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16|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坐驰:辩证的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30 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一句顶万句》书里两次说到。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这是我们烂熟于心的名句。

    两句话是对开的列车,驶向不同。我们都在车上。

    一对夫妻出现矛盾了,吵闹着要离婚,本着劝合不劝离的传统。第一句便象金子一样,不断闪光,要求双方平息,放下纠结,往前看。矛盾体双方则必然以第二句为根本,列举种种根由事因,以悍卫沸腾的情绪和示威性的离婚意向。这时,最有效、万试不爽的平台,便是时间平台。如同两座山峰之间搭成的平台,上面的人儿,吵着,闹着,哭着,喊着,或者跳下去了,或者乘鹤驾云去了,或者一屁股坐着喘气不动了。然后就换了主角,一切开始重演。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在平台上扮演着生旦净末丑,浑然天成。

    个人如此,社会如此,国家如此。

    遗忘还是记住?这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象哈姆莱特生与死思考,时时驱赶,如同黑白无常持着哭丧棒,无时不刻守护在每一个必然要面对的羊肠小道拐角。要么,你踩着荆棘,鲜血淋漓的爬上去。要么,跨过理性的栅栏,往下面轻松一跳,跳向愤怒的、无边的黑暗。

    这便有了《悍卫记忆》,有了《古格拉群岛》,有了《夹边沟纪事》,有了《燃灯者》,有了《一滴泪》,有了《寻找家园》,有了《我的一九五七》,有了千千万万黑影,在无穷无尽的炼狱中,鬼影幢幢,面目模糊。

    历史的面孔,就是川剧变脸,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奇。

    作为现代人,我们似乎可以比较容易回顾过去的岁月,每一场战争,每一次变迁,随着时光的沉淀,渐渐硝烟散去,露出真相。

    真相拿来干什么?标明今后的道路,还是用来影响现在的生活?公元前210多年焚书坑儒,相距两千多年,历史重演。再过两千年,又有多少次重复呢?

    真相拿来干什么?

    大卫·哈伯斯塔姆著作《最寒冷的冬天》中曾提到一名政客,此人年青时坚信一切真理掌握在共产主义手中,而年长后却认为一切谎言来自共产主义;被资本主义的国会审判。这个插曲,比描述整个惨酷的朝鲜战争的故事更有趣。

    一件事,在某个时间后,突然会变另一件事。

    一个道理,在某个时间后,突然会变成没道理。

    一个人,在某个时间后,突然会变成另一个人。

    就象爆炸过后,人不见了,地面上出现的却是狗的骨骸。
  
    不无滑稽。可这就是历史,或者叫记忆。

    宗教的目的是挽救人,不管是精神或肉体。主义的目的有时类似于宗教,更多的却是放大的私欲——私欲以吃人为目的。

    于是,环顾四周,在我们的生命博物馆里,就有那么些可笑的、真实的记忆。

死去的、被唾弃的、被诅咒的前苏联,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朝气蓬勃的中国,贫穷的、骄傲的、核爆式自信满满的朝鲜。三者紧密的靠在一起,犹如同胞兄弟。

    倘若把他们放在中国“炸碉堡”传奇故事中的那个战斗小组里,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桥上有个暗堡,死了那么多人都过不去,我改道啦。俄国人说。

    桥上有个暗堡,既然牺牲了那么多同志,一定要拿下,下一个,那谁?董存瑞,准备好。中国人说。

    桥上有个暗堡,那是我们的!死蜜达!朝鲜人说。

    这种剧本可以排演成一千种一万种模式,剧本可以随时涂改,写好的剧本,也可以随时丢弃。两千年之后,我们只会记得秦始皇和李斯的化石,至于烧掉的书和坑里被活埋的人的痛苦、声音,早和泥土混在一块,无比宁静。

