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24-6-11 09:56 编辑
从《秀才买柴》说起
我闲来喜欢阅读“闲书”。今天阅读古文《笑赞》,看到一则《秀才买柴》的故事,颇有启发意义,故事很短,全文转录如下: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格。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负薪去了。
这位秀才大约家里缺乏柴禾,是要买柴的了。这文绉绉的言辞,是在与卖柴者在价格上“讨价还价”。但卖柴者听不懂,只好挑着柴走了。这样,秀才自然没有买到柴。就秀才来说,柴是生活的必须品,因为言辞的原因,他没有买到柴,应该有些着急。
这则故事说明,文化脱离了大众生活,只能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普通人多是真实生活里的实践者,视那文绉绉的言辞为“高攀不上”,便也不去研究。因为,真实生活里有的是丰富的言语,却很少有文绉绉的辞藻。
真实生活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作者写文章目的是要让人阅读的,必须要让读者明白文章的内容。面对普通大众,只能以大众化的语言,大多数人才能理解。如果故弄玄虚,普通大众看不明白,不是“望文生畏”,就是弃之不理会了。这样,便失去了写作的目的。
有人说,文章太白话,会读之淡泊,应该要写些“文绉绉”的言辞,才会显得作者水平高深。其实,故弄玄虚的文章,必定会是《秀才买柴》的结果。
好在现在通行“白话文”,古老的《秀才买柴》故事大约不会再上演了。 2024年6月11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