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18|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愁时代的悲壮挽歌——祁新龙《我的故乡在湫山》简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3 10: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1-1-15 09:12 编辑


近日,甘肃省礼县青年才俊祁新龙给我们奉献了新著《我的故乡在湫山》。这是他庚子年继历史随笔力作《宣和四年》后,又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推出的散文随笔集,不仅给陇南文艺圈传输了一抹亮光,也给甘肃文坛带来了一股的冲击波,不由得对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后起之秀刮目相看。


《我的故乡在湫山》采取章回体式,通过八个章节,从多角度,以点带面,把故乡的今昔逐一呈现。读完此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激动的。沉重的根源是,随着作者全方位的叙述,那些原本遮蔽在农村靓丽村容村貌下的隐性问题,通过语言的剖刀而袒露无遗,让人深感触目惊心;激动的原因则是,《我的故乡在湫山》触及问题的角度,深入故乡内部的程度,洞察农村视域的广度,思考现实问题的深度等,着实震撼到我。鉴于此,我郑重地给大家推荐——祁新龙的《我的故乡在湫山》值得一读。当然,要对该书突出的写作特点做以介绍。


1.“回望”的视角。祁新龙凭借故乡生活“亲历者”的身份,通过回乡祭祖的叙述主线,带领我们进入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交际带的湫山,以另辟蹊径的切点,以纪实的表现手法,以舒缓的叙述节奏,还原新世纪以来西北农村的真实面貌,直视中国乡村变迁的历程,深入了解并认真审视当下中国农民的悲与痛。作者的目光聚焦于并不起眼的“湫山”,把其作为中国农村的缩影,把生活在此处的父老乡亲作为中国新时期、新时代农民的代表,把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以此类比,触类旁通,全方位感知像“湫山”这样的农村的过去、现在,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和农民命运的担忧。在《回到故乡》一章,作者通过“回家、见闻、杜大爷串门、走访三爷”等篇章,把读者引入“湫山”,对故乡进行真切地“回望”。


2.“反观”的姿态。作者是一位往日故乡的“逃离者”。他深入故乡的身份属于一个“归来者”。他对故乡的观察属于“反观”,就是以局外人的眼光重新打量故乡,让湫山与自我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如此,作者眼里的故乡就有了陌生感,他对故乡的评判会更加理性、客观,抛却那些带着感情的成分,还原故乡最真实的镜像。当然,他并非只是深情的一瞥,或者“过客式”的匆匆浏览,而是深入到故乡的深处,对每一处旮旯,每一个角落,每一种事物,予以深情观照,带着真情抚慰,以粗笔勾勒、简笔速写和油画般细腻刻画相结合的笔触,把“湫山”的地理位置、村庄分布、历史过往、风土人情、邻里关系、生活状况、人居环境、家庭矛盾、生活困境等细节,精描细画、精心描摹,逐一袒露于读者面前。通过“回家看病、张罗过年、离婚潮、乡村教育、前途未卜的打工路、留守土地、正在消亡的农村符号”等章节,依托“亲自观察、深入走访、他人讲述、自我审视”等方式,让“湫山”的真面目得以曝光,亮相于审视的眼瞳之下。


3.忧虑的心理。故乡作为人的根系所在,理应是倾心热爱的。然而,故乡的当下与作者的意愿发生了严重偏离。换言之,故乡的现状背离了人们的美好希冀,他对故乡则是哀其不幸,忧虑重重——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个有良知,有社会担当的有为青年的真情流露。在《回家看病》这章中,作者选取外出打工者中的“林青、小福、小童”为代表,通过主人公自我讲述的方式,把那些进入城市出卖力气的农民工硬撑着到年终返回故乡看病的真实状况和盘托出,揭开了这一群体衣着光鲜、充满豪气、花钱大手大脚的“面纱”,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离乡背井涌向城市进入建筑工地等场所挥汗如雨、疲惫交加和甘苦自知的辛酸,以及不愿回到曾经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中去的无奈。作者与他们曾经在同一个“起点”,甚至是童年关系甚密的玩伴,因而他们的心脉共振,心灵相通,对于他们的人生遭际和生活境遇,作者无力改变,只能表达出发自肺腑的担忧。这种状况,不仅是湫山外出打工人的困境,也是数以千万中国农民工共同的生存困境。