    也有一种情形,既无须遗忘也无须记住。

    这便是在那个叫释迦牟尼的世界,盘着腿,打坐在满是浮尸的恒河边上。

[ 本帖最后由 柳藏 于 2012-10-31 09:4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1: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2-10-30 11:24 发表
你不空格,德国人吗?
编了辑两次了都搞不定。空格这事交给你啦
3#
发表于 2012-10-30 13:0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想:柳藏适合成为哪一个国家的公民。
《辛德勒的名单》里,人们记住的是辛德勒,那些在集中营里冤死屈死的凄魂呢?
不过还好,更多的人记住了像自由一样美丽的集中营里的儿童画。
遗忘还是记住呢?这其实是一个驳论。完全自由的驳论。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里说: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嘎玛丹增在《分开修行》里说:在真实的自然地理面前,习惯主宰大地的人或动物,毫不例外地变得谦虚起来,任何人定胜天的壮志和豪迈,都可能因为不切实际的张狂,跟世界永别。我想,最理想的宗教,是与自然握手。
人的生活状态,亦然。
4#
发表于 2012-10-30 13:44 | 只看该作者
与一支蒲公英相视,想到它从孕育到离去的整个过程,多数人深刻它给人类带来诗歌一般的奇遇,这种奇遇,我们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飘扬。飘扬的状态置于大地起始,它有根基,很多哲学人喜欢叫它黑洞。蒲公英的飘扬,非扬花之楼阁隐喻,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给你一种强大的在场力量。假如这支蒲公英生其幸运,恰巧遇到一双收纳它的眼睛,或者某双眼睛幸而为它所收纳,它们惜惜激动,互相取暖,那么,它就将成为一个存在的物证,于是,它从个人的记忆变成所有人共同的记忆,这就是“辩证的记忆”本源。我相信,每一个认真的读书人,都曾或多或少地会受到过蒲公英的暗示:挣扎,孤独,流浪,苍茫,毁灭,直至新生!这过程,自然充斥着《捍卫记忆》和《寻找家园》。寻找的道路,有“燃灯”指引,有“热泪”陪伴,有过往的山花浪漫,清流小溪,以及那些羁旅荆棘,酷暑严寒。我想问,什么书能唤醒你的记忆?什么书能让你从开启那一刻一直流泪?
人类需要火种,便记下普罗米修斯,如同人类需要先知,便记下耶利米。耶利米被后人称为“流泪”的先知,他在石洞里独自哭泣。石洞是严冷而锁闭的,这多象我们置身的大地或黑洞。耶利米在石洞里根本得不到回应,所有的苦难和哀恸都凭自向内心流淌,于是,他写下了《哀歌》。还有但丁的《神曲》不也是一样?《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一个民族的出路在哪里?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在多变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去实现?我们没有义务去承担集体的历史,我们只有对个人记忆保持诚实,耶利米自己需要“哀歌”,正如你需要自己的记忆。
非常感谢柳藏的行文。
5#
发表于 2012-10-30 14:03 | 只看该作者
看过,无语静坐。我不是释迦牟尼。
可我知道观世音的眼睛是半闭着的,原因是不忍看这个世界。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5: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2-10-30 13:00 发表
我在想:柳藏适合成为哪一个国家的公民。
《辛德勒的名单》里,人们记住的是辛德勒,那些在集中营里冤死屈死的凄魂呢?
不过还好,更多的人记住了像自由一样美丽的集中营里的儿童画。
遗忘还是记住呢?这其实是 ...
没真正出国过,因此,也不知道适合哪一个国家。
犹如冯唐给李银河的书序中写的,我只是以自身为源泉,发掘所有与这个世界关联、意义。
人们喜欢以坐井观天来形容一个人的闭耳塞听,可是对于一只井中的青蛙来说,它拥有那口井,能闲散自由 的鸣叫、观天,无异于是魏晋时期士大夫追求的梦想境地。

晰子逸情于诗书画乐,令人羡慕,不知酒量可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5: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2-10-30 13:44 发表
与一支蒲公英相视,想到它从孕育到离去的整个过程,多数人深刻它给人类带来诗歌一般的奇遇,这种奇遇,我们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飘扬。飘扬的状态置于大地起始,它有根基,很多哲学人喜欢叫它黑洞。蒲公英 ...

