求的),但引号颇多,一定程度上遮掩了作者自身的观点,很多时候,呈现别人的思想过多,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妙味,对于入门诗书,也有不妥。
瑕不掩瑜,《诗的八堂课》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也是解渴的。那些未能理解的部分,恰恰让渡了更多空间,留给我继续阅读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