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匡建华 于 2020-10-18 23:02 编辑
洗澡洗出的文明
文/匡建华
洗澡是人们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也是人们常常讨论、研究的话题。
我想古人最初洗澡可能就是野浴,在泉水,或在小溪水,或在河水中。文献记载,到了商周时期洗澡才用上了热水。土家山寨盐池河的人是幸福的,在远古时代可能就用上了热水,因为那儿有一股温泉,每到黄昏,男女老少,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在温泉里野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里乡亲们家里都没有洗澡盆。有一位老人告诉我,老了筋骨疼痛,常来泡泡就好了。我想这也是药浴,里面含有许多微量元素呢。
我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用热水洗澡已不是难事。儿时在寒冷的冬天里,为了防感冒,洗澡前婆婆都会提前在火塘升起大火,增加室温、烧水,然后我们在温暖的火塘旁边,站着或坐大木盆里洗。每次走亲友或过节前夕,洗头洗澡换衣服是必备项目。婆婆常说,身上干干净净是一家人的脸面。在炎热的夏季,清江河就是一个天然的浴场,也是娃娃喜欢的地方,当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时,农活一天乡亲们在清江河里洗一洗就会一身轻松。
今日我们所说的洗澡没有那么复杂,而古人却分得很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只有把“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洗澡。
晋代贵族已把沐浴作为个人清洁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遵循古俗沐浴必更衣。晋代浴身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水浴、药浴、干浴(所谓干浴就是全身按摩)。
古人对洗澡还制定了规范,《明史》记载,皇帝的澡堂及其职工都有了正式编制,有了专职领导;秦汉时期,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汉代还设立了法定假日,规定公务员上五天班就有一天沐浴假。《礼记·玉藻》中就记载了洗澡的规范流程。后来文人墨客还把踏青、流杯、拔河等娱乐项目引进沐浴之中。唐代刘禹锡有“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的诗文,可见他人在上班,心在沐浴、春游呢。
古人对洗澡提到的礼仪层面,并且搞得极为隆重。西周时将斋戒洗浴作为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沐浴净身是对神灵的敬畏。《礼仪·士虞礼》规定,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礼,参加祭祀的人要先洗头洗澡。招待客人洗澡亦是重要礼仪,并且客人洗澡后才能吃饭,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据传土家人开茶园,或烧瓦升火前师傅都要净身,烧香、叩首,敬请先辈、神灵保佑。像当今的人们参加重要活动也是要沐浴更衣。
古代最有名的澡堂子当属唐代的华清池。白居易《长恨歌》里就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唐明皇送给爱妻杨贵妃的浴室叫“海棠汤”,有一个海棠花瓣形状的浴池,底座上边接喷头,下边接有陶水管,引的是骊山的温泉水。据说爱美的杨贵妃每次洗澡时还将池内洒满花瓣,让室内芬芳四溢,体现了皇家洗澡的高规格。据文献记载,洗澡走进寻常百姓家是从宋代开始的。那时的浴室除了没有淋浴,已有搓澡、修脚等项目。
洗澡本是一件好事儿,可也不是人人都喜欢。据文献记载,早期的游牧民族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后),值到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单于,那儿的人才开始有了经常洗澡的习惯。据说王安石是个不爱洗澡的人,有一次上朝,身上的虱子爬到胡须间乱跑,让人不禁笑出声来。后来他的两个好友经常邀请他到寺院去高谈阔论,顺便洗个澡,王安石也不好推辞。趁泡澡,好友把他的脏衣服收拾走了,换了干净的新衣服给他。从此,王安石外在形象才大有改观。而同时代的苏轼却是一个喜欢泡澡的人,还写了两首《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看似是一首上不了台面的趣文,仔细读来却让人回味无穷,人们不尽惊叹苏轼才华,就是发泄不满也不失水准。苏轼还为那些不爱洗澡的人找到了理由,并引申为佛家随缘自适的理念,追求佛家虚空旷达的境界,真是凡人不能所及。慈禧太后爱洗澡,元朝皇帝对洗澡更是痴迷,国要亡了,逃跑时仍不忘带走他的浴桶。
洗澡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可谓是举手之劳,可年老体衰,洗澡就成了一种奢望。西周人就将沐浴被纳入孝的范围,尊老礼节规定,晚辈每五天要用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洗一次头。期间父母如果脸上脏了,要烧淘米水洗;脚脏了,用温水洗。据文献记载,太子司马绍为老爸洗头还博得了“性至孝”的美名。
我们再回到近代,许多老人还记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防止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细菌战争,我国开展了轰轰列列的爱国卫生运动,大大改善了城乡的卫生状况,减少或控制了传染病流行。其中讲究个人卫生的第一条就是经常“沐浴更衣”。今天你只要到小镇街面上走一走,至少有几家卖洗浴设备的商铺。城里人买了新居,或乡下人做了新房,装修卫生间都是重要内容,就连过去贫困的土家山寨,如今家家都有了漂亮的卫生间,那木制的洗澡盆早已成了童年的记忆。
几千年来,人类对洗澡兴趣不减,作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令现代人大吃一惊是:洗澡不仅丰富了历史故事,还推动了纺织业、陶瓷业、中草药和健身等行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洗澡不仅是一种生活,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洗澡不仅在于发肤之康洁,更讲求品行之端庄、德行之良好。难怪孔子的门生曾将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加以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