我还一直想着其他两个字:黑白,阴阳,张驰,动静。所有这些词,相互对立,相辅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构成大千世界的本原。

植物的根基扎根于泥土。人的根基源自于思想。即便浮萍,也不例外——人们都是思想的浮萍。

一水。浮萍。我乐意这种意境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5: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雨沐 于 2012-10-30 14:03 发表
看过,无语静坐。我不是释迦牟尼。
可我知道观世音的眼睛是半闭着的,原因是不忍看这个世界。
确切的说,中国大多数民众都缺少思想的荒芜之根,而是彻底的裸奔
9#
发表于 2012-10-30 15: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2-10-30 15:11 发表
没真正出国过,因此,也不知道适合哪一个国家。...


芝华塔内欧,但它只是墨西哥的一个小岛屿。安迪说:它没有记忆。我说:那是因为它不需要记忆。
10#
发表于 2012-10-30 15: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2-10-30 15:19 发表

我还一直想着其他两个字:黑白,阴阳,张驰,动静。所有这些词,相互对立,相辅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构成大千世界的本原。

植物的根基扎根于泥土。人的根基源自于思想。即便浮萍,也不例外——人们都是 ...

一水。浮萍。
清风。流云。
这是诗意的语境。在俗世里,只可仰望。
格桑梅朵有段话:无数涌向远方的脚步,总有人内心是一只鸟的漂泊惊魂。懂来每个牵注目光的风景,都是心底旧痕。触摸不可言说的灵魂,把视线转向同样伟大无声的雪月江川。逝水千年里,谁在看护整个人世的悲伤。如此和更恒久更沉默存在的对方。彻见彼此,如何一体相依,就是怎样独自空旷。
11#
发表于 2012-10-30 1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2-10-30 15:11 发表
没真正出国过,因此,也不知道适合哪一个国家。
犹如冯唐给李银河的书序中写的,我只是以自身为源泉,发掘所有与这个世界关联、意义。
人们喜欢以坐井观天来形容一个人的闭耳塞听,可是对于一只井中的青蛙来说,它 ...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里有句和酒有关的台词。很有意思。
高连长说:我酒量一斤,跟你喝,两斤吧。
袁朗:我酒量二两,跟你喝,舍命。

平常生活在古老的传统里:安静、坦然、自在。甚至,保守而腼腆。滴酒不沾。
但不代表不喝。
12#
发表于 2012-10-30 1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冷晰子 的帖子

我昨晚腐败,萨拉贝尔韩餐,竟然被灌了一小盅清酒。这酒后反劲儿,现在还头疼中……
酒逢知己,可浮一大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6: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2-10-30 15:43 发表


芝华塔内欧,但它只是墨西哥的一个小岛屿。安迪说:它没有记忆。我说:那是因为它不需要记忆。
唔,让我想起老家的那些山林、田野,它们有称谓,更多的是没有称谓。
有永久称谓的,比如马鞍陂、五排坳,倒底是怎么来的,人们早忘了。
有称谓的,比如五妹家被蛇咬的那个地方。大家就懂了,但这称谓是短期的。
至于没有称谓的,就是没有记忆。或者说,在一个人的记忆里地老天荒。
14#
发表于 2012-10-30 1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2-10-30 16:14 发表
我昨晚腐败,萨拉贝尔韩餐,竟然被灌了一小盅清酒。这酒后反劲儿,现在还头疼中……
酒逢知己,可浮一大白。

我记得我最早的醉和最后的醉,都在学生时代。
心无城府的纯真,是苗家的女儿红。
可惜,酒无法快递,不然,给一水快递点,土家的烧刀子和苗家的女儿红、土匪酒。
15#
发表于 2012-10-30 1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2-10-30 16:16 发表
唔,让我想起老家的那些山林、田野,它们有称谓,更多的是没有称谓。
有永久称谓的,比如马鞍陂、五排坳,倒底是怎么来的,人们早忘了。
有称谓的,比如五妹家被蛇咬的那个地方。大家就懂了,但这称谓是短期的。
...

这篇回复里的第一个语气词,相当的有杀伤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4:52 , Processed in 0.05669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