4.悲悯的情怀。悲悯是指对他人或其他生命所经受的苦难具有感同身受的情怀,这种情怀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理解与关爱。祁新龙的悲悯对象首先是熟悉的父老乡亲,包括亲友、同学、父辈、祖辈、亲戚、邻居、孩子等人,其次还延伸至故乡土地上的河流、山川、田地、房舍、学校、打麦场、瓦厂、砖窑、养牛场等重要区域,以及那些原本可以忽略却被作者给予关注的草木、虫鱼、家禽、牲畜、狗、牛、马、骡子等群体。此外,作者悲悯的对象还有在故乡土地上濒临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元素,这些恰恰代表着农村传承千百年的古老传统,亦是当下亟需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乡村的“坐夜、拜年、社火、社戏、抬佛爷”等民间习俗和“阴阳、法师”等职业,都在农村向城镇化迈进的进程中渐行渐远。综合来看,这本书更多的篇幅用来讲述故乡人面临的生活困境和在追求更好的物质需求的过程中历经的艰辛。第四章《离婚潮》,作者把侧重点放在关注故乡越来越多的离婚事件上,对故乡离婚率的持续增长颇为担忧。在《意外的电话》一节,张平娃讲述了他从十六岁走上打工路,到十八岁结婚,再到婆媳关系恶化,以及动手打妻子而导致离婚的故事。在《李老汉的烦恼》一节,李老汉讲述了儿子李小白艰难而复杂的寻“媳”经过,到后来因脾气暴躁、喜欢喝酒、参与赌博等原因,导致妻子引娣不愿回家,婚姻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体现的是一个父辈对儿子儿媳关系不和睦的愁苦。“霞霞”和“张琼”是故乡打工者中的女性代表,她们共同的焦虑是婚姻的不幸:霞霞以农民的身份嫁给了一个父母有工作的公务员,原本是受到好多人羡慕的对象,但在有了女儿后遭到丈夫的嫌弃,为了追寻个人的幸福而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并通过法律手段获得了个人自由;张琼初中毕业出门打工,在干过多种工作后偶遇爱情,与男友同居怀孕后仓促举办婚礼,在安徽生女后返回北京相夫教子,由于老公被公司外派新疆工作,导致夫妻矛盾不断升级,最后不得不协议离婚,至今独自漂泊在外。第五章《乡村教育》,悲悯的对象是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乡村教育。为了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好多故乡人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县城或城市,随之出现的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承受经济压力的负荷,而那些仍然在故乡的学校读书的孩子,由于父母无一例外的外出打工,孩子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导致“留守儿童”人数与日俱增,他们的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爷爷奶奶仅能保障孩子的吃穿,根本没有能力进行作业辅导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孩子的人格形成、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愈来愈成为一道社会难题。这一部分,他先选取了“外甥”作为被家长放任而导致逃课的农村孩子的代表;随后讲述了两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在外地技校读书期间,由于好奇心作祟、缺乏自制力而偷吃禁果,致使不得不接受高价彩礼过早结婚生子的恶果,失去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最后不得不走上打工路的事件;进而以苟家大叔的夫子自道,讲述儿子儿媳外出打工后,他对隔代教育导致孩子坏习惯增多,以及孩子逃学、逃课、乱要零花钱、吃垃圾食品,以及购买复习资料、新衣服、喜欢攀比等问题的忧心忡忡;最后以“我”的亲身经历,讲述王婶的孙子在北京打工期间,由于参与打架斗殴而被拘留判刑的事,起因是由于过早痛失双亲的老大,对兄弟的过分溺爱而义气用事,不慎造成恶性事件,自己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受到了法律的惩治。这些很典型的实例,给乡村教育敲响了警钟。作者的悲悯更深沉深切,让我们感同身受。


5.忧患的意识。忧患意识是指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绕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祁新龙的忧患几乎贯穿《我的故乡在湫山》全书。第六章《前途未卜的打工路》和第七章《留守土地》,作者的忧患意识体现得很突出。第六章,选取了“祁平、小贵、杨成”等人打工的故事,其中“祁平”被作为“成功者”的代表,被故乡人树为教育子女的榜样,虽然他的奋斗史同样艰辛,但他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很励志;“小贵”的奋斗史和恋爱史,饱含在建筑工地上一干数年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艰辛和酸楚;“杨成”三十年的打工生涯,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终在身心疲惫时选择回归故里,重新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务做庄稼;卫国叔以“留守者”的身份,讲述儿子儿媳在外务工打拼,他在故乡照看孙子的不易。在讲述他们的故事的基础上,作者以《生存困境》为题,对外出打工者的现状和未来表示了更大程度的关切。而导致打工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源,则是故乡人日益膨胀的追求金钱态度的加剧,社会原因则是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依靠土地的收入与付出难以对等的矛盾,迫使故乡人情愿舍家别亲、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在社会最底层最辛苦的行业出卖力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一些满足,他们的精神领域却遭受着亲人分离、子女教育放任和“空巢”的煎熬。第七章,通过“成义婆、我的奶奶、麻婶、变与不变、孤独的看门狗、阴阳”等篇章,讲述那些留守在故乡土地上人们的故事,尤其是讲述关于土地命运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成义婆在儿子外出打工后“留守”,承担照顾小孙子的重任,也独自务作庄稼;我的奶奶屡遭痛失亲人的不幸,在八十岁高龄的年纪,由于和儿媳的矛盾至今都不可调和而独自在湫山生活;麻婶的大儿子在内蒙安家,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儿媳不孝敬老人,让她怨愤丛生;留守在故乡的年轻人游手好闲,对土地的耕种不精心,“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故乡人原有的节俭、勤劳、善良、互助等美好品质的消减,以及“狗们成了村子里的看家人,成了村里最庞大的留守群落”等状况,像尖锐的刀锋和毒刺,让作者内心疼痛,忧患频生。


6.呼唤的心声。面对日益汹涌的打工浪潮的冲击,故乡湫山的当下已经和作者记忆里情景截然相悖,最突出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后,不愿再回归故乡;土地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吃饱穿暖已经不是人们的追求,更多人希望银行能有存款,家里能有汽车,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老人们能有养老保障——这些,可以视为“故乡人”的心声。然而,作者却异常怀念农耕文明时代,对正在消亡的农村符号给予深情的凝目。打碾场和孩提时代的打碾程式,那些农人耕作依靠的耕牛、骡马和传统的耕作场景,都让作者深深怀念。然而,越来越多的被撂荒的土地如今蒿草成林,曾经水质清澈的燕子河在雨水减少干旱严重,水磨坊的身影荡然无存,以及垃圾充斥于街头巷尾,人们把塑料瓶、塑料袋、塑料布等随处乱扔,使得曾经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房舍俨然的世外桃源,如今满目沧桑、斑驳处处,这种环保意识缺乏导致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在我看来,文本溶渗着呼唤的心声,期待着故乡能焕发新生,再现令人向往的面貌。


总之,祁新龙的《我的故乡在湫山》,突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田野调查,一部当代中国农村的缩影,一部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的特点,既是一曲献给故乡的悲壮挽歌,又是一首安抚心灵的安魂曲。尽管语言平实无华,很少运用修辞手法,却并不显得冗长庞杂;看似轻描淡写,看似琐碎事件,在他的用心设置和娓娓道来下,更多触及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陈述个人观点的同时,能剖析问题的深层原因,力求探索破解难题和治愈故乡痼疾的途径,表达出对重建故乡美好秩序的呼唤。好多话题,已经具有振聋发聩效应。因此,这本书很有现实意义,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如果由此而对广大农村带来新的福祉,祁新龙的不懈努力则功莫大焉。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1-13 10:54 | 只看该作者
首读欣赏!
老师赏析写得好,赞!
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1:09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1-1-13 10:54
首读欣赏!
老师赏析写得好,赞!

这么快啊,感谢您的关注!祝好!
4#
发表于 2021-1-13 1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师 于 2021-1-13 12:16 编辑

5#
发表于 2021-1-13 12:52 | 只看该作者
内容厚重,阐释有序。刘老师的一贯文风,朴实,真切,不失理性。

引号不甚规范,多处。
杜大爷窜门——串门
如今变得今非昔比——?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5:3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鼓励,祝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5:31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1-1-13 12:52
内容厚重,阐释有序。刘老师的一贯文风,朴实,真切,不失理性。

引号不甚规范,多处。

感谢您的评阅。所指出的问题,下来会仔细修改。祝好!
8#
发表于 2021-1-13 17:17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我的故乡在湫山》是本非常宏观的乡村病理报告书。作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这本散文集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含义。其实就内容这不仅存在于湫山乡村,也是整个国内乡村现实,面对时代的冲击,政策制度不停地更新中,扶贫精准扶贫都是最近政府部门努力做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全方位的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大概就源于本书作者的有心人。文字追求还原书中内容,层次分明,解读清晰。
9#
发表于 2021-1-13 20:3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很有现实意义,也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欣赏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0:50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1-1-13 17:17
应该说《我的故乡在湫山》是本非常宏观的乡村病理报告书。作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这本散文集子所要表达的内容 ...

问好,感谢您阅读拙作,并留香。祝好运!
11#
发表于 2021-1-17 07:06 | 只看该作者
层次分明,解读清晰。
12#
发表于 2021-1-17 07:0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刘老师佳作美文~~~~~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09:28 | 只看该作者
yugongjin 发表于 2021-1-13 20:36
这本书很有现实意义,也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欣赏

感谢您的关注,早安!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09:29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21-1-17 07:07
欣赏学习刘老师佳作美文~~~~~

谢谢老兄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祝福。
15#
发表于 2021-1-20 08:00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厚重的一篇读感,让曾经的农村人感同身受。
社会进步,致富脱贫,外边的世界吸引,让年轻人不在愿意跟父辈一样面朝黄土守着薄地过活。所以文人的惆怅来了,但难挽留住年轻人的心啊。
各个地方都有这现象,不愿吃苦,是不少年轻一代人害的疾病。很多我说不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17:03 , Processed in 0.06999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